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6日发(作者:庞仁显)
新岁将至,遥看西行的方向,连续的红色拥堵仍在不断在加剧,春运之下,不管是长三角、珠三角还是环京津冀,车流都在奔向乡村的方向。从繁华的大都市到山水田园的乡村,沉甸甸的后备箱里,装载着是一个个回乡的心切。在这个百分之六十的人口常年定居在城市的工业化时代,似乎年味越来越淡,许多地区甚至乡村区域都要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照亮黑夜漫天绚丽的烟花,成了遥远的奢望,大多数人仅仅能够从视频中,隔着屏幕感受这份短暂的夺目与璀璨。
越来越多的人常年漂泊在外,失去了泥土和田野的沁润,在钢筋和混凝土充满焦虑的三百六十天里,期待这一场离别重逢的盛宴,能够短暂的团聚,在酒桌上,在一盘盘珍馐中,忘却暂时的忧愁,收拾行囊,再次踏上归程。
庆幸的是许多地方,仍然保持着中国传统年俗里的记忆,不管是年华画里企盼来年风调雨顺的祝盼,还是饺子里包裹的家庭和睦与圆满;不管是春联中对来年财运滚滚、通江达海的希冀,还是供桌上庄严的祭品,每一次鞠躬与焚香祷祝对祖先记忆的慎终追远。每一个节日的符号,在农业文明为主的华夏大地,生生不息的继续流淌在每一个人的基因里,正如我们对下一次盛大的团聚有所期待,也如我们对明日的归程装点了更多雄心勃勃与千里志愿。
(1)腊八粥与农村记忆
俗语说:“过来腊八就是年”,对于腊八粥,这种由多味杂粮熬煮而成的美味,源自于佛教,农历十二月初八,为了纪念释迦牟尼悟道成佛的这天,信教徒以吃杂粥作为纪念。
佛教自东汉永平年间传入中国,契合了普通民众希望轮回转世,修得正果之心,以今生的苦难来换取来世的福报。而佛教的教义也多多少少契合了统治者笼络民心的愿望,在中原大地遍地开花。在遥远的汉唐以降,战争、疾病、干旱、暴雨、冻灾、蝗灾…以至于颗粒无收,“千里无鸡鸣”的惨景,每个朝代更迭,不绝史书。寺庙的僧侣们普渡善缘,施粥以赈灾民众,让这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食品,迅速游走于华夏大地。
千百年来,每一次寒冬来临,在乡村乃至于城市都少不了这一珍味。建国以后,面临战争的潜在威胁,前30年倾尽举国之力发力于重工业发展,完善工业体系,提升话语权,于轻工业不太注重,许多人的记忆里,味蕾对食物的渴望,是现在衣食无忧的年情人无法体会的痛觉,以至于年岁越大的人,对这种用粗粮边角料熬制而成的佳品,每每念念于心。
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沿海地区迅速富裕起来,从土地上解放的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成为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餐桌上的食品日渐丰盛,或许忙碌的日常,渐渐遗忘这种节日,反而是大鱼大肉,为了饮食结构均衡的需要,调配粗粮以达到减脂养生的目的。但是无可否认,在乡野之间,在年岁半百人的记忆里,越发的对这种粥品难以忘怀,仍然用它来忆苦思甜,追忆逝去的光阴。或许宗教的氛围在今天被淡忘,随着科技的发展,它以另一种方式或为健康,或为养身续存于餐桌。
(2)杨柳青年画、窗花与漳州水仙
年画与窗花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四合院为主的华北平原,每个春节,都是一抹靓丽的色彩,“千门万户曈曈目,且把新桃换旧符”,除夕前夜,携老扶幼,从集市上买回,在门窗上贴上这些带有祥瑞的图画,过年的心也就越发的热烈起来了。
与北方年画不同,南方湿润的气候里,于桌前供奉一盆水仙,氤氲袅袅的茶香里,飘来一缕水仙花盛开的芳香,提金携玉,清水出尘的水仙更能够展现南方人对年味的理解。而北方干燥的气候,冬季百花凋零,枯燥而漫长的严寒,山川昏暗,窗前红色的窗花,更能给节日带来彩色的视觉冲击,装扮节日,只能是在特殊的气候背景下,更多的自娱自乐之举。
越是朴实无华的农村,在窗花或者剪纸的主旨表达中,越是大胆而有震撼力,比如北方年画的代表作,这个运河而兴的城市,杨柳青年画闻名遐迩,包括风俗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娃娃、美人、花卉、山水及神像等,尤以反映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故事等题材见长。比如年画特点通过寓意、写实等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如天津目前仍然保留着新婚当年娘家要给婆家送《五子夺莲》题材的娃娃故事画,以期待添丁进口,多子多福;而历史故事画中,秦琼和尉迟恭为李世民守夜的故事家喻户晓,用他们的画像贴于大门,用以驱邪避鬼,镇宅纳吉,仍然是朴素的乡村里流传较远的记忆;而《莲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连年有余,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
与北方的用图画装点年味不同,南方春意盎然的花市,百花争艳,随处可见的花卉,可以任意装点每个桌前,逛花市也就成了南方人不可缺席的重要年味习俗。除了兰花科如春兰、惠兰,切花如蝴蝶兰,漳州水仙花应该是最具盛名。鳞茎肥硕,箭多花繁,色美香郁,又能雕刻成块多姿的造型,漳州水仙驰名中外,据蔡阪村《张氏家谱》记载:“明景泰年间,在河南为官的族人张光惠告老回乡时,船过洞庭湖从水面拾得两颗水仙花头,带回家乡在圆山脚下的琵琶阪种植,是年正值除夕,水仙夺目盛开,香气袭人,此后无数文人雅士争相培植并咏赞此花,此后水仙花日益繁衍,到清代末叶,面积已达八百余亩,并开始销往吴越等地。”
康熙“骚人空自吟芳芷,未识凌波第一花”,秋瑾“嫩白应期雪,清香不让梅”等诗文,也让水仙成为花中君子,成了文人墨客安堵上不可或缺的陪伴。时至今日,工业化的培育与生产,水仙花也成了漳州的特色产业之一,而快速的物流体系不断完善,地不论南北,不论什么样的气候之下,于寒冬腊月里,水仙花总能映雪绽放,提前与梅花一道报得新春。
(3)湖北糍粑、山西花馍与东北水饺
作为先民最早栽培的农作物,水稻距今已有5千年的历史,中国的地势整体上西高东低,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冲击成了广茂的平原,在这些平原之上,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历来以水田农业为主。夏季风自东南向西北逐级而上,翻越太行山以后,势力渐弱,水量充沛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插柳成树木,非常适宜水稻种植。
这种农作物,在华南甚至可以一年三熟,到了长江流域,也可以一年两熟,充足的食物来源,让稻米文化在南方大放异彩。而由于太行山的阻挡,黄土厚重的山西地区,虽然降水总量可观,但是降水分配极不均匀,十年九旱也并不夸张,麦、粟、高粱成为当地传统的主食,由于空气干燥,更易储存,贫瘠的土壤之上,不可预测的未来气象,使得这里的农作物相对单一,以麦磨粉,制成的面食,用巧夺天工的花样,来弥补餐桌上的单调,所以山西花馍这种传统特色的出现并不为奇。
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花馍最为出名,用面粉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馒头,因花式各样而命名为花馍。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包括:搓、团、等十多道工艺,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闻喜花馍在喜丧节典日常交往各种活动都可用,分大花馍、对对馍、枣花馍、馄饨馍、石榴馍等等。大到重十多公斤,小的像枣那么大,常用的有2斤多和半斤多的。“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在闻喜农村流它始终和百姓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形成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馍等较为完整的花馍体系。男女青年结婚时,新郎家要给新娘家蒸“上头糕”花馍,待新娘出门时,妈妈要将“上头糕”的根部一段裁下来,让一对新人带走,意为女儿应在婆家扎根,其余切成片分送给家族与邻居,表示喜鸟儿翔远了;给老人蒸的寿糕花馍,一周有九只造型优美的狮子族拥着一朵怒放的菊花,寓意“九世共居”。
至于水饺,在东北更具特色,无论什么馅儿都能包裹其中。由于纬度较高,气候严寒,大雪纷飞的时节,户外运动减少,漫长的冬日,劳动人民总能够在美食上,花费更多的力气,来打发漫长的时光,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美食讲究。
年三十的饺子,俗话说:“千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日常包饺子,横排竖摆,皆随其意,年三十包的饺子则不行。东北许多地方盖帘子要用圆形的,先在中间摆放几只元宝形饺子,然后绕着元宝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层摆放整齐,民间俗云“圈福”。也有将饺子捏上麦穗形花纹,像一棵棵硕大无比、颗粒饱满的麦穗,象征着新的一年会五谷丰登。但更多的是把饺子包成几种形状,预示着来年能粮满仓,财满屋,生活蒸蒸日上。
除夕之夜,一家人齐聚一团,共同在除夕之夜包下新年的祝愿,沸水中蒸煮,这种全家协作完成的美食,不仅融洽兄弟,也是几代人沟通的良好契机,当子夜的钟声过半,“饺子”更作为“交子”代表“更岁交子,团圆福禄”。
又一个除夕已经来临,烟花爆竹之声渐稀,酒杯灯盏之间,觥筹交错,不管时代怎么变迁,在中国广大的国土上,年味的习俗仍然在代代传承。
不管是我们焚香祷祝里的慎重追远,对祖先的纪念;还是压岁红包里,浅浅的希望能够时光停驻更慢一些,然而时代的脚步总在飞速向前。快节奏的今天,让一切纷繁复杂的习俗越发的简化再简化,但是每一个期盼团圆,预祝来年更加美好的情感,并没有任何的改变。
我们为了蓝天与白云,禁燃了烟花爆竹;为了疫情,无数人坚守在战疫一线;为了人员物资的通畅,一趟趟列车运行不息。没有什么能阻挡时代的洪流,也许简短的重逢,又要在下一个路口,诉说离别,但是相信下一个春节,仍然能看到年画贴满城市乡村,春联映照南北大地,春晚的舞台之下,仍然是其乐融融的欢聚之夜。
让我们祝福新春,不管身在何处,也不论境遇遭逢,因为春天,总会到来,而再来的时候,一定是春暖花开。
本文发布于:2023-08-06 06:04: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78/6798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