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似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
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活性炭能净水,主要是因为它具有
( )
A
.难溶性
B
.稳定性
C
.吸附性
D
.可燃性
2.下列各组固体物质,只用水和组内物质就可相互鉴别的一组是
A
.
FeCl
3
、
Na
2
SO
4
、
NaOH
、
AgNO
3
B
.
CaCO
3
、
Na
2
CO
3
、
K
2
CO
3
、
BaCl
2
C
.
NaOH
、
KNO
3
、
CuSO
4
、
NaNO
3
D
.
BaCl
2
、
CuSO
4
、
MgCl
2
、
NaCl
3.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如图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是( )
A
.纳米铁粉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
2
B
.气球先膨胀后又变小
C
.激光手电照射使纳米铁粉的着火点降低
D
.锥形瓶中的水可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Fe
3
O
4
4.能在
pH
为
11
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物质是
A
.
K
2
SO
4
、
NaNO
3
、
NH
4
Cl
B
.
KCl
、
Na
2
SO
4
、
Na
2
CO
3
C
.
CaCl
2
、
Na
2
CO
3
、
AgNO
3
D
.
FeCl
3
、
Na
2
SO
4
、
NaCl
5.在化学实验中关注
“
气泡
”
情况很重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复分解反应条件之一:生成物中有气体
(
气泡
)
产生
B
.排水集气法:当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还不能收集气体
C
.有气体产生的化学反应:反应后质量减少,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
.检查装置气密性:导气管伸入水中,手握容器外壁,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
6.镓是一种奇妙的金属,放在手心马上融化,犹如荷叶上的水珠流来流去。结合如图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
X
=
3
B
.金属镓的熔点很低
C
.镓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Ga
2
O
3
D
.镓元素在周期表中与氮元素是同一族
7.我国科学家寻找到新型催化剂,使低温工业产氢取得突破,反应过程图示如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变化
B
.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发生变化
C
.反应前后催化剂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D
.利于氢能源的经济推广
8.氧化钙和过氧化钙(CaO
2
)的混合物12.8g溶于足量水后,加入足量的Na
2
CO
3
溶液,溶液中的Ca全部转化为沉淀,
过滤、干燥,得到20g CaCO
3
。则原12.8g混合物中钙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已知2CaO
2
+2H
2
O===2Ca(OH)
2
+O
2
↑)
( )
A
.5:2
B
.5:3
C
.5:4
D
.1:1
9.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
2+
A
.倾倒液体
B
.加热液体
C
.过滤
D
.点燃酒精灯
10.下列描述物质变化的成语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死灰复燃
B
.木已成舟
C
.火上浇油
D
.百炼成钢
11.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
A
.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则铝制品比铁制品更容易锈蚀
B
.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
.
Na
+
、
Mg
2
+
、
Cl
-
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
8
,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
8
D
.同温下分解氯酸钾,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12.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相对应的关系中,正确的选项是
选项 操
作
A
B
C
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用燃着的木条伸入某瓶气体中
现
象
溶液变红色
无明显现象
木条熄灭
结
论
碳酸钠是碱
氢氧化钠与盐酸不反应
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D
A
.
A
向稀硫酸中滴入氯化钡溶液
B
.
B
有白色沉淀生成
C
.
C
硫酸与氯化钡反应
D
.
D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
1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亲身经历了很多的科学探究活动。若按照是否“用数量表示资料或信息”可将实验
分为: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据此可将下列探究活动中的
_________
(填字母)归为一类,你的依据是
__________
。
A
比较合金和纯金属
的硬度
B 6B
铅笔芯连入电路,接
C
用
pH
试纸测定雨水的
pH
通电源
D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
2
)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根据下列复分解反应的微观实质:
反应的微观离子方程式:
H
+
+OH
-
=H
2
O
反应的微观离子方程式:
CO
3
2-
+Ba
2+
=BaCO
3
↓
请你写出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的方程式:
______
。反应的微观离子方程式:
______
。
14.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不考虑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
1
)
4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
。
(
2
)
20℃时,向100g
甲的饱和溶液中加入
100g
水后,此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_____
。
(
3
)
50℃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各30g
分别加入盛有
100g
水的三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
的是
_____
。
A
若增加溶剂,可使丙溶液中未溶解的固体继续溶解
B
若等速降温,则甲比乙先达到饱和
C
若恒温蒸发溶剂使甲、乙达到饱和,需蒸发溶剂的质量:
甲
<
乙
D
若降温至
20℃,则甲、乙、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丙
›
甲
=
乙
15.在一定质量
Mg(NO
3
)
2
和
AgNO
3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和铝粉,充分反应后,
过滤,可得到固体和溶液。反应
后溶液的质量
_____(
填
“
增大
”
或
“
减
小
)
若固体中含有三种金属,则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_________,请写出一
定会发
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
16.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一种以元素锶的原子做钟摆的钟是世界上最精准的钟。元素锶形成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
1
(
1
)
Sr
属于
_____
元素。
(
2
)如图
1
所表示的粒子的化学符号是
_____
。
(
3
)图
2
表示的微粒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_____
,与
Sr
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_____
。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某研究性小组将某次实验室制得的
CO
2
气体持续通入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
NaOH
溶液中,测得
pH
值的变化曲线
如下图所示
:
已知
:
①
NaHCO
3
溶液显碱性,
NaHCO
3
溶液微热时不会转化成碳酸钠溶液。
②
Na
2
CO
3
溶液转化成
NaHCO
3
溶液时,溶液的碱性会减弱。
③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如下反应
:
CO
2
+2NaOH=Na
2
CO
3
+H
2
O Na
2
CO
3
+ H
2
O+CO
2
=2NaHCO
3
试回答下列问题
:
(
1
)通入少量
CO
2
气体时溶液仍显红色,其原因是
_________
。
(
2
)实验刚结束时测得溶液的
pH<7
,其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将最后所得的溶液微热后冷却至室温,溶液变
_________
色,其原因是
_______
。
(
3
)若
C
点为某种溶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则
C
点是
_____
这种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
18.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仪器名称:
①
______,②______。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可选用装置_______(
选填序号
)
和
D
组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
,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_______。实验室可用装置B
或
C
制
H
2
,C
装置相对于
B
的优点有
______。用E
装置收
集
H
2
,气体应从
_______(
选填
“a”
或
“b”)
端通入。有同学将实验室制得的
CO
2
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未变浑浊,于
是作如图2探究:
①实验室制
CO
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②装置
F、H
中溶液变浑浊,
G
中溶液不变浑浊,则原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原因是
_______。
③装置
G
的作用是
______。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6分)氮肥能促进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某同学发现他家中花盆里的花草生长迟缓,便施用了一种
氮肥。如图是该氮肥包装标签的部分文字。试根据相关信息回答:
这种化肥共含有
_____
种元素。碳酸氢铵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_____
。碳酸氢铵分子中各元素的原
子个数比(即
N
:
H
:
C
:
O
)为
_____
。这种氮肥的纯度(即化肥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是
_____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C
【解析】
本文发布于:2024-04-04 19:30: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122302374076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