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比较分数大小”案例分析
〖案例〗
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
生1: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2: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师: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生4: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较大的分数大。如>。
生5: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大。如>。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如和,=,=,
因为,所以>。
生10: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比单位“1”
少,而比单位“1”少,因为>,
所以>。
(师和生共同为他鼓掌。)
生11:分母和分子不相同的数,还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
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种
最简便?
生12: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显得简便。
生13:有些分数不能先约分再比较。我认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如和,化成
和,比通分成和,数目显得小,因此来得简便。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都讲先通分,再比较呢?
……
〖评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从上面的
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合作与交流
中充分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对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同伴们具体、清晰
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
却也十分科学、有效的方法。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一般采用通分的方法,
而学生们经过讨论与交流,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分别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以
及联系分数意义逆向思考来比较等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与大组汇报,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进行了有序的梳理,
通过分类、举例、转化、联系、深究……等活动,将课本中结构严谨的规则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结构相适应的,便于学生长久储存和随时提取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分数大小比较的各种类型、
方法及其来源,不是堆砌而成的“知识山”,而是形成井然有序的“知识链”。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互相提问,互相启发,互相商讨,互相激励,共同
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及评析
本节课的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32-P33“认识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
1/9
物体和图形”。这部分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是本册后继学习“分类”的奠基容。由于此
容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直观形象,学生生活中常见),所以在设计理念上尽力去按新课标的理念去
进行教学设计。在学习形式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探究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
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发现和创造,学会归纳总结,尽力调动其积
极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习容上尽量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
系。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在评价方式上,尽量改变只有
教师去评价学生的现象,给学生一个的地位。评价方式的改变,转变了学生头脑中“师严”的看法,
老师也可以是我们中的一员。
案例正文
教学容:教科书P32-P33
教学目的: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
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6盒各种形状的实物;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瞧!谁来了?
生:机器人!
师:对!机器人小叮铛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他还给每一组小朋友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有些什
么礼物吗?
师:快打开盒子,看看吧!
生:哇,这么多礼物!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但是,小叮铛要考考我们,他说:“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在一起吗?”
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请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哪个小组
合作得好一些。动手吧!
[评: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学生熟悉的机器人—小叮铛)引入新知,依据了学生的
起点,切入点把握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物体
(1)、小组活动(老师巡视并参与进去)
(2)、汇报
师:这个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而且从得非常端正。
问: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
我们组把肥皂、药盒、牛奶盒、小积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妆品盒子放在一起;我们
把茶叶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们还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师:这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们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生:一样。
师:我们来看看小叮铛是怎样分的,(课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样吗?
[评:这是大胆地让学生尝试着按自己认为的标准分一分,而且在学生分好的基础上,提出质疑,
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的物体的外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
2/9
本文发布于:2024-04-05 11:16: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122869944094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