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书法课程建设纪实

更新时间:2025-05-06 12:26:13 阅读: 评论:0


2024年8月27日发(作者:溥亦旋)

翰墨书韵点亮学校品牌——江苏省苏州工

业园区翰林小学书法课程建设纪实

作者:王水丽

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7年第3期

王水丽

【摘要】课程是学校文化的名片。翰林小学以“墨彩”课程为抓手,做亮书法品牌。学校

深耕国家课程,夯实翰墨根基;统整课程实施,提升翰墨内涵;拓展课程视野,激发翰墨活力,

课程建设让学校翰墨飘香。

【关键词】“墨彩”课程;书法;根基;内涵;活力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1-0047-03

【作者简介】王水丽,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江苏苏州,215123)副校长,高级

教师。

课程是学校文化的名片。翰林小学以“ 为培养具有国际化素养的人才而奠基”办学理念为

主线,浓墨重彩地打造促进学生发展的“ 墨彩”课程。学校提炼“ 一个”课程名称——“ 墨

彩”;形成“二条”课程体系——“墨”体系、“彩”体系,“墨”代表传统的、本土的课程,

指向培养“ 华夏根基”的小公民,“ 彩”代表现代的、开放的课程,指向培养“ 国际视野”

的小公民;搭建“ 三个”课程层次—— 基础课程、特长课程、探究课程;打造“ 四个”课程

板块——“ 翰墨基础课程”“ 翰墨德善课程”“ 彩林特色课程”“ 彩林兴趣课程”。书法

是翰墨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以来的课程建设已让翰墨书香融入学校的血脉,形成了

独特的学校气质。

一、深耕国家课程,夯实翰墨根基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

要》)两大文件正式提出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书法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入国家课程。写字

侧重于交际,书法侧重于艺术,书法教育侧重于培养人。小学阶段书法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

了培养专门的书法人才,而是将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的涵泳。基于此认识,我们深耕国家课程,

从“ 写字教学”向“ 写字教育”转变,从教学视角转变为教育视角,从传授知识向关注人、

培育人转变,不断夯实翰墨根基。

1.保证课程时间:长短课时结合。

从2009年建校起,每班每周都开设一节书法课。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目前突破40分钟

的课时边界,实行长短课时结合:书法毛笔长课时为每班每周一节40 分钟;硬笔短课时为每

班每天15分钟。

2.保障课程师资:专兼职相结合。

学校的两名专职书法教师无法满足全校开书法课的需求。因此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拔

书法基础好、积极性高的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也通过参赛的机会锤炼书法教师的技艺。目

前,共有8 名专兼职书法教师。精准的师资培训保障了课程的实施。

3.确保内容落地:细分三类课型。

《纲要》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

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据此,我们

细分三类课型:第一类,书法指导课。从笔画结构到布局进行循序渐进地指导训练。识字写字,

是学生系统接受文化教育的开端,是终身学习的基础。第二类,书法欣赏课。汉字有其独特的

“形”,似画,如舞,像歌。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书法的价值不只在于写一手好字,更在于

以欣赏的视角发现、辨析,乃至再现书法之美,真正回归书法教学的本源。第三类,书法文化

研究课。我们兼顾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从汉字的演变、书法家故事、书

法幅式、碑帖欣赏、名胜书迹等方面让学生了解书法文化,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

书法是中华传统艺术瑰宝。写字与育人,相得益彰。学生在翰墨中修养身性,夯实根基,

点亮文化底色。

二、实施课程统整,提升翰墨内涵

统整是学校课程深度变革的必要维度。我们打破学科固有界限,寻找课程要素之间的内在

联系。加强学科内部、学科间的联系、课程内容和校外经验之间的联系,推进学校翰墨课程的

深度变革与发展。

1.课堂内外统整:链接课内学习与实践活动。

课程专家杨四耕先生说:“ 让课程更好地链接生活、链接活动、链接管理以及一切可能的

要素,让世界充满课程机会和学习机遇,这是迈向3.0 课程变革的关键手法。”翰墨课程不能

只是“ 纸上谈兵”,也要让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施展才华。每学期,学校开展优秀的书法

作品展示活动、书法社团进行成果汇报,还有送春联进社区等活动,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

学生还走进展览馆,开阔眼界;与名家对话,提升层次,润泽生命。丰富多彩的书法实践活动

为师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和成长的平台。

2.学科内部统整:贯通硬笔书法与中段软笔书法。

《纲要》具体细致地规定了小学各阶段硬笔和毛笔的要求。实际教学中发现从低年段的硬

笔过渡到中高年级软笔十分困难。硬笔和毛笔无法相互融通引发了学校书法教研组的思考。经

过教研,明晰了软硬转换的策略:硬笔多以铅笔、钢笔为主,但不易表现笔画的粗细轻重。当

学生过渡到用毛笔书写时,教学生“提”“按”“顿”等毛笔基本笔法。书写动作也发生变化:

硬笔书写多以手腕自然摆转为主;毛笔书写时,在手腕运动的基础上增加部分臂膀活动。这样

完成了学科内的统整,毛笔、硬笔过渡相对连贯。

3.学科之间统整:融合各课程相关元素。

学校以翰墨课程为圆心,整合语文课程、美术课程、书画社团课程等,形成育人的合力,

提升育人的实效。我们把书法课程、德育课程、语文课程进行统整。比如:借“ 穿插”“ 避

让”等书写技巧让学生体悟谦逊有礼;收集、讲述书法家的故事,提升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学

生也从中体悟到王羲之“ 平和自然”、颜真卿“忠义光明”、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等品质。

当然,研究时要找到一个适合的统整点。又如:春天到了,学生以“ 春”为统整点,走进大自

然画春;用文字写春;用音乐唱春;收集、欣赏书法家春的作品;自创春的书法作品…… 学校

课程发挥着整体育人的效果。

三、拓宽课程视野,激发翰墨活力

书法是传统艺术的瑰宝,在互联网+ 的时代,要坚持创优与创新的思路,开阔视野,让翰

墨从传统走向现代,焕发新活力,让墨香飘向未来。

1.课程资源:从静态的文本走向动态的视频。

时代在变革,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但是书法教学还是沿袭着师生口耳相传、个人勤学苦

练、费时费力低效的传统方式。如何突破低效瓶颈,提高书法的教学效率呢?学校利用互联网

技术,开发了书法微视频教程。每个微视频讲解一个知识点,时长不超过十分钟。教师制作好

视频上传到网络供学生观看。比如,在指导学生认识点画变化的时候,有位教师把王羲之的

《兰亭序》中的七个“不”字和二十几个“之”字的不同变化做成微视频,一目了然。视频可

以随时暂停或倒退,学生根据学习进度进行个性化学习。动态的视频资源深受家长学生的欢迎。

为了便于学生携带,教师把视频变成二维码,贴在书法校本教材相应的章节。扫一下二维码如

同把书法教师带回家。这样解决了家长不会辅导书法、学生回家不会练习的难题。

2.课堂教学:从常态课堂走向翻转课堂。

课堂是书法教学的主阵地。常态的课堂结构如下:导入— 讲书法知识— 教师范写— 学生

练习等几个环节,学生实际练习的时间比较少。从2014 年开始,学校开始翻转课堂的试验,

书法翻转课堂在全国成功展示,赢得观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书法翻转课堂操作流程:课前学生

看五分钟的书法视频。视频一般介绍书法的知识和书写方法;课堂上留有大量的时间给学生练

习,教师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最后学生展示书法作品,其他学生评判。课堂结构翻转后,

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的评判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总之,书法翻转课堂是一种逆序创新

——学生在课前进行事实性知识和理解性知识的学习,而课上主要进行批评性知识和创造性知

识的学习。

3.课程领导:从单一主体走向领导共同体。

学校课程发展是一项合作的事业,不能只靠校长一人的领导。我们组建了课程领导共同体,

由校长、教师、专家、学生、家长和社区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课程领导共同体激发了各方主

体开发课程的积极性。本学期有两名语文教师开设了硬笔社团课程;一年级的家长带来《古汉

字之美》的讲座;二年级的家长开设了篆刻校级社团课程等,受到学生的欢迎。

总之,课程建设的高度决定了学校发展的高度和品牌。但课程建设更需回归本质——为了

学生发展。翰林小学的书法课程不断探索,最终指向真正回归儿童。翰墨课程丰润着成长,在

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一定能将学校的品牌点亮!

【参考文献】

[1][英]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杨富斌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2]杨四耕.迈向3.0的学校课程变革[J].中国教师,2016(12).

[3]成尚荣.立意:特色学校建设之境界[J].江苏教育:书法教育,2016(11).

[4]杨旭.硬笔写字与毛笔书法过渡转换的策略[J].江苏教育:书法教育,2016(5)


本文发布于:2024-08-27 13:15: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47357214152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课程   书法   学生   学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站长工具|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