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演讲稿3-5分钟 红色故事演讲稿小学生
篇一
每当五星红旗随太阳一同升起,耳边又响起雄壮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总会令我
感动,每次我感动就会忆起我们人民革命的艰苦历程,想起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七十年前的今天,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八万红军被迫离开中央根据地,从南中
国的崇山峻岭中开始了漫漫长征。长征路上,面对着自然界种种艰难困苦,地方军阀、国
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他们都毅然挺过去了。瞧!那冰冷的空荡荡的十三根铁索,他们"
飞"过去了;瞧!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他们翻过去了;瞧!那杳无人烟的草地,他们踏过去了。
在整个长征的368个日日夜夜里,他们一共爬过了18座崇山峻岭,渡过了24条湍急的河
流,穿越了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大小小的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部队的包围,
挺进和顺利通过了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面对着30
万武装精良的敌军,携带着数量庞大的辎重,在一个地球上最为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
终征服了二万五千里的艰难险阻。这一切,让今天的人们,长久地发出神奇的感慨。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xx主席写的《七律.长征》
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眠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正是这些肩负着伟大使命的中华儿女,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走完了如此漫长的
道路。是他们,吓得敌人闻风丧胆,狼狈而逃;是他们,突破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娄
山关;是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将共和国的国旗抹成了红彤彤的颜色;是他们,凭着一股执着
的精神,创造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奇迹,走向抗日的最前线,提起了祖国生死存亡的重担!
怪不得毛主席会这样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像我
们这样的长征吗?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
堵截,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长驱2万余里,纵
横12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
没错,这正是我们这些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引以为骄傲的。我们不会忘记这一辉煌
的斗争业绩。今天,我们要从红军长征的精神中汲取勇气、力量和智慧,继承先烈们的遗
志;把我们祖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让我们的人民自由幸福!
我们年轻一代,正走在先烈们为我们开辟的社会主义大道上,走向现代化灿烂的未
来。
篇二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由于"左"倾路线的危害,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
不离开苏区,开始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福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1934年7月,红七军团进入福建,在闽赣苏
区休整补充后率先北上,进入闽浙苏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团会合后,组成北上抗日先
遣队。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地区遭到敌军的疯狂围攻,最终失败,方志敏、刘畴西、等
领导人壮烈牺牲。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主力八万多人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长征。三
万多八闽儿女参加这个伟大的历史性壮举。在长达一年多的战略转移过程中,八闽儿女做
出了伟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胜利到达陕北的,已经不足三千。湘江之战,以
闽籍指战员为主的红五军团第34师和红三军团第18团承担断后任务,血战十天,以全军
覆没的代价掩护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7000多人几无所存。在祁连山脚,西路军血
洒河西走廊,红五军团悲歌高台城下,数千名历经雪山草地考验的闽籍红军指战员马革裹
尸。在遵义城下,在赤水河畔,在金沙江边,在大渡河头,在皑皑雪山,在茫茫草地,在
六盘山,在直罗镇,到处都洒下了八闽儿女的鲜血。(这是先遣队在那样的历史大背景前提
下而进行的)
一个远离喧嚣的偏僻的小山镇-----赤溪,距城关53公里,四面环山,峰峦叠起,
每座山峰都在溪中长出,山清水秀,正因为这样的地理条件,尤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
叶,我们的先辈们,没有你们这样的幸运,在头上压着三座沉重的大山剥夺了他们的幸福
感,或者说是给生活带来了痛苦。他们为了解脱这些痛苦,就付出了血的代价,为了国家,
他们抛投骨,洒热血。
今天你们生长在红旗下,特别在这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里,你们就很难体味到那时的
背景,残忍,是的,现在我就讲讲,我们赤溪镇的一些党史吧。
赤溪是一个小山镇,三十年我们这里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但是,便于革命志士开
展活动的好环境,因此,我们全镇上下基本掀起参加革命风,据完全统计有108人参加革
命,比霍童镇还多三个,真是一个奇迹啊。
由于这几天我都在忙于陈荣凯副省长要来我们镇里调研工作和《宁德知青篇》文稿
一书的征稿活动,很多精力都被用在这方面,于是今天就简单地聊聊几点有关我们赤溪镇
的党史吧。我们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军团长寻淮洲,政治部主任刘英,政治委员乐少
华,参谋长粟裕与闽东工农红军叶飞、叶秀藩、范式人等领导人,于1934年8月21日9
点许,在阳谷村会师,先遣队首先传达了党中央重要指示对闽东党政军的建设提出宝贵意
见,同时也促进了闽东革命形势发展。这个队伍有6000多人马,拥有大炮、枪支弹药、
无线电等设备,当时住杂暴满了夏村、桃源、赤溪三个村庄,并给我们留下50多幅标语
在古民居墙壁上(连兴座、巫济业厝),遗憾的是至今已只有三条依稀可见。第二天,凌晨,
由我闽东游击队队员引路,从龙案岭出发,途径班竹、社洋,然后又直入福安磻溪、康厝,
于下午两点左右攻下福安重镇穆阳镇,最后,当天我闽东游击队员原路返回。今天我们站
在这块碑子面前,就足以让我们揭开当时闽东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序幕,开展重温阳谷北
上抗日先遣队和闽东红军会师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对宣传革命历史,发扬红军精神具有重
要意义。
然而,结束四年游击战后,还根据当时先遣队传达精神要求,闽东特委动员1600
多人参军,经过一周后且动员了4000多人,挑选了1500名。经过军事训练后,于1938
年开往前线,这支队伍就是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叶飞任团长,阮英平任副团长。解放初
期,这些队伍不是牺牲在抗日战线上,还是牺牲在抗美援朝战线上,最后回乡的也只有12
个老红军,迄今已全部不在人世了。
还有闽东游击战中,官岭很重要,如官岭的单岔处"官岭战斗"遗址,有闽东闻名的"
高山小红军"故事。有曾志(原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先辈领导的社洋分田分地运动。有"龟山之
战"等遗址都很壮举的。
那么,"红军窑"算是甚为奇妙了,这个位于官岭村庄外200多米处,是一个自然的
陈窑了,四周自然铸成的削壁,占地50平方米,深30米,下大上小,来回须绳子攀沿,
人入景中,影随步移,原人大副委员长叶飞首长也到过这里,召集革命先辈们开过会,讨
论过闽东革命发展情况。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这个古镇更为悠远的历史了。
官岭,今天穿行古巷道,脚步叩在满是雨痕的旧石板路面上,发出清脆的回响,身
边闪过的是百年前古屋老宅,布满青苔的无人住房和年轮印记的空房,思绪萦绕于藤条之
间,真的,好像在这里疲惫的灵魂才终于找到了皈依之所。世纪之交,年轮顺转,在生生
不息的时光中,在深深宅院的残垣断壁中,凝结着这古村庄积淀了几百年历史的品格,坚
守与开放兼容,传统与现代互动,对,今天,让我们随着文字的跳动,近距离的审视这些
沧桑的古村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轨迹,同时也触摸它的脉搏,体味着那怦然心动的感觉。
尽管今天这个村子,确实不如往昔,尤其有些被荒废的古屋长满青苔,在阳光照耀
下格外刺眼,许是一个巧合,许是一个错位,这曾经出过多少革命志士(九位安德县委书记
中我们官岭就占了3位)的地方竟被荒废,这无疑是一个不合谐的音符,那守了一代又一代
的家业在现代文明环境中,突然被人叹为观止,生出许多格式的感憾,是福、是祸、是喜、
是悲或者兼而有之。
当然历史归历史,现实归现实,这个村子至今昭示着因诸多因素而失去往昔的景秀
而怅然,灰飞烟灭,总之过去的都过去了,历史却留下了一份难以估价的遗产,这决不是
让今人因遗产而困囿自己。仍有村民依然如故地住在黑檐乌瓦的老屋里,村子里除鸡犬之
声外,也很难听到随着时代随着节拍各领风骚的流行歌曲,难道这里墨守成规吗?。。。。。。
当然,闽东志士从游击队到随叶飞去北上抗日,到全中国解放后,今天他们都已不在人世
间了,可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就是意味着要继承他们遗志,在改革开放年代中,为国家建
设做出一份贡献吧!
篇三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喜爱上了阅读红色故事和革命诗歌,从这里我了解了近代
中国历经磨难的风雨沧桑,感受了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曲折历程,也明白了中国人民前
赴后继英勇抗争的热血豪情。
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夏明翰,每个熟悉的名字都让我们难以忘怀,长征、抗
战、解放、改革,每段历史都给我们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从红色经典中我读懂了万里
长征的艰苦卓绝,读懂了林海雪原的孤胆雄心,感悟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激情豪迈,
也感悟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大气磅礴。长征路上的严峻险阻,八年抗战的艰难困苦,白色
恐怖下的千回百转,南征北战的荡气回肠,一篇篇感人的故事,一首首雄壮的诗篇,是镌
刻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朽丰碑,是见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历史画卷。
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们感慨万千,展望祖国的明天,我们信心满怀。红旗飘飘,
党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人民
正满怀喜悦和希望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高山仰首,大海扬波,大地溢满了新世纪
的朝晖。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要感谢历史的选择……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
红船上传出巨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
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州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
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归依,有了值得托付的导航人:;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的领导
下,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解放后的中国千
疮百孔、百废待兴,共产党又带领我们走进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几代中华儿女聚集在
鲜红的旗帜下,挥舞着银镰披荆斩棘,奋发进取,为铺就强国之路,用实践的巨笔描绘出
一幅幅崭新的画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九十年的光辉历程,走
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亚洲睡狮已经雄起,东方巨龙正在腾飞,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还是
少先队员的我们是党的接班人,稚嫩的双手要勇敢地承担起历史重托,我们是跨越世纪的
新一代,是21世纪的真正主人。革命的精神不能抛弃,它依然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的制胜法宝,我们要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祖国、时代的命运联系起来,树立远大理想,培
养良好品德,发扬创新精神,掌握实践能力,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共同谱写新世纪社会
主义事业建设的崭新篇章!
谢谢大家!
篇四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下面我为大家演讲的名字叫《鸡毛信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有个放羊的孩子叫海娃,他是村里儿童团的团长。有一天,给八路
军当交通员的爸爸,拿出一封信,要海娃马上给八路军送去。这封信上粘着三根鸡毛,海
娃一看,就明白了,这是最最紧急的信呀!
海娃揣好信,赶着羊下山了。还没走到山口,就远远地看见来了一队兵。"怎么办?
信藏在哪儿呢?"他一眼看到了老绵羊的大尾巴,灵机一动,把信拴在羊尾巴下边,大尾巴
一盖,什么也看不出来了。海娃刚站起来,鬼子就来到了身边。
"小孩,你的干什么的?实话说,不然杀了你!"
"我是放羊的嘛,呜呜呜,我是放羊的嘛。"海娃故意装作害怕的样子哭起来。
鬼子看了看这群羊,来了坏主意。他把羊都扣了下来,海娃呢,被逼着给他们赶羊。
天黑了,敌人来到一个小山村。村里找不到一个人,也找不到一颗粮食。鬼子们都
饿疯了,就叫黑狗子们去杀羊。一个歪嘴黑狗看中了那头老绵羊,上来就抢。海娃眼看自
己心爱的羊被拖走杀掉,恨死了敌人。可他更担心鸡毛信,它就绑在老绵羊的尾巴底下啊!
老绵羊好像看出了海娃的心思,四条腿往地上一撑,歪嘴黑狗怎么也拉不动,累得
出了一身臭汗,只好去抓别的羊。海娃总算放了心,又在盘算着怎样逃走。
天刚蒙蒙亮,鬼子就挥着大洋刀,带着队出发了。还没走过几个山头,只听"轰"的
一声,走在前面的几个黑狗子倒在地上。原来他们踩上了民兵埋的地雷。海娃真想笑,可
没敢笑出来。
"小孩,你的前面的开路!"鬼子是要海娃赶着羊,在前面踩地雷。这里的路海娃太熟
悉了,他把敌人引上了一条小山路,自己越走越快。敌人都气喘嘘嘘的,越落越远。
"小孩,你慢慢地开路!"海娃干脆飞跑起来。
叭!叭!鬼子开枪了。海娃一头倒在草丛里。他知道,这里离八路军住的地方不远了,
就大声喊起来:"鬼子来啦!鬼子来啦!八路军叔叔,快打呀!"
果然,八路军叔叔开火了。海娃一高兴,爬起来就想跑,刚跑几步,就昏倒了。一
个八路军叔叔忙跑过来:"唉呀,这不是海娃吗?"
海娃睁开眼,吃力地说:"叔叔,羊……老绵羊……鸡毛信……尾巴……"话没说完,又
昏过去了。
等他醒来时,他已经睡在热炕上了。八路军叔叔告诉他,靠着那封鸡毛信送来的重
要情报,八路军打了个大胜仗,消灭了好多鬼子和伪军。八路军叔叔又送给海娃刚缴获的
两个牛肉罐头。海娃的心里呀,别提有多高兴了。
谢谢大家!
篇五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当您走进位于河北隆化县城的一座烈士陵园,一个场景立刻会展现眼前―――身着军装
的他,昂首挺胸,左手高擎炸药包,右手紧握拉开的导火索,英勇无畏,气壮山河……他就是
年仅19岁的,全国著名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董存瑞。
今天,就让我们在烈士的铜像下,回到1948年5月25日的战场…
那天下午,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正对隆化中学发起第二次总攻。突然,敌人的机枪像
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原来,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
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
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这时,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
暗堡炸掉。但爆破手们都无功而返。董存瑞看到战友的伤亡,再次挺身请战。"你已经几次
完成爆破任务了……"不容副连长说完,董存瑞抢着说:"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任务不只是炸
几个碉堡。现在隆化还没有解放,怎么能算完成任务呢?"副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对
董存瑞说:"好,你去吧,千万要注意隐蔽。"董存瑞紧攥拳头说:"放心吧,不完成任务就
不回来!"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桥型暗堡里,敌人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
着尖利的啸声,从他耳边掠过。但董存瑞沉着机智,仍在忽左忽右地爬着。敌人的机枪打
紧了,他就伏下不动。敌人的机枪稍一停,他就飞似的向前跃进几米。突然,敌人的机枪
又集中朝他打过来,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但他仍抱着炸药包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
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
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么办?董存瑞
急得直攥拳头。
这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大批的部队像潮水般地涌了
上来。桥型碉堡上的砖头一块块被推开了,子弹像急雨一般向冲锋部队射去。董存瑞抬头
看了看桥顶,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不行,必须马上把暗堡炸掉,否则有更多
的战友要倒下,也会影响整个战役。想到这里,董存瑞毅然决然地将身子向左一靠,站在
桥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型暗堡,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巍然挺立,纹丝不
动,像是一尊雕塑。就听董存瑞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刹那间,一声巨响,地动
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此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一个声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
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歌声回荡在陵园的上空,也缭绕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谢谢大家!
内容仅供参考
本文发布于:2024-04-05 21:49: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123249664106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