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周刊读后感
第1篇:新闻周刊读后感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新闻周刊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
和分享。
新闻周刊读后感(一)
刚才看了《新闻周刊》,是讲贵族罗甸的孩子们,用上了食堂,
住进了宿舍。这些孩子们,此前需要自带柴火和米面,下课后自己生
火作饭,而住宿则是学校周边的民房,甚至地下室。现在国家每年补
助每名小学生675元,上学期间每天午餐和晚餐由学校免费提供,标
准是1.75元/顿。因为经费有限,孩子们多数不吃早餐,更是与牛奶
和鸡蛋无缘。一个孩子说食堂吃得好,在家里一年多才能吃上一顿肉。
学校食堂是3位好心人捐助的,共花费60万元。每当看到贫困
山区人民过着艰苦的生活,我就觉得自己生活得太奢侈,也为没能帮
上他们而惭愧。这些年来,一年忙着往上走,往前跑,而没有看到那
些普通人的生活和贫困山区的人们。现在不是说:“走基层,转作风,
改文风”吗?我们应该多看看普通百姓的生活,看看那些辛苦生活的
人们,特别是吃不上早餐的“祖国的未来”。
1999年,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到天津蓟县山区下乡,看到那些
孩子家里的贫困状况,拿出了身上仅有的50元钱,留给了那家孩子。
临走前,他们热情挽留,大家吃了农家饭,但丰盛程度让我们内疚。
我们是来学习的,是来尽一份力的,不想给他们添麻烦,但老乡家又
是烧鸡,又是炖鱼,那是我上大学后吃到的最好的一顿农家饭。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我是一个容易感动的人,也是一个容易义气用事的人,如果回
到国内,到了贫困地区,我想我会感动,会捐款的。
新闻周刊读后感(二)
这次看完,感觉这个节目衔接性很强,与上周联系紧密。视线
追着奥巴马转了一圈,一方面展现了中美的友好和美好前景,另一方
面也分析了中美的隐性问题,让我们看到中国这世纪头十年快速的发
展,也得到了奥巴马的赞誉,高兴之余留给我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
先说说节目吧!节目中安排完美国就说台湾,最后关注中国内
陆,整体框架明确。以后做节目也应该学习这些。内容上涉及到了中
美关系,环境问题,高科技等等····是节目有看点。关注的侯耀华
有头没尾,我感觉应该再多点东西。最令人揪心的还数后边的报道了,
都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那些小孩的悲惨难道没有贫穷的诱因吗?这
些都让我不仅仅是在看节目了,想到更多的是问题。中国的社保,中
国的制度。我们家乡在三年前就发生了类似事件,家中三人都死了,
全村的玻璃都震碎了,《新闻周刊》不仅是做节目,留给观众感动,
让有能力的人去帮助别人。其中对儿童,特别是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
的报道,让我们知道
关爱小年龄孩子对他们一生的影响。
做新闻人就要做一个有良心的新闻人,还有一点节目前边有高
度,后边是百姓间的事故生活而已,可以满足不同的受众,采编报道
的内容几个方面都要具备,这才可以让观众喜欢。
新闻周刊读后感(三)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新闻周刊》本周人物小雯的遇害,引发了人们的思考。用二
十万元寻找女孩小雯,小雯本来是去奶奶家吃喜宴,可没想到吃过饭
后,小雯被人拐跑了,等抓到凶手时小雯以被杀害。我想社会应该意
识到发生在农村的刑事案件应嗯给予一些措施加以整治。
昆明的明通小学前段时间发生严重的踩踏事件,导致明通小学
短暂的关闭。这几天明通小学复课,取消了午休,学生放学分时间段
进行,避免再次发生踩踏事件。
云南这一年来,到目前为己经发生了几次地震,而且一次比一
次强,都在六级以上。云南的景谷,在是十。一黄金周的最后一天晚
上,也就是十月七日的晚上,发生了6.6级的地震。所幸的是人员伤
亡并不大,只有一人死亡,324人受伤。各地人民都在对云南的地震
频发而产生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地区的地震如此频繁呢?
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这绝对有人为因素和一些自然因素导
致而成的。可我们对如何减少地震的来袭却一点主意也没有。
地震对我们来说没有一点点的好处,它能使人家破人亡,让我
们过不上平静、安稳的生活,整天的提心吊胆。所以我们要对房子的
建筑用心,即使不能保证地震时它完全不倒,但也不要让它完全倒。
,希望能帮助您!第2篇:品格落花生读后感品格
——读《落花生》有感
①读了《落花生》,我感到人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②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为可贵:它的果实埋在
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的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
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
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它们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父
亲又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说然不好看,可是很有
用。”
③许地山的父亲以花生来教育子女,这让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父亲曾经说:“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无用的
人。”我感到一个人如果对别人无面,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了。你穿的
衣物再好看,再漂亮,首饰再多,再繁华,你没有一点用处,在美也
是没有用的。外表美不如心灵美。就比如鹤望兰和旅人焦。一个外貌
美,就像一株美丽的兰草。一个在沙漠中生长的旅人焦。它虽然外貌
不漂亮,可能在沙漠中给人甘甜的露水,帮人们解渴。
④如果一个人心灵美就胜于外表美。第3篇:品格很重要读后
感品格很重要读后感
首先是我对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一、企业是员工发展的平台;
二、企业是员工自我价值体现的基石;
三、企业是员工的第二个家;
四、企业与员工荣辱与共;
五、企业发展离不开员工。
一:忠诚——员工应该做到热爱自己的企业,终于自己的企业
二:敬业——敬业是一个道德的范畴,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
的工作负责不负责的态度。是人们在企业中,为了我们企业的利益应
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所以,敬业就是人们在工作中,
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工作态度。
三:自动自发——自动自发的工作首先是一个态度问题,而这
个态度归结为两种:主动和被动,即”竭尽全力”和”尽力而为”。
我们每个人对待工作就要像是对待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
们要全力以赴地主动工作,这样我们也会获得工作所给予我们的更多
的快乐和奖赏。
四:负责——只要选择了工作,就应该尽全力去完成,只要选
择了岗位,就必须接受他的全部。尽全力做到最好朝着目标风雨兼程。
五:注重效率——我认为工作效率就是工作回报和工作付出之
比。工作中如何使我们的工作效率提高呢,应做到积极的做事,不要
消极怠工,把时间用来干正确的事情。
六:结果导向——工作中有两种工作导向:过程导向、结果导
向。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站以结果为角度上思考问题,。并养成一种以
结果为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七:善于沟通——沟通通俗的的讲,就是对话,是人们之间传
达信息和感情的过程。沟通不在于你表达的是什么,而在于别人理解
的是什么。有效的沟通能起到信息交流、情感表达、激励、控制的作
用。
八:合作——工作中的合作即团队协作,是建立在团队的基础
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一个好的
团队并不是说每一份子各方面能力都特别棒,而是能够很好地借物使
力,取团队其它成员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也把自己的长处优点分
享给大家,互相学习交流,共同进步。
九:积极进取——学习是我们在现代社会立于不败之地的秘诀。
知识的学习、思路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心态的学习、做人的学习、
做事的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整个人生过程不间断地更新自己,
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
十:低调——低调做人,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
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智慧,一种谋略。贵而不显,华而不炫才是
智者。
十一:节约——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世代
相传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百折不饶、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工作就和居家过日子一样,企业就是你的大家庭,在企业也要精打细
算。
十二:感恩——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为自己没有的东西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
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胀。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
给予你的一切。
总而言之这十二中品格不只是你工作中要具备的,也是你生活
中要具备的,拥有这十二中品格也许它不会把你变得富有,但它能让
你的生活更加充实。第4篇:中国的品格读后感不应舍弃的“中国品
格”
——读《中国的品格》(楼宇烈 著)有感
所谓品格,可以说是一种德行,一种格调。何谓“中国的品格”?
在《中国的品格》一书中,作者的观点认为,那就是根植于中国传统
文化之中,是中华文明所打造出的一种特有的品质。说到中国传统文
化,很多人的第一想法可能就是儒学,或者书法、国画艺术,再或者
中医之道。很少有人普通人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过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中国的品格》,给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深一层次的解读 。它
使我对“中国的品格”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感觉,即中国的传统文学艺
术,最深刻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情趣;中国的中
医,特别是中医理论,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概念和思
维方式。
面对强势文化的压力,维护多元文化的存在,保持和发展自己
民族文化的主题体性,可以说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民族最为
关切的一个问题。经历过近代中西之争的反思,我们认识到推动中国
社会现代化发展,并不能靠否定传统文化、进行全盘西化。西化思维
的冲击存在已久。以中医为例,人们都就认为西方的研究方法比中国
的研究方法来得好,处处用西方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学问。当我
们用西方医学的理论去诠释中医的理论,结果却是把中医的理论完全
解构掉,已经不是中医原来的那一精神或理论了。放之中国传统文化
上,亦是同样的道理。
近年来出现的所谓“国学热”,说明了传统文化跟现代文化、外
来文化之间一种纠缠不清的关系。日本一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曾
说过,传统这个东西,我们想把它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这是不可能
的,永远做不到;想彻底砍断,也是不可能的。在今天这样一个不可
阻挡的文化交流的潮流中,树立起文化的主体意识是一个前提。当我
们再看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时候,就能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
细读中国传统典籍会发现,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
特征,首先它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凸显人的自我价值;其次强调礼乐
教化,讲究人文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可以概括为“三玄、
四书、五经”。这些著作涵盖领域广泛,也统领了整个中国文化。儒
释道三家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来支
撑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相对来说属于官方文化,道家
和佛教思想就显得更加民间、更加融合在民众的精神生活领域里。虽
然佛教是外来文化,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过不断的本土化,
佛教也成了中国整体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一种表现方式。我们可以
这样说,中国文化决不能简单地讲只是什么,而要具体分析。儒释道
三种思想所倡导的主流思潮是真善美,是内在如何修身、外在如何处
世。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是符合我们所追求的价值观念的。
真正强大的文明,体现在它的传承上。我们民族有着它几千年
实践的经验,有着中国文化传承下来的精髓,有着自己的“品格”。
只有通过深入的认识了解,辩证地看到它真正的价值,才能够真正认
识到中华文化的意义之所在,才能够发现中国文化内在的品格与精神。
肯定“中国的品格”,我们才能获得做人的自信、国家的自信!
第5篇:品格的力量读后感《品格的力量》读后感
“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
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
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
《品格的力量》出自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道德学家——塞缪尔
•斯迈尔斯之笔。可以说,这是一本超越时空的伟大著作,对于身处
当代中国的你我而言,依然值得深思领悟。
品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源泉。高尚的品格能最大限度地展
现出人生的价值,是个人最宝贵的财富。同样,一个国家伟大与否并
不取决于它的疆域的大小、财富的多少,而取决于人民的品格。 作
者在此书中,力图把那些曾在人世间生活过的最优秀的男女的高贵而
壮丽的人生图景展示在年轻人面前,给人以心灵上的强烈震撼。他从
女性、老师、劳动、勇气、自律、职责、性情、风度、爱情、苦难等
方面,娓娓道来,讨论了品格之中所蕴含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全书通
俗生动,亲切自然;例证恰到好处,论述精辟准确,二者完美结合,
给读者带来无比美好的精神享受。
“才学总是博寻人们的赞佩,而品格则必定会赢得人们的尊敬。
前者更多是智力的产物,而后者,则是心灵的果实。”诚如斯迈尔斯
先生在《品格的力量》中所说,品格的培养是一种内隐的学习,是一
段潜移默化的身心历程。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有些人往往容易忽视品
格的塑造、培养。他们盲目追求才学、名利,却淡漠了精神价值。其
实,才学、荣誉并不是真正的品格——天才更多的是理智的产物,
而品格则是心灵的力量,从长远来看,正是心灵指导着人们的
生活。天才人物凭借自己的智力获得社会地位,而品格高尚的人靠自
己的良知赢得社会声誉。天才是人们羡慕的对象,品格高尚者则是世
人敬重的楷模。人类失去了品格,那就等于失去了万物之灵长的属性。
诚然,社会上存在虚伪、狡诈、邪恶,善良有时受到欺辱,诚实有时
遭到伤害,但真、善、美永远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品格仍然是人类生
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快乐之源、幸福之源。
作为一名大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乐于助人、
正直善良、责任心、诚信等,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品格。年轻一代
的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开创美好明天的重任,所以更应做到这些。
懂得感恩、学会善良、豁达内心,做一个具有自我约束力和忍耐力的
人,方可收获人生的幸福;勤奋博学,如书中所言:“在人的一生中,
几乎全部的基础知识都是从书本获得的。没有了这个朋友,人便没有
了一个能随时帮助自己、告诫自己、充实自己的盟友。”方能腹有诗
书气自华,方能够拓宽人生视野,方能提升自身素质。
感悟《品格的力量》,让人受益匪浅。正如《时代周刊》评论道:
“在当今这个只追求器物的时代,我们绝不能忽略了思想的价值。在
给年轻一代传授技术信息的同时,绝不应该忘记:还应当教育他们成
为有高贵思想的、诚实而敢说真话的男女。在培养他们的能力的同时,
绝不应该忘了:还应当培养他们高贵的人格品性„„这是一本能给人们
的身心健康带来益处的有价值的书。” 愿你我在学习中改变、在感悟
中升华,培养更为高尚的品格、拥有更为纯粹的人生。
本文发布于:2024-09-09 19:15: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58805214200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