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_

更新时间:2025-05-04 14:24:20 阅读: 评论:0


2024年10月1日发(作者:中碧曼)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

yè sù shān sì 夜 宿 山 寺 táng lǐ bái [唐] 李 白

wēi lóu gāo bǎi chǐ 危 楼 高 百 尺, shǒu kě zhāi xīng chén 手

可 摘 星 辰。 bù gǎn gāo shēng yǔ 不 敢 高 声 语, kǒng jīng ti

ān shàng rén 恐 惊 天 上 人。 chì lè gē 敕 勒 歌

běi cháo mín gē 北 朝 民 歌

chì lè chuān yīn shān xià 敕 勒 川, 阴 山 下, tiān sì qióng lú l

ǒng gài sì yě 天 似 穹 庐,笼 盖 四 野。 tiān cāng cāng yě máng m

áng 天 苍 苍, 野 茫 茫,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风 吹 草 低 见① 牛 羊。 注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见〕同“现”,出现。【篇二】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

册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

夜宿山寺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端正地书写6个字。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李白曾望月抒怀,留下了《静夜思》这首千古佳作,他也曾在另一个群星璀

璨的夜晚,写下了使人惊叹的诗行,那就是《夜宿山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

书课题)

二、新授

(一)初读古诗。

1.设计问题:“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此处为空白点,让学生自己理解)

2.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感悟,请学生谈谈看了此画面后有什

么感受。(留空白,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拨强调一点:山上寺院里的楼很高)。

3.请学生打开书,自由读古诗,体会诗人作诗时的感受。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古诗内容)

(二)理解诗句。

1.学生研究、合作、体验。

(1)让学生边读古诗边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诗句,查字典解

决。

(2)让学生小组内交流。

(3)各小组汇报诗中关键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小组汇报。

(1)通过小组学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了?(指名说)

(2)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请学生质疑,请会的同学帮助解答,老师加以引导。)

(3)请四个同学每人说一句诗的意思。

(4)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中所描写的这座楼。(高)

(5)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楼很高,请你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体会作

者当时的心情。

(三)诵读欣赏,品读古诗。

1.通过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加上动作、语气自己读读这首诗吗?

注意要读出你自己的感受。(学生采取个人诵读,合作诵读,分组诵读,加动作诵读等形式

练习诵读古诗)

2.教师配乐范读,然后引导学生配乐朗读,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想象这

首诗所描绘的画面。(尊重学生,以学生评析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三、练习

1.齐读古诗,加强记忆。

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播放音乐,全体学生起立,根据诗意加上动作背诵古诗。

2.利用课外资料,请同学们把已经查找好的李白的其他诗,读给大家听听。

四、总结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

有一百尺高,站在楼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我不敢在这儿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

天上的仙人,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十分生动形象。

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

现在我们面前。

五、作业

回家后请你把这首古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也可以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

六、板书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

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

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上课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创造一个宁静的氛围,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美丽的草

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的梦景。

2、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教师在黑板上板题目:敕勒歌。

二、初读全诗,字词释义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把握诗境

1、解题意。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

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

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

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

浩瀚自然的特点。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

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

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2)尤感这些生

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

得,自由自在。

四、再读本诗品悟诗意

1、让学生再读课文,由诗入画。

这是一幅图画,远远的是雄伟的阴山,向天空看蓝天白云,美丽的草原无边无际,天

地相接,轻风一来,牛壮羊肥,若隐若现,这是多么自然的和谐图呀,我们经常讲,要创

造一个和谐的世界,那不正是我们追求的生活吗?

2、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课件展示草原风景,教师配乐朗读)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

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

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五、学生背诵本诗。

1、给学生读背时间。

2、全班学生齐背本诗。

3、观察课件展示风景,配乐背诵。

六、总结

《敕勒歌》把草原的清新、辽阔,把敕勒川所散发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气息尽收诗中,

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丽画卷,可谓“诗中有画”。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

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直白如画,艺术概括力极强。宋代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

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这首民歌风格奔放、雄健质朴,寥寥几

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古独特的壮丽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

生活、对家乡的热爱。这不正是人们向往的人类生活的天堂。

七、用课件播放《天堂》这首歌,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草原美景

背景:阴山下

全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特写:风吹草地见牛羊【篇三】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课

文原文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

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3.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

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

1.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意思,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出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夜宿山寺)

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物。教师随学生回答,

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山峦、寺庙;此时,只简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

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同时出示’宿’’寺’卡片,正音、释义。

2.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课件出示1)

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并板书。

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自己夜宿山寺的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

着’高’来写的。(板书: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2)

要求:

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

(2)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

(3)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1、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2、领读、齐读。

三、交流切磋,诵读求悟

1.过渡:让我们逐行研究,看诗句中哪些字表达’高’,哪些景象说明’高’。先看

第一行。(课件出示3):危楼高百尺。

(1)学生找出’高’和’百尺’。教师指出’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

(出示’危楼’卡片)危楼是什么样的楼?’危’字怎么解释?

(课件出示4)学生查《新华字典》,危:①险;②损害;③高。从三个义项中找出一

个合适的解释就是③。(板书:百尺危)

诗人站在高山上寺庙里的高楼中(教师给黑板画的庙加层楼),眺望窗外,会有什么样

的感觉?(课件出示5):出示插图

高极了,真高啊,好像站到了天边一样……

(2)指导朗读这一行。

第一行先写楼高,这样写——

齐读:’危楼高百尺’。

要读出楼的高。

学生提高嗓音朗读。

一味提高嗓音,只能听见声音,不能听出意思。只要把’高’字读得高些响些。教师

示范,再试一试。

学生反复练习朗读。

大家读出了心里对这个’高’字的感觉。

2.接着读第二行:(课件出示6):手可摘星辰

(出示’星辰’卡片)

(1)’辰’字典里说是’日、月、星的总群’,这里指什么?

指星,因为夜里无’日’,而’月’不适用’摘’。(板书:辰)

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手可摘星辰’。

学生据诗意抬手摘星。

想象一下,摘星辰时手臂的动作,身体的姿态应该是怎样的?

应该推窗伸臂,斜势向天,这样才能摘星辰。

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是它却能形象地表现出高,大家朗读这句诗,想象诗

人此时离天多近?

学生朗读。

(2)摘星辰本是难事,但诗人此时觉得很容易,从诗句中的哪一个字体现出来?(板

书:可)

从’可’字体现出来的。

朗读时要读好这个’可’字。

学生朗读强调’可’字。

这样可以表达出轻而易举地伸手就能摘到星,更加说明楼的’高’。

3.指导第三、四行诗句。(课件出示7)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齐读第三、四行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这两行诗句联系紧密。现在你感到天上人和诗人之间距离多远?

相距咫尺。

(2)这也是诗人的幻想,但生动地表现了’高’;由此也可见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

一齐来读好这两行诗句。体会一下该怎样朗读。

学生读得很响亮。

教师:好,你读得清楚,读出了’高’的气势。

学生:高昂地读。

教师:你也读出了’高’的气势。再尝试用低沉的语气,(出示’恐’字卡片)要把’

恐怕惊动他人’的心情读出来。(板书:恐)

学生尝试用低沉的语气朗读。进一步体会诗句表达的含义。

教师:好,读得有感情,读出了诗人的心情。现在同学们用上述两种读法各自练习朗

读,要读出两种不同的语气,然后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读法,为什么。

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朗读。

4.在表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全诗。

5.小结:行行朗读、字字思考、处处想象是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要在今后学习古诗

时继续使用,进一步掌握这种方法。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交流识记字形。(课件出示8)出示:危惊敢

加一加:危:’厃+?’;’惊’是’忄+京’。

2、教师指导书写。(板书:危)

(课件出示9)危的田字格课件

’危’的半包围结构,’厂’的横长一些。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

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五、课外作业新设计

1、解释词语

百尺:______________。危:______________。恐:______________。

2、把这首诗带动作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答案:

1、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

危:表示高的意思。

恐:恐怕

2、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10)(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

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

吧!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敕勒歌)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

(课件出示11)出示田字格课件:似庐笼苍茫

(板书:似庐笼苍茫)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12图片)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1)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2)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指名朗诵

(课件出示12)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课件出示13)

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大家

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3)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2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1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课件出示15图片)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

了腰,让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板书:草原的大、美)

谁来说一说这几句的意思?

天地无边无际风吹过去把草吹倒,看见了牛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一)交流识记字形。

(课件出示16)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似苍阴野茫

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加一加:’亻+以’是’似’,’艹+仓’是’苍’,’阝+月’是’阴’,’里+予’

是’野’,’艹+汒’是’茫’。

(二)指导书写。

1.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

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2.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五、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

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六、课外作业新设计

1.解释词语

似:________________。穹庐:________________。盖:________________。

2.把这首诗带动作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3.制作一期以’草原’为主题的手抄报。

参考答案:

1.似:好像。穹庐:大帐篷。盖:罩。

2.略。

3.略。


本文发布于:2024-10-01 10:39: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77503644275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草原   古诗   朗读   课件   教师   出示   想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站长工具|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