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范文

更新时间:2025-05-24 08:05:43 阅读: 评论:0


2024年4月4日发(作者:厍皛)

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创设灵活、多变的小学语文课堂的尝试和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

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生学习语

文,课堂是体现学生主体的主要阵地,也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场

所。只有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

力;体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的教学思想,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学习的主体意识。

为此,创设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应是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的主要方法。

目前,还有不少语文课堂单一封闭或千变万化,没有一定规则,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

现,这与课标不相符合,也不适应未来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想打破这一现状,就必须创

设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如何创设灵

活多变的课堂,提高学生主动意识,我想,具体的实践做法可从以下开展:

一、 移情体验,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活泼

小学语文课堂如同生活中的舞台,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则导演与策划。一台好戏

需要导演的精心策划,一堂好的语文课也需要老师精心的导演,才能有活泼、宽松的课堂

气氛,才能熏陶、感染学生,让其批文入情、移情入文,真正达到文人合一之目的。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移情体验和角色激情扮演,以达到“演出”中内化文体,移情

熏陶,真正把文本内涵内化于胸,产生共鸣。

教学《詹天佑》一文课,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铁路。学生对于“人”字形铁路,

只流于表面,未曾通过文字形成具体表象。于是,我采用角色扮演来批文入情。让学生一

是当小画家;二是当小司机。先根据课文中插图,引导学生动手画“人”字形铁路示意图、

练习讲清图意;然后,在班级中开展“小司机赛车”,看看哪位小司机第一个顺利地把“小

火车”开上山去。这样学生一个个地动手操作,不少高明的“司机”成功登顶。这样几个

简单的动作表演,不仅让学生立即从中领悟到詹天佑设计的意图,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

力,对詹天佑的才干由衷地佩服。再如,教学《海伦凯勒》一课,首先,上课伊始教师还

是采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和同学们作个小游戏:蒙上学生双眼让其去抓另一个学生。同时要

求既不允许被蒙眼的学生说话,还不允许被蒙眼的学生求助,看谁抓住另个学生的速度快;

其次,对被蒙眼的学生进行采访,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被蒙眼后的感受。从孤独无助、害怕

惶恐,到不方便,受人嘲笑,学生们议得热烈,生活感受深刻。最后,教师导入课文,移

情体验:“现在,海伦凯勒就像你们刚才被蒙上眼睛一样,而且是终生如此……”。通过这种

游戏扮演,这种移情扮演,使学生对本文中海伦凯勒的处境及其难受理解理深刻,内化了

文本,为后文理解海伦不屈不挠精神,作了完美的铺垫。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们从实

践中体现学习的乐趣,比我们空洞的讲解更有创意也更有效。同时,也让学生更愿意参与,

学得更主动更积极,使课堂更具活力。

二、 融于生活,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开放

语文原本来源于生活,自然也应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知

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学生亲身经历、耳濡目染事物,他们才能在熟知

中凝炼感性认识,从而上升成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好教材自身特点,

揣摩好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衔接,让学生在学文中融入生活情感,同时也把课堂中的知识带

入课外生活中去应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教为应用的具体目的。

如:教学《黄鹤楼送别》,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出示几幅图片,几个送别的

场景:(1)涕泪交加;(2)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3)潇洒拱手、饮酒告别;(4)送完

就走。让学生体悟,根据自己生活体验,你喜欢哪种送别方式?如果送的是朋友,你选哪

种?为什么?如果是两个大男人,两个大诗人应是哪一种?……选完后,让我们来看书,学

文。其次,与学生交流,你们与朋友送别时会说什么,心情如何?再与文中李白与孟浩然

的送别场景对比:体悟豪情。你还想起了几种送别或有关送别的诗?积累一下。最后,你

是即将毕业六年级同学如何与好朋友、好同学告别?具体有什么想法和做法?这几个环节

目的只有一个,把送别诗和生活中送别情景融为一体,学文更是应用,拓展更是熏陶。学

生在学文中理解男人之间送别的豪情与柳永说的“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睦”相思送别的

区别,更会把这其中送别诗,送别的想念诗,应用到生活中,达到物我两相合的境界。运

用生活中的经验与文本交织,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方法,会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课堂,

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把学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了起来。

三、 多重想像,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

切是知识源泉。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只有这样才能填补教材的空白,拓展

教学资源,丰富文本表达的内涵,使教学活动更创新,更具生气。如教学《嫦娥奔月》一

文。嫦娥奔月,大家为纪念这件事,即产生了中秋节。为什么要纪念嫦娥?文中只说了其

美丽善良,经常接济贫苦乡亲。但如何接济,文中只字未提,试想大家思念嫦娥,纪念嫦

娥,其本来就应是“接济乡亲”的结果。于是,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练习:让学生想象

嫦娥是如何接济乡亲的?“×××病了,嫦娥_____________;××家里没有吃的了,嫦娥

_____________;××家盖房缺钱,嫦娥________;×××,嫦娥__________;无论众乡亲家谁

__________,嫦娥都_____________。”。这种引导式想像其目的就是拓展文本内涵,丰富嫦娥

善良接济乡亲形象,也是补足教材中对嫦娥被人思念的原因。这一系列想像,既达到了让

语文课堂更丰富的目的,又加深了课文理解。其实,这种想像我们还可以经常应用,也有


本文发布于:2024-04-04 15:45: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122167354072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生活   教学   学习   语文课堂   才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学编程|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