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堂课 看到爱中的伤害
知道你是爱我的,但当我面对你, 还是有着莫名的痛。 揉在爱中的伤害,让我在思念的同时, 不敢靠近你。
影响孩子行为的最大原动力是爱和安全感。 爱和安全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忽略或模糊了孩子的内在精神世界。
第三节灵魂出窍的孩子 忽略孩子内在精神需求
父母除了可能会混淆自己与孩子的精神疆界外,还可能直接忽略孩 子的内在需要。总结我经手的各种家庭案例后发现,父母忽略孩子的内 在精神需求有三种表现:
一、只注重有形物质世界的技能培养,忽略无形的内在精神需要
许多父母最关注的是孩子的考试成绩和外在技能,而孩子的内在感 受和需要常被当作是虚拟的精神世界而被忽略。
实际上,学习成绩和金钱永远只能意味着过去和现在,不代表将 来。单凭学习成绩显然看不出谁能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1989年,杭州市天长小学周武老师受邀参加一次毕业生聚会。当时
他非常吃惊:那些已经担任副教授、经理的学生,在学校时的成绩并不 十分突出;相反当年成绩突出的那些好学生,成就却平平。这个现象引 起了周老师的好奇。他开始追踪毕业班的学生。
经过十年对151名毕业生的追踪调查,他发现,学生的成长是一个 动态的过程。小学时的好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成绩名次后移的现 象。
小学时主科成绩在班级前5名的学生,进入中学后名次后移的占到了 43%;相反,小学时排在7~15名的学生,进入初中和高中后,名次往前 移的比例是81.2%。
第一名的学生为了维持第一的位置,把所有的资源和精力都拿来读 书,自然会失去发展人际关系、领导力和其他兴趣的机会。
耶鲁大学心理系教授罗伯 史登堡是美国研究智慧方面的大师,他提 出 智慧三元论 :成功智商包括分 析能力、实务能力和创造能力。只重 视智力的成绩评量方式是有偏差的, 它只测量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却没有 测量实务能力及创造能力。
根据罗伯 史登堡的论点,考试成绩只代表今天的成功,无法保证 未来的成就。
我接过来自加拿大、美国、日本、法国等一些中国留学生的个案, 发现一些惊人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孩子,外表漂亮、帅气,出国时成绩优异,家庭物质条件优越,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或者政府高层官员。这些孩子大都在高中或大学时出国留学,其中部分学生 中途却因为各种原因坚持不下去了,休学回国来重新学习一些适应能力。
一个22岁的孩子,在国内成绩非常优异,到了国外因为语言沟通 不行,心理落差极大。一年后开始担心不能如期毕业,会让父母面子过 不去,还要花费家里的钱,以致两年后表现出严重抑郁的症状,出现幻 觉、幻听。在国外坚持了一年的药物治疗还是不行,只好中途回国。
一个16岁的孩子,出国一年后,因为跑步摔伤了脚踝,需要别人照 料。由于他以前做事都比旁人优秀,因此认为接受别人的照顾和怜悯是 一件极其丢脸的事情,这种羞耻心导致他很长时间没有办法集中精力上 课。
一个17岁的孩子,到国外后寄宿在一个外国人家庭中。和同学之间 发生了冲突,但担心直接拒绝会让同学不愿意接受自己,因此不敢说出 自己的意见。时间久了,总感觉在这个环境中被排斥,慢慢开始逃学、 不愿意出门。半年后成绩下滑,心理落差出现了。在情绪低落的影响 下,觉得老师总在批评他,同学也在说他不好,他感觉自己突然在别人 眼中成了一个坏孩子,于是更加自闭。最后无法再继续学业,只好退学 回国。
这些努力、聪明的孩子们,层层考试难题通过了,最后难倒他们 的,反倒是这些向来不当回事的心理和生存上的 小问题 。
我想说,一路走来从不出错的孩子,最容易出大错;过于极致的东 西,往往会导致极深的伤害,这种伤害如果不是针对他人,就是针对自 己。
长期以来,这些优秀的孩子不敢放弃自己在人群中的优秀地位,似乎除了这些优秀,他们不知道如何得到别人的认同和信赖。 人会为自己的所长所牵绊,因为需要通过这些所长,去得到其他想要的东西 正如内心深处 被认同 和 被关注 的心理需要。 为自己学习 的需要和 得到被认同和关注 的需要本来是两件事,但是现在却变成了被中国众多孩子混在一起的问题。结果孩子所做 的事,更多是为了他人的眼光和看法,一旦不被他人认同,就会产生挫 败感;无论获得多少成就,总是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导致无法把注意 力放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
除了混淆这两个需要之外,在人际关系中还存在不知道如何争取和 退让、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需求、自我情绪认知混乱等问题。
这些本该从幼年时就开始学习的本领,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过于注 重知识的学习而被忽略了。很多父母并不了解,心理因素对一个人的影 响是长期的。
父母总以为,一切过去了就是过去了。然而,如果没有从过去的事 件中吸取足够的经验和教训去为将来做准备,即便当下事情过去了,那 种挫败的感觉还会留在潜意识当中。当一件件类似事件不断在潜意识中 累积,直至孩子青春期之后开始了社交的欲望,这些问题就会慢慢地暴 露出来,有的会隐藏到成年后再显现出来。
用一句话来说,未完结事件(没有学会面对和处理的事件)不会随 着时间消逝,只会随着经验的递增,具有更大的隐藏性和杀伤力。
一辆赛车在奔驰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油门出了小问题,是需要停 下来维修,还是继续奔跑呢?大部分人总是要等到出了车祸,然后用更 长的修理时间作交换。平常不注意修理,结果等到大赛的时候出现大问题,因为大赛对油门的动力要求更高。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总是感觉自己能力不差,却总在节骨眼上出毛 病的原因。
头脑的聪明指的是才华与智力,而心灵的力量指的是品德、价值观 及受前二者指引的选择力。
头脑聪明而欠缺成熟的心理能力,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 怀才不 遇 ,总是在关键点上马失前蹄。心灵的能量决定了我们在人群中的号 召力,以及个人关键时刻的选择力。
赢在中国 是近几年非常受人欢迎的电视节目之一,从中可以看 到,多轮淘汰赛中出现许多聪明之士和精彩的设计项目,可是很多非常 精明的人带着很有创意的项目,却在中早期就被淘汰。
这些没有输在起跑线上的人却输在了转折点上。他们并非不够聪 明,也不是选择的项目不好,只是因为心理观念和情绪管理的细节上有 所忽略,而输了比赛。
赛跑时起跑非常重要,可没有父母能绝对保证孩子不会输在起跑线 上。对于父母来说,除了让孩子努力做好起跑的同时,还要尽量不让孩 子输在转折点的选择上。
分数不能代替经历,文凭不能代替文化和智慧。考分是暂时的,认 知能力是长久的。考试争第一是投资现在,培养好的学习力和思考力, 则是投资未来。
心理问题不解决,能力也会受影响。人生是一场长跑,不应该只会 拼命读书,在上半场赢了爆发力,下半场却没有了持续力。在抓孩子学 习技能的同时,父母更应该关注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心理成长需求。
二、只注重行为管理,忽略无形的内在心理需要
一对夫妻带着孩子来见我,说: 我们家没有太大的问题,我的小 孩学习成绩非常好,只是最近出现了厌学现象,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问孩子父母: 有没有看到对于孩子来说,生活中哪些问题让他 觉得不太满意吗?
父母说: 没有,一切都挺正常的!只是近半年来他对大人在言语 上有时候有些不尊重。平时都很乖、很懂事的!
父母说话的时候,孩子一直在旁边低着头不说话。
重新看看父母的回答,就会发现:他们并没有回答我 孩子到底有 什么不满意 ,而只是在说他们对孩子有什么不满意。
这中间的差距是巨大的。父母真的用心去了解孩子的感受了吗?
当孩子的一份潜意识测评报告出来,结果显示孩子最近有自杀倾 向。在和孩子单独核实这个问题的时候,孩子号啕大哭。
我感觉没有人关心我。我从幼儿园就开始寄宿,一直到现在,爸 爸妈妈就知道工作,不管我怎样做,他们都不能在我身上多花点时间, 也无法沟通,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孤儿。
一年前爸爸妈妈给我换了这所贵族学校。这里的学生成绩都很好, 学校又有很多的竞赛,感觉压力特别大,但是没有人可以理解我!
周末回家爸爸妈妈只关心我的成绩,这让我更加害怕。我觉得长 这么大从来没有开心过,活着没有意思!上周末回家的时候,我 站在天桥上,真的就想跳下去了,那样也许就解脱了!
在得到孩子同意的情况下,我当着孩子的面把这个情况告知了他的父母,父母都惊呆了!原以为只是个简单的学习问题,没有想到还隐藏着这么大一个心理原因。
点评:父母并不是天生就会读懂孩子的需要,也要不断地学习。有时,孩子并非一定要哭闹,才说明他们不开心和不舒服;也不是一定要等到孩 子主动告诉父母,父母才去了解孩子需要帮助了。
父母能够感受到孩子的需要吗?是不是经常忽视孩子的一些看似简 单的问题?
当孩子不停玩电脑时,父母更多地只看到孩子让自己不满意的行 为,却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行为异常,说明他的内在精神世界已经有某种 需要没有被满足。不停玩电脑的孩子,在生活中有其他的乐趣吗?有其 他的成就感吗?有其他被关注的机会吗?
不哭不闹的孩子,不一定就是没有问题和需要的孩子。 不仅仅是在孩子打架、偷钱、哭闹的时候,体现孩子的内在需要没
有得到满足。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回家不说话、脸色阴暗、坐在那里 总是发呆,也都说明了孩子内在有困惑。甚至在谈话的过程中,孩子突 然情绪激动,父母是看到了自己的不舒服,还是看到了孩子需要帮助的 内在?
在我的家庭关系工作坊中,经常看到一些家长写出来的事件,更 多都是自己对孩子行为不满意的事件,而孩子需要帮助的事件经常被忽 略。家庭生活中,如果孩子的需要总是被父母看不到,孩子将是多么的 孤独。他会独自关闭上那扇向父母倾诉、表达的心门,因为当父母不会 聆听他时,他觉得再多说也没用。
而对于那些表现自立的孩子,父母反倒更要主动给予关注。
有很多被父母认为从小独立、十分 乖 和 省心 的孩子,在青 春期或者成年后,反而容易出现更多的问题。
在看到孩子自我成长的同时,父母也要看看他们的 乖 和 省 心 当中有没有委屈?有没有其他的需要?是为了满足父母而为,还是 真实的自我满足状态?
我相信,每个父母爱孩子的方式都出自良好的动机,然而,好心有 时也会无意地制造伤害。如果不面对这个现实进行总结和调整,以后会 造成更大的麻烦。
不要等到有一天,孩子突然出现了离家出走、暴力倾向、逃学等情 况时,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愿意停下来想一想彼此之间到底 发生了什么。
孩童时期的行为调整相对容易很多,等到孩子大了、问题严重了, 解决的难度就会相对增大。
行为没问题,不代表内在没有困惑和需要;行为有问题,不代表就 是坏孩子。
三、只注重孩子的物质需要,忽略孩子的内在心理需要 生活中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 你自己说吧,你要什么?你要什么我给什么!这难道还不够关心你吗? 我找最好的老师和学校,什么好的都给你,你还有什么不满足 的?我难道对你还不够好吗?
其实,这样的做法看似无私给予,却缺少足够的关心。 父母以为让孩子快乐就是满足他所有的想法。其实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是两回事,想法和行为是用来满足感受的。感受没有对错,但是想法和之后付出的行为是有对错的。缺乏关心和引导,很容易变成行为上的 纵容,而纵容的结果就是,孩子会在物质方面无限制地需求。所以孩子 见什么要什么,不给就发脾气,买回来根本就不用。
每一个物质需求的背后,都有一个无形的内在心理需求。 比如,当孩子不断要买这买那时,他其实在问: 你到底爱不爱我?是不是真的愿意关注我的需要和想法? 物质的需求往往代表着内在期望被关注的感受。如果不能够看清楚这一点,父母过于忽略孩子的心理而仅仅强调物质方面的补偿作用,就 可能让孩子在将来成为物欲和金钱的奴隶。
又或者,父母总以为留给孩子财富,才对得起孩子。父母在努力赚 钱的过程中,会无意识地让孩子感觉:似乎钱比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 位还要高。因此,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必须获得更多的钱财和物质, 才能得到父母的关注。
多年之后,那些别人眼中的事业有成者,往往是金钱、权力有了,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生命的品质却提升很少,幸福感和快乐感来得 很少或者很短暂,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
他可能会困惑:我一直以为挣了很多的钱,就可以给孩子创造优越 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给年迈的父母提供一个安享晚年的保证,这样我就 满足了。但当我真正做到这些的时候,为什么我并没有真正感觉到快乐 和幸福呢?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焦虑、担心?为什么我一天中的很多 时间都快乐不起来?在我生命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不能真正地了解 自己和身边最亲近的人?
只有这个时候,他们才开始隐约知道,金钱并不代表快乐和幸福, 金钱也并不能换来真正的关注和尊重。于是在中年出现了心理危机 劳碌半生,突然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和目的。
如果父母可以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了解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不是 来自外界的物质,而是来源于自我内在的满足和认知,就可以让孩子在追 求物质目标实现的同时获得内在满足,让以后的生活更加平稳和顺利。
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到全国各地出差讲课,对孩子的陪伴比较 少,因此每次出差回来,都要找点时间和她相处。
在孩子刚上一年级时,有一个月先生连续两个周末都带孩子去公园 游玩。第三个周末到了,孩子提出要我陪她去公园,以前家人带她去公 园,较多以娱乐设施、砂画等等为主要活动范围,玩得也非常尽兴。这 次,我决定换一种方式来度过这个星期天。
我同样带着孩子去一个最近的公园。所不同的是,我找到一个非常 大的鹅卵石空地,然后让孩子脱了鞋子光脚在上面跑。光脚跑是很多孩 子都非常喜欢的游戏,这是和大自然接触的非常好的方法,对孩子的身 体也有帮助。
孩子兴致勃勃,一会儿摸摸这块地,一会儿用脚踩踩那块地。 10分钟后,我告诉她,如果玩尽兴了,就把这块地的特点告诉我。 过了一会儿,她跑来告诉我: 妈妈,这块地,中间大圆圈内的石头比圆圈外的热。 我问道: 那是为什么呢?两处的石头有什么区别呢? 她又去跑了一圈,回来告诉我说: 妈妈,我发现了两个不同的地方,可能就是温度不同的原因。一是里面的石头是深深的咖啡色,外面 的石头是浅浅的乳白色;二是外面的石头有周围的遮挡,里面的石头没 有遮挡,直接在阳光下。
我又问: 那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吗?
女儿回答说: 我知道没有遮挡、晒过的石头一定比较热,但是我不确信深颜色的石头就会比浅颜色的石头热。 我于是说: 那我们去找找,看看其他地方深色的石头和浅色的石头有没有区别。 于是我们在公园里寻找不同颜色的石头,并且做了比较,最后女儿得出 深色的石头在太阳光下就是比浅色的石头热 ! 我肯定了女儿的思考和总结,并顺着这个结论,我解释了深色吸光的原理。
这时,我们刚好来到湖边。女儿红扑扑的脸蛋上开心极了。 我提出了新的方案: 看谁把看到的东西,描述得又快又准。 女儿马上示意要先说。她一口气说了很多,很多优美的语句让我非
常惊讶 红色的蜻蜓像落叶一样停在水面上; 绿色蜻蜓的翅膀和透明的水混在一起,分不清谁是谁; 荷叶和荷花组成了一朵新的大花,其中的一朵荷花像它的花蕊; 整个湖面的荷叶像一张铺在水面上的布; 水面像一面镜子,把岸上的树和一切都照在里面; 倒垂在湖面的树枝形成了一个山洞,好像有人可以划着小船穿过去。 听着孩子说出来的美丽词语,真的让我很惊讶。孩子更加高兴地努力表述着自己的想象,最后,她又说: 妈妈,我想到了一篇课文,我觉得非常符合现在的情景,我背给你听:
秋叶飘飘 红色的蝴蝶,黄色的小鸟,在空中飞翔,在风中舞蹈。不是蝴蝶,不是小鸟,是红叶舞,黄叶飘,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
我由衷的高兴:所有的知识不是为了记住,而是为了活用。女儿已 经可以把学到的知识活用在生活中,我和她一起庆祝 拿酸奶干杯!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我问女儿: 今天开心吗?我们没有坐游乐 车,也没有花钱,你喜欢这样吗?
女儿: 开心!妈妈,原来不花钱比花钱还可以玩得更开心。我喜 欢这样!
我: 嗯,那原来在公园玩得怎么样呢? 女儿: 也好玩,但是今天更有意思! 我: 那我们可不可以在下次想玩的时候,自己多设计一些活动呢?
女儿: 同意,完全同意!
点评:体验、感知、游乐和思考都是孩子生活中必需的,花钱的游戏有它 的意义,但不是唯一的游戏方式。让孩子融入游戏的整个部分,去体验 和感受,从中认识自己,游戏就让孩子感觉更加生动。
我曾经读过一个故事:圣诞节的 喜马拉雅山
一位美国老教授,出生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父亲虽是高级知识分子,因 为事业破产也只能做粗工,夏天铺路,冬天铲雪。有一年圣诞节,他早早醒来,兴奋地跑下楼去摸挂在壁炉上的圣诞袜,却只摸到一块巧克力糖,他感到非常失望,放声大哭。父亲把他拉到一边,告诉他为什么没有礼物,因为父亲把买玩具的钱送给更 加需要钱去买食物的人,然后告诉他真正的礼物在后院。他开门出去一看,后院有一个10米高的雪山。父亲一夜未眠,用铲雪车把清 扫道路铲来的雪统统堆在后院,为他造了一座 喜马拉雅山 。这个礼物令他惊喜万分,让他成为全村孩子们最羡慕的对象。这个圣诞节令他永生不忘,60年后依然记忆深刻。 他的父亲一生穷困,未能给他留下任何钱财,他必须半工半读才完成大学学业。但在他的心目中,父亲因为正直、高贵、有爱心,给他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他一直说: 内在的人格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好的遗产。
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自己,这就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大的勇 气和最深远的智慧!
让孩子成为值得尊敬的人,让他有能力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同,教 育才更有价值。不要因为赚钱失去与孩子谈心的机会,不要为了让孩子 过舒适的生活而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尊敬。
父母们能否用心陪着孩子谈心,给他想要获得的 珍贵 礼物呢? 当父母引导孩子看到金钱之外的快乐,让孩子体会快乐不仅仅限于外在物质,而是能够由内在自然生成的。这种不依赖、不受限于外界物 质的快乐,将成为孩子取之不尽的自由和快乐的源泉,也正是孩子未来真正自信的来源。
文章由广东教育出版社授权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一旦转载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发布于:2022-09-04 04:41: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78/196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