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技研究论文模板(10篇)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
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
其中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
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
论……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小论文:
前几天,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
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
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
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
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
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
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
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
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
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
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
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
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
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
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目前,国内设有“冶金史”硕士点的高校有两所:北京科技大学与郑
州大学;设有博士点的只有北京科技大学(以2023年全国硕士、博士研究
生招生目录为准)。当然,从事冶金史研究的其他单位或个人还有许多,
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上海博物馆等以及著名的冶金史专家华
觉明先生等等。北京科技大学的冶金史研究起步较早,它是目前国内从事
冶金史研究的最早机构与权威机构之一,现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
研究所的前身为原北京钢铁学院的冶金史组,它成立于1974年,1982年
更名为冶金史研究室,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柯俊先生担任
顾问。该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在冶金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
成果,为中国的冶金史研究博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综国内目前的冶金史研究,在其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采取“实地考察、
抽取样品~实验分析一文献印证一得出结论”的研究程序,即科技史研究
领域所谓的实证性研究方法;从其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来说,按科技史研究
界的通俗分类,处于内史的研究阶段。
实践证明,在科技史研究的历程中,内史的研究首先是科技史研究的
重要领域与首要关注点,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因为人们认识
事物,首先总是从认识其本身而开始的。浏览一下目前国内唯一的部级的
科技史期刊《自然科学史研究》,我们就会发现:从其创刊伊始直至
1999年,该刊所公开刊登的科技史学术论文绝大多数都是属于内史的研
究范畴,即驻足于史料的收集考辨或论证的阶段,特别是在其20世纪80
年代所刊登的科技史论文,几乎概莫能外,而对于与科技史密切相关的社
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的因素则很少涉及。这是我国国内科技史研究
初创时期的研究大气候、大环境、大氛围,所以这也必然影响到冶金史研
究的小气候、小环境、小氛围,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众多的
犹如冶金史研究一样的其他科技史研究的小气候、小环境、小氛围,而最
终形成了当时国内科技史研究的现状。其实,目前国内科技史的研究的大
气候、大环境、大氛围仍然还裹足于内史研究的阶段,还处于蹒跚前进之
状态。然而,放眼国外的科技史研究同行,他们早已走出内史研究的圈子,
而关注于和科技本身密切相关的一切外在因素,经济、政治、文化、思想、
哲学等等。例如苏联物理学家赫森1931年发表的《牛顿(原理)的社会经
济根源》和默顿于1938年发表的《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其实就标志着科技史研究之外史研究的转向。前者后来发展为以贝尔纳为
代表的科学学,后者发展为以默顿为代表的在西方有着重大影响的科学社
会学。这两者都把科技的发展作一种外在的、社会学的理解,从而开创了
科技史研究的新领域,而且此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众多的伟大的研究成果。
例如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等等,
成为科技史研究领域的经典研究之作,并形成了所谓的贝尔纳学派;而以
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或称之为默顿学派,除默顿本人的成名作及其
《科学界的规范结构》和《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之外,其他代表性研究人
物及其著作还有本·戴维德的《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戴安娜·克兰
的《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以及科尔兄弟的科学界社会分
层研究等;同时,从其中还发展出了所谓的“后默顿”传统,即以爱丁堡
学派为代表的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它的出现,
不仅在科学社会学领域取得了话语霸权,而且在科学社会学界、科学哲学
界、科学史界乃至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外史研究的
转向,能给科技史研究提供更广泛的研究视野与研究领域。其实,国外除
了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科学技术之外,从哲学的视野来研究科学技术也是
硕果累累的。从逻辑主义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思潮;从石里克、卡
尔纳普波普库恩、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劳丹、夏佩尔这一连串如雷贯耳、
耳熟能详的“主义”与名字中,我们确实感到了我国科技史研究的滞后。
于是乎,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刘钝先生提出了新世纪科学技术史研究的
“再建制化”问题,按笔者的理解:“再建制化”问题除了是科技史研究
机制的继续提高与完善之外,更应该是科技史研究方法的再建制。
事实证明,作为一门连接文理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科技史研究,在经
历了目前萦绕于科技史研究界的那种“目前中国科技史似乎没有什么可以
再搞”的梦魇之后,我们的研究视野、研究领域必须跨出内史的门槛,走
向与科技史密切关联的社会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等等一切相
关的领域,从而探讨它们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寻找自己更大的生存空
间与发展领域,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方
法,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开创新的研究思路,走向与外史研究相结合之
路、走向外史的研究之路,这也许是目前国内科技史研究也包括冶金史研
究在内的研究方法“再建制化”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冶金史研究的学术论文,还大都遵循“矿冶遗址考察、抽取
样品一实验分析一文献印证一得出结论”之研究范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这只是冶金考古(archaeometallurgy)的研究范畴,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冶
金史(history of metallurgy)研究],不能否认,这种实证性的研究方法
曾为国内冶金史研究的进步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
研究成果,而且受到了国际冶金史研究同行学人的高度赞誉。然而,作为
对人类文明三大标志之一的冶金技术的研究却抛开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等外因因素而进行纯冶金内史的研究,视野确系过于狭窄。
因为科技史本身发展的历程表明:任何一项科技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
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文化思想等密切关联。因此,今后开展冶
金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以及其他一些目前还没有
涉及或很少涉及的研究,或许是其在新世纪取得更大研究成果的研究新领
域。
笔者认为,今后国内的冶金史研究除继续从事所谓的内史研究之外
(这种内史性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随着国内科技考古遗址的逐年发
掘、新的矿冶遗址或者新的冶金文物的出土,都需对它进行内史性的研究
与考证),还可以而且是必须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研究:
1.中国古代冶金史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关系冶金技术的发明作为人类
文明出现的三大标志之一(其他两项标志分别是文字的发明与城市的出现),
它在促进中国古代文明历史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其中一种程
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冶金技术不断迭进
的历史。从早期的铜、铁、锡、铅等的冶炼而造就的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
青铜器文明到今天现代化的钢铁冶炼而形成的钢铁文明等,一直渗透着中
华民族的智慧与聪明才智。在此期间,中华民族冶金技术的许多次世界领
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这一领域的独步天下的豪气。因此,通过冶金
史的研究,有利于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史的形成、发展与兴盛
的历史进程。
2.冶金史与各个朝代的社会生产力之关系
3.冶金技术思想(史)研究
4.冶金史与社会政治之关系
5.中外冶金技术交流史研究
6.多学科多视野的综合研究之路
因为科技史本身就是一个边缘性、交叉性的学科,这也就决定了对它
的研究必须采取多学科多视野的综合研究,而“冶金史的研究涉及到采矿、
冶金、材料、历史、考古等多学科的知识和物理及化学组成分析研究手段
与方法,因此这不仅要求冶金史研究者本身要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改
进知识结构,同时多学科的结合,更是开展冶金史研究的重要途径”。在
现阶段,冶金史研究与考古或者说是科技考古结合得较为紧密,依靠这种
结合,冶金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例如对古代铜镜表
面“黑漆古”生成原因和机理的研究成果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其实,从
更广泛的学科综合来看,冶金史研究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即除了
传统的“矿冶遗址实地考察一实验分析一文献考证一结论”的研究思路之
外,我们还必须吸收或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方法,例如人类学、文化学、
民俗学等方法,融冶金史的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之综合取向,从而拓展我
们的研究领域与研究空间。例如从民俗学的角度研究冶金史就是一个非常
新颖且充满生机的研究领域。在此方面,对西南民族地区的铜鼓研究就是
一个充满生机的研究领域,但目前对铜鼓的研究,也还处于铜鼓制造技术、
铜鼓金属成分分析等方面,从民俗学的视野进行研究尚待来日。
7.对国外冶金技术进行研究
由于语言的限制、文献的不足以及金属器物的缺乏等原因,目前国内
冶金史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对国外冶金技术的相关研究,然而在国外,却
有相当一批冶金史研究者对中国古代冶金技术进行研究,这除了与中国古
代的金属器物流失海外而给国外的研究者提供了实物考证之便之外,还同
他们有着充足的研究经费密切相关。所以,目前国内冶金史研究的这种现
状,也就决定了国内的冶金史研究者很难与国际同行进行高水平、全方位
的对话与交流,这种状况其实也是国内目前整个科技史研究的窘境。
8.对近现代的冶金技术进行研究
“厚古薄今”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一贯传统,也是其研究特点,所以
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近几年来力
倡对中国近现代科技史进行研究。例如从2000年底开展了“中国近现代
科技发展综合研究”,其研究成果已以《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丛书》的
面目出现,但其中缺失中国近现代冶金史研究这一环节,因此作为冶金史
研究者,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一历史性任务,从而补上这一缺失的环节。
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分析
1、课题研究背景
(1)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
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
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
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
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
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
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
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
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 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1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
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
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1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
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1个重要课题。时至2023年,教育部批
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
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23年4月也发表了1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
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
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
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
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
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发展的方向。通过
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1个建构主义的学习
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
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
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
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
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
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2、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
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
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
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
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
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2)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
教学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
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
学的途径与方法。
(3)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1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
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
《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
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
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23年5月-2023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23年9月-2023年1月,开发软件
2023年2月-2023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23年9月-2023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2)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4、课题研究价值
(1)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
价系统软件。
(2)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
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1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
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
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
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
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3)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
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传统的思想
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
方法,形成1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
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5、研究基础
(1)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
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
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
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23
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
据电子出版社,2023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
"4结合"教学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科学研究
优秀成果2等奖。
4、承担国家"95"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
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
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4个子课题的研制
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
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
亚地区发行。
5、2023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
秀多媒体教学软件1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
(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2)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
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1。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
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
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
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
件开发实验室两个、部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1个,在国内教育技
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本文发布于:2024-04-05 01:18: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122511184082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