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研究教学 致力创建特色
莱芜高新区福山小学
福山小学位于高新区北部万福山下,是一所典型的山区
农村小学。2008年4月由高新区工委、管委会按省级规范
化标准投资800余万元在原址改扩建,占地面积20亩,总
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现有8个教学班,在校生326人,
专任教师26人,合格学历达标率100%,市区级教学能手、
优秀教师16人。学校建有省级内配标准的实验室、图书室、
多功能会议室、卫生保健室、音乐室、美术室等十多个功能
室。各教室、办公室、会议室安装空调22台,并实现了教
师人手一机和电子白板多媒体班班通。
自2009年9月合班并校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办一流
农村小学”的办学目标、“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为教师专
业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和“硬件要硬,软件更硬”的办学
理念,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依法
治校,科研兴校;坚持以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对学生
实施全方位德育教育;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可
喜的成绩,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排在高新区前列。学校先后被
评为莱芜市行风测评优秀学校、莱芜市少先队工作红旗单
位、莱芜市规范化学校、莱芜市办学水平优秀单位、莱芜市
新教育实验示范学校、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实验学校等荣
誉。
一、潜心研发学校课程
学校合班并校之前,除语文、数学、英语、品社和科学
等几门学科正常开课外,其他学科大都不能开全,被别的学
科挤占现象严重。合校后,学校首先把开全课程、开足课时
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动员广大教师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
事,树立办好教育为老百姓和学生服务的思想。同时我们在
强调抓好三级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在学校课程上下功夫,做
文章,使课程能最大限度地彰显学校文化,体现人文内涵。
1.着眼于全面发展——学校课程呈现系列化。学校根据
不同年级学生年龄、学习和生活实际,引导科任教师积极研
发适合本年级学生学习研究的学校课程。如体育课程,一年
级是蛙跳,二年级是健美操,三年级是巧转呼啦圈,四、五
年级是花样跳绳;又如艺术课程,低年级是幸福刮画,中、
高年级是快乐剪纸;再如阅读课程,一年级开发了《丛林故
事》,二年级开发了《犟龟》,三年级开发了《绿野仙踪》,
四年级开发了《时代广场的蟋蟀》,五年级开发了《夏洛的
网》等等。系列化的学校课程适合学生实际,适合当地实际,
开阔了学生眼界,开发了学生智力,培养了学生兴趣。
2.基于学校本土——学校课程呈现校本化。设计学校课
程要着眼于本校本土,要根据当地实际,培养学生为百姓服
务的思想。因此,学校要求各年级教师在研发学校课程时必
须着眼于校本化。如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可爱的莱芜,我
的家》、《手工制作与花样跳绳》、《美术技法与剪纸艺术》等
都能够体现出学校课程校本化的特点。为了更好地铸造学校
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该校根据师生的兴趣和特长,梳理
出十几个活动项目:器乐、舞蹈、书法、五谷粘画、武术、
花样跳绳、科技制作、剪纸、礼仪、课本剧编演等,然后相
应地把师生分成若干小组,利用每周二、周四大课间时间,
按照“走班”形式组织项目活动演练。
3.立足于万福山岭——学校课程呈现特色化。学校在强
调学校课程系列化和校本化的同时,特别重视特色化课程的
研发。福山小学位于万福山下,广阔的万福山岭就是学校课
程丰厚的研发资源。从2010年春开始,学校瞄准了“开展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德育教育”这条特
色发展之路,积极倡导师生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开发特
色化的学校课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两年集
体智慧和汗水的付出,终于形成了今天具有我校特色的奇
石、根雕、树叶粘贴画等艺术课程和中草药课程,得到了市
局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学校课程的研发和实施,不仅没有降低教育教学质量,
反而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个性发展和特色发展,真正践行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
源头活水来”。目前,我校全员学生既能够巧转呼啦圈、花
样跳绳,又会刮画和剪纸艺术;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
长,有的会舞蹈,有的会弹古筝、电子琴,有的会表演课本
剧,有的会说相声,有的会武术,有的能踢足球……学生的
个性特长带动了学校的艺体发展。在高新区历届中小学田径
运动会上,我校的运动健儿人人拿奖项,个个创佳绩,像刘
慧悦、吕昌丽等同学,每项成绩都列高新区第一;在高新区
历届艺术节比赛活动中,我校的舞蹈节目均获得一等奖,并
被推选到市里参加表演,如《五月的风》、《床前明月光》等。
学校丰富多彩艺术体育活动,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促进了学校的飞速发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许多原先
转出的学生又悄悄地转回来上课学习。2011年7月7日,
莱芜日报以“转到城里的孩子又回来了”为题对我校的优质
教育作了详细报道。
二、潜心研究教学科研
2009年9月合班并校伊始,我校就提出了“教科研引
领,师生共成长”的口号,并作为教育理念引领着每一位师
生向前发展,几年来教师的从教热情更加高涨,精神状态更
加饱满,学校的教学质量喜报频传,教科研工作硕果累累,
眼下我校师生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以时不我待的
责任感和紧迫感投入到教科研中,实现一次次自我的不断突
破和跨越。
1.载体建设——以活动促进教研。针对师资队伍年龄两
极分化现象,学校积极实施“青蓝工程”,组织开展教师结
对子活动,师傅带徒弟。每学期对师傅和徒弟考评,成绩进
行捆绑纳入考核。这样,老师们教学科研的自主能动性得到
了大大提高。为配合青蓝工程的实施,学校每学期都开展教
学月活动,组织教坛新秀评选、电子白板使用技术比武、教
学设计比赛、优质课件评选等,以活动促教研,推动教师不
断成长。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学校共有20余篇教师
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或获奖,有2人德育教学课
例被推送到了省里。
2.课题引领——以课题带动教研。学校积极实行教研课
题带动战略,引领教师走专业化发展的路子,自2010年开
始,分别有两项省级课题和一项市级课题立项。其中省级课
题“小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于2012年1月
顺利结题。通过课题实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逐步提高,
教师的科研意识越来越强,学校的教研氛围越来越浓。许多
年轻教师通过课题研究这一载体,坚持自主发展,专业化发
展,已经逐渐成长起来,如朱丽老师成了莱芜市新教育实验
榜样教师、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实验个人,李慧老师成了莱
芜市优秀班主任,郭奉霞老师成了莱芜市教学工作先进个
人,刘志峰、李凤芹、沈明、何维波等老师撰写的教学论文
均在省级刊物发表或获奖。
3.模式跟进——以教模深化教研。自2011年起,学校
在新教育实验下,开始注重教学模式的研究,经过全体教师
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三段式”即“自学——
互动——训练”自主课堂学习模式,通过实践,效果非常明
显。在自学阶段教师利用“自学单”,组织学生在自主学习
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然后要求各小组提出具
有代表性的组内问题,再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出班内问
题。教师就根据学生整合出来的问题投影出具有针对性的
“学法建议”,再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直到把
问题全部解决。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
的体现:问题在学生的自学中生成,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解
决。孩子们通过登台展示、小组辩论、角色表演等形式,把
课堂演绎得生动活泼而更富有情趣。教师在互动的过程中只
当配角,只起组织、引领和点拨的作用,凡是学生通过自学
能会的教师不讲,凡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理解并掌握的
教师不讲,凡是学生中的小老师能辅导、让其他同学明白道
理并会解决问题的教师不讲。
在训练阶段,教师一般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先提出基
础性的训练题目,让几乎所有的学生能够根据当堂所学自主
解决。然后再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帮扶的方式去解决。拓展性的题目帮助学生开阔了眼界,打
开了思路,把孩子们的思想带到了书本以外的天空,带到了
教室以外的精彩世界。在2012年4月高新区教学特色展示
活动中,我校的“三段”自主课堂学习模式得到了与会领导
的一致肯定。
学校要发展,教师成长是关键。福山小学培养教师的专
业化成长目标是:一年合格,三年优秀,六年成能手,九年
做名师。从合班并校伊始,学校管理者就把教师的专业化成
长和教科研工作牢牢地抓在了手上,学校无时无刻不在关注
着每一位教师的成长,老师们更是把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当做
前进路上的奠基石,开拓创新,追求不止。当下我校的教科
研工作俨然已经为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引擎动力和坚实
的杠杆,引领我校在百舸争流中长风破浪,直挂云帆。
三、潜心做好新教育实验
作为莱芜市首批新教育实验学校,我们在实验之初,紧
紧围绕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成立了“儿童课程”、“阶
梯阅读”、“共读共写”、“完美教室”、“理想课堂”、“特色活
动”等六大课题组。在政策引领、制度约束下,各组成员潜
心研究,精心实验,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在新教育的道路
上且歌且行,收获了一个个美丽而又隆重的庆典,收获了信
心与力量。
1.探索晨诵课程。学校积极推行“晨诵、午读、暮省”
的儿童学习生活方式,特别在探索开发晨诵课程的过程中,采
取了一系列措施,规定了晨诵时间,确立了晨诵内容,创意
了晨诵形式,设立了晨诵练习本。在晨诵内容的设置上,语
文组通过不断探索,逐步开发出了一套适合孩子们诵读的晨
诵课程序列。如围绕“春天”这个主题,一至五年级分别开
发了“春暖花开课程”、“踏春课程”、“春天儿童诗课程”、“春
天古诗词课程”、“我和春天课程”等。这样,每次晨诵就不
再是单纯的诵诗,而是教师带领孩子们穿越一个个五彩缤纷
的季节。晨诵课程的每一次穿越,都成了孩子们生命中最重
要的一次成长历程。
2.缔造完美教室。完美教室强调让每个生命在教室里开
花。作为新教育人,就应当守住每个孩子的心灵,把每一间
教室都缔造成为一个完美的“生命场”,让用爱播撒下的种
子在每一个纯真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此,
我们主要在构建班级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班级文化、研发班
本课程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如五年级朱丽老
师的“小竹林班”,班名采用“小竹林”,班口号就围绕着班
名提出:我们是竹林中一棵茁壮成长的小青竹,“咬定青山
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
风。”她希望全班学生都要有竹子精神,做一棵名副其实的
“小青竹”。同时,李慧老师结合“七色花”班名,开发了
人与自然课程——“花之物语”,共分四个篇章,即“春暖
花开”、“百花吐艳”、“金秋硕果”、“凌寒傲霜”。她带领学
生穿越四季,指导学生认识并掌握一年四季花种及其生长规
律的同时,也教会了孩子许多做人的道理。
在2011年10月26日我校承办的高新区新教育实验研
讨现场会上,小竹林班展示的幸福教室板块、七色花班展示
的儿童评价版块和小荷班展示的班本课程花样跳绳板块等
都得到了与会领导、教师的一致好评。
3.师生共读共写。师生共读共写是落实新教育实验的一
条最有效的途径。为此,学校领导积极带头,采取措施,扎
实推进。学校借助家长的鼎力支持和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建
设班级图书角、构建书香家庭模式、以赛激发阅读热情等途
径积极推进共读共写,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驰骋、汲取
营养,我校青年教师人人都有教育随笔文集,同时丰富了家
长的精神世界,获得了广大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读书小明星”和“读书型教师”成为了广大师生的自觉追
求,让全校掀起了“好读书、读好书”的热潮。
一年多来,学校新教育简报《与梦一起飞》已出刊7期,
刊登教师研究性论文、随笔、校园快讯等150余万字;教师
撰写的教育日记已达400余篇360余万字;各班积累的写
绘、读后感均达到120期以上。各班师生在共读的基础上,
都分别创编了课本剧。小竹林班创编并演出的课本剧《夏洛
的网》,在高新区2012年阅读展示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孩子
们精彩的演出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总之,自2011年5月份启动新教育实验以来,在学校
大力推动下,全校教师共同努力,用聪颖的智慧和辛勤的汗
水换来了一个个美丽而又隆重的庆典:2011年10月26日,
高新区新教育实验研讨现场会在我校成功举行;12月2日,
在莱芜市教学工作表彰会上,我校被评为莱芜市新教育实验
示范学校;12月28日,在全市新教育实验阶段性总结大会
上,我校作了题为《向着明亮那方,追寻教育梦想》的典型
发言;2012年7月,在全国新教育年会上,我校被评为全
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实验学校,朱丽老师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实
验优秀实验个人。全国小学生学习文摘、山东体卫艺教育、
山东教育报、莱芜教育、莱芜日报、鲁中晨刊、莱芜电视台
都分别对我校的新教育实验作了详细的宣传报道。
春去秋来,岁月飘逝,回首之前的岁月,我们因累累收
获而激情满胸;寄语拼搏的今朝,我们因追逐梦想而踌躇满
志;展望崭新的明天,我们更因光明前景而豪情满怀。在各
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我们将继续践行“为学生幸福人生奠
基,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基”的理念,以人为本,科学管理,
大胆创新,勇争一流,铸造和谐、多元的校园文化,使我校
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让师生真正过上一种幸福完整
的教育生活。
(执笔:刘立安 何维波)
本文发布于:2024-09-17 09:10: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65354534227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