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研究】
播撒诗心
——
谈谈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些探索
舒翊颖
(江苏省常州市解放路小学,江苏常州213003)
摘要:中国的古诗词为人类展现了广阔的审美空间。阅读这些作品,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他们的
文化底蕴,更能使他们的作文变得语言优美,意境幽深。为了做好小学生古诗词教学,我们可以:(1)营造沃土,激
发兴趣——向阳花木易为春;(2)以读为本,润泽心田——咬定青山不放松;(3)多彩活动 蓓蕾绽放——小荷才露
尖尖角。
关键词:古讳词教学;校本课程;韵味;情味 .
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为我们雕塑了一条雄奇瑰丽的
草树木配上诗句,从而形成一种浓浓的古诗词的氛围。
校园里的花草脉脉传“情”,教室内空白的墙壁开始“说
话”,喧闹的走廊变得书声琅琅……校园无处不飞诗,
班级处处古韵浓。
2.解决软件。在平时,老师利用课堂内外加强古诗
词的宣传力度:在课堂教学的导语、过渡语或总结时有
诗词艺术长廊。那些精美绝伦的作品,以其洗练的语
言、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精湛的艺术为我们展现
了广阔的审美空间。阅读这些作品,不仅能提升学生的
精神境界,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更能使他们的作文变
得语言优美,意境幽深。任何一位语文老师,都不会忽
视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前人留下
的语言宝库,以传统文化为种,让诗意诗情在学生的心
田生根、发芽。
意识地加入古诗词的内容;利用晨会、班队课讲述有关
古代名人的奇闻逸事……小学阶段的孩子,有明显的
“向师性”,乐于模仿老师的语言行为,老师的身体力行
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孩子对古诗词的兴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
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
美情趣”。可见,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的目标重新作了
更明确的界定。如今,对传统文化的探索研究方兴未
艾。我们学校于2005年也开始了以“春风化雨,润物无
声,中华古诗文伴我行”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研究。作为
校本课程的参与者,我着重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进行了
一
双管举措,使班级里酝酿出了浓厚的古诗词氛围,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浪更比一浪高。托尔斯泰说:“成功
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在这一点上,学生学习古诗词已经做好了心理准
备。
二、以读为本。润泽心田——咬定青山不放松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
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古诗词的
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决不应该是“解剖+死记硬
背”,尤其是课外阅读,以读为本才是其教学的“终南捷
径”。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切人点,只有“反复读,把无声
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
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才能将古典诗词的精华化为
阳光雨露,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
些探索,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营造沃土,激发兴趣——向阳花木易为春
播种诗心,知易行难。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尤其
一
、
是我们这样位于城郊结合地区,借读生接近一半的学
校中的孩子,他们对古诗词的接触很少,了解不多,更
谈不上兴趣。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准备了一套古
诗词读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读本的热情,是我们在古诗
词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我觉得播种诗心应先为学生营造充满浓厚诗意氛围的
沃土。对此,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搞好硬件。教室环境不仅是师生学习和生活的一
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因素。我们紧紧
抓住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的契机,利用学校对校园
文化的创设,在班级中发挥墙壁、黑板报等一系列宣传
阵地的作用,将一系列内容生动、熟能详耳的经典名句
制版上墙,引得同学们驻足观看。
在教学古诗文中,我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让学生
体会古诗文的“个中三味”。
(一)大声朗读,读出韵味
作为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基本的书面语形
式,三千多年的时空距离,造成其与现代学生的隔膜,
学生学古诗文就像与陌生人交朋友,只有拆除那道隔
断千里的心理防线,才能让学生走进古诗文,学好古诗
文。然而古诗文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特别是古典诗
词,词句匀称工整,音节铿锵鲜明,特别适合大声朗读。
大声朗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读准节
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意蕴。在教学中我更是要求
学生朗读时按诗歌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
上眼睛,让他们在摇摇晃晃中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
根据我校的校园特色,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为
校园添诗韵”的活动,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
有诗语。我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此项活动,为校园内的花
【教法研究】
和韵律美。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产生共鸣, 沉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与宇宙哲理,发现人
性,名利淡泊,净化灵魂。
三、多彩活动,蓓蕾绽放——小荷才露尖尖角
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如教学《垓下歌》一诗时,学生在
初读诗文时由于不明句读,完全破坏了诗歌的节奏。我
首先解决“垓、兮、骓、虞”等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
边读边划句子节奏,明确 兮”在诗句节奏中的作用。学
生很快进入角色,读得有滋有味,初步感受到了古诗韵
味的魅力。 、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舞台。古诗词的学习要走出狭
隘的课堂,课内得法,课外发展。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
成,应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古诗文学习对于中小学生
(二)小声吟读,读出情味。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情是作家跳动的心,
情是文章的魂,它渗透于字里行间,小声吟读,咀嚼回
来说,更应当加强课外的实践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我常结合文
体活动课开展如“诗海撷趣”、“走进古诗天地”、“在诗
海中邀游”等趣味性活动,学生兴趣盎然,高潮迭起,人
情人境,感受着诵读古诗词的快乐。
教学生吟唱古诗词。古代诗词集合了形声韵律美
感之大成,将汉字的音乐潜能发挥到极致,有不少古诗
作词的歌曲特别适合在诗歌学习阶段欣赏,与诗歌教
味,回环往复,烂熟于心,可助咀嚼诗词精美语言,品读
诗词精神,久而久之,自觉齿颊留香,进而生香,浸染诗
心词心,陶冶情怀。学生若能透过字眼,调动主观情感
积极参与,与作者脉搏共振,心随文跳,情随文动,就能
读出古诗词的儿女情,山水音,田园乐……也就读出了
诗词的动情点。 ‘
学相得益彰。李白的《静夜思》、崔颢的《黄鹤楼》、杜甫
古人写诗“贵在含蓄”、“言在意外”。我们学诗,从
吟读人手,披文人情,做到人情入境,体会诗人含蓄之
美,言外之意。我在教学《江畔独步送花》这首诗时,引
导学生抓住诗人写意上的重点词句,指导其调动自己
的潜能,展开联想,欣赏其景趣、情真之美。从“千朵万
的《旅夜书怀》、白居易的《花非花》、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
难)、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诗词学生
可听可唱,通过歌咏,学生更能深切地领略诗歌的情感
美 音律美。我购买了一些有关古诗吟唱的光盘,作为
教唱诗歌的好材料。
朵压枝低”一句中的“压”、“低”,引导学生联想到似锦
的繁花缀满枝头的盎然春景。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时,突出诗中的“孤”、“尽”两字,让学生体会诗人
怅然若失,面对长天碧水的落寞情怀。教学《示儿》一诗
时,抓住“悲”字,体会诗人弥留之际忧国忧民的赤子之
心,凄凉之景。教学《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一诗时,由“喜
欲狂”想象诗人的手舞足蹈,喜极而泣……
音乐对激发情感有着特殊的作用,老师以适当的
语言,创设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配以优美的乐曲,
把学生带人情境,学生在反复的吟咏中,逐渐拉近与诗
人的情感距离。
辛勤换来果盈枝,古诗词的学习与积累,为运用打
下了扎实的基础。学生积累了古诗词后,虽然对意思还
不完全理解,但作文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引用一些古
诗旬,这些诗句在文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学生何大丽在作文中写道:“你是喜欢‘万紫千红
总是春’的春季;喜欢‘绿树阴浓夏日长’的夏天,喜欢
‘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景,还是喜欢‘千里冰封,万里
雪飘’的冬日?”
孙阿俊的《春之韵》里这样描述:“在贺知章的眼
中,春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韩愈
心里,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在苏
轼笔下,春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一句句诗文,为学生的作文增添了色彩。
在这次学校举办的”六一“儿童节征文活动中,同
(三)无声心读,读出品味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久物之味,
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读古诗文重在品味,
学生在读出韵味、读出情味之后,静下心来,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无声心
读,是在与诗人词人进行心灵的对话,理解作者彼时彼
刻的悲喜忧乐,进而达到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目的。
司马迁曾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
也。”品读诗文,是接触、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并与之共
学们或以诗人文,或畅谈品诗心得,或仿照课文模式写
起了文包诗,广受好评。
“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在五年级举行的“传递希
望祝福汶川”联合中队活动中,吴铭轩同学朗诵了他自
己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对灾区人民的祝福,虽然诗
的平仄并不讲究,虽然它的表达显得直白,但这是我们
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感到
屈原那颗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高洁之心;“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使我们看到陶渊明那颗追求自由、向
往和平的平常之心;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
得开心颜”,让我们赞叹李白独立清高的隐者之心;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我们慨叹范仲
淹那大度宽容的人道之心……品读诗文,咀嚼体悟,共
古诗文课外阅读燃起的星星之火,是学生从读诗到写
诗迈出的第一步。
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我相信,只要我们培植
“
一
诗心,营造诗意,守望传统,放飞诗情,古诗词阅读教学
一
定会“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的。
作者简介:舒翊颖(1975一),女,江苏常州人,小学
鸣感情;品读诗文,欣赏中华千年文明最精美的结晶,
含英咀华,探寻意境,感受萦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
一
高级教师。
114—
本文发布于:2024-09-30 00:11: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76262794271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