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小学科学课堂有结构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互联网+同步课堂是 2019 年浙江省教育厅推出的一项民生工程,它旨在扩大优
质教育资源辐射面,实现城乡教学共研、资源共享,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
展,组合形成有机整体,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结合《科学课程标
准》:“科学课堂中的实验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实
施小学科学互联网+同步课堂过程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选择、提供相应的有利于学
生探究的材料,从而真正发挥互联网+科学同步课堂的作用。
一、有结构的材料对互联网+同步课堂的重要性
有结构的材料,是指: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设计,为学生的探
究活动所提供的教学材料的有机组合。它是学生在互联网+同步课堂中进行探究性
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当学生面对有结构的材料时,可以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 激发学
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有结构的材料有利于互联网+同步课堂上科学性问题的生成
有结构的材料,能催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新疑问、得到新发现、产生
新见解,并不断闪现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思想火花,使科学探究更加精彩。
如《电能从哪里来》教学中,要求学生将电动机改进成一个发电机来点亮小
灯泡。一方的学生想到了用线绕住轴,但实践后,另一方的学生又有新发现:用
线绕圈,再拉,持续的时间太短,于是主动提议能否换个把手上去,甚至还有学生
提出把手的设计要美观和实用。就这样,两地的学生思维从疑问到发现再到疑问,一
系列科学性问题贯穿课堂。
2.
有结构的材料有利于互联网+同步课堂上探究活动的过程性
自主探究不仅是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小学科学互联网+同步课堂
所提倡的重点。在同步课堂中,学生的差异性是比较大的,这就更要求课堂上的
科学探究需要由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活动串联,而活动的展开势必需要借助各种有结
构的材料。因此,教师要从探究活动本身内在的结构和两地学生情况出发,注重材
料之间彼此关联的科学、合理性,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经历连续的、步步深入的科学探
究过程。
如《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同步课堂中,要求学生利用铲子、沙、塑料盒、尺子
等材料制作模拟河道流水,让水冲积成小平原,演示河流对土地的冲击现象。
1
汇报时,农村的学生对这方面比较熟悉,他们就说:河流对土地形成了冲刷,细
沙和泥土,因为比重不同,自然会呈现不同景观,所以在设计时这也是要考虑的一
个方面。纵观整个探究活动,以材料为基础,过程逐步递进,弱化了对知识的记忆,
重视了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3.有结构的材料有利于互联网+同步课堂上思维的达成性
互联网+科学同步课堂要求学生的思维应遵循:由直观到抽象,感性到理性
的发展,而这个过程需要靠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来一步一步引导,所以应充分关注材
料的价值有效性,确保每种材料都蕴涵着比较典型的科学概念。
如《电和磁》的同步课堂中,要求设计一个电池检测器,考虑到这个实验的目
的是让学生感受通电线圈能产生磁,于是我们简化材料,只提供了长导线和指南针,
结果两边的学生根据之前的实验,都联想到将导线以线圈的形式绕在指南针上,接
通电路,观察指针的偏转,这样就很好的达成了学生的思维集中在如何去解释通电线
圈让指针大幅度偏转的现象,这也是互联网+同步课堂想要的效果。
二、互联网+科学同步课堂上如何选择有结构的材料
互联网+同步课堂是在两地同时进行科学教学,所以,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
准备有结构的材料。然而,部分教师对有结构的材料的错误理解,经常随手一抓
材料,不仅课堂上无法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还影响了正常的教学。为此,我们在
进行互联网+同步课堂时,应重点考虑材料的兴趣性、导向性和启发性。
1.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
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课堂,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由于互联网+同步课堂会同
时牵涉到两个班级学生,这就导致我们会对其中一个班级不是特别熟悉,所以,
我们更需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来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从而集中学
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片段 1:《建高塔》
师:同学们,还记得高塔不容易倒的原因吗?
生:上小下大,上轻下重,框架结构。
师:今天我们来建一个稳固美观的高塔。
材料:一根胡萝卜、100 根牙签。
学生实验。
课堂中,当得知今天要用胡萝卜和牙签建高塔后,教室里热闹非凡,学生兴
趣高昂,因为在孩子们眼中,胡萝卜都是用来烧菜的,现在用它来建高塔,感觉既
熟悉又陌生。这就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学生就会思考,怎样才能将
塔搭得高、稳固和美观,这就很好地体现了互联网+同步课堂要求的发挥共有的资
源,让两地的学生都享受同样的教育的理念。
2.选择能引发学生思维、有导向性的材料
2
材料引起经历。凌乱的、随意的科学材料只会阻碍同步课堂的进行,而有结
构的材料会对自然现象或运动变化规律暗自呈现,同时引发学生的思维层层深
入,启发学生自主探究。
片段 2:《做框架》
师:你能用现有的小木棍搭一个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吗?
学生搭建框架并体验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稳定性。
师:如果再给你一个杆子来加固四边形,你会怎么做?
学生把斜杆固定在四边形的对角线上。
师:现在用杆子来搭一个正方体框架,并体验正方体框架的稳定性。
学生搭建正方体框架。
师:请你用最少的杆子来加固正方体框架,并说出你的理由。
生:因为三角形最稳定,所以给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对角线上都加一根斜杠。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让学生感受工程学上的三角形最稳定是重点,搭建和加
固整齐的正方体框架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重难点,并同时让两个班级的学生建构
科学概念,这就要借助一些能引起学生思维有导向性的材料。提供长的斜杠, 具有
暗示性和导向性,学生会发现加了斜杠,就会出现三角形,左右推动后,三角形非常
稳定,于是就会想到将斜杠加在正方体每个面的对角线位置,这样就可以用最少的杆
子来加固正方体框架。所以提供具有导向性的材料对于解决互联网
+同步课堂中涉及的工程学问题,帮助非常大。
3.选择能揭示科学概念的材料
在小学科学课中,学生对于学习概念一般是从对具体事物的感性认知开始
的,通过对结构性材料的操作和思考,可以促进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对
事物的正确认识,并形成科学概念。
片段 3:《测量力的大小》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并学会了使用测力计,今天我们来做一
个简易的测力计。
材料:橡皮筋 1 根、硬纸板、回形针、剪刀。
活动:画出你的设计图并展示(图 1 和图 2)
试一试:用以上这 2 种方法制作的测力计有什么不同?怎样
正确画出这 2 个测力计的刻度。
(图 1)
(图 2)
通过提供能揭示科学概念的有结构的材料——橡皮筋,能让学生更深层次地
理解测力计的原理。因为考虑到两地学生的差异性,所以在同步课堂教学中就不规
定制作统一的样式,在学生活动中出现了以上 2 种做法,于是科学概念被进一步推
进:如果材料的弹性不一样,那么他们的测量结果会相同吗?这样不仅能有效地保
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体现了互联网+同步课堂要求学生体对于科学概
3
念掌握的全面性及深度,使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三、互联网+同步课堂中如何使用有结构的材料
教师准备好了有结构的材料并非就能有效开展互联网+同步课堂。为了在课
堂上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究,体现互联网+同步课堂的价值,我们还要对材
料进行适当的处理,并能根据课堂侧重点不同,选择不同的材料提供方式,实现
教育的优化组合。
(一)适当处理,适应互联网+同步课堂
怎样使材料活起来呢?这就需要加上教师的智慧,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处理,
使之成为能更适合互联网+同步课堂的有结构的材料。
如在《蚯蚓的选择》教学中,在事先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后,我设计了一个活
动:要求给蚯蚓建一个美丽舒适的家。两边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猜测:蚯蚓
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教材中要求用纸盒子,并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一端剪一
个口,放入潮湿的泥土,来证明蚯蚓喜欢阴暗的环境;然而在教学中,由于光线明
暗对比不明显,蚯蚓都呆在盒子中间不动,而且这样的纸盒用了一次就被潮湿的泥
土弄湿了,涂的黑色也都褪掉了,还弄得桌子上全部上泥土和水,对面的学生就开
始起哄了。这样的材料别说要进行同步课堂了,就连最普遍的课堂教学都无法顺利开
展。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对原材料进行了适当处理,
用塑料盒代替了纸盒,同时对塑料盒的一半进行了喷
漆处理(图 3),这样即使有水,黑色也不会褪色,可
以多次使用,同时为了增加实验的光暗对比程度,在
体现阴暗的那一面用深色毛巾裹住,同时在体现亮的
一面对准投影仪的灯光(图 4)。通过
这样的简单处理,不仅蚯蚓喜欢阴暗
的环境现象非常明显了,而且课堂教
学过程有了根本上的改变,老师就可
以放心让两边的学生长时间进行科学探究,真正发挥互联网+同步课堂的作用。
(二)科学提供,服务互联网+同步课堂
课堂上不仅要注意材料的种类和组合,还要考虑同步课堂上不同的探究活
动,选择不同的材料提供方式,让材料变得更有结构,从而通过对材料的控制来
更好的开展同步课堂上的学生探究。
1.按需所需,自选材料
在互联网+科学同步课堂中,有时需要对多个问题进行研究,或者有多种方
法研究时,教师可以将充足的材料集中在一起,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组材料合
理搭配使用,去开展科学探究。
4
(图 3)
(图 4)
如片段 4:《电磁铁的磁力》
研究以下因素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
1、电池个数 2、有无铁芯
3、铁芯粗细 4、铁芯长短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拟定研究计划。
(尽可能让每个因素都有小组在研究,如个别因素研究的小组较多,教师适
当指定几组研究其它的因素。)
全班交流研究计划。
活动: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领取实验材料。
学生需要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有无铁芯,铁芯的粗细,铁
芯的长短的关系。为保障学生在互联网+同步课堂上有充足的探究时间,我们可以
让两地的学生分别重点选择一个因素开展研究,而不同的因素,所提供的实验材料
也是不同的。因此,让学生选择研究哪一个问题,需要哪些材料之后,自主选择所需
材料开展活动。此外,提供几组实验材料供学生挑选,在无形中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有
一种指导作用。学生在这些有结构的材料的无形支配下,会有各种较为合理、科学的
实验方案,避免了学生思维的漫无边际而影响教学活动的实施。
2.根据教学,依次出现
在互联网+科学同步课堂中,有时需要逐步提出要研究的问题,那么,每组
材料之间就得有一定的先后逻辑顺序,分阶段提供各类材料。这样可以循序渐进
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使两边的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推进,
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
片段 5:《我的水钟》
利用桌上的材料:矿泉水瓶、剪刀、纸条、小刀,制作一个 5 分钟的水钟。
学生实验。
师:利用这个水钟,我们能简单的用 2 倍的时间标出 10 分钟的刻度吗?
生:不可以。
师:什么原因?
生:随着水位降低,漏水的速度越来越慢,不稳定。
出示医院里打点滴的输液装置的图片,你有什么启发?
师:如果提供输液装置中的滴漏,你能设计一个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水钟
吗?
小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进行制作。
鉴于科学课的特殊性,所以在互联网+科学同步课堂中还要求学生能根据所
学的知识有创造性的设计,然而这些创新想法很多时候需要借助具体的材料。以上
的实验材料,紧扣课堂中“你能用它做什么”这个关键问题,依次呈现给学生,
5
而“它”就是有结构的材料,是“它”在调控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学生利用有结构的材料,在原有水钟的基础上改装,尊重自己的研究成果,把有
限的时间放在水钟设计改进上,体现了互联网+科学同步课堂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设
计和创新的理念。
四、结束语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发探究。”所以,有结构的材料是开展互联网+科
学同步课堂的良好桥梁和媒介,是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设计的基础和关键。当学
生面对有结构的材料时,可以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
引导学生走上认知、探究、发展之路。总之,借助有结构的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互联网+科学同步课堂的作用,实现优质教育互通和
互享。
6
本文发布于:2024-09-19 11:20: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67160504234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