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手抄报黑板报素材

更新时间:2025-05-07 07:59:28 阅读: 评论:0


2024年9月22日发(作者:朴颐然)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手抄报黑板报素材

小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12岁之间,在发展心理学上属学龄期。在心理发展的健康问题

上,小学生有以下几点是比较突出的。

在小学阶段,儿童的大脑在不断地发展,尤其是与高级心理功能有关的额叶。在学龄

期其认知功能有很大发展,表现在感知觉与观察力的发展,特别是差别感受性迅速增长。

如视觉的颜色差别、听觉的音调辨别;手、脚运动的协调性、精确性、灵敏度等明显提高。

在空间知觉、方位感、时间知觉都有很大进步。观察力的发展体现在精确性、目的性、判

断力的进步。随着知识的学习,记忆力不断提高,有意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理解记忆

日益增加。记忆策略不断丰富。思维发展在这个时期要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

维的转变。学龄期的认知能力发展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学龄期的语言能力发展,口头言语在一年级以对话言语为主;2-3年级时,独白语言

开始发展,一般到5-6年级,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初步完善。书面语言在入学初是落后于口

头言语,随着教育进程,书面语言能力得以发展(学校或家庭教育起决定性影响)。关于内

部语言的发展是在入学后,学习任务需要独立思考(学会“先想后说、先想后写、先想后做”)。

这样使学生在教学和生活实践中,内部语言逐渐发展;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内部语言发展

经历“出声思维、过渡时期、无声思维”三个阶段。

学龄儿童在智力上获得的最大进步是具备“心理操作”能力,也就是说,儿童可以用

抽象思维(是内部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去认识和反映内、外部世界,这是使智力更为广泛、

灵活和深刻。这个时期是皮阿杰理论的“具体运算期”,主要的表现是儿童学会了“守恒”

..

(7岁左右出现,对某种事物不变的概念,如将量筒中的水倒入杯中,学龄前儿童会觉得水

变少了,而学龄儿童就不受影响);“比较”(幼儿一般不会使用“比较”这个词汇来表示事

物的关系,而是用绝对化的词汇);“排序”(学龄儿童会按大小、长短来为事物排序)。当然

皮阿杰理论的年龄划分过分绝对化,实际上存在个体差异,也与教育有关。

个性发展方面,学龄期儿童的个性倾向性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有进一步的发展,需要与

动机逐渐向高层次发展(普遍的是尊重的需要,也有自我实现需要的萌生);兴趣、爱好随

学龄、学识的增长不断扩大(现在家庭为儿童设计成长线路,在某种程度上是妨碍儿童个性

发展);价值观的形成在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个性心理特征在当前教育制度下,在

相当程度上受智力(具体说是学习成绩所影响)。

学龄期是儿童获得自我意识的重要时期,孩子从“以家庭、个人为中心”转入“以学

校、集体为中心”的环境,学习新的社会角色行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在学龄初期,自

我概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描述(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时,低年级学生是从姓名、

年龄、性别、籍贯、体貌等特征叙述)。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概念逐渐复杂化,逐渐将自我

分化为身体的自我、学业的自我、社会的自我;所以高年级学生则的回答会涉及个性品质、

兴趣、特长、社会角色等来介绍自己。

学龄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方面,表现为独立性、稳定性开始发展;抽象概括的评价仍

不多。有研究表明,自我评价与儿童交往有关,高自我评价的男孩较富创造性,能较快被

社会团体接受;而低自我评价的男孩常较孤僻,有不良行为习惯。进入学校后,自我体验

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自尊感。自尊感强的儿童自我评价较积极,自尊

感弱者常易自暴自弃。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评价标准与方法会影响儿童的自尊感,值得关注。

研究表明,自我体验包括自己所产生的各种情绪体验,发生、发展并不同步,一般是愉快

感、愤怒感发展早,羞耻感、自尊感、委屈感发展慢。

..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包括两方面含义:(1)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

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2)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

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心理健康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

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效能为

目标,使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

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

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

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健康的特征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

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

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情绪稳定与愉快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

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

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行为协调统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

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治疗支离破碎,做事

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

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

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适应能力

..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

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

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摘要

1.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哪一天?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

10日。2005年10月10日是第十四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2.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什么?

今年的主题是“心身健康,幸福一生”。

3. 有人说身体健康不算真正的健康,对吗? 对。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宪

章中就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

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科学研究已经发现,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心理

因素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类疾病被统称为心身疾病。因此,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

学模式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

越来越重要。

4. 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宪章中,对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

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

..

组成部分,人们不仅应关心自己的躯体健康,还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自己与社会相

融合的程度。

5. 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

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

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6. 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分为哪三个等级?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为一

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经常有愉快

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

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

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

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严重病态心理。

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

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7. 正常人会出现哪些异常心理现象?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

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

..

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

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2)焦虑反应:焦虑反

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

焦虑)如面临考试,并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3)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

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

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4)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

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

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5)疑病现象:很多人

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

年早逝或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6)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

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

自己。这种现象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7)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

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8)幻觉:正常人

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

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9)自笑、

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

控制,属正常现象。

8. 什么叫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精神疾病的某种症状,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有思维障

碍。另一层含义指轻微的心理失调,可以从一个人行为上的偏离程度来判断这个人的“障

碍”程度。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偏离社会生活的规范程度越厉害,那么他的“障 外部

..

动机则是由外界的诱因所决定的,它往往较为短暂,被这种学习动机所推动的学习活动也

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9. 什么是学习动机障碍?

引起大学生学习动机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学习动机障碍,主要是学习动力不足,有些

学生甚至有厌学情绪。造成这种动机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刚入学的新生,经过艰苦的

拼搏终于考上了大学,觉得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可以松一口气,因此没有在中学时的那

股学习劲头;有些新生因对录取的学校和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志愿而不满意,对学习不感兴

趣,学习不安心,缺少动力;有些学生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觉得毕业后的出路主要

靠“关系”,在校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决定毕业后得到回报的大小,因而未把全部精神集

中在学习上;有些学生自认为各方面的条件不好,对毕业后的出路缺乏信心,因此在学习

上也未能全力以赴。学习上的动力不足常常表现在学习懒散、无精打采、听课时注意力分

散、课后不愿复习、不愿做作业,对学习成绩产生了不良影响。

10. 什么是成就动机?高成就动机的人有哪些明显的表现?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某种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

境界的内在推动力,它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动机。高成就动机强者的心理行为表现为如下

特点:(1)乐意选择有难度、有把握的目标。对人人都能取胜的目标不屑为之。(2)有冒

险精神,对学习、工作全力以赴,为了成功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希望得到公正的评价。(3)

在失败面前不低头,乐观地对待挫折,对未来充满信心,对成功有自豪感。 (4)工作效

率高,能科学地运筹时间,不轻易浪费时间,珍惜时间。(5)能抓住机遇,创造机遇,获

得成功。

..

11. 成就动机越高学习成绩就越好吗?

心理学家巴顿(K.Borton,1972)通过实验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成就动机与学习成

绩有正相关关系。在智力水平相等的条件下,成就动机和志向水平较高的学生,学习成绩

也比较好。但是,需指出的是,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并非完全成正比例关系。这是因

为,一方面,成就动机的强弱对学习效果有不同影响。过弱的成就动机当然无助于学习,

但过强的成就动机也会造成大脑皮质的过度紧张,抑制大脑相应部位的活动,从而影响学

习效率。所以,根据耶尔克斯一多德逊定律(Yerkes-Dodsonlaw),适度(中等强度)的成就

动机对学习才是有益的。

12. 什么是学习疲劳?学习疲劳有哪些表现?

常见的心理障碍有:(1)适应性障碍。由环境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和行为失调,表现为

不能正常地适应工作、生活和学习,不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

往等。(2)焦虑性障碍。焦虑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害怕,是不能达到目标和不能克服障碍时

表现的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忧心忡忡;并伴有身体不适感,如出汗、口干、心悸、嗓子

有堵塞感、失眠等。(3)抑郁性障碍。主要表现是情绪持续低落,悲观,心理功能下降,

自我评价降低,自罪自责,内心体验多不幸、苦闷、无助、无望,总感到活着没有意思。

(4)恐怖性障碍。对事实上对人没有多大威胁的事物产生强制性的回避意愿和紧张、焦虑、

眩晕等心理反应。如恐高症、利器恐怖、动物恐怖、广场恐怖及社交恐怖等,其中社交恐

怖较为常见。(5)强迫性障碍。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复想,不

该做的事仍反复做,因而感到紧张、痛苦。强迫性症状中常见的有:①强迫观念,如强迫

回忆、强迫怀疑等;②强迫意向或强迫冲动等;③强迫动作,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症

状几乎每个人都曾出现过,但只要不成为他们的精神负担,不妨碍正常的工作、生活,就

不应算作强迫性障碍。(6)疑病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健康状态过分关注,深信自己

..

患了某种疾病,经常诉述不适,顽固地怀疑、担心自己有病,经实验室检查和医生的多次

解释后仍不能接受,反复就医,甚至影响其社会功能。这种对自身健康过度担忧的心理倾

向就是疑病性障碍的表现。

..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4:05: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69851454244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发展   心理   心理健康   学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站长工具|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