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业设计后的反思
裕安区解放路小学 安源
本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有15个光阴了,回想这15年的作业设计,我的心情比较沉
重,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语文作业统一布置的多,自由选择的偏少。作
业设计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布置的作业很多是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重点
段落,课后练习,以及教辅书上的练习,很少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编拟适合学生完成的
家庭作业,提供学生选择完成。有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做作业,那也仅限于抄写词语,摘
抄自己喜欢的段落,但其他作业仍要求学生一样去完成。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着完全相
同的作业,有的“吃不饱”,有的“受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语文作业设计中没有得到
充分的体现。
语文作业知识巩固的较多,应用于实践的偏少。作业设计中知识、技能训练点的排布
相当零散和重复,不少训练点的选择和时序安排缺乏科学性。语文作业大多着眼于巩固学
过的知识,因此,要求学生抄写生字新词,进行形近字组词,重复练习课后练习题,完成
教辅书的题目已成为语文作业的主要内容。而要求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发
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还是比较少的。
语文作业形式单调的多,多样化作业偏少。语文作业渗透不广,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
科割裂开来,放着无比丰富的语言矿藏不去采掘,就着语文练语文,忽视了多学科之间的
交叉渗透。作业本来是一种操作方式,不必限于书面作业,也可以是一个调查或一幅图画。
广义地说,在教学中教师随处引导学生设置问题,迫使学生为寻求答案而时时处于积极的
思索之中,这也是无形的“作业”。但传统作业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没有其他形式。
语文作业评价单一的多,多元的评价的偏少。在传统作业中过于强调作业的甄别与选
择功能。对作业质量的评价中只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作比对,非“对”即错,学生只
管做作业,做对还是做错,全凭教师说了算,学生不需要、也没有机会对作业、乃至对自
己的人格作自我评价。这就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并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针对以上问题,
本人在作业设计时做以下尝试:
1、作业设计体现差异性、选择性。
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有高有低,确实是有差异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研究表明,
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孩子们的素质存在各种差异,学习能力先天就有差别,有
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受不了”的现象。
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为了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
到成功的乐趣,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
“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选择范围,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性地去做,使不同
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我在作业布置时,常常多设计几
个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来选择其中几项,这样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能尽可能
发挥学生潜能。这样的作业,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
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
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2、作业设计注重探究性和实践性
前苏联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
发现、研究、探索者。” “研究性学习”已经走进了基础教育的课堂,走进了小学生的生
活。适当布置一些有探究价值的课外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诱发学生向高
层挑战的求知心理。孩子们最喜欢过年,有关春节的文化、习俗能吸引他们的兴趣,而写
调查研究报告,对于第一次接受这种课外作业形式的他们来说,是一次挑战,它激发了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了他们内心的这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当然会得到学生的
认可了。现在生活条件的优越,使孩子们失去了很多锻炼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为了给每
个孩子提供充分的锻炼机会,所以我在作业的布置上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
生的综合能力。在作文教学中也是如此。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要用到语文,生活中
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时要充分利用生活这一教学
资源,实现语文教学的延伸。
3、作业设计展现新颖性、多样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自觉认真地完成作业。要让
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语文作业设计兴趣
化,既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要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作业形式应丰富、多样,增强其
中的趣味性。例如:读、写、说、看、查找,或者绘画、表演、调查、采访、操作实践等
形式,都很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作业内容应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
知识相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淡化知识分割,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在看、听、动手、查找、想象等多种手段的运用中感受知识的存在,进
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不仅学习了教
材内容,还广泛涉猎与教材有关的文学、生物、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走进社会。这样,
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而是一个极好的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观体验,
不仅获取了许多知识信息,还得到了大量的难忘的体验。
4、作业设计蕴涵人文性、发展性。
本文发布于:2024-04-01 17:37: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119642493995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