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小学语文六年级小升初期末试题(含答案)
看拼音写词语。
面对老师的
pī píng _____
,他什么也没有
jiě shì _____
,因为他知道即使
biàn jiě _____
也没有
用。他满脸
yōu shāng _____
,只能自认
dǎo méi _____
。
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敏而好(
hào
)学,不耻下问。
.
B
.竹喧归浣(
wán
)女,莲动下渔舟。
.
C
.默而知(
zhì
)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D
.风一更,雪一更,聒(
guō
)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和蔼可亲
兴高彩烈
目瞪口呆
饱经风霜
B
.碧空如洗
微波粼粼
聚精汇神
阳春白雪
C
.雕粱画栋
巧夺天工
琼楼玉宇
精雕细刻
D
.精兵简政
金碧辉煌
博采众长
锲而不舍
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是(
)
A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B
.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C
.几十年过去了,老师们的话仿佛还在我的耳边回响。
D
.她长得像她妈妈一样,十分漂亮。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是哪一项?(
)
A
.爷爷的菜园里种满了西红柿、桃子、青葱、大蒜等蔬菜。
B
.忘不了家乡,忘不了家乡的小河,那是我成长的乐园。
C
.春风化雨又一年,老王家的果园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D
.在英勇的解放军面前,敌人只能落荒而逃。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
在考场上千万别慌,
”
老师再三对我们说:
“
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
”
B
.他教我写作,给我讲怎样选材?怎样构思?怎样立意
……
C
.今年暑假,爸爸打算带我到
“
水浒传
”
中的
“
水泊梁山
”
旅游。
D
.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下列文字常识、文化、知识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
A
.
“
令
”
是一种敬辞,
我们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父母时,可用
“
令尊
”“
令堂
”
这样的称呼。
B
.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C
.《水浒传》中的武松是一位豪侠之士,景阳冈打虎是
“
勇
”
的表现。
D
.我国古代把农历每年初
-
叫做
“
朔
”
,十五叫做
“
望
”
,月末一天叫
“
晦
”
。
下面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首先设法安慰自己,树立信心,稳定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②遇到无法下笔、思路阻塞、判断不清的难题时,不要着急。
③心里平静后再冷静思考就不怕难题了。
④这时候,你应该设想,别人也难,何必畏惧呢?
A
.②③④①
按要求完成句子。
(
1
)、我们学校在
“
六一
”
的时候举办了隆重的庆祝活动。(缩句)
______
(
2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仿写夸张句)
______
(
3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
(改为陈述句)
______
(
4
)、王军不好意思地对小明说:
“
那次是我不好,不该弄坏你的钢笔。
”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
(
5
)刷子李的绝活外行人不信。连内行人也不信,说要看一看。(使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
根据积累填空。
(
1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
______
的说过:
“______________
,或
__________
,或
_______________
。
”
《为人民服务》
(
2
)一儿曰:
“____________
大如车盖,
____________
则如盘盂,
_________________
?
”
《两小二辩日》
(
3
)少选之间而
_____________
,锺子期又曰: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
《伯
牙鼓琴》
(
4
)诗歌言志:
“
粉骨碎身浑不怕,
__________________”
是于谦持身清白的情操;
“ __________________
,任尔东西南北风
”
是郑燮刚正不阿的骨气;
“
我劝天公重抖擞,
________________”
是龚自珍愤世忧国的呐喊。
在下面具体场合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主持人说的话,并说明理由。
晚会帷幕徐徐拉开,主持人姿态优美地步入舞台,不小心跌倒在地,观众哗然。此时,主持
人迅速站起,神态自若地说了一句话,场内立刻掌声四起。
A
.主持人说:对不起,我太不小心了,请不要见笑。
B
.主持人说:刚才,我被大家的热情所倾倒了。
C
.主持人说:对不起,我太激动了,以致失礼了。
B
.①④②③
C
.②①④③
D
.①④③②
D
.主持人说:不好意思,由于路太滑,所以不小心跌倒了。
(
1
)你喜欢
( )
句。
(
2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北人食菱①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
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
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坐:因为。
12、
“
其人自护其短
”
中的
“
其人
”
指的是什么人?(
)
A
.其他人
B
.北人
C
.问者
D
.北人和问者
13
、文中的北人为什么要
“
并壳入口
”
?(
)
A
.因为这样吃味道更好。
B
.因为煮熟的菱角很烫,这样吃可以避免烫伤。
C
.因为他不知道吃菱角需要去壳。
D
.因为
“
并壳入口
”
的吃法是南方的风俗。
14
、下面对短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菱角一般生长在南方。
B
.菱角属于土产品。
C
.菱角生长在前山和后山。
D
.南方人吃菱角不需要去掉壳。
15
、你觉得文中的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
下面是某省教育厅公布的该省学生体质状况最新检测结果。(箭头代表升降趋势)
检测项目
身高
体重
升降趋势
↑
↑
检测项目
肺活量
视力
男子1000米女子800
米
升降趋势
↓
↓
胸围
↑
↓
材料二:广州儿童中心、中国儿童中心联手舒肤佳共同发布《中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状况调
查报告》:参与调查的5000余名儿童中,周一到周五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平均约1小时,约有
27.5%的儿童不足1小时。12.45%的儿童每天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超过2小时,到了
寒暑假这一比例骤增至61.4%。
材料三:
据《河南日报》报道:为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到阳
光下、操场上、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成长为共和国的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
力的建设者,“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于2007年4月29日全面启动,“河南
省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也随之启动。
16
、读了材料一,你发现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呈现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在材料二中,作者搜集了很多数据。透过这些数据,你看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请就如何开展有效的体育训练活动,向你身边的同学提几点建议。(不少于
3
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
“
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
已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请为此活动拟一条宣传语。
(不超过
20
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蘑菇转了一个弯
①那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家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仍一无所获。我学的是建
筑设计专业,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人家要的不是博士就是硕士。一家公司的负责人看着我
的简历说:“你读书时,还获过不少奖,不错!可是,我们这里暂时不缺建筑设计方面的人
才,要不你先来我们这里干个保安什么的吧!等有机会再安排你。”
②这番话点燃了连日来积压在我心头的委屈,好歹我也是个优秀毕业生啊,让我去干保安,
也太小看人了!我一口回绝了那家公司。那段时间我非常苦闷,就回了趟老家。
③父亲问我为什么回来,我便把找工作的遭遇向父亲说了。
④父亲听后笑了笑,说:“现在像你这样心态的年轻人很多。算了,别想了。哎,对了,这
几天山上蘑菇正多,你不是最喜欢喝蘑菇汤吗?明天咱们去采蘑菇吧。”
⑤父亲的话引起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⑥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梦中又见到了满山鲜嫩的蘑菇,闻到了蘑菇汤浓浓的香味……
⑦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当我和父亲来到山上时,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采了。父亲说:“咱们
晚了一步。”我听了很失望:今天的蘑菇汤喝不成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说:“咱们
摘一些山果回去吧,这里的山果没有打过农药,也是绿色食品呢!”
⑧于是,我和父亲就动手采了起来。别看父亲五十出头的人了,手脚还挺利索,我明显赶不
上他的速度。一顿饭工夫,我们便摘了满满一麻袋山果,父亲说:“今天摘的山果太多了,
咱们也吃不了,这种鲜东西,搁几天就会坏的,咱们一起背到镇上的水果店去卖给店主。”
⑨没想到还真卖了不少钱!这时,父亲让我在水果店等他片刻。一会儿父亲就拎了满满一袋
子东西回来了。
⑩午饭时,父亲竟然给我做了一锅香喷喷的蘑菇汤,我很吃惊:蘑菇不是都让人采走了吗?
父亲看出了我的疑惑,说:“蘑菇是我用卖山果的钱买的。如今我们这里的人都喜欢在山
上采摘一些东西去卖钱。其实,当很多人都在抢同一样东西时,我们不一定能够顺利得到,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走一些弯路,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捷径并不多。可是你不明白这个道理
啊!”
我明白父亲的用意了,父亲是用这件事来启发我啊!
后来,我还是去那家公司做了保安,一个偶然的机会,领导发现了我的才能。当时领导很
惊诧地问我:“原来你还是个专业人才,怎么愿意做保安呢?”我告诉他:“我不来公司做
保安,你就不会发现我的才能。”
父亲已经使我学会了让蘑菇转了一个弯。
20
、第①段中的
“
扫街
”
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
。
21
、请将文中的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请在下面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 )——
父亲提议上山采蘑菇
——( )
“
我们
”
采摘山果,卖了不少钱
——( )——
父亲解惑,
“
我
”
去公司做保安。
23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下列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面对挫折,不要气馁,只要坚持,就会有成功的一天。
B
.只要目标明确,有时候走一点儿弯路同样能够取得成功。
C
.如果善于发现,生活中就有一条捷径等你去走。
D
.有时候换一种方式,打破思维定式,也许离成功更近。
25
、请你根据上下文的情节进行合理想象,适当运用描写方法,再现第⑤段中
“
我
”
儿时生活
的情景。(
80
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
提示:探险小说里的世界奇妙而精彩,充满了奇特的想象。请你展开想象,构思一个关于探
险的故事。
关于主人公,可以选择以下的词语提示,也可以自己确定。
娃娃
小狗
会飞的鸡
帽子
笔记本
神奇手表
12
岁孩子
百科全书
书包
要求:
1
.题目自拟。
(
2
)、展开丰富的想象,不能抄袭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
3
)、注意把句子写通顺,内容写具体。
【参考答案】
***
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
.
批评
解释
辩解
忧伤
倒霉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
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书写时要注意
“
辩、霉
”
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
美观。
2
.
B
解析:
B
【详解】本题考查对汉字字音的掌握,注意区分多音字。
A
、
C
、
D
正确。
B
.有误,
“
浣
”
的
正确读音为
“huàn”
。故选:
B
。
3
.
D
解析:
D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辨析。所选词语均是生活中常用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解答此题要注意
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是同音字和形似字。
A
.有误,
“
兴高彩烈
”
的
“
彩
”
应为
“
采
”
,形容兴致高昂,情绪热烈。
B
.有误,
“
聚精汇神
”
的
“
汇
”
应为
“
会
”
,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
C
.有误,
“
雕粱画栋
”
的
“
粱
”
应为
“
梁
”
,意思是在栋梁等
木结构上雕刻花纹并加上彩绘,是
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艺术。后来也指豪华的建筑。
D
.全部正确。
4
.
A
解析:
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掌握。比喻句,是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
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
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但要注意有
“
好像
”“
像
”“
是
”
一类词的句子,不
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看句子里是不是有本体或喻体。仔细
阅读所给句子可知:
A“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
是
一个比喻句,句子中把
“
梧桐树的落叶
”
比作
“
金色的小巴掌
”
。
B“
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
不是比喻句。
C“
几十年过去了,老师们的话仿佛还在我的耳边回响。
”
不是比喻句。
D“
她长得像她妈妈一样,十分漂亮。
”
不是比喻句。
5
.
A
解析:
A
【解析】略
6
.
D
解析:
D
【详解】略
7
.
A
解析:
A
【详解】略
8
.
C
解析:
C
【详解】考查句子排序。这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统观这几句,②句应为首句,因为分析问
题总要有问题在先,由此可排除
B
、
D
两项;然后根据②句中的问题,接下来应该是解决问
题,可确定①句中的
“
首先
”
应接于其后。根据前两句可以看出第③句明显为结尾句,因此答
案为
C
项。
9
.
A
解析:
学校举办了活动。
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
没有舞台的。
王军不好意思地对小明说,那次是他不好,不该弄坏小明的钢笔。
刷子
李的绝活不但外行人不信,而且连内行人也不信,说要看一看。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句型变化,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变化即可。
(
1
)、本题考查的是缩句,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
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缩句要将句子缩到最短,保留其原始的主谓宾结构即可。所
以本句话可以缩写为学校举办了活动。
(
2
)、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①本题旨在考察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
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②
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例句,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
写。应遵循: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注意句子结构。所以本句话中使用的
是夸张的修辞手法,仿写的时候要注意。
(
3
)、本题考查的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
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
“
难道
……
吗?
”
和
“
怎能
……
呢?
”
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
定,肯定改为否定。所以本句话可以改为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
(
4
)、本题考查的是直述句改为转述句,引述句和转述句之间的转换:①
A
标点符号的改变:
引述句改转述句,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
B
人称的变化:
a
引述句改转述句时,说话人即
第一人称
“
我
”
要改为第三人称
“
他
”
或
“
她
”
;
b
当引述内容涉及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
应改为第一人称。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②陈述转转述句,要将冒号和双引号
去除,主观人物的主语由第一人称变为第三人称。所以本句话可以改为王军不好意思地对小
明说,那次是他不好,不该弄坏小明的钢笔。
(
5
)本题考查的是用关联词语合并两句话,本句话中前后句之间的关系是转折关系,用不
但
……
而且
……
连接。
10
.
司马迁
人固有一死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日初出
及日中
此不为远者小
而近者大乎
志在流水
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
坚劲
不拘一格降人材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识记。
(
1
)出自课文《为人民服务》,课文语段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
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为人民利益而
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
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
2
)出自文言文《两小二辩日》,全文为: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
“
我
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曰:
"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
“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
“
日初出沧沧凉
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
“
孰为汝多
知乎?
”
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
“
我认为太
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
另一个小孩说:
“
我认为太阳刚出
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
一个小孩说:
“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
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
的看着大吗?
”
另一个小孩
说:
“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
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
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
“
谁说
您的知识渊博呢?
”
(
3
)出自文言文《伯牙鼓琴》,全文为: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
期曰:
“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
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
”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
期听了赞叹道:
“
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
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
江河,钟子期赞叹道:
“
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
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
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
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
4
)
“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意思是即使粉身碎
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意思是经历无数磨难和打
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
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意思是我奉劝上天
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11
.
B
解析:
B
用委婉的方式夸奖了观众,也化解了自己的尴尬。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解答此题首先分清人物的身份、地位,面对不同的情况,
用语一定要灵活应变。
A
.不恰当,该句话只是解释原因,不会赢得掌声;
B
.非常得体,在
“
倒
”
字上做文章,避开跌倒的真实原因,巧妙地转换为
“
被热情倾倒
”
,变
被动为主动,化尴尬为掌声。
C
.不恰当,这里也是道歉,观众不会给予热烈掌声;
D
.不恰当,道歉并且阐述没有受伤,也不会得到掌声;
12
.
B
解析:
12
、
B
13
、
C
14
、
A
15
、文中的北人不懂装懂,还强词夺理,是一个可笑的人。
【分析】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
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
“
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
那人为了
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
“
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
是想要清热解毒。
”
问的人说:
“
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
他回答说:
“
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
块地没有呢?
”
菱角生长在水中
,
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
道的。
13
.
16
、身高、体重等在增加,体质却在下降。
17
、我看到了现在城市的孩子长期待在家里,户外活动严重不足。
18
、①利用可以锻炼身体的器材和场所,进行锻炼。②和同学们开展各项体育比赛。③经常
去郊游踏青。④和家长一起跑步。
19
、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人人争做阳光少年。
【解析】
16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材料一是某省教育厅公布的该省学生体质状况最新检测结果。由材料内容可知,学生的身高、
体重、胸围都在增加;肺活量、肺活量、运动能力都在下降。说明我国青少年体质特点是身
高、体重等在增加,体质却在下降。
17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材料二中
“
参与调查的
5000
余名儿童中,周一到周五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平均约
1
小时,约
有
27.5%
的儿童不足
1
小时。
12.45%
的儿童每天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超过
2
小时,到
了寒暑假这一比例骤增至
61.4%
。
”
可知中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严重不足,还有一部分儿童
每天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的时间很长,到了寒暑假这一现象更严重。
18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材料三说了为了引导学生到阳光下、操场上、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成长为共和国的
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建设者,
“
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
于
2007
年
4
月
29
日全面启动,
“
河南省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
也随之启动。说明青少年要开展有效
的体育训练活动,要多到阳光下、操场上、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联系实际生活,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即可。
19
、本题考查宣传语的运用。
宣传标语是在宣传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一个意思从而达到某种宣传目的。本题中可采用对偶
句式,用有节奏有韵律,读来琅琅上口,听来和谐悦耳的简短句子来宣传
“
全国亿万青少年
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
这项运动的开展。
14
.
20
、满大街寻找工作
21
、我不来公司做保安,你怎么会发现我的才能呢?
22
、
“
我
”
寻工作不得,回到老家
因为人多,
“
我们
”
未采到蘑菇
父亲买蘑
菇,为
“
我
”
做汤
解析:
20
、满大街寻找工作
21
、我不来公司做保安,你怎么会发现我的才能呢?
22
、
“
我
”
寻工作不得,回到老家
因为人多,
“
我们
”
未采到蘑菇
父亲买蘑菇,为
“
我
”
做汤
23
、尊重、理解孩子;善于引导,讲究方法,有智慧。
24
、
D
25
、那时的我,天真活泼,最开心的事就是和父亲一起去山上采蘑菇。天还没亮就起床,那
时山上还弥漫着一层薄薄的雾气,父亲把我背在身上,我数着天上的星星,闻着父亲身上的
味道,那是我最幸福快乐的时刻。
【解析】
20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特殊含义,同时也考查标点符号的作用。解释词语时需先
解释词语的本义,再联系文章内容和语境解释。
此题中要求解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因此无需解释本义。首先
“
扫街
”
有引号,此处表示特殊
含义,与真正的扫街不同。在这里联系文章内容看,由
“
那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家
单位,天天出去
“
扫街
”
,但仍一无所获。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人
家要的不是博士就是硕士。
”
这段话可知,
“
扫街
”
是满大街找工作的意思。
21
、此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句式变换要求句式可变,但不能改变句子原来意思,这里考查
学生陈述句变反问句。陈述句变反问句时,需要改变标点符号,句号变为问号;加上疑问词
和语气词,
“
难道
”“
怎么
”“
吗
”“
呢
”
等;有否定词则删,无否定词则加。因此可以得出答案:
我不来公司做保安,你怎么会发现我的才能呢?
22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在于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
需要抓住关键的词句来梳理故事情节,同时也需要根据所给的情节进行解答。
所给情节
“
父亲提议上山采蘑菇
”
是由文章第四段得知,因此可知①处答案由前三段进行概
括,得出答案:
“
我
”
寻工作不得,回到老家;情节
“
我们采摘山果,卖了不少钱
”
由文章第八
“
咱段得知,因此可知②处可由
“
当我和父亲来到山上时,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采了。父亲说:
们晚了一步。
”
我听了很失望:今天的蘑菇汤喝不成了。
”
这句得出答案:因为人多,
“
我们
”
未采到蘑菇;从
“
午饭时,父亲竟然给我做了一锅香喷喷的蘑菇汤。
”“
蘑菇是我用卖山果的
钱买的。
”
这些句子可以知道因为我们未采到蘑菇,父亲用了采摘山果卖的钱买来蘑菇为我
做汤,故③处答案概括为:父亲买蘑菇,为
“
我
”
做汤。
23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求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并做简要分析,学生则
需要结合文段中对父亲的描写片段来概括。
父亲对于
“
我
”
的失落,没有指责埋怨,而是
“
笑了笑
”
,叫
“
我
”
去采蘑菇;蘑菇没有采到,父
亲没失望,领
“
我
”
摘山果;父亲卖了山果买蘑菇,让
“
我
”
喝上蘑菇汤;父亲语重心长开导
“
我
”
,
使我醒悟。由父亲的这些言行,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具有丰富经验和生活智慧,善于引导和教
育孩子,充满深厚父爱的父亲。
24
、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掌握。学生需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归纳文章主题。
本题主要写
“
我
”
的失落
——
转弯
——
成功,其中
“
转弯
”
是关键,关键在于从父亲那得到的启
发
“
其实,当很多人都在抢同一样东西时,我们不一定能够顺利得到,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走
一些弯路,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捷径并不多。可是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啊!
”
,这句话就是
本文的关键句,
“
我
”
幡然醒悟,决定去做保安,到后面才能被发现,开始新的人生。因此,
本题答案
D
符合。
25
、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开放类试题,无统一答案,言之有理,符合题目要求
即可。
根据上下文的语境
“
哎,对了,这几天山上蘑菇正多,你不是最喜欢喝蘑菇汤吗?明天咱们
去采蘑菇吧。
”“
父亲的话引起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
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梦中又
见到了满山鲜嫩的蘑菇,闻到了蘑菇汤浓浓的香味
……”
,我们可以推知,作者儿时的生活一
定与采蘑菇和吃蘑菇有关,儿时一定是自由快乐的,因此写题时从这方面出发即可。
15
.范文:
沙漠探险
2045
年的某一天,我有幸成为了沙漠探险队中的
解析:范文:
沙漠探险
2045
年的某一天,我有幸成为了沙漠探险队中的一员。同行的队员有经验丰富的探险爱
好者王叔,还有胆大心细的扬扬哥。我们准备挑战自己,去沙漠探险。为了这次行程,我们
提前准备了许多的东西,有指南针、地图、水和食物等等。带好装备后,我们三个就坐车赶
往目的地。
到了沙漠之后。我看到了一片金灿灿的海洋和跌宕起伏的沙丘。我和扬扬哥第一次来到
沙漠觉得十分新奇,我们像疯了似地向前跑,到了中午我们觉得十分的疲惫,王叔给我们搭
个帐篷,我们在里面休息了一会儿,醒来后觉得非常头晕。王叔出去看了一下发现有一只大
蟒蛇正要攻击我们的帐篷,便赶紧给我们穿上了防弹衣,自己也拿了一把枪穿了防弹衣。他
先小心翼翼地带着我们走出帐篷,在确保我们安全的情况下去与蟒蛇搏斗。由于蟒蛇又长又
粗,王叔根本不是的它的对手,他本想抓住蛇的颈部,但是蛇眼神凶狠的望着他,还甚至缠
在王叔脖子上。情急之下王叔拿枪打了蛇的七寸,蛇便死了。他见我们十分慌张便赶过来安
慰我们别害怕,有我保护你们呢!
在我们克服了这个问题后,准备向沙漠外走去。可就在这时,突然遇到了沙尘暴,我们
的车子被沙尘暴吸走了。无奈之下,我们徒步走了好久,发现了一户人家,他给我们提供了
几只骆驼,我们骑着骆驼继续往前走。走了一段时间,水壶里的水被我们喝光了。我实在太
渴了,想到把骆驼杀了取水,可是王叔说骆驼里的水太脏不可以喝。我便放弃了,他看了地
图后说:再往前一段路就能找到水了,我们相互鼓励着又往前走了很久果然发现了水源,每
个人都觉得很开心并且大口喝起水来。
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我们终于走出了沙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习作能力。
本题为想象作文,要求展开想象,构思一个关于探险的故事。可以从所给出的词语中选取主
人公,也可以自己确定主人公,如
“
自己
”
,题目自拟。写想象文章应注意:要写好想象作文,
一定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想象,不拘一格,才能做到有所创新;在写想象作文的时候,
最忌空洞,要有具体生动的情节,虚构有趣的场景,典型形象的塑造;想象作文要新奇,但
也不能完全脱离生活追求新奇,最终还是要源于生活,做到
“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
;想象作
文要求学生大胆发挥想象,但也要进行合理想象,虽然不是现实生活的描写,但也要符合一
定的逻辑。
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
中间:交代清楚故事发展的经过,可使用夸张与拟人的修辞手法,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将故
事奇妙、曲折、动人、完整的故事情节写出来。要塑造生动的角色,角色可以不受时空和地
域的限制,但要注意设计的角色要有个性,能够体现出角色的特点。要突出教育意义,要有
健康积极的思想,要把故事寄寓的道理表现出来。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本文发布于:2024-08-27 07:27: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47148384151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