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6日发(作者:霍希范)
作家简历
李树民 男,甘肃省康县云台镇人,原西北师范学院(现西北师范大学)教育行政专修科毕业。一九七五年秋季任教师。之后一直在政府部门工作。二00六年调入康县政协,任第六、七届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等职务,二0一0年提前退休。在职期间勤于学习,热爱写作,在编纂地方文史资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亦有数篇作品在省市杂志和刊物出版。现为甘肃省地名研究库专家、《短文学》网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其作品现代诗歌《车站印象》曾获第六届全国诗歌大赛金奖。
《从耕牛到微耕机》
(一)
每次回乡下,都使我从内心深处生发一种类似久违的亲切。说实话,像我这样出身农村家庭的普通干部,对于仕途的作为本来就没有什么幻想,或者叫做胸无大志吧。但对于农村的眷恋,倒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忍不住过一些日子就想回家看看。
记得是去年秋天,有一次我刚回家歇息,忽然听见外边的孩子满庄跑,一片声地喊:“快来看,上庄的国平把旋耕机开回来了”。我闻声走了出去,恰好看到国平驾驶着一辆崭新的微耕机,随着一阵“突突”的马达声很快来到了村前。旋即,在孩子们的镞拥下,国平神采飞扬地把他新买的旋耕机开回了自家门前。
这几年在城里转,我是见过了一些人情世故的,也知道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于发展农村产业,曾经给予了很多的政策扶持。一般常住村民或每个种粮农户都可以凭自己的有效证件,到县乡农机销售单位申购农用机械以及办理农机补贴手续,国平家可能就是借了这个风吧?何况国平他爸与我是非常相厚的乡邻,所以我是必须到国平家串串门,顺便表示一下祝贺诚意的。
走回家里,我提了两瓶四星的《世纪金徽》,刚走上国平家的台阶,国平他爸就从门里迎出来了:“他伯伯,你啥时回来的?到我家咋提酒哩?太见外了”。国平他爸是个豪爽人,说话总是高喉咙大嗓子的。
“这不是国平把旋耕机开回来了?今后说不定我还要沾你的光哩。”说着话我进了屋,国平他爸接过了酒,顺手放到大柜台上:“你我弟兄还说那见外话哩,你就巴掌大的一块园子地,有空暇随时叫国平捎带耕几回就行了。你们都进了城,不种菜园子也能成了,叫我说还淘那神做啥哩”。
“话是那样说,但是家门口的园子地,荒芜了不好看吧?再巴掌大的地用机器耕总要加油吧?”。
(二)
八月的天气,下午的阳光很和煦。我和国平他爸坐在客厅中间的桌子旁边,一边喝茶一边聊起家常。说起来,我们两家虽然不是近邻,但就两家的交往来说,那是非常深厚的。祖辈人手里,两家都是穷苦人。在过去非常困难的日子里,两家人互相帮衬,凝结的情意那是用秤和金钱没法衡量的。先从祖父说起,刚解放的时候,我们家订的成份是贫农,他们家订的成分是下中农。分浮财我们两家共同分了一头牛,这让两位同是庄稼好手的长辈们舒展了长期凝结的愁眉:旧社会穷人养不起牛,做庄稼全靠力气和镢头,深挖一亩地,要流多少汗哩。现在有了牛,幸福日子就有盼头了。
关于牛,在庄稼人眼里那就是命根子,还有很多的传说。据说,来自天上的牛,本来就是玉皇爷打下凡来要做十二生肖之首的。但是阴差阳错,让老鼠爬到了牛头上,居然让见惯不惊的凡夫们以稀奇为稀奇,把老鼠供成老大了。关于推行牛力耕田的制度,大约起始于周秦时期。正是由于居处西戍的秦人首先推行了牛耕田,深翻地,才使甘陕彼邻的八百里秦川获得了大丰收,积累了足够的国力财力。进而称霸关中,混一宇内,建立了万世相续的雄伟基业。
刚解放那阵,我们与国平家共养的是一头黑犍牛,毛色黑亮,体形高大,特别是四条腿很粗壮,耕地行走如飞,一天能耕两亩地(五升籽)。我们两家只所以能分到这头牛,一来我爸是解放初期农村发动土改的积极分子,二来国平他爷是本村里常给地主做佣工的老雇农。所以我们两家分了好牛从政策上讲也含有对积极分子给予的褒扬鼓励,对贫雇农给予的扶持照顾。总而言之,共产党毛主席来了,给穷人们分了耕牛和土地,翻身的人们对于党和政府的恩德是永远地铭刻在心里的。
到后来,农村里建起了高级社,耕牛和土地都归公了。全国各地从县到乡,都普遍建立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好象距离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天堂,已经为期不远了。我们家饲养的那头黑犍牛,因为耕地快,力量大,脚程好,大炼钢铁的时候被抽调去鸡冠沟拉矿石了。终于,饥饿和疲累拖垮了人们,也殃及牲畜。那头拉矿的犍牛先是被山上滚下的矿石砸伤,尔后又被工地上负责任的指挥者下令杀了,犒赏了参与炼铁打矿的民工。
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农村普遍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制,我家与国平家又伙养了一头黄牛。但因为我在七十年代中期,国家推行“三来三去”人才培养计划时,已经跳出了“农”门。父亲年老力衰,做庄稼力不从心,所以通过协商,原来两家伙养的黄牛就成为国平们一家饲养的“独面”了。因此,在我的脑海里,也渐渐地失去了农村中关于镢头和牛的记忆。
(三)
国平开回的这台旋耕机是山东济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兴农”牌微耕机,样式很新颖,桔红的机身和铅灰色的油箱紧密搭配,高撬的三叉形操作杆,两边张开的挡泥板,衬托着银白的发动机主体,停在长满野草的地坪上就像一只飞翔困倦了的蜻蜓在休息。
第二天一早,我正在家里喝早茶,外边的“突突”声已经开始响起来了。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跑进来对我说:“大爷,国平把旋耕机开到你们地里了,你看不看去?”
“不看了”我说。昨晌午我和国平他爸已经说好,我们家门前的那块沙坝地有二亩多,自从父亲过世,已经荒芜五六年了。估计在今后即使我退休,也不会再去种地的,还不如早点让给国平家经营。大概国平今日乘早晌去犁地,就是践行经营计划的第一步吧。旋耕机耕地的“突突”声不停地从外边传来,同时还传来外边看热闹的乡邻们此起彼落的喧哗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发展多了,家家户户都修起了新房,男女老少打扮一新,精神爽快,就是家居装饰也效仿着城里人,处处透着新颖。唯有我家依然旧貌,显得与周围情景落落寡和,居然有些秋深凄凉的感觉了。快到晌午的时候,国平已把门前的那块沙坝地耕完了,我走出去看了看,整个地面平展展的,耕起来的活土层大约四寸深,与大黄牛犁的差不多,但是土坷垃全部打碎整平了,仅这道工序也节省了两个壮劳力整天的工日吧!但是,国平驾着他的旋耕机初学耕地,操作不熟练,耕完两亩地花费的时间仅用了不到两小时。他的这工效与熟练工相比差了很远,但与平常所用的畜力比,又加快了许多。因为农村里平田整地是一项很费力气的活,一头健牛一个整天也只能深耕两亩地,一个强劳力需要两天也才能完成刨平犁沟和整理土块的任务。如此看来,农民们使用旋耕机耕田,省时省力,的确是蛮有效率的。
(四)
吃过午饭,我回了县城。坐在回城的班车上,任窗外飞驰的景物一掠而去,而我的思绪依然沉浸在农村景象的巨大变化里。时势造英雄,古人的俗言一点不错。还是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伟人毛泽东曾经十分精辟地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作为经历了七十年代的过来人,我对当时移山填沟采用人海战术,“愚公移山”搞大农业的场面是亲身经历过的,且深感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民群众何其辛苦!现在时过境迁,机械化的规模已经通过群众自发的行动延伸进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了。有了机械化,节约了那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就为农村青年走出农村,融入城市,凝聚国力创造了大机遇。回到县城,我带着“耕牛与旋耕机的角色转换”这个重要议题,专门走访了县农机部门。初步了解到,目前农业机械的大普及大发展基本上是从2007年开始的。虽然在之前就有农用车、小四轮、离心式打麦机等农用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彰显了省时、省劳力的巨大作用,但因为历史以来的山区环境限制,可以适宜平川运动的农用机械,要在坡陡土薄的广大农田里耕作还是很困难的。因而,饲养耕牛在农村里仍然是家庭经营中普遍重视的内容。但在2007年以后,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生产力开发的扶持力度,推进了积极稳妥的激励政策,农业科技部门也加快了农业技术的发展改革研究,所以这种适宜于山坡地耕作的微耕机应运而生了。它的推广使用,不但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让牛力耕田走进历史。
(五)
据了解:自2007年以来,党和政府注意大政方针向农村倾斜,同时頒布了许多惠民政策。农业部门以特色产业开发,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的,突出农机管理,农机安全,农机推广和农机新技术培训,较好地适应了农业生产发展对于农机改良条件的需要。
但是,我也注意到农村里正在发生的另一个现象:尽管国家层面对于农村农业的政策倾斜逐年都有增加,对于开展农村“精准扶贫”也加大了资金投入,但是农民们务农的热情反尔降低了。大多数农村的青壮劳力普遍都去遙远的城市里打工,广大的乡村里瑾剩了年迈体弱的老人,妇女和儿童。而像国平家那样还注重农业生产的农户已经不多了。农村里务农劳力的严重缺失,导致大片的土地荒芜。平素那些5060时代,十分珍爱土地的农户,也对种粮缺少了热情。此情此景,令人忧思:假若发生不测事件,谁来养活农村农民?如果许多的农业人口都缺了粮,放眼世界,哪一个国家实体机构能挑得起这副担子!
《家乡的年味儿》
一
时间一到了腊月底,乡下的年味儿就渐渐地浓厚起来了。首先是门外边打工的年轻人都陆续的回到村里,他们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和一年的劳动所得,脸上不仅写满了疲惫,也写满了欣喜和满足。回家了,长年在家里守望的父母或者年纪更高的祖辈,特别露出了少有的欢欣,家人团聚,互相间的嘘寒问暖也特别的道出了浓浓的亲情。乡村里也因为他或她们的归来增添了许多的欢乐气氛。尤其是小孩子们便自动的充当了乡村新闻的报道者。一会儿谁家的小子或女儿回到了村里,谁家的小子还领回了媳妇或谁家的姑娘领回了女婿,便自然成为了村民嘴里津津乐道的故事。这种现象,似乎也特别地招人忌妒,尤其是家里有大小子还没有找到媳妇儿的,便特别的感觉不自在。不过,不管你个人自在不自在,但看在同族或本村乡邻的情份上,面子上的事和相互的亲热气氛还是其乐融融的,你来我往,少不了见面互道热情或者送上一份年下贺礼。
二
当今社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形势蓬勃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日常生活都显得顺畅而富足。因此,无论城市和乡村的外貌在感观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穿着打扮,都在跟随着趋势潮流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在历史和地缘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和平和稳定的社会局面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新中国党和政府创造的盛世繁荣让全国各族人民都共同享受了和平安逸的幸福环境。
翻开新买的农历,据说今年的腊月年关,适逢”绝日”.为什么是绝日?我在网上百度了一下,大概的解释是“木旺绝水,不生发”,所以贴春联的时间被提前到二十八日。由于这个原因,这一天我也就显得格外地忙碌起来。清晨起床后,刚刚地洗漱完毕,老伴就布置了家务。吃过早点,又有人拿来了红纸濹汁等物,让我给他们写春联,包袱纸(一种迷信物品,是把一种土制烧纸用人民币印了,再折叠成信封状,外边又用纯白的大纸包起来写上亡故亲人的名字),并写明“当方土地转给”,就好像平常生活中亲友间往来寄信和汇款,总要通过当地邮局或快递有人办理转交手续的一样(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乡下凡家里有亡故亲人的,在三年期内都需要采用这种祭祀方式)。所谓随乡入俗,我的书法虽然不太好,但在乡村中也属于小有名气的人,所以应付这一类的“帮忙”还是绰绰有余的。然而,这却难为了自己的家人,许多自己力所能及的忙活都只好交给她们来做,而自己往昔常年在外工作,只有逢年过节了才回到乡下老家,故而亲戚邻居们要求我为他们进行这样的帮忙服务实在是平常不过而又不能推诿的。此来彼往,好不容易把对联写完了,时间也到了下午应该喘气的时候。这一天虽然很忙,但也非常充实,感觉能够为乡邻们帮点忙,也是蛮有趣味的事。
二十九日大事不宜,平常就是在家里做零活,给老伴打下手。三十日上午,又开始了给乡邻后辈们家里有亲人过世的去做家庭祭亡人包袱纸的活动。本来,这项事务原该由亡人家属恭请的阴阳先生完成,但是请先生们包袱纸不光要专程跑路,而且大年下的也不能空手上门。更何况那袱纸上的几行字,原本就是程式化的,就像学生们做作业,只要記住公式,对于常数项的填充是可以灵活掌握的。不过这里也有个需要注意的细节:即是当年刚去世的亡人,在袱纸中间的灵位台头上写“新逝”,过了当年的写“故逝”,至于起头的事由,孝子称谓和落款,每年变动都不大。在这里,我随便说几句:我们北方人对于过世老人的祭祀形式还是比较简略的,而南方人似乎要隆重的多(譬如我在江南黄冈的市场上就看见有专门的风水师或阴阳师开设有专业的祭祀服务)。大约下午三点多的时候,各处上坟的鞭炮已经断断续续地响起来了。这时候我的“帮忙”事务也终于告一段落。约莫黄昏的光景,四野零碎的鞭炮声终于沉寂下来,代之而起的则是一阵一阵的更猛烈的阵响。响鞭的声音种类和散开在半空里的绚丽花色都多了起来,也终于织成了一片空间里相互回应的响云!
三
年夜里的祭祀活动也有好几种。我们这里的人们,在历史上是以农粮种植为业的,因此还很信奉天宫赐福,五谷丰登的说法。因此,祭祀一般都是先从祭天爷开始的,天地为大,这是常识。也因此,贴在墙上的“天爷”就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比如市场上请回的天爷,一般是彩绘描图的玉皇大帝座像,对联门额都是现成的,直接往墙上一贴就成了。但是,如果那位乡亲由于忙碌或粗心在市场上没有请到天爷,那就只能请人代笔手写了。一般手写的天爷,就是手剪一块长30公分,宽约10公分左右的黄纸(红纸也可),从上至下写上“奉请天地君亲师之神位”的内容,(这里还有一点区别:如果是专请的阴阳师写的“天爷”,那款黄纸或红纸的天际画有云头,一般手写的“天爷”则没有云头)。其后又在天际两边低一二格的地方分别写上“香灯”“供奉”,下边再写上“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吉祥话,一幅手写的天爷条幅也就完成了。可是,我也发现表述敬奉天爷的神位还有一种写法,就是“奉请天地十方五谷生灵之神位”,两边的对联还写着“国泰民安,世运昌盛”。对于前例容易理解;对于后例,则我不知其典故出在哪里?仰或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广泛的崇拜自然之神也是一种表述心灵虔敬的至高境界。
其次是祭祖宗,祭神灵,祭亡人(新逝去的亲人即前面新填写的神位牌也供奉在堂屋的正中,享受子孙的祭奠),祭灶神,祭门神。灶神的女像据说是玉皇大帝的大女儿,女婿不知为何许人?无论是谁,但是灶神在一般乡村人家的心目中地位很高的,他不光是一家之主神,还向征着和谐和平安。门神自然是秦裙敬德,据说还有贴黄飞虎,赵公明的,财神也有文财神和武财神两种(譬如在江南黄冈的市场上有出售,把财神作门神也反应了人们希望发财的愿望)。但是,在我们本地市场上出售的大概只有前面一种。祭祀的规格是各神位前点一支腊,天爷,祖宗位前各上三柱香,灶神,门神前各上二柱香,家里有饲养牲畜的,在圈房门额上贴钱马,也要插香,点蜡,烧纸钱。
四
要说过年的味儿,还要从食品上说起。“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食物始终都是人类维系生命延续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所以食文化的产生,理所当然的就成为人类满足生活所需的最主要的研究对象。由于这种需求,讲究口腹之欲当然的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称赞和推崇的内容。也因此缘故,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饮食文化。一般的说,汉民族的饮食文化种类可能是历史以来各民族食谱中最完整最齐全的了,所以光菜谱恐怕就有几百上千个名目吧!但要认真归结大概也只有荤素两类。历史上,肉食者一般泛指豪门贵族,统治阶层,依据当然是《诗经》里便有所指,所以在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肉食与粟食的区分。大约在唐中期的时候,又有最著名的诗人杜甫喊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呼声。可见,自古以来食荤食素就是两个区分鲜明的生活阶层。可是,这种区分在历史的进程发展到二十世纪末期至二十一世纪初期的时候,这种单纯以食物化分人类生活阶级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尤其在当今各类生活物资极大丰富,种类特色异彩纷呈的市场,其中最典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整个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内,全国五十多个民族能够共享共和,平息纷争,各民族的食谱文化及其民族特色都能在最大的商业范围圈中扩展开来,提供人人共享的美食机会。
五
在农村里过年,各家各户的主妇们都要在大年三十的这一天,拿出自己最好的厨艺准备过年要用的美食。总而言之,就是大体上要把新年里从初一到初五的食物以及招待客人要用的菜肴都要准备妥当,这是要耗费一些资料和功夫的。其一是煮腊肉,就是要把腊月里宰杀的年猪肉洗刨干净,下锅煮好,熬制成随时能够食用的半成品。其二是做豆腐,即是把黄豆磨成浆,再经过瀘煮熟压成块状。其三是做面食,即是将食用的面粉或大米,通过一定工序加工成熟食,如馒头,卷子,饼子,馓子,麻花。我们陇南的当地人还有一个油炸“面猴”(也叫做面疙瘩)的习惯,就是把小麦粉加水加调料搅成糊,再用筷子或小勺子捞进油锅里炸熟,这是一种很受人喜欢的食物。其四就是包饺子或是整理菜肴,把自种的疏菜或是市场买回的蔬菜洗净,择好,切好备用。其五就是煮火锅,煮黄酒。年夜里,在暮色降临的时候,各家各户的年货都准备齐全了,而且各家的男妇们忙碌了一天,已经疲累之极,很需要坐下来休息,这时候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围着桌子坐下来,端上热腾腾的火锅,倒上一杯热热的自穰黄酒,香味儿立刻在四围中弥漫开来,其乐融融的,一家老小一边兴致孛孛地观赏着中央台的电视直播,欢欢乐乐的安享太平闲适,一边有滋有味的品尝各种自己手调的佳肴美味,应该说这算是很幸福很温馨的年夜生活了。
不知圈内的其他朋友们是否还有更深的体会呢?在我的感觉里大年夜大致如此吧!
《旅途经历》
(一)堵车煎茶岭
数年前去汉中,我在略阳坐上了午后三点多的直达班车。大约五点钟,就到了煎茶岭下面第二个拐弯的地方。我们乘坐的那趟车开的够快,若按当前的速度计算,下午七点多是完全可以顺利到达汉中的。可是,令人意外的遗憾情景发生了,一辆双桥的大挂车从岭上驶下来刚到第一个转弯的地方,正巧遇上了一辆颜色深红色的上行矿车,那辆车就恰恰地撞在了三桥车的腰上。既然出了车祸,当然走不成了,一时间,车声轰隆,喇叭长鸣,岭前岭后很快涌来了许多车,很快就把平素通行的道路堵得实实地。
这时候,不识时务的细雨悄悄地撒在了人们的脸上。深秋时光,细雨带给人们的感觉已经失去了温润和轻柔,而是令人厌恶的凉凉的寒意。既然短时间车路堵住走不了,座在班车上的人差不多都下到路边了,有的趁机活动腿脚手臂,有的看天,有的抽烟,有的骂娘。我的心情也是很沮丧的,看到堵了这样多的车,感到今天晚上在这煎茶岭上过夜的可能更大了。据听说,从开始出了车祸,就有当事人给交警打了电话,而且据同行的当地人说:驻峡口驿的交警是很负责任的,但从接警出警中间还有二三十公里的车程。即时出发,至少需要半小时;如果有耽搁,那就说不准了。于是,人们在路上转悠。时间过去了一个小时,还没看到交警的车来,这就不能不使人增加了在岭上过夜的心理阴影。因为有雨,也因为外边较冷,过了一会儿,人们都纷纷回车上去了,我当然不能例外,也只好乖乖的回车上干等。
说起这煎茶岭,顺便梢带几句:此山海拔高约1200余米,原是汉略古道必经的一处重要关隘,也是历史上南北茶马古道的经行之处。在古代,凡经秦陇之地到蜀中,或经蜀地到秦中,走陆路均选择这条颇有名气的凤翔--兴州--兴元道。大凡驮马贩夫攀登岭上,蛇形爬涉,负重吁吁,均需借地歇息,取水煎茶,调解气力。以故命名煎茶岭,至今少说也有一千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3年,始由成都铁路第二工程局设计施工,历时半年,1954年5月通车。这之后随着宝成铁路建成通车,汉略公路升级改造,构成全国物资运输体系的运营载体--道路交通已经大大缓解了物流压力,然而位于汉略公路要隘的煎茶岭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瓶颈。
天慢慢的暗下来,快到七点钟的时侯,忽然发现那辆被撞的大车慢慢的靠边,而那辆上行的肇事车也挪开了占道位置。终于,被堵塞的车流开始了慢慢的糯动,我们乘坐的班车也发动起来了,久等的乘客们都松了一口气。今年三月,我又去了一次汉中,虽然我们乘坐的还是公用长途,但是走的路线却是十(湖北十堰)天(甘肃天水)高速汉略段。一路风驰,仅两个小时吧,就到了汉中。我心里感慨:时代发展,鸟枪换炮,今非昔比的交通建设,不仅带来的是群众出行方便,其实质体现的就是现代物质文明与建设速度,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果绝对是不可比拟的。
(二)列车上
街谈巷议间,人们都喜欢世上的好人多一些,坏人少一些。数年前的一次经历,让我切身感受了坏人的可恶,好人的感动。
有一次,我与同事去四川出差,乘的是乌鲁木齐到成都的列车。车厢里挤满了西去新疆打工的回程者。寂寥的旅途中,我们与邻座一位带川音的中年人闲侃,不经意便激发了那位汉子的话头,他先是南辕北辙的瞎扯,随即谈起了新疆央歌子和洋缸子的故事。欢笑中,我去了一趟厕所。由于车厢里的暖气有点热,之前我把穿在身上的外衣脱下来挂到了车窗边的衣帽钩上。上完厕所回到座位,我下意识的检测了一下衣服口袋,忽然就发现原来放在衣兜里的车票和二百多元零钱不见了.由于我和同事的车票都是放在我的衣兜里,现在突然丢失了重要票据和部分现金,试想我和同事紧张不紧张呢?要知道那时我们的月工资也就百十元,现在一下子就丢了二百多元和车费,这就等于我们两人的一月工资不见了。火车过了江油,列车员照例要查票。我和同事反映了失窃的情况,列车员建议我们去找列车长。随后,我们在列车员的引导下,很顺利的找到了一位姓李的大个儿列车长。他耐心地听了我们的陈诉,看了我们的身份证和单位介绍信,然后诚恳的说:是我们列车上的工作做的不细致,让极少数坏人钻了空子,给你们造成了损失和不便。但是整个社会的风气不好,不是靠列车上警务部门一家就能够作好的,社会公民都有责任。你们出门少,警惕性不高,也是一个原因。这样吧,等会出站的时候我送你们,但是报销票据要你们自己解决。
到了成都,车上的旅客们都提着行李乱纷纷的往外走。我们心想:这么多人,哪里去找那个大个儿的列车长呢?万般无奈,我与同事在心里已经做好了出站补票的准备,也只好提起行李跟着人流往外走。到了出站口,就发现那个大个儿的列车长端端正正地站在检票口,正等着送我们出站呢。之后,在他的帮助下,我们顺利地出站了.这件事过去了十几年,但至今我还记着那位好心人,还记着他那古道热肠的赤子之情。这虽然只是一桩小事,但却帮助我们解决了实际困难,他的热心至今仍然让我们感到暖乎乎地。
本文发布于:2023-08-06 03:30: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78/6790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