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年中,我加入了我的第四家公司,这是一家日本公司。
这家日企在日本也很有名,但是在中国的业务和薪资都很一般。但通过这家公司,我真正进入了外企的圈子。如果没有这次跳槽,当时以我30多岁的年纪,一般的技能,对整个IT行业的无知,侥幸进入大厂的可能性无限低,大概就在一些小私企里徘徊,过着焦虑的生活。今天,我知道孙女士是我生命中的贵人,但当时,我并没有感觉到。我只是觉得自己跳进了一个普通的槽点。
这家日本公司在中国有几十家子公司,我加入了其中一家,从事服务器、存储、软件、系统集成服务等等。当我加入时,业务已经相当基础,管理层似乎雄心勃勃,希望迅速扩大业务。于是我们从欧美某外企招聘了一个总经理。我们市场部完全是新成立的,老板也是欧美外企的。销售和售前是原来的团队,趁机已经招了很多人。
但是这些欧美外企的人,跟不上这家日企的文化。这家日企只是在中国投资的日企之一。在组织架构上,这家在华日企是一家独立的公司,更像是在日本的事业部总代,而不是子公司。所以对市场发展的支持和引导是非常有限的。而这些来自欧美外企的高管,习惯了投入大笔资金搭建架构,执行各种丰富的营销活动来突破市场,销售团队紧跟中标订单的模式。两者的冲突在所难免。欧美的高管很快就走了,他们建立的架构对这家日本公司还是有用的,于是我和其他很多同事就在这家日本公司安家了。这次和解持续了六年多,是我职业生涯中重要的一站。
总的来说,这六年为我从事IT行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企业级业务运营有了直观生动的认识。虽然工资不高,但是有五险一金。我从来没有拖欠过工资,也认识了很多很好的朋友和同事,至今仍有联系。在这家日资公司(以及下一家美资公司),我认识了很多人,他们也是来来往往,分散在很多不同的公司。现在说起哪个著名的IT公司,基本上都能找到认识的人。但是到了49岁,我还是觉得找工作极其困难。在中国市场背景下,大量人力资源被人为浪费,而且这种浪费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时至今日,在IT行业,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厂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很多核心技术依然为美国厂商所拥有,比如CPU。然而,在中国,外企,尤其是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外企,正逐渐被驱逐出中国。而日资企业,在日本市场份额领先,但在中国似乎从来不出彩,一直是小而透明。外企被开除在国家层面可能是好事,但对于我们#工人#来说,没有企业道德的标杆,未必是好事。只能感叹。
#2020活力大会#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22:08: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78/1967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