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故事(包拯廉洁小故事)插图" alt="包拯的故事(包拯廉洁小故事)插图" class="j-lazy" src="/uus/RwXVhbG4iS6iWE~noop.jpg">
包拯是安徽合肥人。
他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仁宗天盛五年(公元1027年)考中进士,28岁入仕,所以起步比较晚。
先说包拯两个著名的形象特征:黑脸和额头月牙。
包拯给百姓留下的最受欢迎的形象是一张被喷过墨水的脸,所以被称为“包黑子”。
但其实包拯一点都不黑。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要长得像包拯一样黑,一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两笔就被载入史册了。但宋代《包拯传》对包拯的肤色只字未提。
嗯,史书上不写,也不能证明包拯真的不黑吧?
根据《一读百科》中包拯是如何被“黑”的?考证》一文中,包公的《包公书院族谱》有如下一句话:
“今天的画像清纯飘逸,与众不同。”
说明包拯的肤色没什么好奇怪的。
它由包拯的画像支撑着。
从这张图看,包拯不仅不黑,还挺白的。重点是,他的额头上没有传说中的月牙。
关于包拯额头上的“月牙儿”,民间传说很多。据说这是包拯小时候蹄子踩在额头上留下的印记——世上除了葫芦娃还有谁能做到?
所以“黑”和“月牙”都不是包拯的真实形象。但问题是,这两个元素是什么时候加到包拯身上的?
归根结底,是民间传说和文学,加上戏曲的贡献。
包拯死后不久,人们开始传播他的故事。故事中的包拯铁面无私,不苟言笑,所以《宋史·包拯传》中有一句话叫“人们把包拯比作”,意思是“包拯一笑,黄河水就变清了。”还有一句话叫“‘达不到接头,就和阎罗一起老去”,指的就是包拯的毫不留情的无私。
可能是顺着这两句话,民间传说和故事开始慢慢播放。包拯的“黑脸不笑”渐渐变成了“黑皮”,而“阎罗包老”则成了包拯白天的审判,阎罗晚上在黑暗中的审判,那一弯“月牙儿”成了他在人间与黑暗之间的“通行证”。
到了清代,小说《三侠五义》问世,极大地传播了包公清官的形象,也留下了关于包拯出身的描写:
“黑黑的,亮晶晶的,一丝不挂的”。
同时,剧中脸谱对包拯特征的进一步明确,也巩固了“包黑子”的形象,最终使包拯的“黑化”确定并深入人心。
那就说说包拯的民间故事吧。
包拯被称为“包青天”,受到人民的爱戴,主要是因为他秉公执法,秉公判案。正如一句著名的歌词所说,“开封有阿宝青田,他不偏不倚地区分忠诚和背叛”。在“周琛放粮案”、“查梅案”、“狸猫换太子”等悬疑小说中,包郑灿被称为“包拯,名侦探”。
但事实上,包拯出任开封都督前后才一年半,那些名案大多是民间的贪赃枉法或臆想,与包拯无关。
宋代《包拯传》记载的包拯破一案的真实故事只有一个,那就是“割牛舌案”:
一个农民的牛被割掉了舌头,这件事被报告给了当时的县令包拯。包拯认为割下牛的舌头无利可图,一定有人想报复农夫。于是,包拯让农夫回家杀牛——在宋朝,私自杀牛是违法的。结果农夫前脚撞死了牛,后脚邻居来报官。包拯认定是邻居树敌,割了牛的舌头。终于发生了,案子解决了。
在这种情况下,包拯还是表现出了一些处理方法和智慧。
在一些笔记、地方志、野史中,也断断续续有关于包拯的公案故事,但在那些故事中,包拯并没有那么“神”。
北宋沈括在他著名的《孟茜碧潭》中记载了一个包拯的公案故事:
包拯任开封巡抚期间,遇到一个犯法的人,被打了一个“杖脊”,即耳光。这个哥哥花了很多钱贿赂一个负责鞭打犯人的小官员,以避免挨板子。小官吏教了他一招:“包大人铁面无私,一定是他让我在法庭上打你的。我还没动手打,你就拼命喊,我就拼命骂,这样事情可能会有转机。”
结果在大堂里,包拯真的宣布要打板子,犯人怨声载道,小吏立刻大声斥责,极力表现自己的压迫。有了“包青天”这个名字,包拯立刻感到不快。相反,他指责执事胆大妄为。结果小吏被打在板子上,犯人被从轻发落。
沈括用调侃的口吻写了这个故事,意思是开包大人被小官吏和犯人合谋玩弄于股掌之间。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包拯的“人性”,而非“神性”。
那么,如果包拯不是靠“破案如神”,为什么能名垂青史?
所以要说包拯真正的三大优点:清廉、公正、敢于弹劾和劝告。
包拯以清廉著称。
早在他23岁为官之前,就已经在家乡泸州小有名气。当时泸州一个有钱人请他到家里吃饭,交朋友。包拯拒绝了。理由是:“他是个有钱人,将来我们可能回老家做官。有了这个交情,以后就很难做了。”我是个有钱人,改日或在某国当学徒。如果我今天和他交朋友,我就不会再累一天了。”的流派见朱)
包拯曾在端州当过官。端州以产砚闻名,每年都要向砚台进贡。包拯上任之前,他的前任每年都以“进贡”的名义多征几十倍的“端砚”中饱私囊,大肆行贿。包拯到任后,严格规定,进贡多少收多少,不准超支。包拯离任时,没有带一块“端砚”。1973年在合肥清理包拯墓时,在他自己和他后代的墓中只发现了一块普通的砚台。
包拯的正义,其实并不是说他破案了,而是说他整体上秉公执法,不畏强权。
包拯刚在家乡泸州做官的时候,亲戚朋友觉得可以依靠他的照顾,开始做一些违法的事情。包拯得知后,立即抓了他的一个犯法的叔叔,他在法庭上被公开指责。从那以后,老朋友和亲戚们大大地聚会了。
包拯任开封巡抚时,决定疏浚惠民河。他发现惠民河淤塞的原因是许多强大官僚建造的园林亭台侵占了惠民河。包拯下令仔细丈量,留下证据,然后把达官贵人跨河而建的塔、园、亭全部拆除。在这个过程中,包拯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一些权贵甚至拿着假地契上了法庭。包拯识破了他们,直接上告朝廷,要求严惩。
包拯作为御史,了解到师洋、王鼎、王绰被贬官,都是因为范仲淹提拔的人才——范仲淹被贬是因为“李青党争”,影响到了所有人。其实包拯是被范仲淹等新政党的死敌“守旧派”提拔起来的,但他了解到宾洋等三人业务能力强,清正廉洁,所以极力主张重用三人,结果三人都被重新提拔。
在自己品行端正的前提下,包拯当然敢于大胆弹劾和劝谏。
包拯任御史、御史期间,从淮南调至按察使,调至宰相宋秋(此弹劾争议较大),从皇帝宠臣王魁,调至皇叔赵女婿。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所有包拯只要有贪污渎职行为都被弹劾。于是,民间后来就有了“保弹”的说法——被包拯弹劾过的官员叫“保弹”,没被包拯弹劾过的官员叫“无保弹”。
而包拯一旦被弹劾,他连宋仁宗皇帝的面子都不给。
当时,宋仁宗是幸运的张贵妃,和张贵妃不断寻求官员为他的叔叔张耀佐。结果这个能力一般的大叔一年被提拔四次,权力在朝野。没有人敢在法庭上打铃。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所有的目光都落在包拯身上。
包拯不负众望,率先弹劾。结果被弹劾后,张耀佐又升官了。这背后的信号是皇帝在支持他。
如果是普通人,早就打退堂鼓了,但是包拯不肯让步,接二连三的弹劾,最后发展成了法庭辩论。包拯直接站在仁宗面前,经历了任人唯亲的弊端,滔滔不绝,唾沫星子直接喷在宋仁宗脸上。
宋仁宗很不高兴,忍到包拯说完,离开了。到了后宫,仁宗直接去找张贵妃,大发脾气:“包拯的唾沫都喷到我脸上了!你总是问你叔叔的位置。你知道包拯吗?!"
最终,张耀佐看到了众怒,辞去了多项职务。
那么问题来了:
古往今来,直言不讳的大臣基本都没有好下场。包拯为什么结局好?
这必须说给包拯的顶头上司——宋仁宗听。
宋仁宗的赵真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也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42年。
“仁宗”是赵真的寺名,但后人之所以给这个寺名命名,自然是有道理的——他真的很善良,很宽容。
以包拯弹劾张耀祖为例。在公开场合,包拯当面指责他,不是说他一口气喷到脸上。在这种情况下,其他皇帝会被激怒。但仁宗只是用袖子遮住脸,让包拯说下去。最后,他“离开”了。
应该说包拯确实见过宋仁宗。要是换了其他脾气暴躁的皇帝,要么咔嚓一刀,要么就是朝廷的幕僚,还会以此为借口降职。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宋仁宗也需要像包拯这样的人。
宋仁宗这种豁达、开明、宽松的态度,确实让北宋在他的统治时期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甚至有“仁政至上”的说法。但与此同时,北宋开埠后遗留下来的一些严重问题,如“三冗”问题,在仁宗年间开始出现。
“三冗”就是“冗员”。仁宗时期,北宋士兵人数高达150万,但战斗力低下;二、“冗官”,北宋骑马立国,却重视知识分子,导致文官数量大增,相互牵制,机构重叠。仁宗年间,官员人数已超过一万七千人;第三是“多余支出”。因为前两者的恶性循环,北宋财政吃紧,国库一直空空虚,再加上要给辽和西夏钱。
在这种背景下,统治阶级也需要塑造一个正面的典型,不仅用来展示自己“畅所欲言”的形象,也是为了树立榜样,遏制日益严重的机构冗余和官员腐败,而包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脱颖而出的。
当然,以包拯的猛劲,光靠宋仁宗是不够的。
我们来看看包拯的“朋友圈”。
翻阅包拯的职业史,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一方面,包拯进入仕途很晚。他28岁升官,当上县令不久,就因为父母去世回家吊唁。服丧期满后,我舍不得离开。直到38岁才正式回归仕途,去天长县当县长。
另一方面,包拯升迁极快。包拯当官的26年间,升迁次数达到25次,基本上一年升官一次。最后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现相当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枢密使助理(现相当于中央军委副主席)。
按照宋朝的惯例,一般的官是三年一升,每个人都有腰椎间盘。包拯为什么这么突出?
一方面自然离不开宋仁宗对包拯的深爱,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包拯身上的“同龄”群体有关。
“同年”,在中国古代的官场制度中,并不是指“同龄”,而是指科举时同年或同榜入选的人。作为“同年”,也有“校友”或“同学”的意思。大家普遍认为,以后的官场大家都要互相照顾。
是宋仁宗天盛五年(1027)的一个进士家庭。据杨考证其在包拯及其同年的关系,大概排在前三十名左右。在他的前三十个“同岁”中,有多达七人(王、韩琦、、包拯、赵贵、文彦博、吴逵)后来做官(宰相)或接近级别(参政(副宰相)、枢密副使、御史大夫),而由于包拯较晚,这些人基本上是
值得注意的是,包拯和这几个人私交非常好,尤其是文彦博和韩琦。
文彦博三任北宋宰相,深受皇帝信任。包拯的父亲和文彦博的父亲早就认识,算是“世交”。在此基础上,包拯的儿子娶了文彦博的女儿,结成了“亲家”,从他们的关系就可以看出来。
北宋三朝后,韩琦担任宰相十年,被后人称为“一代圣贤”。在包拯的出土遗物中,只发现两帖,一帖为文彦博,一帖为韩琦,可见二人私交。拜韩琦21天后,包拯升官。在汉齐四年期间,包拯从开封地方长官晋升为高级中央官员,如议会代表。
那么,包拯是否涉嫌“结党”?
从目前的史料来看,肯定没有什么有力的证据可以证明。事实上,包拯和这些人相处得很好,不排除双方政见相同的原因。
但至少可以证明,包拯虽然刚正不阿,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政治情商。其实他很懂得在一些弹劾中把握分寸。
这也为包拯的仕途提供了一个侧面注脚,他的仕途从未遭受过任何排挤和陷害。
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包拯在枢密院任职时,突然生病。
正是这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包拯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宋仁宗亲自前往吊唁,并宣布停止上朝一天——相当于官方降半旗默哀。
包拯死后被追授“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外交、教育、文化等大臣),谥号为“孝”。
但是,包拯在千年之后的名气,远远大于他生前所能获得的荣誉。
[馒头说]
“包青天”,顾名思义,包拯就是“青天大老爷”。
包拯这一形象的发展乃至神化,基本上是从元代开始的。元曲《当官断案》传世的16、7部戏中,有11部是关于包拯的断案。为什么?原因之一是元代法制比较松懈,出现了很多司法不公。面对投诉无门的黑暗局面,老百姓只能寄希望于文学、戏剧中的“青田老爷”。
中国很多普通人总有一种“天价”情结。
贪官横行,民怨堆积。普通人能做什么?我们只能希望会有一个“天空大师”。此人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秉公执法。不如聪明敏捷,有“侦探”的功能,让他惩恶扬善,给老百姓出一口恶气。
但归根结底,靠“天之主”还是“人治”。
遇到了包拯,嗯,没错,人民幸福。包拯呢?或者说,包拯死了?“Sky'm”没有基因复制。如果这个走了,下一个上来保证还是“Sky'm”吗?人只能赌自己的运气,自己的财产,甚至自己的生命,就像赌钱一样。
封建王朝,从皇帝开始,本身就是“人治”,所以普通人对“天之主”有所期待是很正常的。
今天,我们强调法治。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态度。
什么是“法治”?很简单,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而不是指望一个“蓝天的主人”。
所以“青田先生”出现在电视剧或者文学里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成为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期待,那就有问题了。
老百姓越能放下对“青田老爷”的执念,“依法治国”的效果就越明显。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起期待。
本文的主要参考来源:
1.宋代包拯传
2.包拯是怎么被黑的?|一读书百科(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一读书”,2017年6月20日)
3.论包拯及其与同年的关系——兼论包拯建立王朝的原因(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4月25日)
4.对包拯破案能力的考察(杨,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月25日)
5.《论包拯崇拜的文化心理》(郭,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30日)
6.《论包拯的反腐败》(杨·《安徽历史》,1995年1月15日)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23:16: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78/1975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