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课时目标的优化策略和实施路径——以《故乡》为例

更新时间:2025-05-04 20:21:35 阅读: 评论:0


2024年4月4日发(作者:招如凡)

兼职编辑崔智博E-mail:*****************

教学探究

小说教学课时目标的优化策略和实施路径

——以《故乡》为例

■张卫民

摘要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在进行小说教学时,教师应当根据单元

目标优化课时目标,根据学情深化课时目标,抓住难点推进课时目标,抓住语言点升华

课时目标。

关键词

小说教学课时目标优化策略实施路径

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能漫

无边际,泛泛而谈。美国教育家希卢姆指出,学

习目标的准确制定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有

效教学的先决条件便在于明确的教学目标。我

以《故乡》一文为例,谈谈小说教学中,教师该如

何在依据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优化教学目标。

更震撼人心。

在课堂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我建议学生采

用写作的方式感受悲剧的崇高性,仿照感动中

国人物颁奖辞,为斯科特一行人写上一份人物

颁奖词。下面摘录两份学生的写作表达:

南纬九十度,伫立着两面国旗;漫天冰雪中,

矗立着一座丰碑。一位虔诚的绅士带着他的同伴

曾试图探索这片未知之地,却怀着对祖国、亲朋的

深深眷恋长眠于此。毁灭却永不言败——斯科

特,他是人类生命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李静)

冰霜覆盖之下,风雪掩埋之中,长眠着执着

的灵魂;极昼长夜更迭,冰川极光交辉,留存着

英雄的精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

悔。”——斯科特、鲍尔斯、威尔逊、奥茨、埃文

斯,他们用生命诠释永不磨灭的意志。(贾晓磊)

两名学生的创作通过将人物伟大人格与悲

剧情节进行融合,从审美层面对悲剧的崇高性

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三)反思总结——悲剧崇高性之于中学生

亚里士多德曾反驳柏拉图的悲剧无用论,

认为人们在悲剧中的共情使心灵得到净化。本

节课将悲剧与失败的概念剥离,引导学生对“崇

高”共情,培养学生审美意义上的鉴赏能力。教

师带领学生了解文学大家的写作视角,引导学

生与作者对话,从写作意图出发,转变思考角

度,从读者视角到作者视角,潜移默化地培养学

生将读写结合,从美学本质领悟文本建构。

悲剧是美学领域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而

言,悲剧的教学有助于其对文学文本的深入理

解,也有利于加强对情感的深刻领悟,从而提升

审美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南京:江苏文

艺出版社,2009.

[2]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M].舒昌

善,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9

教学探究

一、依据单元目标优化课时目标

《故乡》一文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梳

理小说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尝试分

析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

主题;感受小说展示的人生经验,加深对社会和

人生的理解,获得自我成长的教益等。单元目

标的范围比较广泛,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对

单元目标进行提炼,提炼出符合《故乡》一文的

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目标和教学内容,我提炼出《故

乡》一文的课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要情

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2.引导学生分析

“我”“闰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3.结合文中议

论、抒情描写,理解小说的主旨。

二、抓住学情,深化课时目标

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说过:“因为我首先考

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教,而是我的教

怎样配合学生去学。”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

础、学习习惯、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推测学

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此为根据才能

制定出适合学生的课时目标。

以我的班级的学生为例。A同学在学习上

缺乏斗志,成绩时好时坏。在课堂教学时,我

让他朗读课文中的“我在朦胧中……”这一段,

鼓励他振奋精神,从文中汲取力量,不畏困难,

披荆斩棘,甩开臂膀,奋勇向前。B同学平时比

较喜欢读书,文学素养较高,每当需要复述课

文内容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声音洪亮,

口齿清楚,能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由于课

堂时间有限,复述课文内容的环节很适合这名

同学。

“书读百遍而义自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

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体会人物情

感。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我

采取情景再现的教学方式。学生扮演“我”、少

年闰土、中年闰土、杨二嫂等角色,师生互动,分

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人物语言,再现人物

行为,感受人物心理,体会当时环境等,学生加

40

强了阅读体验,提升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我

进一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体会文中对

比手法的运用,在层层对比中,分析人物的性格

特点,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通过讨论,学生找出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进行对比,

最初的失落、怅惘与最后的希望进行对比,

少年闰土的聪明伶俐、勇敢能干与中年闰土的

愚昧麻木进行对比,“豆腐西施”杨二嫂与“圆

规”杨二嫂进行对比。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

对比描写,再一次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

象,让学生深刻领略文章的思想主旨。各个教

学环节有机组织起来,使本单元三篇课文的教

学形成一个整体。

三、抓住难点,推进课时目标

由于一课堂的时间有限,教师必须根据教

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裁剪,有的放矢。教师

应该剖析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理解小

说主旨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将教学难点进行

分解,设置若干个阶梯性的小问题,让学生一级

一级地提高思想深度,逐步理解小说主旨。

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首先,在阅读

环节,我让学生边读边找出文中抒情性和议论

性的文字,引导学生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

感态度。其次,对文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句子或

词语,我设置阶梯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交流。比如第4节,明明是故乡破败不堪,为什

么文中却说“仿佛也就如此”?(这是“我”的自我

解嘲,自我安慰。)再如第86节,三个“不愿意”是

什么句式?“不愿意”表达作者什么生活态度?

“不愿意”否定三种生活,一种是像“我”那

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一种是像

闰土那样,在生活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萎靡

麻木;一种是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变

得尖酸刻薄。全句表达希望有新的生活的愿

望。)再如第87节,“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忽然害

怕起来?“手制的偶像”指什么?第一个问题学

生思索一下能够回答出来。第二个问题学生难

“我”

“我”

(三个

教学探究

以理解,教师需要铺垫两个小问题,学生才能理

解。我抛出两个问题:这里的“偶像”是指人物

还是指思想?(思想。)这种思想指什么?(主观愿

望。)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的提示下,可以

找到答案。再如第88节,我设置三个问题解决

难点:一是“无所谓有”到底有没有?(没有。)二

是“无所谓无”到底有没有?(有。)三是前后两句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

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是什么关系?(递进关系。)经过

这样层层铺垫,学生在老师抛出的问题的带领

下,积极思考,合作探讨,便能化解难点,可以摘

到那个“桃子”。

四、抓住语言点,升华课时目标

小说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反映社会生活画面的一种体裁。小说与其他文

体的语言往往有所不同,抓住小说的语言特点,

往往也就抓住了小说阅读的牛鼻子。曹勇军教

授表示,小说教学要扣几个语言点,语言点是指

文中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它们就像花篮里的

花,鲜艳、美丽、有价值。这启示语文教师在确

定小说教学目标时,要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也

就是文中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从文本原生价

值中找到课文的教育价值。

本课重点词语有:横、红活圆实、寒噤、障

壁、惘然、隔膜、辗转、恣睢、麻木、偶像。本课重

点句子有:1.“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仿佛也就

如此。”2.“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

辛苦恣睢而生活。”3.“老太太……知道老爷回

来……”4.“他只是摇头……仿佛石像一般。”5.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

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教师抓住小说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讨论、品读

这些代表性的词语和句子,课时目标的重难点

就会得到解决。

综上,单元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学段目

标)是课时目标的源头活水,教师应该从二者出

发,仔细品读教学目标,优化课时目标,制定针

对性较强、方向明确的课时目标。如果不考虑

学情,教师一味地教,则难以摆脱“满堂灌”式的

教学方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

掌握学情,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生的知

识水平,知晓学生学习的难点,理解学生的情感

状态,通过精心备课,预设课堂导向,把握正确

的课堂方向,不仅能对课时目标中的重难点逐

一击破,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积极思

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教师还要关注

文体特点。小说不同于其他的文体,其语言中

往往蕴涵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从不同角度

理解其语言特点,则往往能有不同思想层面的

收获,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文本的描写手段、人物

心理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对小说阅

读的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耿车初级

中学)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十三五”

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初中语文学材再建构的理

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Jk13—ZA11)阶

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剑峰.中学语文:名师问题群教学模式构建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曹勇军.语文,我和你的故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1


本文发布于:2024-04-04 14:27: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122120424070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目标   教学   小说   教师   引导   理解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站长工具|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