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归纳
一、 填空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
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2、 工具性 与 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
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终生发展的基础。
3、《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
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
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5、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
声母、韵母、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7、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包括简笔画、演示(实物肢体语言)、电教媒体、实验操作等。
8、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选好话题。话题要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
象世界,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9、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0、现代阅读观认为,学习者原有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知识或信息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
识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和过程而建构成的,外部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主体已有的经
验作为基础,这种信息对于学生来讲,是毫无意义的。
1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
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2、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 、社区等
教育资源。
13、《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态度
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4、"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会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
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的目标都融合在一起。最大
的优点就是叙写方便。
15、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
面 相互渗透 , 融为一体 ,注重语文素养的 整体提高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 螺旋上
升 ,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16、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
力、口语交际能力。
17、课堂即时评价对 调控教学 、 激励学生 能起到及时调节与导向的作用,又能为 终结
评价 积累素材。
18、课程是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因“教师-教材-学生”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而生长。在
这个系统中,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
二、基本概念
1
1、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
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
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终生发展的基础。
2、自主学习——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
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
高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
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点,具有明确分工和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
4、探究学习——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
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
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获取探究乐趣。
5、语文课程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
切课程资源。它可以分为: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人本语文课程资源、动态语文课程资源。
6、体验学习——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并获得个人经验, 在对话交流中获得新的认
识并将之整合运用于未来解决方案或策略上,达成目标或愿景。简面言之,凡是以活动开始,
先知后行的学习方式,都可以称之为体验学习。
三、简答题
1、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
极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2、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什么?
答: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
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
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
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 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
答:在人文学科中,语文和历史等学科有所不同。历史由大量的史实和历史观构成历史知识
系统,而语文课程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为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有不少语言
现象,我们是很难从道理上讲得清楚的,而且没有必要从理论上掌握,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
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积累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
的能力也就越强。因此,语文教育应考虑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
实践能力。再者,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语文
课程又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4、 新课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答:新课程中教师应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语文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者。
5、你是怎样看待识字教学中的“复现”的?
(一)认字和认人一个道理: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了好朋友。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
是“复现”,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多次与汉字见面。
(二)复现生字的途径和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在语境中复现生字的特点,让学生多读多看多悟;
(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创造更多复现机会;
2
本文发布于:2024-07-09 19:12: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05235684129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