音乐教学 难得“模糊”

更新时间:2025-05-07 05:42:46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31日发(作者:驹朵)

音乐教学 难得“模糊”

【案例】

在歌曲教学《数鸭子》“听听、练练、想想”这一环节中,学生

从歌曲中感受到了小鸭子的可爱形象,之后我出示节奏卡片,要求

学生模仿,然后提问:哪种节奏可以更好地表现一群鸭子中的鸭妈

妈?哪种节奏可以更好地表现鸭宝宝?为什么?学生争先恐后,热

烈讨论。有的学生说是a表现鸭宝宝,因为鸭宝宝摇摇晃晃,走路

不稳,需要慢慢走;有的学生说是b表现鸭妈妈,因为鸭妈妈走路

很稳,所以走路快些。对于这些学生经过思考、有一定道理、精妙

的回答,我们能生搬硬套地统一学生的观点和感受吗?

4/4

a:x x x x | x x x x |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b:x x x x x x x x |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x x x x x x x x |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反思】

心理学家发现,有一种思维,它的判断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大

脑中只是不断出现概念的跳跃和明暗的交叉,在无意识中对问题的

情境进行论证,他们称之为“模糊思维。”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模

糊思维进行教学可以处理音乐作品中大量模糊信息的存在,要求学

生“不求甚解”,充分聆听、感受音响的流动,畅游或沉溺于情感

的起伏,最大限度地展开想象的翅膀,最终达到丰富音乐体验、累

积音乐感知的目的。

在音乐教学中,要有难得“模糊”的态度,不绝对地裁判学生音

乐体验的对错,只求建立起大概的、整体的、混沌的感受,强调了

音乐的体验是以散漫、自由的形式存在,是主观、个体的感悟和想

象。然后,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互补、修正,不断地完善原

有的想象和联想,这是一个互动的、群体的过程。最后在师生、生

生之间“求大同、存小异”,达成大致一致、模糊出现的一种相对

完美、丰富、接近群体观念的音乐理解。这是很难做到的,需要教

师有宽容的心态和欣赏学生的能力,更要对音乐作品有宽泛的把

握,努力做到的只是引导学生靠近核心感受,而不能生硬地将学生

的独特感受统一起来。

音乐是一种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听觉艺术,它所表现出来的情

感的宽泛性和音乐的混沌性等特质使音乐教学有了特殊的要求。因

此,如果教师以原有的教学法,“精确”地解释、描绘出音乐“唯

一”的情境,让学生在认识上、练习上和赏析上达成“共识”,是

不符合音乐作为艺术带给人类的多元化的精神实质的。

实践证明,模糊教学对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发挥学生的联想和

想象、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等方面有促进作用。同一音乐作品,

不同的人感受必定是不同的,正像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观众,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者单位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实验小学)


本文发布于:2024-03-31 04:30: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118306403955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音乐   感受   教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站长工具|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