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小学科学说课稿6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体会物品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组成物体的材料。
2.科学探究目标
结合学生实际用自己的标准,给我们周围的物品分类。
3.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乐于表达、分享自己的观点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探索物品分类的标准,把周围物品分类。
2.教学难点: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感受世界的多样性。
三、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组10张不同物品的卡片
2.教师使用:课件、实物、班级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预设5分钟)
1.出示《我们生活的世界》课题,导言:我们生活的世界绚丽多彩,物质丰富,今天
这节课,我们从身边的物质出发来认识了解周围的世界。
2.新授:请同学们说一说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物品,思考一下,哪些是来自大自然的,哪
些是来自人工制造出来的?
3.教师组织学生识别实物图片。
二、讨论分类的标准(预设15分钟)
1.播放“自然视觉生活景观”剪辑视频和“创造工厂人工智能”剪辑视频
2.引入科学词汇
自然世界人工世界沙石木金属塑料玻璃橡胶纤维纸……
3.教师分别对这些科学词汇进行讲解及举例说明。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习。
三、给物品分类(预设10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对物品按材料类别分类。
2.出示活动手册样本,先填写分类标准,再逐一出示物品图片,让学生深入理解物品
分类标准。
3.布置学生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去分类,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四、研讨交流和总结(预设10分钟)
1.我们把物品按材料类别分成了哪几类?(师生共同探讨研究)
2.每一种材料有什么特点?(师生共同完成班级记录表)
五、板书设计
《我们生活的世界》
分类标准:自然世界人工世界
金属塑料玻璃橡胶纤维纸……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2
三年级科学开学第一课
带走了一批成熟的六年级,引来的是一批“幼稚”的小不点,小归小,却是个个古灵
精怪。特别是那帮男生,对科学有一股特别的“感情”。如何让这批朦胧的“未来科学家”
做好准备,成了我第一课的重点。
经过络上专家同事的指导和自己的深思,我精心准备了第一课。孩子们人生第一次科
学课,就是被我“忽悠”着来的。
看我设置的问题
一、 科学课是门什么课?它要带我们学些什么东西?
这个问题是很多孩子想要了解的,而且他们已经知道了许多关于科学的事情。
看看孩子的回答:1、科学就是带领我们去探索
2、科学就是让我们观察
3、科学就是我们去做实验
4、科学里有许多好玩的知识等等
学习哪些东西?1、植物和动物
2、我看见要我们养蜗牛
3、可能还要学习许多实验吧
孩子的聪明劲不得不让人佩服,在学习以前,他们已经能够从各个方面提取对科学的
认识,这也反映出这些城市的家长对孩子科学方面教育的成果吧。至少在兴趣方面,许多
家长做得还是非常棒的!
二、 怎样即轻松又快乐的学好科学?
学生表现出的对于科学学习的劲头,让我异常兴奋和感动。同时,学生一定想更好的
学习好科学知识。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很统一。
1、 我们要仔细观察
2、 我们上课要认真听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我们看出我们教育后的端倪,统一而死板的教育后果。学生很少
会有更好的回答方式,可是我自己又企望他们做怎么样的回答呢?
其实,学生能够回答出观察,已经在我的“圈套”里面了,观察时整个三年级阶段我
们要学习的核心内容,什么是观察呢?学生是如何理解的呢?我询问。
于是,回答出来了,观察就是仔细的看。大部分学生就是这么说。仔细的看,认真地
看,学生的理解很准确。
为什么要仔细?
不仔细我们就收集不到需要的东西,不仔细我们就会错过要观察的东西。学生的回答,
很好。只是要让孩子做到仔细,谈何容易。只能在后面慢慢来了,并且我从美国的“哥伦
比亚”号事件谈起,让学生更实际的认识到仔细的重要性。学生们很习惯听故事,希望他
们能从这些故事中,学到点东西。
在观察过程中,除了看之外,我们还有其它的方法了解更多信息吗?
关于这个问题孩子的回答,差异性比较大。
典型的回答
1、 查询。可以上电脑查资料、可以查阅书本、可以多看课外书,很奇怪的事情,走
读班的孩子很注意去“查”资料,而住宿班也许是因为住校的缘故,很少有这方面的回答。
2、 实践。好多学生提到,观察过程中,我们可以去实践下,所谓实践就是到大自然
去观察,去摸摸看。极少数的班级提到可以做做比较。
遗憾的是,没有孩子提到记录和合作的内容。也许这正是三年级孩子最缺乏的东西,
也是最需要学习的部分。
因此,我要求每个孩子准备一本小记录本,专门用来记录科学,希望孩子们在以后的
日子里,能将记录本用好。
最后,我要求孩子们保持倾听的习惯,所谓倾听就是要认真仔细的听,在听别人或者
老师说话时,不可以插嘴,有问题举手回答。这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
三年级孩子的习惯培养,任重而道远,希望我能和全体孩子一起努力,让孩子们尽快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快乐的学好科学。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3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2、认识铁生锈变成铁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懂得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探究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实验中能确定自
变量,并控制无关变量。
3、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控制变量在铁生锈实验中的重要性。
2、具有收集证据证明铁生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对铁生锈的原因作出猜测,并能设计实验来证明猜测。
2、认识铁生锈变成铁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难点:
1、能正确设计变量控制实验并能在实验中控制无关变量,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镊子、铁钉、水、课件、一次性杯、保鲜膜、未生锈的铁片、锈蚀严重的铁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锈的情景,引出课题。
引入:(PPT出示生活中生锈的图片)课前老师收集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
怎么了?你知道它们都是用什么做的吗?(板书:铁生锈了)
师:请你们回顾一下,生活中你见过有哪些常见的铁器有生锈现象?(二)、活动一:观
察铁锈
(1)铁生锈是什么变化?请说说你的理由?
(2)那铁生锈到底是什么变化呢?我们必须找出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请各组按
要求进行研究。
PPT提示要求:1、用感观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
2、从金属的特征进行比较?
3、把研究结果填在记录单上。
(3)观察铁片和铁锈,并做好记录。
(4)汇报交流。
(5)通过我们的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那铁生锈是什么变化?
小结:我们寻找到的证据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铁和铁锈是不同的物质,所以铁生锈属
于化学变化。(板书:铁铁锈)
(三)活动二: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过渡:铁生锈好不好?有什么不好?
(1)学生交流铁生锈的危害。
(2)视频介绍铁生锈的危害。
过渡:铁生锈危害那么严重,你觉得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既然我们想让铁不生锈,那我
们就要先研究铁生锈的原因。课前同学们都对铁生锈的原因进行了猜测,你们猜铁生锈与
水、酸和空气有关,你们设计的实验合理吗?下面我们要请其他组的同学来评一评。每个小
组都会拿到不是自己组的实验,请根据评价表上的两个问题对他们小组的实验进行评价。
(PPT展示问题)
(3)小组围绕教师的两个问题互评小组实验。
(4)汇报交流。(教师用板书引导)
(5)用不同颜色的笔修正完善实验方案。
(6)小组领材料实验。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铁生锈了
铁铁锈
化学变化
问题:铁为什么会生锈呢?
水
猜想:铁生锈与
酸
空气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风》是九年义务教育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空气中的内容。本课是在
学生初步感知空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构建风是由空气的流动形成的这一科学概
念,然后模拟制作风车模型实验理解人类利用风力的原理,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初步
归纳概括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直接感受风的力量、动手创作风车模型,充分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能根据材料,独立进行探究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
在这一课内容中还有关于风力歌的介绍,培养学生观察风力及时记录的内容。考虑到
一节课容量较大,放在第二课时完成。本节课的说课主要说第一课时的内容,感受风的力
量,做风车模型,理解人类对风的作用。
二、说学生
三年级学生虽然才接触科学学科,进行实验探究刚刚起步,但对于风这一现象并不陌
生,只是没有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理解风的形成。这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学生在学习了
《认识空气》之后,已经知道空气会流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懂得风形
成的原理,认识人类对风的作用。三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模拟制作
实验环节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新课标,科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
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依据这一理念,确立了本节课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按示意图组装出可正常运转的风车模型,通过实验说明流动的空气有力量。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
3、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4、stse目标
能举出实例说明风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风有力量,了解风力的作用
教学难点:制作风车模型,理解风力利用原理。
五、说教法,学法
联系小学生对实验动手特别感兴趣的实际情况,本课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实验
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亲自动手,从而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同时在采用“实
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联系生活等教学方法。
1、教法
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激发学
生的兴趣,引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猜想,探究,实验的形势分析,最后,归纳总结
获得结论并通过动手实践应用联系生活。
2、学法
科学________于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而小学科学课就应该是一个充满个性色彩的
全新教育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并通过猜想,实验,
结论,应用一系列学习活动,实现由“学会”到“会学”。
六、说教具准备
本节课中需要提前准备的实验材料有:纸,扇子,吹风机,气球,风车模型制作材料(白
卡纸、圆木棍、纸盒、线绳、电风扇每两组一个)
七、说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师: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猜一自然现
象)教师评价鼓励。
师:风就像一位神奇的姑娘,时常伴随在我们身边,谁能能说出她的摸样?读诗:《谁
见过风》。我们对风有哪些了解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风”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读诗,既激发学生思考,又让学生体会到无处不在的风充
满了奥秘,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想对风进行探究 ,在学生兴趣正浓时,我们的
教学就开始了。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风是空气的流动”
师:我们怎样才能“制造”出风、感受到风呢?看谁想出的办法多。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相同的答案不必重复,只阐述不同的做法,对
每组的回答教师都要给予评价及时鼓励表扬,激发学生们的自信心。
2、分组实验,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感受风。
3、汇报交流:你是怎样感受风的?(学生的方法很多,给予鼓励,引导学生归纳两种方
式:一是皮肤直接感受到的空气流动。二是被风吹动的头发,纸片等物体是被流动的空气
带动的。从而得出结论:“空气流动形成风。并进一步感知风是有力量的)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初步进行科学探究,获取知识,根据材料,让他
们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推测,鼓励他们,让学生体验创造风的快乐,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
性,帮助学生用自己的所见和亲身感受来体会到空气的流动形成风,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联系生活,体会人对风的利用
教师介绍: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利用风的力量来做事情。指导学生到谜底的同学教
师给与表扬2师了解风车的应用。
1、出示风车提水图。指导学生观察,了解风车的基本结构和利用风力提水的原理。
2、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利用风车能做很多事情,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3、了解风力的其他作用。(风力的利用:出示帆船、帆板的图片)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在让学生动脑筋想、动眼睛看的过程中,认识风力的利用
原理。使学生把自然现象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发现自然界的奇妙,增添乐趣。)
(四)、实验操作,制作风车
师:风不仅可以是大自然变得美丽,还爱帮助人们,为人们服务。风车就是借助风的
力量推动下转动的,从而可以提起重的东西。现在就拿起你的材料,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根
据书中的提示一起制作吧,注意要小组分工合作。
1、学生观察制作图,动手制作风车模型。
2、分组展示制作成果,同时提出问题:“怎样能让风车转得快呢?物体是怎样被提起
来的?学生叙述想法,初步调试。
3、利用电风扇比一比哪组风车模型提起的物体重,给做的最好的组奖励。
【设计意图】:正所谓只有放手才能放心。本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
自己读图、自由奔放的发挥。引导学生结合书中给出的示范图,在小组内充分发挥自己的
实践操作能力,寻找问题答案。
(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风,知道了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自己也动手制
造了风车模型,并了解了风对我们生活中的用途,老师为你们的表现喝彩,感到骄傲。风
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继续探讨研究。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愿望,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课外资料搜
集,延伸科学学习的时空,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向更广阔的科学学习大课堂。
八、说板书设计:
空气的流动→风→风有力量→风力作用(发电、帆船)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
我是颍州区袁集镇______小学教师张鑫,今天我展示的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
元的第四课《蚯蚓的选择>>,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
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
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在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
研究,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起初步的动物与
环境关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
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两个对
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黑暗潮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
的环境条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
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具
备了一定的能力。如观察、假设、简单实验、合作、记录等。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
中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比如强调实
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
变量实验等,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
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
趣。
三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
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蚯蚓的选择》这堂课,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法。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
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的伊始,我为学
生创设猜一猜,看一看实物蚯蚓的情境,让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同时点
燃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
然秘密的探索者。
四、 说学法
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
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
学探究的过程,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开放式学习。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
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教师再次遵循"知道了也不告诉的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情
境,提供机会"逼"学生自己去猜测、验证的方法。从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
程。
3.注意合作交流
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同学的交流,通过团
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五 、教学模式
1.结构
情境导入--猜测--讨论交流--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归纳结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
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
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
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想不想见见?是谁呢?教师板书。今天我们
请来了蚯蚓跟我们一起上科学课。
2、大家在哪儿见到过它们?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为学生创设观看实物蚯蚓的情境,并联系学生生活,在哪儿见
到过它们?使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让他们在原有认知和前概念的基础
上进一步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使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
动参与的欲望,为下一步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做好铺垫]
(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根据大家的'经验,你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潮湿、干
燥,阴暗、明亮)教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
问题的模型。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对蚯蚓这种小动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一环节的活
动中,让学生猜测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当学生产生了认知的冲突,也就有了
探究、验证的需求,同时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想,进行科学预测的习惯。]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6
一、我对课标及教材理解
《热起来了》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教科书第26—27
页)。本单元主要探究的是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即:热胀冷
缩现象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关于冷热现象,学生已经有了不少经验,如根据天气
的冷热增减衣服;把压瘪了的乒乓球浸入开水里烫一下,重新鼓起来;喝太烫的水加一些
凉水等。这节课是热单元的起始课,从“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话题开始,让学生讨论,
我们的身体从周围获得热量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重点展开对“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
量”的自主探究活动,并由此引发学生探究热及热现象的兴趣。
本课围绕“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设计了二个对比实验,二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一
定的层次,第一个实验探究书和衣服对比,衣服能否产生热量?采取“扶”的策略在老师
的引导下分析毛衣和书一样不能产生热量。第二个实验探究被衣服包住的书和被衣服包住
的身体对比,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衣服不能生热,只是起保温作用,防止热量散
发”。每次实验后让学生交流,形成解释,构建起加穿衣服会使身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
衣服会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让学生经历了“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实验验证――解释问题”
这样一个探究过程,对学生学会如何从正反两方面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探究、验证具有重要
指导意义。
二、我对学生基础及特点的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
科学知识,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已经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
变化的关系以及五年级上册的“光”单元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有关热的知识。已具备了一
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有
较强的求知欲,他们心里有想表现的欲望,但是可能不好意思,但同时又希望能被肯定等
这些都需要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另外,“冷热现象”虽然学生非常
熟悉,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三、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及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
性学习”的课程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
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
科学的主要途径。
在设计本课时,我关注了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整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采用“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释问题”的教学模式,通过与生活息息
相关的教学情境,驱动学生的好奇心,根据生活经验对该教学情境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猜
测,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有目的地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
再利用答案,解释相类似的生活问题。整节课让学生处于不断的猜想设计验证当中,思维
不断地激活,过程不断地完善。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帮助他们运用
各种思维的技巧来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我的教学设计
1、激趣导入。和学生握手,感觉手很凉,你们有哪些办法能让老师的手热起来?学生
结合生活经验,提出使手热起来的多种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层次推进,再次思维碰撞。老师身体也很冷,你还能想些办法让我的身体热起来吗?
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想起了生活中使身体变热的种种方法,学习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3、提出问题。师顺势引导,这些办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一一分析解释用
热水袋、烤火、开暖气、晒太阳等是外界物质传递热量使身体热起来,吃热食物是食物吃
进身体中产生热量让身体热起来,跑步、打羽毛球等运动是运动加快产生热量使身体热起
来的,最后留下加穿衣服、盖被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身体热起来的呢?是衣服也可以产
生热量吗?
4、思维论证。让学生猜测。学生一种观点,多穿衣服就感觉热起来了,说明衣服可以
产生热量。另一种观点,衣服不能生热,只起保温作用。师引导学生思维,假如衣服能增
加热量,那衣橱里挂满了衣服,衣橱的温度会不断上升,上升到一定的温度后,衣橱里的
衣服就会燃烧起来了,事实是这样的吗?晚上我们钻进被窝,感觉被子是凉的还是热的?
早上醒来,被窝里又是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5、实验验证。衣服到底能不能给身体提供热量?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吗?让
学生说实验方案,并进行猜测-可能会发生怎样的结果,不同的结果又能说明什么。根据
学情分析,我预设了一个实验记录表:
让学生通过这两组对比实验得出的实验结果,证明衣服不能生热,加穿衣服身体热起
来的原因是衣服能起保温作用,能阻止热量散发,防止冷气进入。
6、提出新的问题,促进思维。既然实验结果证明了衣服本身是不能提供热量的,那为
什么我们多穿衣服还是感觉更热了呢?让学生在弄明白一个问题的同时,又能产生许多新
的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热爱科学的兴趣。
本文发布于:2024-09-03 18:44: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53602774178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