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6日发(作者:蓝瑛)
始祖:神农,后人夏商周时诸侯国为赖。
历史名人:宋臣赖绂;元文学家赖良;清臣赖以英;清诗人、画家、书法家赖镜;清义军领袖赖文光等。
赖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文献通考》等资料所载,周武王有弟叔颖被封于赖国,至鲁昭公四年为楚灵王所灭,其后以国名为氏。史称赖氏正宗。是为河南赖氏。
2、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中国史稿》、《炎黄源流史》等资料所载,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时烈与厉通,又音赖、故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古时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于商代在河南厉乡县建赖国,依附于商朝。周武王伐商时,赖人南迁,后来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子国(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春秋鲁昭公四年,楚灵王灭之,其族人迁至鄢地,其后裔以国名为氏,称赖氏。是为湖北或河南赖氏。
3、源自少数民族有赖姓:①阿昌族赖姓源于阿昌语“喇来”,因其尾音与汉语“赖”字谐音,故姓赖。②另外满、台湾土著、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赖姓。
得姓始祖:叔颖。周朝为黄帝姬姓后裔姬发所建,为加强其统治,武王大封同姓诸侯。据史料所载,周武王封其弟叔颖于赖(今河南省境),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赖被楚灵王所灭,其后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赖姓。故叔颖则被尊为赖姓始祖。
迁徙分布:赖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据《姓氏考略》所载,最早的赖姓家族,居于古代颍川(今河南禹州)一带,为周武王之弟叔颖后裔。秦汉时期,赖姓已有迁居南方者,《元和姓纂》中即载:“汉有交趾(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太守赖先,蜀零陵(今属湖南省)太守赖文。”这一时期,居于颖川的赖姓发展最旺,是为“颖川郡”。魏晋南北朝时,赖姓加入了为躲避纷乱由北方而南迁的队伍之中,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均有赖姓足迹。据《赖氏族谱》所载,东晋有赖忠诚任虔州(今属江西省)知府,后人赖光迁居松阳(今属浙江省),到赖遇时已成当地一大郡望,晋安帝亲题“松阳郡”赐予赖遇,故此支望族以“松阳”为郡号,并尊赖光为开基始祖。另外,赖光后人有迁居江西者,且在当地发展成为大郡望,治郡为南康郡。隋唐时期,政清民和,赖姓繁衍愈盛,各支脉竞相延伸,葱茏郁茂。宋元时期,赖姓又有大量南迁者,可以说是赖姓历史上继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大迁徙。这次南迁,使得发源于中原河南之地的赖姓更加称盛于南方各地。另外,宋代赖姓有一支在河南武陟繁盛起来,治郡为河内郡。明朝初年,赖姓又有迁居于四川、云南一带者,并且多数融入阿昌族。清朝初年,赖姓有进入台湾者,据载,赖云从福建漳州渡海至台中开基,此后,从闽、粤迁往台湾,进而移居海外者不绝。今日赖姓以广东居多,约占全国汉族赖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赖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4020电子书一七。
历史名人——
赖裴:江西省雩都(今于都县)人,唐乾元年间进士,被任命为崇文馆校书郎,未赴,退居乡里,人称其所居之地为“秘书里”
赖瑛:广昌人,明永乐年间进士,以刚直敢谏,体恤民意而深受百姓拥戴,官至参政。
赖礼:南康(今属江西)人,明代历任武功(今属陕西省)、沅江知县,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广受称颂。
赖镜:城西人,明代画家,诗、书、画俱精,时称“三绝”。
赖和:台湾省彰化人,作家。在白话文学运动中,反殖民主义、反封建倾向鲜明,其创作宗旨坚持“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后被日本当局迫害病死。
赖宁:四川省石棉人,在一次扑救山火的奋战中,不顾个人安危,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为保护国家财产,英勇献身,年仅14岁。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其“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国各族少年向赖宁学习。
赖文政:荆南(今湖北省江陵)人,南宋曾两次领导过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茶农、茶贩起义,后被诱降,死于江州。
赖禄孙:元朝宁化人(今属浙江省),大孝子。延佑年间赣寇作乱,欲杀其母,禄孙以身蔽母曰:“宁杀我,勿伤我母。”其母病渴乏水,禄孙含唾煦之。
赖汉英:广东花县人,太平天国将领。历任天国殿右四指挥、殿右四检点、夏官副丞相等职,后旋死于杨韦事件,一说天国失败后,避居九龙,后返乡。
赖世隆:明朝清流人,宣德进士,官编修,曾献策平定邓茂作乱,招集散亡盗贼十余万,功勋卓著。
赖文光:广西人,太平天国将领。先随陈玉成转战皖鄂,镇守黄州(今湖北省黄冈),被封遵王,后在江苏扬州瓦窑铺被俘,英勇就义。
赖传珠:江西省赣县人,早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直任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军区政委、国防委员等职,并被授予上将军衔。
赖际发:福建省人,早年参加革命,任红军政委、八路军旅政委。建国后,历任国家建委副主任、政协常委、中央委员等职。
郡望堂号。1、郡望:颍川郡:秦王政17年置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此支赖氏,其开基始祖为叔颖。南康郡:晋太康三年置郡。东晋移治赣县,相当今江西省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地。此支赖氏,为赖光之后。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河内郡:楚汉置郡。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松阳郡:旧县名,在今浙江省西南部,1958年撤消,并入遂昌县。此支赖氏,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赖光。赖光3世孙遇公,晋宁康年间任江东太守,上书朝廷,晋帝御笔亲书《松阳郡》封松阳为郡。明成化二十二年江西赖氏宗族共同商定尊遇公为江西赖氏始祖,称松阳赖氏。
2、堂号:颍川堂:赖氏族谱载:“赖氏之先本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三子仲叔九代之孙颖公。宣王时锡封颍川,是为赖国。颍公之后,计十四世而国并于楚,子孙遂隐居颍川,以赖为姓,以颍川为郡焉。”故颖川为赖氏发祥之地,堂号颍川源此。颍川,考其地在今河南省信阳县。秘书堂:唐代赖棐,从小聪明,7岁会写文章。20岁通九经百家之言。乾元中,中了进士,拜崇文馆校书郎。他不愿干,退居乡里,人们把他的家叫做“秘书里”。此外,赖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南康堂”、“河南堂”、“西川堂”、“松阳堂”、“五常堂”、“五美堂”、“锡美堂”、“怀德堂”、“积善堂”、“思敬堂”、“水声堂”等。
宗族特征:1、赖姓是一个发源于北方,而在历史演进中成为以广东为主居地的典型南方姓氏。
2、赖姓人才辈出,尤以宋明两代江西万安为盛,故有:“一县两代人才多,江西万安赖氏兴”的佳话流传于世。
3、赖姓字行严谨,寓意深远。如民国时抄本《赖氏家谱》中有福建赖姓一支字行为:“寿福承祖泽,光宗寄昆贤。”
赖姓与来、莱是两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51、屠
始祖:蚩尤,黄帝诛蚩尤后,该族住地为屠。
历史名人:明臣屠叔方;明女诗人屠湘灵;明诗人屠本峻;清天文学家屠仁守;清臣诗人、书法家、文学家屠倬等。
姓氏源流:
1、出自九黎族,是蚩尤的后代。相传,上古时代,黄帝与炎帝两个部族联合起来,在涿鹿与九黎族大战,擒杀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遂将其部族人收入自己的部落。其中一部分人愿意归顺的,就迁到邹、屠两地定居,形成邹、屠二姓,均以居住地名为姓。邹、屠二地均在今山东境内。
2、出自子姓,是商朝王族的后裔。商朝建立之后,分封同姓诸侯,其中一支封于絃国。絃国灭亡后,其族人遂以国名命姓,为絃姓,后来又去邑为屠,称屠氏。
3、以职业技术命姓。古人有屠宰为业者,其后便姓屠,称屠氏。
迁徙分布:屠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远古氏族社会时候有个著名的部落首领叫蚩尤,他的部落崇拜牛图腾,是勇猛好战的部落。相传有一次蚩尤的部落和黄帝的部落在河北逐鹿一带决战,最后蚩尤被打败。黄帝为了防止蚩尤的族人以后还会做乱,就把他们分散在各地居住。其中有的被迁居到屠和邹的两个地方去。这些人中有的就以居住的作为自己的姓氏,分别称为屠氏和邹氏。而屠氏就是今天屠姓的最早起源。屠姓还有另一支起源。春秋时候,有一种官职叫作屠人,是专门负责牲畜屠宰的官职。屠人的后代中有的以官职名作为姓氏,称为屠氏,是今天屠姓的又一来源。在古代,屠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广平。
历史名人——
屠隆:字纬真,一字长卿,明朝戏剧作家、文学家,浙江省鄞县人。历官吏部主事,有异才。常招名士饮酒赋诗,游历大山名川,而政务不误,著作颇丰。著有《昙花记》、《修文记》、《彩毫记》等。其中《彩毫记》写李白生平,刻画诗人气质较成功,但掺有神仙虚妄色彩。
屠侨:字安卿,明代吏部尚书,滽再从子也,正德六年进士,授御史巡视居庸诸关。武宗遣中官李嵩等捕虎豹,侨力言不可,世宗时,历左都御史。卒赠少保,谥简肃。
屠叔方:明代监察御史,秀水人。万历进士。有《建文朝野汇编》等传世。
屠本畯:字田叔,号豳叟。浙江省鄞县(今宁波)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海洋动物学、植物学。屠本畯出身于书香门第。曾以父荫任太常寺典薄、礼部郎中、两淮运司同知,后移福建任盐运司同知。他鄙视名利,廉洁白持,好读书,到老仍勤学不辍。屠本畯曾说:“吾于书饥以当食,渴以当饮,欠身以当枕蓆,愁及以当鼓吹。”明中叶以后,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中国有一些知识分子,由于深入实际考察和研究,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较重大的成就。屠本畯就是其中之一。他通过调查研究,著有《闽中海错疏》、《海味索引》、《闽中荔枝谱》、《野菜笺》、《离骚草木疏补》等书。内容涉及植物、动物、园艺等广阔领域。
郡望堂号1、郡望:陈留郡:秦始皇置陈留县,汉代改制陈留郡。在今河南省开封地区。广平郡:汉景帝置。在今河北省南部永年县一带
2、堂号(缺)。
屠姓与涂、图是两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52、车
始祖:姜尚后人田千秋,汉臣,改姓车。
历史名人:晋将车胤;隋画家车惠畴;宋理学家车似庆;明臣车梁;清诗人车鼎晋等。
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寻根溯源,
车姓来源有五:
1、出自妫姓。据《元和姓纂》、《汉书》所载,舜后田氏之裔,汉丞相千秋以年老得乘小车出入省中,时人谓之车丞相,子孙因氏。
2、出自嬴姓。据《路史》所载,春秋时秦国子车氏之后有车姓。
3、据《世本》所载,相传黄帝之臣车区占星气,据传乃车姓之始。
4、赐姓而来。据《圣君初政纪》所载,明时邳州指挥使车言,本姓信,洪武中有军功,赐姓车。
5、出自他族。据《魏书•;官氏志》载,河南车姓,源自鲜卑人,北魏时改车氏、车非氏为车姓;据《魏书》所载,西域车氏,本车师国胡人,以国为氏;鄂伦春族特禾格氏汉姓为车;清时高丽人姓,世居平阳(今山西临汾);今朝鲜、满、蒙古、回、白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车千秋。冯翊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西汉大臣。战国时田齐后裔。初为高寝郎,“巫蛊之祸”中,戾太子为江充谮陷,他上书为死去的太子伸冤,武帝感悟,越九级提拔为大鸿胪,故史有千秋九迁之佳话。不久,拜为丞相,封富民侯。为相期间,劝帝施恩惠,缓刑法,又受遗诏与霍光等共辅少主(即昭帝)。他为相十余年,笃厚有智,谨慎自守,声望遭遇均超过前后数任。年老时帝特许他乘小车入宫殿中,号车丞相,子孙因以为氏,为车姓,并尊车千秋为车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车姓主源发源于今陕西咸阳,由于仕宦、求学等原因,逐渐在当时的国都——今陕西西安定居并发展起来,此地汉称为京兆郡,故后世车姓有以京兆为其郡望堂号的。此际见诸史册的车姓除车千秋、车顺父子外,还有同时代的壮士车忠等,表明车姓决非车千秋一支,《张骞传》中的车忠只是一名兵卒,而当时车千秋家族势力庞大,故车忠决非出自此一支车姓。历新莽而东汉,车姓子孙很快在北方的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甘肃等地,南方的安徽、湖南等地散居开来。魏晋南北朝时期,车姓有南徙江苏者,并在今山东曲阜、陕西西安、安徽寿县、湖南安乡等地形成大族,昌盛为车姓鲁国、京兆、淮南、南平郡望。北魏入主中原,定都今河南洛阳,汉化改革时,作为鲜卑大姓的车氏、车非氏改汉姓为车,这支新鲜血液的注入极大的壮大了车姓家族,并与繁衍于此地的车姓相融合,昌盛为车姓河南郡望。历隋唐两代及五代十国,车姓逐渐播迁于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等地。宋末元初的夷族入侵,更导致了车姓子孙足迹遍布于福建、广东等地局面的出现。明初,山西车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北、湖南、江苏、山东、河北等地。明中叶以后至有清一代,车姓人有迁居台岛,扬帆东南亚者。并随着山东人闯关东,山西人走西口,陕西人去甘肃,河南人迁陕西,湖广人填四川等多次政府强令移民和民众自发移民运动,车姓人在西北、东北、西南等地生根发芽。如今,车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山东、甘肃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车姓约占全国汉族车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
郡望堂号:车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1、鲁国,西汉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2、南平郡,晋改南郡治,治所在作唐(故城在今湖南安乡北);
3、河南郡,汉改三川置郡,治所在雒阳(故城在今河南洛阳东北);
4、京兆郡,汉代设置,治所在长安(故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5、淮南郡,汉代设置,治所在寿春(今安徽寿县)。
堂号:“萤照”、“玉峰”、“淮南”、“还读”、“高露”等。
宗族特征:1、车姓主源两支,一支为车丞相的后裔,一支为鲜卑后裔。若车姓源自黄帝臣车区的话,那车姓的历史就更加久远了。2、成语“囊萤照读”的主人翁车胤,其作为发奋读书的楷模,成为后人教育子女的最佳教材。
名人精粹:车顺:车千秋子,西汉大臣。昭帝元凤四年嗣侯。官云中太守。宣帝时,以虎牙将军击匈奴,坐诈增虏获,自杀。
车成:东汉初梁郡(今河南商丘)人。兄弟二人均为赤眉军所执,成叩头乞以身代弟死,因均得释。
车胤:南平人,东晋大臣。初辟从事,后迁征西长史,以博学显于朝廷。累迁丹阳尹、吏部尚书,后因得罪专权的司马元显,而被逼自杀。
车济:敦煌(今属甘肃)人,东晋官吏。果毅有大量,任金城令时,金城被石虎将麻秋所攻陷,他宁死不降而被杀。
车路头:代(今山西大同北)人,北魏大臣。官至散骑常侍,赐爵金乡公,后改宣城公。每至评狱,常献宽恕之议,以此见重于朝。
车似庆: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宋代学者。潜心理学,隐居乐道,年已及耄,读书犹至夜半。释经评史,榷古商今,迥出新意,自成一家之言。有《五经论》、《闲居录》等。
车安行:车似庆侄,宋代诗人。认为“圣贤穷达,自关世道”。工诗,有《镂冰集》。
车若水:车似庆孙,宋代学者。工古文与诗,无意仕途。有《宇宙略记》、《世运录》、《道统录》、《玉峰冗稿》、《脚气集》。车垓:车安行从子,宋代经学家。度宗时以特科授迪功郎、浦城尉,不赴。精于经学,尤深于《礼》,与从兄车若水并传安行学。有《内外服制通释》。
车宁:福建闽县人,明代大臣。性坦宕无私,有谋略,博学强记。正统间进士,历户、工两部主事、湖广参议、广东参政、广西左布政使。抚谕少数民族,辖境安宁。
车霆:山西离石人,明代大臣。性质直,不拘小节,成化间进士。曾任平凉知州,治政尚严,宗室不能干以私。后累迁都御史,巡抚宣府。车大任:湖广邵阳(今属湖南)人,明代官吏。万历进士,历南丰知县,官至浙江参政,所在有嘉誉。著有《萤囊阁正续集》。其子车以遵,工诗,有《高露堂集》。车万育:湖南邵阳人,清代官吏。康熙进士,官至兵科掌印,以敢言著称。其子车鼎晋亦进士出身,工书法,笔力超绝,有《四书辨体》、《审音考异》、《天竹山房诗集》。
车姓与掣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53、劳
祖始:神农农官劳正。
历史名人:明臣、诗人劳堪;明诗人劳济;清诗人、画家劳征;清臣劳崇光、劳潼等。
姓氏源流:劳(L-o劳)源流纯正,源出有一:起源于汉代,是一个以山为氏的姓。在今天的山东省青岛市东面的海面上,有一个有名的风景胜地——崂山。崂山在古代的时候称为劳山。居住在崂山的人一直自为体系,很少去与外界的人交往。相传在秦始皇时期,方士徐福带领着5000童男童女出海访仙,就是从崂山上的船。居住在崂山的人一直到西汉时才开始与外界的人交往,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他们成为了汉王朝的百姓。汉王朝在这个时候赐他们为劳姓。世代相传。
迁徙分布:劳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劳氏家族的得姓,与一个地名——崂山有关,崂山又名牢山,崂山古时称劳山。是山东的一座名山,位于胶州湾东岸,也就是即墨县的东南,是著名的风景胜地。相传秦始皇时方士徐福(徐市)率领3000童男童女出海访仙,求长生不老丹,就是从这里出海的。劳氏,依据《元和姓纂》上记载,正是因为其先祖居住在此地,以地为氏而得姓。这个发源于山东劳山的家族,一向以渤海为繁衍中心,目前全国各地的劳姓人家的老家便在这里。望族居武阳郡(今河北省大名县东)。
历史名人——
劳泉:清代诸生,字平甫,仁和人。他和劳革两人专攻历史书,在当时很有名气,人称“二劳”。
劳夷:唐代贤士。
劳因:宋代良臣。
劳钺:字廷器,明代进士,江西德化人。历任江浦、临江、山阳三县,政绩很好,深得百姓的拥护。后来迁任湖州太守。
劳权:浙江仁和(杭州)人,字平甫(1818-1861),又字衡子,号巽卿等。精于校雠之学,所校有《元和姓纂》、《大唐郊祀录》、《北堂书钞》等,引证博而精,世称善本。劳权校《乐府诗集》亦是如此。
劳彦远:三国时期著名的宦官。
劳崇光:清朝人,举为进士而当官。他见识独到,也爱独来独往,办事有魄力。他也因为写得一手好文章而出名。
劳乃宣:字季瑄(1843-1921),号玉初。原籍浙江桐乡,生于河北广平(今河北省永年)。1871年中进士,1879年至1900年先后在河北临榆、南皮、完县、吴桥等地任知县。1901年10月年至1902年任浙江求是大学堂总理,1902年至1903年6月任浙江大学堂总理。施教以经义为主,中外政治诸艺为辅。1908年升为四品京堂,任宪政编查馆参议。1911年11月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后又兼任学部副大臣。平生尊古重道,博通经史、礼制、刑法、历算、教育,尤重数学研究,对语言统一有一定贡献。此外,劳姓名人还有东汉的琅琊名士劳丙,晋朝原三公郎劳霸,后蜀官拜尚书的劳彦劳樟,清代的云贵劳湮,明代的副都御史劳甚、嘉靖中罗田知县劳樟,清代的云贵总督劳崇光、文学家孝舆……等,都是劳姓的重要人物。
郡望堂号。1、郡望:武阳郡:隋代将魏州改为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省大名东北),唐代又改为魏州。相当今河北省大名、磁县、涉县、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省冠县一带等县地。松阳县:东汉建安四年(199年)分章安县地置松阳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析松阳东乡地置括苍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松州。八年废州复县;同年,省遂昌县入松阳县。景元二年(711年)遂昌从松阳析出。乾元二年(759年)析南乡地置龙泉县,至此,县域基本稳定。唐贞元间,县治由古市迁今址。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易名长松县;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改称白龙县。宋咸平二年(999年)复名松阳县。渤海郡:西汉置。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劳姓与醪、酪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54、浦
始祖:神农后人姜尚,封地有浦,后人为姓。
历史名人:明臣、诗人浦南金;明诗人、文学家浦杲;明诗人、画家浦源;清史学家浦起龙;清臣、易学家浦龙渊等。
姓氏起源:浦姓出自姜姓,是西周时期姜太公的后代。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人有奔于晋国的,做了晋国大夫。因为被封于浦,于是以浦作为姓氏,称为浦氏。
迁徙分布:浦姓的望族居住在京兆(今天的陕西长安东)。
郡望:1京兆郡:《郡望百家姓》记载:浦氏望出京兆郡。即是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天陕西省西安至华县一带。2广平堂:三国时期浦仁裕著有《广平记章》15郡。
历史名人:1浦源:明代画家,无锡人。在福建游历,与林鸿辈号为“十才子”。
2浦镛:明代监察御史,字廷用,上元人。成化年间擢升建宁知府,以清廉节俭为治,人们很景仰它。
3浦仁裕:三国时期魏国学者,著有《平章记》十余卷。
4浦南金:明代唐府教授,字伯兼,嘉定人。嘉靖举人。博学多才,喜好古文,擢升国子助教。死后没有留下一点值钱的遗产。著作有《诗学正宗》。
浦姓与朴、蒲、濮、溥、莆、普姓是五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55、农
始祖:神农,后人以农为荣始作姓。
历史名人:待查。
姓氏源流:
1、出自神农氏,是炎帝的后裔,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农氏后人入朝为农正官,职掌农业生产和祈祷丰年等事务。他的后人就以农为氏。
2、出自以官名为氏。远古负责管理农事的官称为农正官。任此官职的人,其后代有的以官名中的“农”字为姓,称农氏。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有农姓:①壮族侬姓改为汉姓。北宋时,赵宋明对广西农洞壮族侬部亲属实行灭族,对侬洞百姓则以赐姓的名义副其“从良”,改为汉姓。侬洞壮族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更姓赵,一部分则忍痛割爱,将侬字省去人旁,以农为姓,而且还在家谱中说先祖是随狄青自山东来。②羌族本有苏农氏,改汉姓为农氏。
得姓始祖:神农氏。即炎帝,又作列山氏、烈山氏、厉山氏、连山氏,赖山氏……《易•;系辞》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为有天下的王,为炎帝、赤帝、农皇。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神农有子叫柱,又叫农,即炎居,其后代中有的就以农作为姓氏,称为农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农姓。故农姓的始祖就是神农氏。
迁徙分布:农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的首领,他的部落崇拜凤图腾,和崇拜龙图腾的黄帝氏族一起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部落很善于农业生产,种植业很发达,而种植业要比狩猎,采集更有保障,所以他的部落很兴旺昌盛。炎帝的后后代中,有神农氏,相传教导天下人播种种地,很受尊敬,名扬天下。而神农氏的后代中有的就以农作为姓氏,称为农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农姓。到了周朝时候,农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朝廷里面也专门设置了一种叫“农正”的官职,专门负责天下的农业生产和祈祷风调雨顺的事宜,是很重要的官职。农正的后代中有的以官职名为姓氏,是今天农姓的又一支起源。另一支农姓源自北宋时广西壮族的侬氏。北宋王朝穷于对付北方辽、西夏的战争,无暇南顾。祥符三年(1010年),交趾李朝建立,交趾李朝趁北宋王朝的南部边疆松弛之机,强占壮族土地,掠夺人口,榨取财物。宋神宗熙宁年间与交趾李朝的战争。不断侵扰广西沿海。侬智高起兵反抗,在傥犹州(今靖西县东部)建立了“大历国”,交趾王李德政又派兵镇压。侬智高多次要求归附北宋,北宋王朝为了避免南方疆场生事,置之不理。侬智高在安德州(今靖西县境)建立了“南天国”。皇祐四年(1052年),率众攻占邕州城(今南宁市),自称“仁惠皇帝”,改国号为“大南国”,年号启历。接着,挥师沿郁江东下。在10多天之内,连克沿江9个州,进抵广州城下。侬智高的军队也由5000人迅速壮大为50000人。围广州城57日不下。北宋王朝调遣大军围剿,侬智高率师转回广西,为宋大将狄青败于昆仑关归仁铺。封建统治者对壮族先民的反抗斗争进行暴力征服,一方面大肆屠杀,一方面大量掠夺壮族先民为奴婢,使其中的幸存者在皮鞭下逐渐接受汉文化,融合于汉族之中。在打败侬智高后,赵宋明对侬部亲属实行灭族,对侬洞百姓则以赐姓的名义副其“从良”,改为汉姓。侬洞壮族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更姓赵,一部分则忍痛割爱,将侬字省去人旁,以农为姓,而且还在家谱中说先祖是随狄青自山东来。据农氏家族的族谱这样说:“……太祖始祖,本属为帝裔孙,迄今二千余年,世系繁衍,散处于各省县者,代有其人。至皇祜年间,农氏一姓,由山东省随狄武襄(青)征南者,以千数百计……各散居于滇、粤、越等处……”农姓为正牌壮族。由于统治者对起义的残酷镇压,后人提该历史事件心有余悸,故不敢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的先祖与侬姓有关联(余略)。
历史名人:农益:平南人,明永乐年举人,官训导,是明代的一位名儒。农猷:明代官淳安县县令,多有惠政。农志科:沅州人,明宣德年间任靖州学正,亦是明代的一位名儒。
郡望堂号1、郡望: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初置雁门郡,秦、汉因之。雁门郡相当于今山西省代县一带,有雁门关,是长城重镇之一。
2、堂号:稼穑堂:相传农氏是神农氏的后裔,神农氏教民稼穑(种庄稼),该堂号由此而来。
56、斜
始祖:神农后人姜尚后裔齐康公。
历史名人:宋臣斜涛等。
斜姓与谢、薤、撷、缬姓是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57、晏
始祖:神农子孙,姜尚后人晏婴,齐臣。
历史名人:宋相晏殊;宋词人晏几道;宋古文字学家晏溥;明诗人晏铎;清臣、易学家晏斯盛等。
姓氏源流:
1、来源于姜姓。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晏弱被分封于晏,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齐河县西北的晏城,所以他以晏作为自己的姓氏。他的后代也沿用晏姓,形成了晏姓的以支。
2、来源于陆终氏,是陆终子晏安的后代。传说中的古帝颛顼的第五个儿子叫做阳安,他的后代便以晏作为姓氏,并且在春秋时期与高、国、鲍一起成为齐国的四大望族,世代在齐国做官。
3、来源于上古尧时期的大臣晏龙。据说晏龙是尧时掌管音乐的大臣,为历史上最早的晏姓人物。晏龙被认为是此支晏氏的始祖。
得姓始祖:晏安。晏氏的出处,我国最古老的《世本》专籍记载说:“陆终子晏安之后。”此外,《姓氏考略》上说:“世本,陆终第五子晏安,唐尧君有晏龙,见山海经,当为晏氏所自出,望出齐国。”由此可见,晏氏是一个具有几千历史的古老家族,他们的得姓始祖是晏安,是陆终的第五个儿子。陆终则是祝融氏吴回之子,推算起来,他们是黄帝的后裔,龙图腾的族人。这个古老的客族,传到了春秋时代,家族昌盛,成为齐国四大贵族之一。主要繁衍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因此,《元和姓纂》一书记述他们的源流说:“左传,晏子名弱,齐公族也,生婴,字平仲,晏父戎,晏公厘并其族,汉有司隶校尉晏将。”望族居齐郡今山东省临淄县。晏氏后人尊晏安为晏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晏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晏姓出自姜姓。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的氏族崇拜龙图腾。黄帝有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颛顼又有一个曾孙,叫晏安,而晏安就是晏姓的始祖。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夫被封在晏(今山东省齐河县西北的晏城),他的后代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称为晏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现在的晏姓。晏姓的望族居住在齐郡,即是今天的山东临淄一带。晏姓是当今较罕见姓氏,但分布颇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27%,居第二百四十一位。尤以湖北、四川、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晏姓占全国汉族晏姓人口的82%。
历史名人——
晏婴:字仲(?-公元前500),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著有《晏子春秋》8卷250章。
晏殊,字同叔,北宋宰相,著名词人,临川人。景德初年曾以“神童”之名被真宗如为进士,庆历中官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他填词擅长小令,承袭南唐风格,多表现士大夫阶层的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音调和谐。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句,传诵很广。他喜好贤能,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都曾是他的学生。他的儿子晏几道也是北宋著名的词人。
晏铎:自贡富顺县人,明朝永乐十六年(1418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福建道御史。他学问渊博,才华出众,为官清正,政绩斐然,受到人民爱戴,是明英宗时期的“景泰十才子”之一。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的第七子,也是北宋有名的词人,他的词多感伤情调。
晏天章:宋代棋师。他不但棋下得好,而且善于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著有《元元棋经》一书,为后世研究下棋理论提供了材料。
晏顿复:宋代吏部侍郎,曾经驳论二十四事,反对秦桧投降求和的主张。
晏敦复:字景初(1120-1191),晏殊曾孙,宋代临川文港沙河村(分属进贤县)人。少就学于程颐。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中进士。初任御史台检法官。绍兴元年,由礼部郎迁吏部郎……因事件右丞相吕颐浩,贬为贵溪知县。后改临江军通判。不久,复召为吏部郎,转左司谏,进中书门下诸房公事。晏敦复为人刚直敢言,曾弹劾准西宣抚使刘光世强换淮西民田;揭露右丞相汪伯彦之子汪召嗣无德无才,反对派他担任江西盐司(转运使)和袁州知州。绍兴八年(1138年),金人遣使前来议和,要南宋君臣拜接金熙宗的诏书。吴敦复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上疏坚决反对。宰相秦桧派人暗中拉拢,许以高官厚禄:“公能曲从,两府旦夕可致”。他横眉冷对,声裂金石:“吾决不以身计误国家,吾乃姜桂之性,到老愈辣。”绍兴十五年,曼敦复代理吏部尚书,兼江淮经制使。因与秦桧不合,改任宝文阁直学士,并先后出任衢州知府、亳州提举。后闲居数年卒。宋高宗曾给予“严峻耿直,敢于议政”的好评。
晏斯盛:字虞际,号一斋,清朝新喻浒江(现为上高县蒙山乡所辖)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江西乡试第一名,次年举进士,为庶吉士。雍正元年分校顺天乡试,授翰林院检讨。五年为会试同考官。雍正六年(1728年)晏授山西道监察御史。山西,普是雍正皇帝的宠儿、当朝宰相朱轼(高安人),于康熙劣官史,做出了好成绩的地方。因此,当晏斯盛前往山西任上,雍正赐他浮水古砚及笔墨时,郑重说明:“此太学士朱试所进,今以赐汝,汝可时时把玩,勉为朱轼可也。”雍正这番话,晏斯盛当然心领神会,铭记在心。一到山西,便新官上任三把火,敢于碰硬脑。当时清政府派往山西驻防、监视人民的镶黄旗军胡作非为,恣意要马匹,凌辱官绅。晏斯盛了解到这情况,即向雍正如实报告。雍正阅后即批;“晏斯盛据实陈奏,甚属可嘉,若隐忍不言,则此辈愈多事矣,晏斯盛着交部议叙。”晏到安徽的第三、第四两年,连年旱灾,安徽江北州、县人民大量逃荒,离乡别井,外出求食。旱灾原因,主要是没有修水利。晏花了很大精力,用以工代赈办法抓兴修水利,同时写了江北水利书二卷,总结水利兴修与否的经验教训,及其兴办措施等等。其时又奉上级命令,要他暂时管理好龙江、西新各关口税务,并要将这些税务关口的积弊上奏,要实事求是,不以隐以私情。大概是这两件事情都办得不错,乾隆比较满意,乾性七年(1742年)三月又擢升为山东巡抚。乾隆八年(1743年)三月,晏调湖北巡抚。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晏斯盛闻乾隆南巡,曾往安徽淮上迎驾,兼述衷肠。这年十一月,又往北京祝皇太后寿。乾隆问斯盛:“汝母年几何?”对曰:“八十又八。”翌日,乾隆赐晏母“春永萱庭”匾额及内缎荷包。次年正月晏抵家,不久便病死。乾隆遣官谕祭。晏著有《易学初津》、《禹贡解》、《楚蒙山房易经解》、《诗集》数十卷,皆梓行。
晏阳初:中国平民教育家。又名兴复(1890-1990)、遇春、云霖。四川巴中人。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后转美耶鲁大学,主修政治经济,1918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19年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攻历史学,获硕士学位。1944-1945年,美国锡拉丘兹等三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晏阳初大学毕业后,立志献身平民教育。1923-1949年长期担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总干事。1926年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市)开始乡村平民教育实验。1940年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后名乡村建设学院)任院长。1950年离台湾赴美国。50年代以后,协助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及加纳等国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60年代在菲律宾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任院长及该院理事会主席。晏阳初还曾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担任顾问。晏阳初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见乡村建设),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著有《平民教育概论》、《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郡望堂号1、郡望:齐郡:西汉初年将临淄改为齐郡,治所在东平陵。相当于今天的山东临淄市一带。
2、堂号:廉俭堂、久敬堂: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晏婴,他虽然身居高位,却严格要求自己,力行节俭,很少吃肉,他的妾也不穿帛,他的一件狐裘穿了30年。孔子对他的品行很赞赏……
晏姓与严、燕、阎、颜、彦、偃、闫、俨姓是八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58、尚
始祖:神农后裔姜尚。
历史名人:元戏剧家尚贤;元相尚文;元臣尚野;清将尚可喜等。
1、尚姓传说是姜子牙的后代。姜子牙,又名姜尚,他是商朝的大臣。但因为商纣王的昏庸无道、奢淫荒诞,激起民愤。姜尚也加入了征讨商纣王的行列中。最终帮助贤主完成大业,功成身退,隐居而改姓为尚
2、源于秦代,以官职命姓。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有六个带“尚”字的官职,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尚书。尚,管理、负责和司掌之意,这六个官职就是管理服饰、膳食、冠冕、起居、沐浴、书籍的宫廷官吏。这“六尚”之官的后裔,有的以祖先职官为姓,也称为尚姓。
3、出自宇文氏。宇文氏本为东部鲜卑族复姓,其中一支世居松漠。唐朝时有人名宇文可孤,官至神策大将军,初赐姓李氏。后复本姓宇文。以功加检升校尚书右仆射。官居高位,遂以职官命姓为尚氏,称尚可孤,其后亦为尚姓,融入汉族。
历史名人——
尚衡:明朝人,弘治年间进士,官至工科给事中。曾上疏谏止造佛塔,有“臣可无此身,陛下不可有此过”之语。
尚结赞:唐代吐蕃大相。极有才略,伏兵御寇,屡立战功。
尚可喜:清初辽东人。明朝末年为广鹿岛副将。明亡后,归服清朝,授总兵官。从征宣化、代州。顺治初从入关,剿李自成,平定湖南、广东,封为平南王。
尚小云:京剧四大名旦之一。他擅演艺高胆大、豪放豁达的古代妇女及少数民族妇女。尚派名剧有《梁红玉》、《汉明妃》、《双阳公主》、《墨黛》、《昭君出塞》等。尚姓名人还有唐代尚书右仆射尚可孤、宋代诗人尚长道、元代戏曲家尚仲贤、明代岳阳令尚达、清代尚兆山。
尚姓与商、赏、绱姓是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59、习
始祖:炎帝:后人封国**。
历史名人:汉臣习承业;三国吴臣习温;晋将习辟缰;明文学家习经等。
姓氏起源:
1、以国名为姓。中国古代有诸侯国**,灭国后,其公族有的以原国名命姓,遂为习姓。
2、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有地名少习,在今陕西商县东180多里,后称为武关,居其地者,有人以地名为习姓。
得姓始祖:习响。习姓的得姓是以国为姓。根据《风俗通》记载,习是一个古国名,汉代有习响,曾出任陈相。而《左传•;杜预注》上记载,习氏,是以地为氏的姓氏。少习原是一个地名,在折县东之武关,望族出自襄阳。古代有诸侯国**,**被消灭后,其国人才以国为氏,而称为习氏。古代的**,所在地就在现在的陕西省丹凤县武关附近少习山一带。望族居于东阳郡,即今天的浙江省金华市。习氏后人尊习响为习姓的始祖。
1、郡望:东阳郡:三国时吴置郡。相当今浙江省金华地区。襄阳郡:东汉时置郡。相当今湖北省襄樊市一带。
2、堂号:忠烈堂:蜀汉时有习珍,为零陵都尉。孙权袭杀关羽,习珍于零陵孤军抗吴。孙权派使者来招降,习珍大义凛然地说:“请回去告诉碧眼儿,我宁做汉鬼,不做吴臣!”最后因粮绝,援兵不到,便拔剑自杀报国。
迁徙分布:习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习姓出自地名。春秋时的一个地名,名少习山(今陕西省凤阳县),当地的居名就以地名为姓氏,为习氏。关于习的来源,还有一个认为(不过此说法史书注释不够详尽,因此没列入正式的起源)。古时有一小诸侯国曾用习做国名,而国人就以此为家姓相传。传说西梁氏及夫躬的后代都有改姓为习的。
历史名人——
习温:东吴襄阳人。自幼爱读圣贤书,识度广大,为官清正廉洁,不以权势自居自傲。曾斥责他的儿子:“生于乱世,贵而能贫,始可以无患。怎能以侈靡竞赛呢!”
习郁:字文通,襄阳人,封襄阳侯,融子。初为侍中。他随汉光武帝刘秀驾幸黎丘(今襄樊宜城辖地),两人共同梦见苏岭山神,刘秀因他有功,封为襄阳侯。习郁就在苏岭山建立神祠,刻二石鹿于祠前神道两侧,百姓称之为鹿门庙,苏岭山从此改称鹿门山。他在襄阳岘山南,依照范蠡养鱼法作鱼池,池旁有堤,种有竹、楸、芙蓉、菱、芡覆于水面,人称习家池。晋征南将军山简驻襄阳,常游憩于此,酒醉而归。说“此我高阳池也”。池背负岘山,面临汉水,苍松翠柏,风景优美,自古以来游人接踵而至。著名诗人李白、孟浩然、皮日休、贾岛等,均有诗描写习家池景色。
习凿齿:字彦威。东晋史学家。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少有志气,发愤读书,博学多闻,以能文著称。他曾为东晋大将醒温幕僚,升别驾,后与桓温意见不合,出任荥阳太守。因脚疾,解职归襄阳。以后又曾叫他回朝廷修辑国史。十六国时,前秦国王苻坚南下攻晋,陷襄阳,其时凿齿在家闲居,苻坚素慕他的才学与名望,曾派车马将他请去,遗赠颇多。不久,他假称脚有病,仍电襄阳。著有《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该书上起东汉光武帝刘秀,下迄西晋,记了近三百年的史事。他在叙述三国历史时,以蜀汉刘备为正统,魏现操为篡逆。认为晋司马氏虽受魏禅,应是继承汉祚,不应继魏。融,晋朝国统不正,不能昭示后世。(南宋理学家朱熹很同意这个观点,在《通鉴纲目》中说到这件事)正办为习凿齿以蜀汉为正统,他对诸葛亮深怀敬仰之情。他普专程去隆中凭吊也明故宅,并写了《诸葛武侯宅铭》,记叙了也明故宅的情景,论述了也明志在只兴汉室、统一中原大业的抱负,颂扬了公正无私,执法严明。鞠躬尽瘁,死而后生的思想作风。在他的著作中,还收录了阳明的《后出师表》,对考证此文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习姓与席、喜、奚、郄、郗、歙、郤姓是七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60、艾
始祖:神农裔,姜尚后人艾孔:齐臣。
历史名人:宋臣艾淑;明臣,学者艾南英;明大儒艾自修;清臣艾元徵;清书法家、画家艾显等。
姓氏源流:
1、出自于夏后氏,禹王之后,以祖字为氏。夏朝少良当国时,有大臣汝艾(一作女艾),其后人以祖字为姓,遂成艾姓。通常认为,汝艾是艾姓的始祖。据《通志•;氏族略》载:艾氏为“夏少康臣汝艾之后”。
2、出自春秋孔艾之后,以封地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名孔,因为住在艾陵(今山东省泰安东南),人们就叫他孔艾。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一字“艾”作为自己的姓氏。故《通志•;氏族》说:艾氏为“春秋大夫孔艾之后”。
3、出自复姓改为艾氏。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复姓艾斤氏,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后改为单姓艾氏,称艾姓。
4、出自回族中有艾姓,主要来自经名首音。如清代,归附回回艾布巴克,其后裔遂以艾为姓。回族艾姓从西亚迁徙而来中土.为唐时外来八大姓之一,信仰伊斯兰教,分布在河南、河北、甘肃、宁夏及江苏等地。
得姓始祖:汝艾。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艾氏是夏帝少康的大臣汝艾的后代,望族出自天水、陇西、汝南。但田齐有艾子封于艾山,亦姓艾氏。艾氏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少康中兴夏室之时。当时,辅佐少康中兴大业的群臣之中,有一位汝艾,而艾姓中国人,便是这位汝艾的后裔,以王父字为氏,而称为艾氏。另外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艾氏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孔艾的后代。同样,根据《魏书•;官氏志》上记载,艾氏是《晏子春秋》所载的大夫孔艾之后,望族出于陇西、河南、天水。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艾氏后人尊汝艾为艾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早出现在上古西夏国王少康的大臣名为汝艾,他在当时是声名显赫的名门贵族,后代就取“艾”为姓。另个艾姓来自于春秋时期。有齐国大夫齐景公的宠臣名为田孔封于艾山(今山东省泰安县),世称艾子或艾孔,他的后代就以地名“艾”字为姓。再有一个说法是北魏时去斤氏的后代也有改为艾姓的。
历史名人——
艾晟:宋徽宗崇宁年间真州(今江苏省仪征)人,曾任通仕郎行杭州仁和县尉管句学事、秘书省校书郎,兼修六典文字,曾以陈承的《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作为参校本,并摘取几十条陈氏的议论,冠以“别说”附入逐药味之末,校正、增补了《经史证类大观本草》(简称《大观本草》)。使唐慎微的著作在几百年间多次以官刻颁行全国,被视为本草范本流传于世。
艾宣:宋朝画家,爱画工笔花鸟和飞禽走兽,细至入徽,栩栩如生。宋朝时候的绘画明显地分为两派,另有一派是以写意画为特长。
艾自修:明朝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人。他和他的兄长艾自新都是明代的著名学者。兄自新精研理学,所著《希圣录》,深得宋儒宗旨。艾自修以其兄研究结果,再加发挥,纂明其要。著有《理学纂要》,得到学界好评,朝廷旌表为当代贤儒。
艾南英:字千子,明朝学者,江西省东乡人,勤奋好学,博学多才,无所不通。七岁即作竹林七贤论。万历末,与同郡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以兴起斯文为任,世人翕然归之。天启年间中举于乡,深恶当时科场文风的迂腐,便以革新文风为己任,得到很多学者的支持。后因在乡试中有讽刺权臣魏忠贤的言论,被处三科之内不准应试,但他的名声却愈来愈大。崇祯初诏许会试,不就,后负气入闽,见唐王,陈十万忧疏,授兵部主事,改御史,未几病卒于延平。著有《天拥子集》、《艾千子全稿》等。
艾可久:明代上海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历官太常寺傅、御史、衡州知州、山东副使、江西和陕西参政、按察使、南京通政使等。为官刚正清廉,在南京御史任上,巡视江山,针对豪富横行、流民四起的状况,弹劾不法勋贵及其豪奴多人,提出江防事宜若干,并加施行;衡州知州任上,某督抚暗嘱他对一私仇者,罗织罪名,置以死地,他经过仔细核查,认为无罪可治,予以坚决拒绝,督抚以词威胁,他义正词严地回答:“杀人以媚人,我不为也”。艾可久,以良好的官德官声,获得了朝野好评。
艾元征:清朝文士,由进士而当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的高官,政绩优良。此外,艾姓名人在宋、明时期,表现较为突出。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的艾若纳,为吴兴令时,曾大书座屏曰:“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捧折乡胥手,何劳育大乘。”艾姓名人,还有宋代的画家艾淑;明代的四川巡抚艾穆;明末的勇将艾能奇;清代画家艾显等等。
郡望堂号1、郡望: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地区。治所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南。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设置,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
2、堂号:爱民堂:宋朝吴兴令艾若纳爱人民,恨恶吏。他在桌旁写了一幅座右铭:“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棒折胥吏手,何劳诵《大乘》?”
艾姓与爱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本文发布于:2023-08-06 20:07: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78/6842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