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5篇

更新时间:2025-05-05 00:38:05 阅读: 评论:0


2024年9月29日发(作者:富察鸿煊)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5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学会书写“卑、亢”12个生

字。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小约翰在优

越的生活环境中,仍然自食其力的事情。

3、使学生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习小约翰自

食其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

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运用自己学过的识字

方法自己学习生字。

第 1 页 共 34 页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

义。

3、了解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

问?用“?”在文中标出。

4、把《成长》的故事讲给父母听,请他们也谈谈听后的感

受,与家长进行交流。

教学设计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女孩儿乌塔》让我们了解和外国孩子丰富的成长经历,我

们今天学习的《成长》,再一次让我们了解国外家长与我们不同

的教育理念,国外儿童不同于我们的成长故事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成长》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

什么故事?

2、读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自读自悟,交流体会。

1、默读课文,就自己的感受写批注,提出自己的问题。

2、集体交流

梳理学生所提问题,提出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成长”提出的。

第 2 页 共 34 页

(出示“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

“这样”的成长是指怎样的成长呢?

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

3、抓住重点段落深入体会

体会1——6自然段

(1)“自言自语地嘀咕……好像他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两块

钱。”(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渴望得到两根香肠,但他又从来不

买两根。)

(2)当“我”表示要多给他一根香肠时,他用手推让说:

“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如果你是他,此

时你会怎样做呢?

(3)从小男孩的态度,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朗

读表现出来。

(4)齐读第六自然段,我们和作者一样,会产生很多疑

问,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呢?

语言训练:听了他的话,我琢磨: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

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也许————,还也许——

——。

(5)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小男孩面对自己爱吃的香肠,却又

不舍得买呢?

第 3 页 共 34 页

体会第7—13自然段

(1)“我”看到了什么情景,使“我”恍然大悟?

(“我”看到在一个大雪天,约翰的妈妈开着汽车陪他给每家每

户送报纸,每月可以拿到八十元的报酬。但他仍然花两块钱买一

根香肠和一听可乐。

(2)此时,你心中又有怎样的想法呢?你明白了什么呢?

①约翰是个很有责任感的孩子,冒着大雪坚持送报纸。

②约翰家不是没有钱,是他自己这样做的,他这样有计划地

支配自己的所得。

③约翰的妈妈其实很爱约翰,在大雪天陪他送报,还用这种

方式鼓励他做事要坚持不懈。

(3)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你想对小约翰或他的妈妈说些什

么呢?

四、超越文本、升华情感

1、文中最后写到“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你同意这个看法

吗?

其实约翰的父母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在培养他的生活能力。使

他的成长过程中懂得节俭、自律、做事有责任心。因为这样更利

于他的成长。

2、同学们老师相信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也有和约翰一

第 4 页 共 34 页

样的经历,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大家说一说吧!

五、延伸主题、总结全文

是啊,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总会有很多难以忘怀的事

情。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从别人的成长经历中,吸取有益于自己

成长的东西。

同学们,你们喜欢约翰吗?就让我记住他吧!问中有几处是

对约翰外貌描写的句子。

(1)请大家找出来,读一读。

(2)请大家把它抄到自己的采集本上。

同学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可是的成长还在继续。因为成

长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们可以在成长中获得快乐、在成长中懂得

道理!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

面……—面……、“只好”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

用。

第 5 页 共 34 页

4、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

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

2、体会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事业、谦虚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

孩的活泼率真。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1、了解爱因斯坦。设问:爱因斯坦是谁??

(出示文字资料:爱因斯坦(1879—1955)德国人,世界著

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

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

到确证。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

的科学巨人。)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课

文。(板书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3、设疑。齐读课题后提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他们俩是怎么认识的?世界著名的

第 6 页 共 34 页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从中又可看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

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检查自读情况: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愿意读哪部分就读

哪部分,我们其他同学可以来当小评委。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再读)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评议:请我们的小评委们作一番评议吧!当然,可以是值得

表扬之处,也可以指出欠缺的地方。

读的同学很认真,听的同学也真不赖!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大家可自由发表观点。

(指名交流课文大意)

4、他们之间有过几次交往?(三次)请大家速读课文,找

出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

交流:一遇(1—3)二遇(4—5)三遇(6)

那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三、再读课文,感悟欣赏

1、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

第 7 页 共 34 页

句话,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学生自由朗读)

(出示四句话:

①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

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

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

坐。)

指名交流(从“时间先后顺序”、“不同情况下见面”、

“关系越来越密切”等方面交流)。

教师相机评议(如“你读得很仔细”、“你很会动脑筋”)

板书如下(用箭头表示关系):

撞(爱因斯坦遇小女孩)等。

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的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出示句子: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

坦的工作室坐坐。)

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每

天……都……坐坐)你看到他们俩在做些什么呀?

板书:教穿戴

教放东西和布置房间

第 8 页 共 34 页

教数学作业

2、大家真会读书,能边读书边思考,下面我们要通过朗读

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请大家

再读课文,自由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反复朗读,看

看能读出哪些新体会?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的先后顺序)

(学生自找、自读、自练,准备交流)

3、咱们来交流一下读后的体会(指名交流谈体会,相机出

示有关句子)

句1: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

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

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

儿,但愿你肯教我。”

句2:“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

伟大?”

句3: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

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句4: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问题设计: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什么?他的目光那么温柔

第 9 页 共 34 页

是因为听到了小女孩在说(出示句2,引说)小女孩认为(引导

生为反问句换个说法)对此爱因斯坦感到很欣慰,因为他也需要

一种平等的交流,他认为自己碰到了知音。那么,试想一下,在

小女孩的想象中,伟人又该是怎样的呢?(衣着整洁,知识渊

博,完美无缺的)而眼前的爱因斯坦的装束却是(出示图片,引

说“衣衫不整”)能结合上文说具体些吗?(出示句3)你能演

示一下爱因斯坦当时的言行举止吗?(指名表演)你认为他会对

付的又是什么呢?怎么对付的?(出示句4,补充有关资料:爱

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位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索

自然奥秘:年轻时的他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考问题,

差点被马车撞了;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

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躺在病床上,朋友问他最需要什

么?他双眼闪亮,低声说:“我现在只希望有几个小时时间把一

些稿子整理好;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工作、再工

作……)

读到这,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又想对小女孩说句什么话?

(板书:善良可爱平易近人天真活泼乐于助人)

多么可敬可爱的老人,态度又是那么的诚恳,让我们再次来

感受一下吧(齐读这句)。

4、同桌准备分角色选读其中一次相遇。

第 10 页 共 34 页

哪一桌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当评委。

四、小结

我们只读了一节课,大家就有这么多的感受和体会,相信通

过下一节课的朗读,定会读得更好,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节

课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你对爱因斯坦的了解。

2、一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他

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三次相遇,长期相处,成了好朋友)

二、精读训练

(一):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写他们三次相遇

的句子。

1、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

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第 11 页 共 34 页

(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

(从不熟悉到熟悉)

(3)“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

(时间在推移)

“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

的内容说一说。

(4)指导朗读这三个句子。抓住“撞”、“遇”、“等

待”等词语。

2、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三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呢?)

(二)精读第一次相遇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出示: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

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A、照样子写词语:短而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 12 页 共 34 页

(2)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动作的句子。

A“一边……一边……”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

行,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B、齐读。

(3)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

“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读课文,用

“因为……所以……”说说原因。

(4)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

子。

出示: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

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A、照样子写词语:又肥又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

C、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穿着的句子。

2、当小女孩把这件事告诉父亲后又怎样呢?教师引读父亲

的话。

3、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问)小女孩为什么

“纳闷”?

第 13 页 共 34 页

4、根据回答出示: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把反问句换一个说法(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

是最伟大的人)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

说说理由。

6、分角色朗读这一段。(由三名同学分别读爱因斯坦、小女

孩、父亲的话)

7、小结:这一段写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

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小女孩天真好奇和讷闷不解

父亲对爱因斯坦的由衷赞叹

(三)、精读第二次相遇部分

1、过渡:小女孩第一天遇到爱因斯坦,第二天他们又遇上

了。这次相遇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2、找出课文中有两个“仍是”的句子。

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1)、读第2自然段,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

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

第 14 页 共 34 页

(2)、“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

句话?(“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说说“一面……一面……”体现了什么?(都是表示

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3、找出这一段中爱因斯坦和小姑娘的对话,同桌分角色读

一读。说说从这一段对话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

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4、分角色读第二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

说说理由。

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

领。

(四)、精读第三次相遇部分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

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那些词语句子中反映出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

(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

第 15 页 共 34 页

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爱因斯坦

的工作室内怎样乱?

4、分角色读第三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

说说理由。

“仍”字说明了什么?(说明过去就是这样)

有详有略。

注意避免重复的写法。

爱因斯坦是一个谦逊和平易近人的人。

伟大而又平凡。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

2、讨论主要写了什么?(概括写两个人的交往)

3、为什么小女孩的母亲会好奇地问??引导学生读出“好

奇”,爱因斯坦的回答让人想到了什么?(抓住“什么也帮不了

她”“只好”等词句,进行进一步体会爱因斯坦的谦逊。)

4、指导用“只好”造句。

二、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第 16 页 共 34 页

让学生读出文中感受最深的语句,畅谈心中的爱因斯坦。

三、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四、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

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3、在小女孩与爱因斯坦的对话中,她用的都是“你”,可

她母亲称爱因斯坦为“您”,这是不是小女孩对爱因斯坦不尊敬

呢?

(刚开始,小女孩与爱因斯坦并不熟悉,不知道他的伟大。

当爱因斯坦按照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时,他们开始产

生了“忘年之情”,小女孩觉得这个老人很有趣,竟然那么听自

己的话,在心里,她可能已经把爱因斯坦当作朋友了!

小姑娘与爱因斯坦由不熟悉到很熟悉,感情逐渐加深成了忘

年交,交往十分随便,所以用“你”。平时我们朋友之间,就不

用“您”。而小姑娘的母亲只知道爱因斯坦创立了许多理论,作

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他十分敬仰,所以要用“您”。)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不说空话——爱因斯

当人们赞誉他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时,爱因斯坦笑着说:

第 17 页 共 34 页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

科学家的。”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

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实验目标:

通过对樟树品质的了解,联系宋庆龄的生平,说说宋庆龄喜

欢它们的原因,试着探究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宋庆龄的生平。图片、投影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 18 页 共 34 页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宋庆龄的生平。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学会用重点突破的方法为课文分段。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学生交流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

第 19 页 共 34 页

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

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

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

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

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第 20 页 共 34 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细读课文,了解樟树的特点。

2、通过对樟树品质的了解,联系宋庆龄的生平,说说宋庆

龄喜欢它们的原因,试着探究樟树的象征意义。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

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第 21 页 共 34 页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

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

“~~~”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第 22 页 共 34 页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

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C、指名说说,大家参与评点,相互补充。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

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

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

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第 23 页 共 34 页

板书设计: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高贵之处

永久保持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篇4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有趣的汉字、词语超市、写字板、阅读欣赏

教学程序:

一、有趣的汉字:了解汉字的一字多音。

1.学生读一读各组词,注意同一个字的不同读音。

2.查找工具书,了解多音字在词语中的意思。

3.积累带有多音字的词语。

二、词语超市。

第 24 页 共 34 页

1.学生读一读与“勇气与正义”有关的成语。

2.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

三、写字板。

1.学生发现写字板中六个字的结构特点及写的时候应该重点

留意的笔画。

2.学生汇报发现所得。

3.学生写字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同桌互评写字情况。

四、阅读欣赏:《儿童和平条约》。

1.学生自学短文,了解短文的内容。

2.学生通过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了解难字词的意思。

3.学生交流阅读体验。

4.写一写自己最深的感触。

5.完成词语库的积累。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语文生活(关注世界儿童)

学习程序:

一、提前布置。

学生准备:分组搜集反映世界儿童生活和命运的文字、视听

第 25 页 共 34 页

资料。

二、主题班会或出板报。

1.分组推选口头或书面汇报的学生,完成任务。

2.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质疑,展开互动。

三、活动小结,布置习作。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语文生活(习作写信)

学习程序:

一、明确习作要求:

1.回顾活动过程。

2.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把活动过程和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二、学生习作。

教师巡视学生习作情况,随时评价,并及时指导困难生的习

作。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

语文生活(讲评习作)

学习程序:

第 26 页 共 34 页

一、引导学生自评

将你的习作读一读,重点修改不通顺的句子、标点符号,还

可以增减一些内容,对文章进行润色。

二、引导学生互评

同桌之间或者好朋友之间交换习作,互相评价。

互评重点:发现对方习作的优点;帮他提建议,如错别字、

内容方面等。

三、教师点评

1.教师评介本次习作的整体情况。

2.教师以两三篇不同程度的习作做范本,引导学生共同点

评,教师作引导讲评。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学会其中

的12个。能正确读写“平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

械、惭愧、辛劳”等词语。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最

后两个自然段。学习课文时,要引导学生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峨眉道上

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教育学生要尊重普通劳动者

第 27 页 共 34 页

和它们的劳动。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认识到铺路

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教学构想

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充沛,便于进行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

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留意影视中或身边的普通劳动者,关注他们的

劳动;查找有关峨眉山的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表

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名山大川数不胜数,大

家游览过哪些名山大川?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去我国的风景区

第 28 页 共 34 页

峨眉山游览一下,你们愿意吗?(出示课题)

2、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县城西南7公里,有山峰相对如峨

眉,故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哪

些自然段的内容是看到、听到的,哪些是想到的,做上记号。

3、指名回答。

三、学习课文,体会感情。

(一)学习第一段。

1、自由小声读第1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读了第一句“前面没有平坦的路了”你知道了什么?

3、作者在峨眉道上攀登的路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你从

哪里读懂的?(理解“竖”“天梯”)

4、走在这样的路上,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5、指导朗读。

(二)学习二——六段。

1、自由读2—6段,思考:我们在途中遇到了十几个人,他

们有什么特点?是干什么的?

2、路是怎样铺成的?指名说,谁还想说一说?

第 29 页 共 34 页

3、读了这几段,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4、指导朗读。

(三)学习七、八段。

1、作者由峨眉道上的铺路人想到了什么?默读7、8段边读

边画:表现铺路人辛劳的词语。

2、指名读。

3、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认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进

行想象和体会,引导学生归纳铺路人的辛劳:

游览路线:二百多里

石板数量:数不清

铺路方式:不能用机械,只能用人工。

铺路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4、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理解“愧疚”(惭愧不

安)我为什么感到愧疚?

5、铺路工人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称他们是“真正的无名

英雄”?铺路人有哪些贡献?

6、齐读本段最后一句,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7、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峨眉道上的铺路人说

点什么?

第 30 页 共 34 页

五、朗读课文、指导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作业设计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峨眉道上的铺路人说点什么?把你

的想法写下来。

2、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学习课文,用边读边想的方法领会作者是怎样表达对

铺路人的艰辛劳动的敬佩。

学生学习过程

一、检查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1、脸对脸齐背,互相检查。

2、开火车轮流背。

二、复习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

在峨眉道上遇见铺路人,知道了他们工作的艰辛)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从作者的“所见、

所闻、所感”找答案。)

第 31 页 共 34 页

三、进一步体会感情,学习表达。

1、出示句子,进行比较。停步仰望……竖在前面树木葱茏

的陡坡上。停步望去,只见石阶出现在前面的坡上。

(1)边读边想,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写的好?为什么?

(2)你体会到山势怎样?(陡峭)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铺起

路来呢?(艰辛)

(3)范读、指导朗读。

(4)小结:我们边读边想,找出两组句子有何不同,通过比

较,知道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好,再有感情地朗读,现在我们

就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出示句子:

他们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冲毁的路。

他们开山取石,做成石板,运上山去重铺冲毁的路。

(1)边读边想,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写的好?为什么?

(2)你体会到铺路人怎样?(艰辛)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3)范读、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铺路时的情景。

3、自学:

(1)出示自学方法

A.一边读,一边想,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B.从哪里看出铺路人的艰辛,为什么?

第 32 页 共 34 页

C.边读、边想象

这数不清……背上山来的吗?

这些石板,不都是背上山来的吗?

这么长时间,他们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

这样日复一日……多少汗

(2)学生交流,集体订正。

3、按内容填空

如果没有(),没有(),就没有(),就没有(),也就没有()。

四、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峨眉道上的铺路人说点什么?

1、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2、指名回答,互相交流。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课文的描述,把你想象的峨眉道上的路画下来。

第 33 页 共 34 页

34 页 共

第 34


本文发布于:2024-09-29 12:33: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75843994269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课文   樟树   体会   词语   重点   学习   了解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站长工具|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