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5-05-05 12:11:54 阅读: 评论:0


2024年9月16日发(作者:骑清舒)

美术教学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

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

论文呢?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美术教学论文【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

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一、让“感悟”体验

“传统”是保留艺术性的传承所谓感悟,即是无需法则等抽象理解上

的直觉感受和体会。在这个阶段,表象上是完全的涂鸦,实质上是视角、

表达方式的启蒙,是对笔、纸、墨、水等工具、材料性能的开放式体验。

这种体验,看似放任自由,实际上是老师有意安排下的过程。对笔墨的浓

淡、粗细、强弱、长短,在这时完成是真实心理的反映,没有任何符号化、

程式化训练的局限与束缚。这也是说,要让笔纸水墨成为他们意识的自然

延伸。在循序渐进的课程上,我们认为,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就是历时性地

再现前人的经历。因此,这种“创新”的方式本身就是建立在美术史的

“传统”之上。对于知识从零开始的儿童,选择与之相应的人类早期美术

门类(以中国书法绘画为例),并加以适当的因材施教的方法,他们便欣

喜地开始了“人类美术”的第一步。在课程进展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

价值评判。价值评判的失误对教育的影响是致命的。儿童自身并不知道他

们的作为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无善无恶心之体”,告诉他们好或不

好的,往往是有“善恶”观的我们。儿童的作品如果有令我们惊讶之处,

他们对此却并不讶异,因为他们处于“自然境界”,而不是“天地境界”。

因此,感悟过程中,对孩子们作品应如何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施教

者用善恶概念去灌输或打击了正在其中一良好感悟阶段儿童的美术行为,

将对儿童阶段的艺术天性,—这一原生态的艺术能量产生误导、打击或是

扼杀。因此,感悟传统的教学理念也就是“道法乎天”“以史为鉴”,看

似新奇,实质上其始终在传统之中,并未越雷池半步。艺术教育除了要对

美术发展和艺术精神加以重视外,不能忽略掉教育的接受者“孩子”的特

点。教育对象的特点不被忽略,美术教育才能保证其艺术性,而非技术性。

二、书画同源在儿童传统美术教学中的意义和具体实施

书画同源。中国画“写意”的要点,在于形象以外的抽象表现。“写”

比起“画”来,不求细节的真实,而求性情意气的传达。孩子的作画过程

往往是天生的“写意”,而非“写真”,他们是通过笔墨来表达自己的喜

乐。所以无论书法或是绘画,在这时都是写意画。孩子们作画的旨趣不在

于呈现完美的形象,也不是有意地夸张扭曲造型,他们只是在要求画面能

顺从他们个人独有的观感和笔势律动的要求罢了。我们或许可以说这就是

传统中国画的“画如其人”。许多儿童水墨画在追求物形和水墨效果中,

忽视了用笔的法度,使笔法正轨消弭于物形的轮廓和水墨的渗化中,殊不

知笔法是传统书画的精神和灵魂。“书画同源”的画字训练,其着眼点正

是放在渐被人们淡忘的笔法上,以图从书画最基本的形象环节恢复中国画

的笔法基础。培养孩子对甲骨、钟鼎、石刻书法的感情,是要加深其理解、

记忆,养成以金石书法为坐标的审美眼光,用之审视古今绘画流派的笔墨

质量。中国古代的视觉造型形式,一种是书写、铭文和符号,另一种是图

画、纹饰和雕塑。我们的教学是让孩子关注介于两者之间又与两者互有重

叠的视觉造型,—“图形文字”。弥漫着无穷魅力的几千年前的图形文字

是远古时代宗教信仰、礼乐制度、艺术风尚的载体,也是几千年史前文化

孕育、积淀、发展、创新的结晶。它既有延续性,又有灵活性和感性的外

观,这些正符合孩子的视角和兴趣。孩子的画是无法复制的,甚至他们自

己都无法复制自己,因为这些画都是特定的时空里,有意无意娓娓道出的

真实和自然。好的儿童画是“超再现艺术”,它们是反装饰和反写实的,

孩子自身所特有的质朴、纯真、率意、自然等艺术气质会自然而然地展现

在作品中,这些气质是无法由后天学习苦练能得到的。因此,保护这些特

质并将他们与传统经典艺术相融通(因为这些气质也是真正优秀传统的气

质),是我们所要关注的课题。通俗地讲,作为授方,我们应该在最好的

时机把握最好的火候,而不是适得其反地用工艺去模仿手艺。孩子画画不

是根据记忆中的形象,而是在他们看来被认为是主要的特征,是应该画出

来的东西。作为外形的线是最显着的,看得最清楚,所以孩子们的作品往

往着重线条,忽略墨色变化。我们正以此来培养他们对线条(及用笔)的

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孩子们作品的透视因素是把各个部位用巧妙的方法

拼凑起来,这种画法利用了特定时刻的目视印象,却不管各种特征能否同

时看到。他们的这种透视方法和传统的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是如此的相似。

三、社会多元文化对儿童传统美术教学的影响

我们看到,在孩子们的艺术中存在两种元素,一种是给人以艺术的享

受,另一种是形式本身具有其中一种含义,这些随意挥洒的点线虽然并不

一定表现具体的对象,但有时是代表较为抽象的思维。正因为学校美术教

育的展开无法完善化进行,因此,家庭文化背景此时显得十分重要,可以

说是教育的一部分。而社会文化背景也应发挥其积极的现实作用,纳入到

美术教育中来。真正的教育本就是多元化影响下的教育,教师之外,家长、

社会背景对孩子们的影响其实至深。在孩子们恣意挥洒他们的天性才能时,

往往吸引家长驻足观看,此时,需要家长不能以成人的习惯审美条框加以

评判或是误导,会与老师的教育相矛盾。一旦家长融合其间,就给予了孩

子宽松的发展空间。此外,家庭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是孩子们在课后得以

交流的基础。家庭文化背景的特点是单元不可替代与复制,其优点是个体

差异,其缺点是不具备社会化意义,但就文化本身的多元而言,这又是其

优势。当今中国家庭文化背景的构成,与三十年前的差异已经非常之大。

学历、经济、观念均有所提高,因此,在这个大趋势下,家庭文化背景、

家长观念对美术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经常看到美术类招生考试

的火热,实质隐藏着许多家庭文化观念的影响。家长的决策、观念和选择

是早期对孩子的决定性影响。家庭之外,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也应该成为

美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博物馆、风景区、古迹、园林、名人故居、书店、

民俗民艺等等,这些公共文化资源都应成为校外的课堂,在美术教育中,

让孩子们从小从历史和自然、人文中不经意地发现到与课堂知识相对应的

内容,让他们能发现美,欣赏美,认识到美术就在身边。而深藏在城市的

各个地方的艺术家、艺人,也是孩子们应该接触的大善知识。这有助于孩

子开阔各艺术门类的眼界,观察艺术家的创作和生活,学会初步的交流,

这些都有助于广阔的艺术视野和艺术活动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认为,

以感悟传统作为美术教育新的契机,综合课堂上的个性化引导、家庭不同

文化背景的熏陶、社会文化资源的滋养,组成多元化的美术教育模式,将

是中国美术传统获得真正传承的可贵探索。

一、注重学生本身感受,教学效果不断深入

二、走进孩子内心深处,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交流非常少,甚至在课堂上出现

了“你讲你的,我干我的”这样的现象,因此,在新教改的过程中,我们

的美术老师可以积极走进孩子的内心,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提高孩子们的

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孩子们观看色彩丰富

的动画片,在动画播放的过程中,将画面暂停,组织学生对画面中出现的

颜色进行抢答,看谁回答出来的颜色多。也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由两组

学生进行PK,看哪一组能够获胜,在这样的课上,学生的注意力会非常

的集中,老师的每一句话他们都会非常的专注,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利于教

师的教学。在竞争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作为老师可

以在视频播放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发现孩子的潜能,提

高孩子们发现美的能力。

三、广泛利用资源,调动课堂学习氛围

美术课程具有资源广泛,便于收集的特性。充分利用好身边有利的美

术资源,开发和利用起来,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能够达到调动课堂学习气

氛的效果。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色彩大赛、服装秀、美图欣赏等有益

处的活动。在色彩大赛中,组织学生利用水彩,自由搭配,美术老师负责

现场指导,比赛以调配出颜色最多者获胜,可以给予一定的小奖励等,以

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服装秀可以让学生在美术课上穿着自己

喜欢的服装,现场走秀,其他的学生对服装中的颜色和图形进行发言,通

过认真仔细的观察,提高每一个学生对颜色和图形的辨识能力,可以极大

提高学生对于美术的认知和兴趣。在美图欣赏中,可以让学生自己从互联

网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美术图片,在班级中进行匿名展示,最终全体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两幅图画进行投票,最终以票数最多的图片获胜,

成为最佳美图,通过激烈的竞争可以使每一名孩子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得到

提升。

四、及时总结,鼓励学生多创新

充分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每一名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及时的

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对学生的进步非常有利。同时,随着现代生活条件

的不断变化,孩子们的美术功底也在加深,如何能够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学

习兴趣,对于每一名美术老师来讲,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例如,很多孩

子在上学前的时候就已经进行了美术的启蒙教育,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美术

功底,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够很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只讲一些他们已经熟悉的内容,一定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对日

后的发展极为不利。这就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总结,

弘扬优秀的教学方法,摒弃过去的旧观念,认真学习新的教学实例,创新

教学方法,有效地应用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并能够做到及时发现每一

名学生身上的不同特定和能力水平,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断适应新教

改的各项要求,本文通过新教改中美术教学的探讨,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

助。


本文发布于:2024-09-16 16:09: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64741474225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孩子   美术   学生   艺术   学习   教学   传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站长工具|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