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论文(共五则范文)

更新时间:2025-05-04 16:19:03 阅读: 评论:0


2024年9月29日发(作者:巫马兴朝)

小学四年级科学论文(共五则范文)

第一篇:小学四年级科学论文

小学四年级科学论文

小学自然教材是小学自然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实现小学自然教学

目的的基矗如何发挥自然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钻研教材,把握

教材,实现教材的优化处理,是提高自然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把握教材是教材优化处理的重要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就题讲题,就事论事,分不清轻重

缓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

没有把握住教材。把握教材首先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

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

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

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一个单元和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

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

标。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教学的认知结构,到了这

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例如,研究四季是怎么形成的,关键是掌握地球的公转。因此,

首先应该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公转,而学生对于地球公转的认识,是

在四季星象不同的现象启发下逐步形成的。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验能力。教学目的则是通过学习使学

生了解地球的运动除了自转外还有公转,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过程中

发生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四季形成教学,就会得心应手。

二、突出重点是教材优化处理的核心。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

主要的东西,经加工处理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使学生的注意

力集中到这些成份上去,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

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

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池塘和森林里的生物》一课以前,学生对生物之间

的食物联系已初步掌握,现在学习池塘和森林群落就有一定的基础,

教这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看书和插图,研究这些群落中生物之间

的食物联系,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为什么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

起?它们之间有何其它联系?”等方面。

自然教材中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学中应把新授课的新知

识突出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但是突出重点不是只抓重点而舍弃非

重点,教学时必须注意利用学生的已有旧知识和已初步掌握的新知识,

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发生点、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

优化教材。

三、适当补充教材是教材优化处理的必要形式。

大自然中的现象纷繁复杂,小学自然教材不可能面面俱到将所有

自然现象罗列起来,只能选择少量而且有较强典型性的内容。教学中

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往往会因新旧知识之间缺少必要

的过渡知识,形成知识空白点,造成新知识学习的跨度大、难度高;

或者因感性知识积累不足造成对理性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困难,等等。

因此,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适当补充教材是很有必要

的。

例如,教学《水的蒸发和沸腾》一课,教材中有两幅游泳插图,

要求学生说出身上的水蒸发时有什么感觉,进而得出水蒸发的规律。

一般认为会游泳的学生都有这种体会,其实学生在游泳时对上岸后身

上水蒸发的这种无意感觉没有太深的印象,而对缺乏感性知识的学生

直接让他们说出对蒸发的体会和规律当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

时可以相应增加一个实验,让学生用水擦在手臂上(气温低时最好用

75%的酒精代替水,效果更好),体会一下蒸发时、蒸发后的感觉,

再回忆一下夏天游泳出游泳池时和身上水晒干以后的感觉,进而得出

水的蒸发规律。

小学自然教材中需要补充教学内容的地方很多,教学中应根据学

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补充适当数量、贴近教学、

针对性强的内容。但应注意,补充的内容不应拓宽教学范围,拔高教

学要求。

四、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教材优化处理的重点。

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是很丰富的,实验中有,课后习题中也有,高

年级教材中有,低年级教材中也有。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并充分发挥

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个学生都在智力和能力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

展。教材中每个自然现象都要求学生思考,这里就包含着智力因素。

例如,第四册教材中《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一课是这样

编排的:小林在帮助妈妈把灶火扇旺时,看到烟囱中冒出的烟气和水

锅中的“白气”消散到空气中的情形,于是心里产生了问题:“空气

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你能帮助小林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针对教材的要求,教师设计了一个实验:蜡烛在水槽内钟罩里燃

烧。实验时让学生分析以下现象:(1)蜡烛先还燃着,不一会儿就熄

灭了,这说明了什么?(2)蜡烛熄灭后,玻璃钟罩里的水面上升的水

只占据一小部分空间,其余大部分空间还有气体占据着。这个事实说

明了什么?这样在实验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分析思考,便能够顺利归

纳类推出“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第二篇:小学四年级科学论文(范文)

油不溶于水

我上四年级了,上了很多有趣的实验课,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四年

级上册科学《溶解》一课中的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试验。醋、酒精和

食用油能溶解在水中吗?带着这个问题,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试验。

实验台上摆着褐色、透明、金黄三小瓶液体,我们拿起来闻闻,它们

分别是醋、酒精、食用油。首先,我拿出醋,用滴管滴在水里,拿起

玻璃棒来回搅动,很快便溶解了,水变成了浅褐色;接着,我又给另

一个量杯的水里滴入酒精,也是快速溶解。最后,我给第三个量杯里

滴入两滴食用油,不同于前面的现象发生了:两滴油变成了一大滴,

在水面飘来飘去,我晃动量杯,还是飘来飘去;于是,我拿起玻璃棒来

回搅动,一大滴油变成了很多小滴,像露珠一样晃来晃去,没有一点

溶解的迹象。安静的实验室顿时沸腾了,同学们都想探寻其中的原因,

就去请教老师,原来,经过科学家实验研究证明:水是极性分子,而

又是非极性分子;油的密度比水小,所以浮在水上,不能溶解。指导

老师:刘亚丽

第三篇:小学科学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广安区苏溪乡小学校

李建平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中国传统教学方法极为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地

灌输理论知识。但是,这与开设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初衷相背离。这

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利。因此,这样的教学策略更

加不利于科学课程的开展。

2.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我国教育方法的不断改革,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政策需要被落

实到教学工作中。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看见许多学校依然没有将学生

摆在教学的首要位置。由于教师硬性要求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使得其

产生抵触心理。由于学生的不配合,所以,就使教学工作不能够顺利

地开展。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争取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进而引发其主动

学习知识的想法。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神奇的科学现象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用酒精等加热试管时,教师可以通过酒精灯

所发出的蓝色火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将其燃烧时所发出的蓝色

火焰进行讲解。因为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乙醇燃烧时就会发出

蓝色火焰。这样一来,首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此,

之后再进行生动的讲解。这样学生通过直接的观察不但能将理论知识

牢记于心中,更能记住实验现象,以便为后续的科学数学学习做铺垫。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学生从外

界得知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小学生的观察意识非常薄弱,所以这就

需要老师的帮助,帮助其有意识地培养观察能力。但是观察并不仅仅

是停留在表面的,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发思考,这才是真正的

观察力。例如,在教学液体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时,教师让每位学生

动手操作。具体步骤则是分别用烧杯称取100mL的水与酒精。然后让

学生将其同时放入另一个大烧杯中进行混合摇匀,随即让每位学生说

出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时就会发现混合后的体积不是200mL,而是少

于200mL。随后教师告知是因为两者的密度不同,所以混合后的体积

不是200mL。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

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后续的科学学习。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以

及培养其善于观察的能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

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落实这两点工作内容。

第四篇:小学科学论文

小学科学论文

——巧设情境 体验乐趣 实现探究

《科学》课作为小学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不

能替代的重要的育人功能。而实验则是完成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

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重

要学科。科学课也是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的基础。因而小学阶

段的科学课教学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学

习科学课的过程,要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

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

探究欲望。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根据小学生生理、

心理特点和小学目前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特点,我认为开展小学科学实

验活动,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确定实验科目的基本要求

(1)事先告知实验目的

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

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

因此,确定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

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臵的。

(2)理解实验操作过程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

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

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

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

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

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

以在实验前就要理解操作过程。如教学《简单的电路》这课时,我们先

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用一个灯泡、一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

和1节电池要怎样连接起来才能组成电路。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汇报,其

余学生讨论补充。还可以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点先写在黑板

上,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3)布臵实验观察任务

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

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运用眼、

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

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

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

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

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如:黄豆和豌豆极其相似,但细看会

发现:豌豆形状较黄豆圆一些。

(4)推测实验结果的运用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

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

了知识。如《磁铁》单元,首先让学生明白地球上具有一种特殊的力,

和电一样,磁也是人看不到也感觉不到的,可是它的影响力却处处可

见。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我们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

的性质,所以我们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

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我们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

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我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

极叫南极。然后提示:古代的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

磁铁很容易被制造,用途也相当广泛。那么通过学习谁还想到了磁铁

的其他用途呢?比如,我们大部分学生都用过的画写板笔头部分最易

掉下来,掉下来的两只笔头如果把它们笔尖对笔尖,拿在手里一个朝

上,一个朝下也不会掉到地上是什么原因呢?通过推测实验结果,学

生知道了是因为笔尖部分的磁铁互相吸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推

测实验结果,增强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运用科学原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想方设法拓展实验时空

(1)因地制宜开拓实验场地 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

于学校的实验室,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把实验场所搬出实验

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学生自己的家里、搬到商店、搬到社区、搬

到儿童娱乐场所等。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材料》一课的时候,就可以

让学生在逛街的时候注意一下服装店做衣服的材料、超市包装商品的

材料、娱乐场所活动器材材料、家居装修材料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

选材,亲自观察,并把每次的亲历亲为过程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材料的

名称和使用方法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使学生获得学习相关材料的真实性

和有力数据。

(2)“本山取土”选取实验原材料

学校周围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教师可以充分调

动学生的积极性“本山取土”进行实验原材料的选择。如我在做《拓

印树皮》时,实验材料需要纸、笔和树木,于是我就安排学生上课时去

学校内的美化树身上获取实验素材,同时还安排学生观察树上的蚂蚁、

蜗牛、蜘蛛等小动物的活动情况。

三、让学生亲临科学实验的乐境

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如《空中

跳动的乒乓球》实验,首先让学生思考:吹风机朝上方,对着乒乓球

吹风,你认为乒乓球会被吹走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让他们看实

验演示:我用一只手握住吹风机,另一只手将球放在吹风机的上方。

开动冷风和热风分别吹动乒乓球。结果乒乓球,没有被吹走,而是浮

在空中跳动。最后说明:无论开动冷风和热风吹风机朝上对着乒乓球

吹,由于力的平衡作用,上方的乒乓球不会被吹走,而是浮在空中跳

动。学生发现实验这么有趣,学习兴趣自然会逐日加深。

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

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师

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又要充分发挥环境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

优势。

(1)寓安全和玩乐于学习实践中

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

《观察金鱼的身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设计制作一个雨量器》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

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在无危险时,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

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让学生在生存环境中积累

知识

我们的学生生活的环境,既有实验的劣势——实验器材不足,也有实

验的优势——天然教学资源。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资源,能为学生科学

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

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清朗,能为学生

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

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随时带领学生到野

外观察各种动植物、地貌等。让学生们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学

到自然、地理、生物方面的科学知识。城市学生的家庭周围也有一些

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的课程资源,如:手机、电话能为学生学习

声音的传播等提供条件;礼品店能为学生科学小制作激发创意;游乐

场可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到科学原理的真实应用和科学就在身边的真理;

等等。

四、尽心尽力造就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

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

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如在上《纸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这一课,在桌子上放一盆水,出示多只小纸船,分别放到盆子里,学生开始

自主探究活动后会陆续发现:纸船起先都飘浮在水面上。但过上一段

时间后,纸吸足了水后,因为皱纹纸的吸水性强,它吸得水越多就越

重,很快会沉到水底。其他的依次也沉入水底。得出的结论是:不同

的纸吸水速度是不同的,谁吸水吸得快,谁就沉得快。又如在教如

《斜面》一课,首先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是:斜面有什么作用?学生设计出对比实验,把

竖直提起的物体用的力与沿斜面拉起物体用的力进行比较,证明用斜

面省力。实验中学生还发现虽然每一小组物体的重量相同,斜面的坡

度不同,省力的多少不同。学生对此提出了不同的假设:有的学生提

出,利用斜面提重物省力多少和与提升的高度有关系;有的学生提出,

与斜面的长度有关系;有的学生说,与斜面的坡度大小有关系。同学

们根据假设确定不同的实验目的和方法。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到斜面的

坡度越小越省力。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总之,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

的合作,更需要师生的合作。只要实验老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

验教学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实验课教学就能够取得很

好的成效。

第五篇:小学科学论文

“问”——科学探究的主阵地

内容提要:在新课程下,探究学习已成为了科学课的最主要的学

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产生提出问题的欲望,让更多

的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们应加强

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他们敢问,多问,善于发问。

关键词:敢问 多问 善于发问

科学课程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上至宇宙星空,下至海洋生物;

大到星球,小到细胞。可以说值得探究的问题太多太多。因此,也很

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新课程下,探究学习已成为了科

学课的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产生提出问

题的欲望,让更多的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

课题。现代教育的学生观也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

力。”因此,我觉得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而且是十分必要

的。它既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又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他们敢问,多问,善于发问。

一、“敢问”,探究的开始 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

赖于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

氛。”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对教学活动的

兴趣和积极性,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教学双方思维活跃,收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置于学生平等的

地位,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从感情上缩短

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思考。

1、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有这么一个案例:在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时,一位教师利用影

片《乌鸦喝水》成功地引出了课题,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顺理

成章地提出了问题“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吗?”总结空气

和水的相同和不同时,学生在观察完后争先恐后地回答。“它们都是

无色无味透明的”、……突然有一个学生说到“空气也是有重量的……”

话还没有说完,教师马上问道:“你在回答哪个问题?这一课还没上

到呢!”这学生被震住了,倒也“识趣”,自己“乖乖”地坐了下去

就不再言语了。最终,到下课结束,他都再也没有站起来回答过一次

问题。

上面案例中的学生是的如此可怜,他的眼中教师又是多么“威

严”。教师应该牢固树立“言者无罪”的意识。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

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地方允许再想;不明白的地方允许

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教师自己要是有错允许学生向教师提

出意见;对一些性格内向、不敢当众提问的学生,教师则可到他们的

身边去征求问题,去倾听。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从而才能促

使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作

的回答,哪怕是十分的幼稚和肤浅,只要没有原则上的错误都应尽量

给予肯定和鼓励,发掘其中可取的因素,防止从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

尊,挫伤其积极性。这样时间长了,就不会有不敢提问的学生了。

2、形成和谐友好的生生关系。

“敢问”意识并不只是对教师问,同学之间的“敢问”亦是非常

重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良好的生生关系能够促进学

生有效的学习。只有在和谐友好的生生关系中,学生,不管是优等生,

还是中等生,特别是学有困难的学生,都敢于在课堂中提问和发言。

教师可以为学生合理安排实验小组和讨论小组,将不同思维方式,不

同智力发展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使他们之间产生一种

互补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实验和讨论中进行合理的分工,

有组长,有记录员,有实验员,又有材料员,各个工作岗位轮流担任,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自己小组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从而帮助学生

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认识到他人的重要性,培养尊重他人的思想情感。只有在这人人相互

尊重,和谐友好的氛围中,学生才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多问”,探究的灵魂

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说学生“敢问”了,就培养出来了,这当

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在不断提问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来。教师

要采用不同的手段,每时每刻培养学生的“多问”意识,才能开启知

识的大门。

1、联系教材,调动兴趣

很多学生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并不能从多方面的角度去提出问题。

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

的原动力。有一次,我在教学《沉与浮》时,我为了创设情境,准备

了一个玻璃水槽,放入水,准备了木块、铁块、塑料块、泡沫、橡皮

泥、小铁船等物品。叫学生先猜测一下,哪些可能会浮?哪些可能会

沉?学生在自己猜测的基础上再去实验,当碰到和自己想法不一样的

时候,自然而然就有了问题?“为什么铁块沉了?”、“为什么木块

浮了?”、“沉和浮会跟什么原因有关呢?”…… 因此,教师必须从

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

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

作答。

2、走向自然,开阔眼界

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教材这一媒体,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我们还可以利用大自然这一媒介,在大自然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小学

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教师都市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到大自然中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管是与教材有关的,还是与教材无关的,教

师都要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在平常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不论“为什么知了会钻到地下去?”、“黑洞是什么东

西?”、“我们地球要是爆炸了,我们该到哪去居住?有适合我们人

类居住的地球吗?”……学生提问的兴趣高了,问题自然而然就多了。

三、“善问”,探究的重心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光只是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就行的。其实它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着眼于学生整体科学素养

的提高上的,它包含了学生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学生产生问题时的心

理状态;问题意识对自主探究的刺激促进作用;问题产生的合理性和

是否有价值;问题产生以后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一个问题解决以后如

何产生新问题等等很多复杂的方面。现在大多数科学课堂上学生都习

惯于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去思考。这样两者都累,

教师累在设计问题上,学生累在要千方百计去揣摩教师的意图。教师

提出这个问题时必定有自己的标准答案,所以在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时对与自己答案相差较远的往往不大理会,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便很

少有自己的独特看法,思维的火花就不会产生。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

是如何想办法去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提供给他们所需材料,

让他们去自行探究,在适当时候,引导一下就可以了。

1、选择熟悉材料,激发问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运动与摩擦力》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课题说说想知

道什么?结果学生争先恐后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

生活中有那些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和那些因素有关呢?摩擦力有哪

些作用?摩擦力有危害吗?如果没有摩擦力,将会是一种什么景象呢?

等等。学生对于运动与摩擦力并不陌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对

于没有价值或无法探究的问题不必急于否定,把学生的问题板书出来,

他们就会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由此产生一种满足感。然后再指

导他们进行筛选,哪些问题值得探究,可以探究,哪些问题课堂上解

决不了,以后慢慢探究。

2、“问问”相扣

往往我们一节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有些问题根本无法

或来不及在课堂上研究解决,更有一些问题常常是在一个问题解决之

后才会产生,有些问题往往在实践后产生的。因此,在一节课的尾声,

教师应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发表新的问题,以便使学生更好地到课外

去自行探究;也可要求学生针对课堂知识到课外去自行实践探究。例

如: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最后我们就势可以问:

盐可以溶解在水里,那么它可不可以从水里分离出来呢?……问题意识

的培养只有不停的在体验当中去发现新的问题,去探究新的问题,而

不应满足于已知的问题;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把来不及探究的问题带到

课后去。这样,在学生的大脑中新的问题才会永无止境、层出不穷的。

问——科学探究的主阵地。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

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处处

留心,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提问空间”,让学生养成求知好问的习

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为将来的发展打下结实的基础。


本文发布于:2024-09-29 20:53: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76144334270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实验   问题   教学   教师   学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站长工具|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