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故事,让数学学习不一样r——常德市武陵区北正街小学
数学组风采
佚 名
【期刊名称】《湖南教育(下旬刊)》
【年(卷),期】2016(000)004
【总页数】4页(P30-33)
【正文语种】中 文
第一排左起:刘 利 黄沛先 胡艳芬 张 英 褚俪华 胡 蓉 姚红梅 杨
枫 胡建华 刘小兰
第二排左起:金小凡 李昕霖 刘春兰 黎 娜 张丽娟 谢三英 胡颖洁 周晓
丹 李咏梅 黄明华
第三排左起:李依璐 孙红梅 邹 纯 王柳英 管慧珍 姜宪英 周双梅 王玉
珍 孔文华
近年来,常德市北正街小学数学组紧紧围绕“课改”二字做文章,不仅在教学模式
上进行了探索,更大胆引进数学故事。学生们相遇不一样的学习内容,数学学习也
因此不一样。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
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
思考与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阅读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
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经过周密考虑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生阅读一
些科普读物,这是教师要关心的一件大事……
通过不断的学习,北正街小学的数学教师们对课程内容有了更多的思考:教材为课
程实施服务,只能是一个载体,如何在“用教材教”的理念下,为学生呈现令他们
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语文学科能为孩子提供那么多的书籍来润泽孩子的生命,数学
的世界里能不能也利用阅读为他们点燃一盏灯呢?
在讨论中,数学故事开始走入我们的视野。经过不断的思辨,数学组的教师们统一
了认识:让数学与故事相遇,用兴趣开启学习之门;让学生思维互相碰撞启发,在
创新中生成智慧火花。
2012年秋,数学组开始了“将数学故事引入数学学习”的一系列行动。
一、选择整理数学故事
数学组的老师们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两个方面入手,对数学故事内容进行收集
了解。一是趣味性。故事创设的情境是否贴近学生的心理或接近学生的生活?故事
讲述或描述的语言或画面是否充满了童趣、容易被学生接受?二是数学性。故事内
容既与数学知识相关,又能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经过了解收集、与书店联系等
方式,教师们查找到了众多的数学故事读本。
面对众多的书籍,教师们先后对故事内容进行了浏览、分析,特别针对图文并茂的
绘本确定了不同年级的主要推介内容。
这样的推荐,可以使教师明确知道故事的内容及相关知识点,或用于新授教学创设
情境,或用于课外阅读拓展视野,便于在数学学习中及时选用。
二、有效使用数学故事
为了让学生走进数学故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每天设置20分钟的阅读时间。
每个班级的图书角中都放有一定的故事读本,有的班级还在学生回家后的“习惯作
业”中提出“阅读15分钟”或者“向爸爸妈妈讲一个故事”等。这些措施的推行,
有效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时间。
小学生毕竟还小,数学文本有时不像文学故事那样有着动人的情节,同时他们一般
不会自发地对事物背后抽象的数学属性产生兴趣,没有教师的引导或指导,他们的
学习收获将会大打折扣。为此,我们根据故事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了集体学习和
独立学习两种形式,并给予了不同的指导策略。
1.集体学习。集体学习中,教师一般为故事主讲人,并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
精炼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将故事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1)关注作者信息等。对于每一个数学故事(绘本),我们都要求学生关注它的
作者信息,包括配图者。师生在交流中了解他们的身份,向他们的创意及劳动表示
感谢与敬意。然后,我们一起欣赏封面、封底的设计,留心图画中呈现出来的信息,
引发对故事内容的猜想。
如,我们在翻阅《荒岛求生记》之前,先看“作者介绍”——李毓佩(然后教师
适当补充)。当知道李教授出版科普图书60余本,短篇600余篇,被科普作家协
会授予“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称号后,学生们不禁啧啧称赞,对李教授
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为后面的深入阅读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2)共读故事内容。共读环节并不是要教师教会孩子什么,而是和孩子一起去欣
赏故事,在共同的关注、思考、表达、倾听中,让孩子们探索故事背后所呈现的意
图。以《奇妙的种子》为例,该绘本通过一个种子的生长故事,让小朋友学习数学
知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计算难度会不断提升,首先通过种子数目的比较,体
会0与1的差别,进而学习倍数、乘方,再学习数的分解。教师可适时提出思考
性问题,并用颜色、符号等来提醒学生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倾听他们的
想法,在孩子困惑和出现错误时进行点拨。比如,男人在改变后的第七年,已经有
能力进行储藏了,那第八年“地里一共埋了多少颗种子”呢?六年级孩子很快算出
是104颗。教师并不急于要求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答案,而是继续引导观察:第
八年男人埋了多少颗种子?为什么图画中显示播种的不是104颗?是什么原因造
成的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们自觉地重新思考,然后恍然大悟:他们忘记这一
年男人将上一年储藏的16颗连同收获的200颗种子重新进行了分配。看到教师会
心的微笑,学生们也不由得开心:毕竟自己发现了问题、自己改正了错误更有成就
感。在这样的共读中,学生的数感、计算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对数
学故事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3)创编。由于作者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每一个故
事都不一定能完全符合学生的实际或学习需要。为此,我们必须对故事内容进行一
些必要的修订创编,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
比如,故事《每人都有份》,打开绘本的第一句话就是:奥斯卡想参加抽奖活动,
可是他必须找其他孩子一起参加才能凑到足够的钱买奖券。而奖品呢?他们也都平
均分配吗?当学生津津有味地看完整个故事后,教师再次出示这个问题,并引导思
考:假如你是奥斯卡,以后还可能会遇到哪些抽奖活动?你可能会遇到哪些小伙伴
参与你的幸运经历?会中奖吗?会怎样平均分配呢?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学生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写下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充满童真童趣。
2.独立学习。有些故事是学生课堂学习外的补充内容,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阅
读。同时,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收获。
(1)解惑时间。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性存在差异,他们对故事的理解也各不
一样。如果只停留在个体的理解上,那就达不到分享文本与提升思维的目的。为此,
我们每周利用一次阅读时间,提前收集学生们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集中用课件的
形式进行展示,大家可以小组讨论5分钟,剩下的15分钟是逐问解答,解惑者自
行申报选择解决哪个问题。如果问题还不能得到满意回答,则由教师解答或上网搜
索。
(2)数学墙。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撰写数学日记、创编数学小报等,并在班级教室
墙壁上开辟出一块“数学墙”。学生阅读故事后的反思、趣味数学题、美丽剪纸等
都可以“跃然墙上”。“数学墙”内容定期更换,到期中或期末时会根据作品内容
优、画面美、展示次数最多等,对学生及时给与奖励。“数学墙”不但培养了学生
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们理解、消化和运用数学知识,还扩大了学
生的阅读视野,让数学学习可以触及到学生的心灵。
几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数学课变得温情、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能力、
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升。这与分数无关,却更让我们享受。
数学课上,所有学生的脸都朝向教师,眼神和表情随着故事情节发生着变化,或疑
惑、或专注、或紧张、或会心一笑……师生都沉浸其中。有时,教师还会卖个关子:
“今天咱们讲到这里,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那课后保准教师要多几条
“尾巴”:“老师,什么时候再讲故事啊……”
本文发布于:2024-09-26 07:20: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73064394258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