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小学德育方法创新研究》
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素
质是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核心。加强小学生道德人格素质的培养,营造班级
道德精神氛围,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对班级的德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
的作用。
虽然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多年来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
体,注重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环境,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德
育制度,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随着社会的
发展我也认识到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如:德育脱离学校生活,德育脱离学生生活,重说教,轻体验,学生习惯
于从教材中认识有关的道德常识和理论,但缺乏道德生活的实践能力,缺
乏对道德的感性认识,缺乏对道德的亲身体验,知行不统一,德育内容不
能有效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修养和道德素质……
陶行知是我国一代教育大家,他一生注重教育实践创新,特别注重与
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和品德的培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夺目光彩的教育理
论财富,对于指导我们现在的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创造教育”
“教学做合一”以及“行是知之始”“学生自治教育”等理论都能够成为
我此次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指针。在研究中,还可以结合现代社会环境
和学生的特点,运用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和方法,以学生的生活
为基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并创生出更将符合现
H
H
在学生道德教育的新途径,从而对陶行知德育教育理论践行并加以延伸。
H
H
针对这一情况,我确立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小学德育方法创新
研究》为我的实验课题,以回归儿童生活为切入口,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
载体,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在现实
生活中体验感受,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课题的界定
“德育生活化”是指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结合在一起,
在生活中进行品德教育,寓德于生活之中。
德育回归儿童生活,旨在引导儿童作为生活的主人,不断从实际生活
中获得感性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来解决实际
生活问题。即德育不仅立足于建构儿童的未来生活,更关注儿童本身的生
活。教育不仅为儿童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更使儿童不断地实现和提升自己
的人生价值,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德育生活化”的探索将努力尝试去
营造和展示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快乐、积极、有意义的学习生活,促进
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根据小学生的道德标准确立的年龄特点,我选择自己带的四五班的学
生进行重点实验研究。内容要充分体现出人文美和自然美的和谐统一,素
材要丰富多彩,内容要面广量大,我主要抓住以下四大块的内容来进行开
发研究:
1、营造育人环境:根据我班环境特点,研究如何充分发挥班级环境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和人格熏陶;如何以学校外部环境为核
心,把黑板报、学习园地、队角、名人名言语录牌等加以优化,并结合实
H
H
际加以动态变化,从而逐步使班级的每堵墙壁都会说话,营造出富有特色
的环境育人氛围。
H
H
2、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
在重大节日按照惯例开展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以及按照班级情
况和学生实际开展的教育活动等。坚持人文精神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相结
合,把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活动和法制教育、
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创新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开好主题班会:每周都开设一节班队会课,每次一个主题,主题
都是针对小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主题班会的教育逐步达到教育学
生,及时解决学生思想实际问题的目的,具有“短、平、快”的教育功效。
4、实施管理育人:这是适合班情,切合学生实际,加强管理育人,
培养学生遵规守纪品质和养成基础文明行为习惯的规范教育。包括:①《市
民公约》②《文明行为习惯10条》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④《小学
生一日常规》⑤《环境卫生保洁制度》⑥《公物(财产)保管使用制度》
⑦《课堂规则》⑧《借书阅览规则》⑨ 《请假制度》等措施,促进学生
学会做人以及基础文明习惯的养成,从而更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长为“四
有”新人。除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外,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还包括班级文
化建设,如 “六一”文艺汇演、校田径运动会,读书心得交流、征文比
赛、朗诵比赛、优秀作品展览、故事会、读书报告会、法制教育报告、专
题图片展览等等内容的研究和实践。
H
H
总之,班里的许多教育活动形式,都可纳入德育教育建设的内容,都
可作为课题研究实践的具体内容,并在实践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随时加
以充实、调整和提高。现代社会对人有许多能力素质的要求,如学习能力、
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合作
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耐挫能力等等。我们应该着力倡导学生认知
和行为的统一,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校外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德育
工作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像陶行知先生那样,坚持“实践第一”、注重
“教学做合一”、倡导“手脑并用”,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
己的能力素质。这正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认真探索和研究
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等。
1.文献法:通过阅读教育杂志,报刊,教学资料,及网上搜索相关资料
等途径,学习他人先进经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关注国内外先进的教
育动态,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实现“学习—研究—实践”的同步发展。
2.实验法:我以本班为实验班,并注意做到:实验前,收集、整理与本
课题有关的初始资料、数据,对教材和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道德修养水
平进行分析;实验中,按研究思路进行实践操作,注意观察、记载实验对
象的各种变化情况,对收集、整理的数据、资料做综合分析和反复验证,
并定期进行公开研究活动,听取大家意见和建议,评价教学效果,修订教
学计划;实验后,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着手,用教育测量和统计方法检
测实验效果,整理归纳实验方法,总结探索实验规律,形成实验论文。
H
H
3.调查法:精心设计调查问卷,深入学生、学生家长和代课教师进行问
卷调查,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实际情况,既为实验研究展开作好资料准备,
又为实验的结果作出客观判断,实验过程中,注意经常与学生、学生家长
和代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实时掌握研究情况,反思实验效果,调控实
验操作。
4.比较法:主要通过对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前后的思想品德修养情况进行
纵向比较,并适当进行与平行班的横向比较,从中归纳出实验优势,进而
扩大实验效果。
5.经验总结法:用经验总结法,将自己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为撰写研究报告提供依据,并将实验研究成果推广使用。
五、课题的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6月—2013年9月)
(1)申请立项,成立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
(2)围绕研究课题开展理论学习与研究。
(3)选择和落实研究班级,广泛收集资料。
2、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5月)
⑴ 按照实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实验与分析。研究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内容、
方式、实践途径及评价办法。
H
H
⑵ 完成贴近生活的德育活动方案、典型案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⑶ 测试实验效果。
3、总结阶段:( 2014年6月)
⑴ 对实验目标、内容进行客观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⑵ 贴近生活的德育活动方案,典型案例及研究论文汇编。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我是本课题负责人,担任四五班班主任,积极支持课题开展研究活动,
保证研究活动顺利进行。
2、建立研究活动制度,经常自我反思,并作好记录、登记工作。
3、学习有关现代德育的相关理论,掌握实验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实验的
有关要求。并请有关专家作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4、我曾被评为市模范班主任,区优秀教师,曾带的班级被评为市优秀班
集体。
5、有较强的教科研氛围,聘请知名专家定期指导,确保教研课题顺利实
施。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思考与梳理,使教师对生活德育的内涵、特质、
价值观、学生观、活动观及生活德育的原理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建构起生
活德育的理论框架。
2、在具体的实施中,分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德育、班级管理中的生活德育、
生活德育的实践活动几大方面展开研究,以概括并提炼出生活德育的几种
实践操作模型。
H
H
3、本课题期望通过构建和实施生活德育的实践操作模式,提高德育实效,
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和创造道德
生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4、改变目前德育的单一刻板模式,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和
个性生活化。同时,研究与实施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小学生进行道德
教育的理性认识与实践水平。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努力建构起生活德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
模式,能充实和发展当前小学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操作模式。本课题实施将
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H
H
实施方案
H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小学德育方法创新研究》
H
王莉
新乡市牧野区陵园小学
欢迎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欢迎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欢迎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H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4:24: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71590804251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