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更新时间:2025-05-04 19:30:45 阅读: 评论:0


2024年9月19日发(作者:戚夏真)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相关推荐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精选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

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

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解

决问题》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例5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寻找最佳方案才是本

节课的重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及对现实数

据的分析,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思考过程,在比较中寻找最

佳解题策略。

1.注重审题,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犯低级错误,没有认真审题就

稀里糊涂做题。比如例5情境图就隐含着两条数学信息,如果不认真

整体观察就很难发现,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利用资

源,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观察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和数学思考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全员参与。这里的

参与并不是简单的行动上的参与,而是思维的参与。在本节课中,学

生审清题意之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

己的想法之后再在小组内交流,不仅避免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且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再随波逐流。在交流中让思维得到碰撞,

在碰撞中提升数学思考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中央3套有一档娱乐节目叫《开门大吉》,大家知

道吗?课前,我们也来玩一把《开门大吉》考考大家的耳力,看看谁

反应最快。

(播放歌曲伴奏)

预设

生: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同学们猜得真准,《让我们荡起双桨》是老师儿时流行的歌

曲,几十年来经久不衰。你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

预设

生:北海划船。

师:大家想象一下,和风旭日,杨柳如茵,轻摇橹桨,泛舟河中,

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别光美,你知道吗?这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

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租船问题》。

(板书:租船问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引出研

究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用数学的

眼光观察生活、审视事物和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阅读与理解

1.租船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在公园划船都有一些具体要求,

划过船的学生一定是知道的。让我们一起去公园看看。(打开教材10

页)瞧!这是班主任老师和她的学生在春游,你从这幅图中,你能发

现有关划船的哪些数学信息?

生1:一共有32人,租小船24元,租大船30元。

生2:这幅图中我还发现了隐含的数学信息:每条小船可以乘坐4

人,每条大船可以乘坐6人。

生3: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租船最省钱。

⊙分析与解答

1.32人怎样租船最省钱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解决这个

问题好吗?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2)自己有了方案之后再在小组内交流,组长做好不同方案的记

录。

(3)整理方案之后准备全班交流。

2.派代表汇报:

小组1: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如果全租小船需要花192元。算

式是32÷4=8(条),24×8=192(元)。

小组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如果全租大船需要花180元。算

式是32÷6=5(条)……2(人),5+1=6(条),30×6=180

(元)。全租大船比全租小船省钱,这个方案比较合理。

小组3: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合租大船和小船,可以租5条大船

和1条小船,需要花30×5+24×1=174(元);也可以租4条大船

和2条小船,需要花30×4+24×2=168(元)。

小组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是最省钱的方

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99页例1,练习二十三第1、3、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两步计算乘法解决问题,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经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感受一些用乘法

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与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学会欣

赏自己和同伴。

教学重点:探索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难点:收集对解决问题有用的数学信息,灵活选择解决问题

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预习作业:

1.自学教材第99页,例1的主题图,想一想:

(1)画面上同学们在干什么?

(2)从图中你还获取了哪些信息?

(3)怎样解决每个方正有多少人?

(4)怎样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5)10×8表示什么?80×3又表示什么?

(6)你还有别的解决方法吗?并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尝试作业:P99做一做说一说:第1步求什么?第2步求什么?

二.预习反馈:

1.出示画面:2个班同学做操,每班4排,每排8个同学。

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解答。指名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新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4.出示情境图: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一个方阵与例1相

同,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5.请同学们自己观察画面,你看懂了什么?

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困难可以

与同桌交流意见。(组织学生交流。)

(1)你收集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怎样列式计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善解答过程。你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对吗?

二.关键点拨:

1.自主解决问题。课本第99页“做一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解决问题。

2.组织交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1)5×6×8 (2)5×6×(5+3) (3)5×6×7+

5×6

(4)5×6×7+30 (5)30×8 (6)30×5+30×

3……

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3.看到这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感想?

(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解决问题的方

法也就不同。)

师:以后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页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收

集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多样了。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练习二十三第1、3、4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三(1)班5个小队去植树,每小队8人,每人种3棵柳树

和2棵桃树,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桃树?(训练学生收集有用数学信

息的能力。)5×8×2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

并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

这些问题。

3.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

决问题。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第49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例3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与圆相关的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此类

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 考、合作探究、讨论交

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例题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体验图形和生活的联系感受

数学的价值,提升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

对组合图形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图形世界是美丽的、奇妙的,世界因为有了五彩的图案

而更加美丽。古时候,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

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以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并且把天空

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

局”的说法。(课件展示)虽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却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尤其体现在建筑设计上。比如,精美的雕窗、鸟巢和水立方等

建筑,这里面也蕴含了很多数学知识。

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

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例3中的雕窗图案。

1.观察一下,这两种设计图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每个图案中的

圆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都是由正方形和圆组成的,但左边是外方内

圆,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直径;右边是外圆内方,圆的直径等于正

方形的对角线的长。

2.理解题意。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m,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

分的面积。抽象成我们学过的数学图形就是:思考:怎样求正方形和

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先想一想,再同桌交流。左图求的是正方形比圆

多的面积,即用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圆的面积。右图求的是圆比正方形

多的面积,即用圆的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

3.分析解答。知道两圆的半径,就可以求出它们的面积,关键是

求正方形的面积。观察图可知,左图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直径,由

此可求面积;右图正方形的边长不知道,不能直接用公式求面积,可

以将正方形看成两个底是圆的直径,高是圆的半径的三角形。学生自

己计算,集体订正。

4.回顾反思,理解算法。师:如果两个圆的半径是r,结果又是怎

样的?结合图形算一算。学生分小组探究、汇报结论。想一想:当r=1

时,和前面的结果一致吗?代入看看。

小结: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改变,外方的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都

是半径平方的0.86,而内方的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都是半径平方的

1.14倍。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0页做一做。

五、拓展提升

求下面各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1)3.14×52÷2-5×2×5÷2=14.25(cm2)(2)12×12÷2-

3.14×(12÷2)2÷2=15.48(cm2)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设计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分析推理等学习活

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足之处:对组合

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没有进行回顾和总结。

教学建议:

教学时在每个环节结束后让学生进行总结或说一说感受,使知识

能够得到沉淀。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5页例4及

55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

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

位名称。

3、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认识他们吗?请你说出它们的名字。如果按这样的顺序继续

排下去,紧挨着懒羊羊后面的会是谁?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用找规律的方法知道了紧挨着懒羊羊后面的应是灰太狼,

那第39个会是谁呢?

师:其实像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今天这堂

课我们就学习“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揭示课题)。

二、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

1、出示数学信息:

提问:根据图中这两条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根据学生回答,将问题补充完整。全班连起来读一遍,请你说

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三一班有45人跳绳,每6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2)学生独立解答。(用练习本完成)(3)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提

问:竖式中“45”、“6”、“5”、“42”各表示什么?

(4)师:现在我们把数学信息“6人一组”改成“平均分成6

组”,

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连起来读一遍。

生:三一班有45人跳绳,平均分成6组,每组有几人,还多几人?

(5)对比:

三一班有45人跳绳,每6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45÷6=7(组)3(人)

三一班有45人跳绳,平均分成6组,每组有几人,还多几人?

45÷6=7(人)3(人)

仔细看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生:算式是

一样的。单位名称不一样,第1题每6人分一组,可以分成5组,还

多2人,单位名称是“组”和“人”;第2题平均分成6组,每组5

人,还多2人,单位名称就是“人”和“人”。

师小结:看来单位名称是跟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第1题的问题

是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单位名称是“组”和“人”;第2题的

问题是每组有几人,还多几人?单位名称就是“人”和“人”。

2、提问:刚才我们解决了三一班45人跳绳的问题,现在如果全

校小朋友都来跳绳,还是每6人一组,分到最后可能会剩下几个小朋

友?如果每5人一组,分到最后可能会剩下几个小朋友?8人一组呢?

15人呢?

三、巩固练习

数学书55页做一做(1)、小兰有20元,都买矿泉水,最多可以

买几瓶,还剩几元?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四人各有15元,可以买些什么

呢?出示学习要求,指名读要求并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3)、对比四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四、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拓展练习)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估算,

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价值。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估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解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师借助乘法计算解决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生活中哪些问题是需要乘法解决的?你能正确

解答吗?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7.

师:每张门票8元,有29人参观,带250元买门票够吗?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想知道带250元钱够不够,必须先知道29人卖门票共需多少

元。也就是要先算出29×8得多少,然后和250元比较一下。

生:29×8我还没有学过,怎么办呢?

师:这道题只要知道29×8的结果比250大还是小就可以了,不

必算出精确结果,因此我们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也就是

看29×8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可以再小组内讨论,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到各小组巡

视,及时指导、点拨学生。

集体交流:因为29接近30这个整十数,所以我们把29看成30,

用30×8=240,所以29×8大约等于240.

师:同学们想得很好。29×8大于等于240,“大约等于”写成数

学符号就是“≈”,这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

所以29×8≈240

板书:29×8≈30×8=240(元)

生:通过估算得出了29×8的结果,和250比较后发现250元钱

购买门票了。

2、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道稍复杂一点的问题,然后说说你的想

法。(课件出示第71页例8)

生1: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理解问题。

生2:求买8个同样的碗用多少钱,就需要先算一个碗多少钱,再

算8个同样的碗多少钱。

生3:一个碗的价钱就是18÷3=6(元),8个同样的碗的价钱就

是6×8=48(元)。

生4:也可以列成综合算式18÷3×8,结果仍然是8个碗48元钱。

只要学生讲解合理就要给予肯定表扬鼓励。

师:究竟算得对不对呢?你们检验了没有?

生:可以这样检验,买8个碗48元,说明一个碗的价钱是

48÷8=6(元),这样3个碗的钱数就是6×3=18(元),说明

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师:对!我么一定要记住解答完之后要进行检验,才能有效提高

我们解解题的正确率。想一想,18元可以买3个碗,

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生:先算一个碗的价钱18÷3=6(元),再算30元里面有几个6

元就可以买几个碗,列式为30÷6=5(个),所以说30

元钱可以买5个碗。

3、教学例9.

师:妈妈在买碗的过程中又遇到问题了,你能帮忙解决吗?试一

试。(出示例9)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同学们的解答策略,说说你的想法吧。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首先是画线段图来表示题意的,这样就能比较直观地分析

题意了。

生2:根据6元一个碗可以买6个,可以算出总价是6×6=36

(元),那么36是9的几倍就可以买几个9元的碗,列式为36÷9=4

(个)。

生3:可以列成综合算式6×6÷9,结果也是4个。

生4:我检验过了买4个9元的碗和买6个6元的碗,总价是相

同的,都是36元,说明解答是正确的。

……

师:同学们,讲得有理有据,真棒!继续努力!

三、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

四、课堂作业。

1、一个两位数与3相乘的积大约是180,那么这个两位数可能是

多少?

2、张爷爷为了锻炼身体每天要绕圆形花坛步行3圈,每圈400米,

如果还是步行相同的路程,绕操场就要步行2

圈,操场每圈多少米?


本文发布于:2024-09-19 05:22: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66945694233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问题   解决问题   数学   解决   面积   方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站长工具|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