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唐诗三百首的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5-05-05 18:10:13 阅读: 评论:0


2024年8月31日发(作者:晁骊燕)

小学生唐诗三百首的读书笔记

唐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文学样式。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中一共有三百首古诗,

每一首古诗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对于四年级的我,读完了一首古诗,

我会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但其中深刻的历史意义还需我去慢慢体会,

许多知识还需要我继续去探讨。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唐诗

三百首的读书笔记,欢迎查阅。

唐诗三百首的读书笔记1

你,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是奋起直追的源泉,是魂牵梦萦的情怀,

你用一叶方舟,承载者千年文化,坚强的意志,辉煌灿烂,驶向光明

的远方……

一壶酒,一把剑,一轮弯月,一路征舞,一路豪饮,舞出一颗大

唐的剑胆,饮出一位唐代诗坛的谪仙,醉卧长安,天子难寻,不是粉

饰,不为功名,沧海一声笑,散发弄扁舟,从此你踏遍祖国山水,纵

情于天地间。李白爱酒,所以他的诗中融入了那道酒魂,一句“天子

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倾倒了多少纵酒狂人。在大唐的诗卷

上,留下辉煌的一笔。读李白的诗,就像饮下一坛烈酒,荡气回肠,

满纸的豪放在腔中久久不散。我翻遍了整整三百首唐诗,再也没能找

到一个诗人能与李白匹敌,他的直率,他的狂傲,他的激扬,绝无仅

有,令人击节称赞,却有自愧不如。

浩荡的秋风,纷飞的茅草,破旧的草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天下俱欢颜”。杜甫啊,在饥寒交迫的生死关头心中挂念的依然是

天下,那苍老悲壮的声音永远在天地间回荡。少年的你也有过“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壮,故土的沦陷,生活的窘迫,岁月的沧

桑终于将它一点一点地消磨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

休”。你的一字一琢千锤百炼,终于造就了一幅沉郁雄浑的诗卷。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你爱的是天下,看到万里中华,哀鸿

遍野,身无分文的你毅然拿起毛笔,用精炼的文字唤醒人类最后一点

良知。读你的诗绝对没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激越,一个个平

实的文字,却句句催人泪下,让人心酸,相比起来更像是嚼一枚青橄

榄,需要细细咀嚼品味,方能真正地融入其中。

唐朝的田园诗人为数不少,但能如此清新飘逸,恬淡自然的,只

有孟浩然一人。他的诗像新阳照耀下的禾苗泥土,始终散发着生动自

在的田园气息。记得李白写过这样一句诗“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

纷。”孟浩然也写过“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一对比,大家不

难看出,李白学到了孟浩然诗的精髓,但仔细品味一下,就会觉得孟

浩然的诗更有韵味,让人回味无穷。李白的田园诗就显得平淡无奇了。

狂傲的李白难得有他佩服的人,就连孔子他也看不上眼“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就是对皇上他也不屑一顾“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

是酒中仙。”可对于孟浩然他却发出“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的

感慨。由此可见孟浩然的非同寻常。

我轻轻地合上书本,端起一杯香茗,苦涩的茶水顺着喉咙滑入心

中,正如历史的滋味……

唐诗三百首的读书笔记2

初读《唐诗三百首》,恰似一泓清泉流入我心,滋养着我的心田,

深入我心灵的内部;又似一束暖暖香香的阳光,挥洒在我心上,让我嗅

到这前所未有的浪漫之意;梗死一部影片,将诗人的一切一切全都倾注

于现代社会,使现代社会的人受到古代文学的熏陶……

当我三岁时,用稚嫩的双手捧起这本大大的《唐诗三百首》,一

股清新之墨香拥入心脾,沁人肺腑。李白的五言律诗是我如痴如醉,

白居易的七言绝句使我趣意重生……正因为有了唐诗,才有了现代文明

的社会;正因为有了唐诗才推动着人类的发展。总之,唐诗在人们精神

文明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接着,一个个名篇映在我眼前,一句句韵诗在我口中荡漾。“小

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移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的《小儿

识月》带领我飞入梦幻之境,让我学会深思,让我在月明如水,皓月

当空的夜景中漫游,领略诗人的无限魅力。

“车粼粼,马箫箫……”这便是杜甫的名诗《兵车行》。这是我在

十岁时认识的诗。在杜甫描写的大丈夫被捉去当负沉重的徭役和征战,

只留下妻儿在家中悲伤地哭泣时,悲愤的心情从我心头涌起,我多么

希望我当时能在诗中充当一名主要任务将那些兵卒赶走,让各家庭团

聚起来啊!但我只知道我在现实社会中。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

绵无绝期。”此乃白居易的《长恨歌》。我在诗中读出了诗人的情致

缠绵无限。杨玉环与唐玄宗的生死爱情情景在我眼前出现。那悲伤的

爱情,一定会为后人所敬仰。

其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当今正确的说法。

唐诗推动着人类的发展史中国历史上一个永远的里程碑。

唐诗三百首的读书笔记3

从古至今,岁月的河流带走了许多文化,但唐诗却经久不息,直

至今日。现在这个先进的时代,依旧有无数人热爱唐诗,喜欢读唐诗。

“唐诗宋词元曲”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我认为,它们可以被称

得上是“国宝”。

唐代诗人有各种不同风格派别,但无论哪一首,都充满韵味,可

能是诗情画意的江南美景,也可能是粗狂豪迈的塞北风光,可能是想

象,可能是感慨,可能是怀念。还可能是叙述一件事情……无论如何,

唐代的诗人用简短的诗代替了现代的长篇大论,却将诗人的思想引入

一个更高的境界。

我十分喜欢一首诗《春江花月夜》、我甚至将它默写下来贴在墙

上: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我最喜欢其中的一句

“江天一色无纤层,皎皎空中孤月轮。我眼前立刻出现了一幅美丽的

月色图,其中还带着淡淡的哀伤。而最后一句话”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使我感觉到诗人那纷乱的离别之情,慢慢随着残月

的余晖,布满在江边的树上。感觉上这首诗仿佛还没有结束。

同样,对于李白、王维、孟浩然、王之涣等许多著名诗人的诗篇

我也十分喜欢。

正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之涣的《凉州词》也有其富有

的韵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句在我面前勾勒出

了一幅塞北与江南完全不同的荒凉遥远的地方,而下一句“羌笛何须

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突出了诗人对边塞战士处境的深切关心。

我仿佛吹走了幽怨的羌笛声,又仿佛来到了边塞的孤城,仿佛看见了

那一片苍山峻岭。

我认为,唐诗是不可缺的,人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古人当时所体会

的一切,也会学会到更多,懂得更多,可以写出好文章,心胸也会开

阔。从古至今,我们可能遗失了许多文化,更需要从头学习,并将它

们牢记。

唐诗三百首的读书笔记4

英国的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宋代的

苏轼也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两位在文学领域具有重大成就的

人都认为,读诗,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与情操。放眼我国五千年的历史,

唐朝的诗歌发展最为昌盛,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年少时,寄居在外公家,外公是诗迷,珍藏的诗书举不胜举。于

是,我便轻易读到了《唐诗三百首》。我初识的古诗是白居易的《赋

得古原草送别》,“醉过方知酒浓”,一读之下竟欲罢不能,从此,

我便沉浸于诗的世界。

最初读诗,读的是朗朗上口的语句;再读诗,便读出了诗中字词的

斟酌;而后,在外公的指引下,我读出了诗中或悲或喜的故事。我最爱

在清风微拂的傍晚,于柳树下,读一首唐诗,或读李白的豪情,在现

实中饮酒放歌;或读杜甫的雄浑,让自己多一份忧国忧民;或读白居易的

清扬畅丽,在内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读读孟浩然的恬静,品品李商

隐的委婉……每当此时,总是心潮澎湃,仿佛自己也是满腹经纶的儒生,

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绝句。

我向来垂青富含思想的诗歌,因为它们陪我走过了许多坎坷。人

生难免有失意的时候,当我考试不利时,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

挂云帆济沧海。”鼓励我突破“行路难”的困境;当我与朋友道别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成为心中的慰藉。诗,融入了我的

生活,无论失意得意,无论悲愁欢喜,诗,一直是我不离不弃的知己,

是我的精神支柱。

然而,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许多中华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遗弃,对

外来事物的狂热追求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中国的古文化,忘记

了唐诗,他们宁愿生活在虚拟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无味的事物。曾

有一则新闻报导:近六成的人认为中国人崇洋媚外。面对这个结果,

我不禁震惊,难道中国文化的内涵不及外国文化吗?并非如此,相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国文化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

中国文化的精粹。试问,如果每个中国人能够多读一首唐诗,多一份

对诗歌的热爱,又如何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诗不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

化的缩影。细读唐诗,它能给予你智慧;品读唐诗则可以使其勉励你,

鞭策你,使你前行。在纷繁的今日,不妨觅一个清静之所,心如止水

地捧一本唐诗,来领略其中的感悟。

唐诗三百首的读书笔记5

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很多本书,最喜欢的当然是《唐诗三百首》

了。他虽然没有童话书读起来饶有兴趣;没有科幻书读起来那样惊险刺

激;没有历史书那样精彩;却蕴含着中国古代诗人的心血和思想感情。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高峰。有唐

一代,优秀诗人大批涌现,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成为中

国诗歌的全盛时期。

唐代的诗人们,如果悲哀失意了,会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

谁人不识君?”然后哂然一笑,便情绪好起来了。如果以前大受挫折,

之后又东山再起,会说:“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潇洒

豪迈之情溢于言表。如果压力太大,被人排挤,会说:“仰天大笑出

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如果看不惯有些人眼高手低,妄自尊大,会

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而这些诗句,对于我们

这天的人来说,又是多么适用!正是这古今相通的人性,使得唐诗虽然

和我们相隔了一千余年的距离,却仍然深深植根于我们心中。让我们

自他们的诗中找到一种寄托,一种鼓励。

然而,毕竟是相隔了千年的时空距离,是我读起来,由于语言与

时代背景带来的障碍,总还是会觉得有些语言佶屈聱牙。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辉煌的帝国渐行渐远,在它背后却留下了李

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一连串如雷贯耳

的名字。这些巨匠大师使唐诗迸发出最壮美的光彩,而盛唐气象,也

渐渐成为隐在人们心底的梦想。我所以而相信,即使这个世界在历经

千年的沧海桑田,依然会有像你我一样为他沉醉,被他启发。那么,

就让我们从此刻开始,读唐诗吧!

唐诗三百首的读书笔记


本文发布于:2024-08-31 02:19: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50419844164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诗人   中国   文化   可能   起来   没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站长工具|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