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黑豹坦克发展史:黑豹D型专题

更新时间:2025-05-11 05:49:25 阅读: 评论:0

2023年8月7日发(作者:范国声)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官网-

(转载)黑豹坦克发展史:黑豹D型专题

原作者:活塞式老孔 

改写与责任编辑:锅炉房老王

来    源:尼伯龙根工厂 

发布日期:2017-08-29



二战德军的黑豹坦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其大倾角装甲,流线型的车身,强大威力的火炮使得它在军迷中一直有着很高的人气。笔者小时候做过的第一款坦克模型便是火柴盒的1/76黑豹G,此后就成为了忠实的豹迷。由于篇幅所限,本系列文章主要以一位模型制作者的角度从外观上讨论黑豹坦克的发展和变化,对黑豹坦克外形上的演进来一次尽可能详尽的逐月考证。至于黑豹II和黑猎豹的内容,请见本文责任编辑“锅炉房老王”之前撰写的《末日未至:二战德国黑豹II坦克专题》、《愁容之豹:黑猎豹坦克歼击车生产过程之中的变化与改进》。


MAN公司的V2原型车。原型车的研发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1941年东线早期的“T34危机”极大地影响了黑豹坦克的设计。MAN的工程师们采用了倾斜装甲以及宽大履带这种看上去不那么“德味”的设计。1942年MAN竞标胜出之后,黑豹随即于1942年12月转入全面生产。由于新坦克前线需求量巨大,德军命令戴姆勒-奔驰(Daimler -Benz),MNH和亨舍尔(Henschel)公司同时承担组装任务。事实上黑豹坦克和其他战车一样,是个相当复杂的武器系统,它的生产涉及了超过100个工厂和公司提供的零部件,比如迈巴赫公司生产的HL210型发动机,蔡司公司提供的主炮瞄准镜,莱茵金属生产的主炮。而MAN,奔驰,MNH和亨舍尔这四家工厂只是负责最后的总装任务。最早进入批量生产的型号为D型,其最明显的识别特征在于炮塔上的直筒状车长指挥塔,炮塔左侧的联络舱门以及烟雾弹发射器。下面的五视图可以更直观的说明最早期批次的黑豹D型的所有特征。(图片来源:PanzerTracts 5-1,图注:活塞式老孔)


黑豹D各部位的装甲厚度示意图。

生产过程中的改进

 

自1942年底黑豹坦克正式投产以来,生产过程中的改进就没有中断过。事实上早期的黑豹D不止一次的被国防军认为是“麻烦制造机”。过于仓促的投产导致很多机械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和消化就不得不赶鸭子上架。问题最多的部分在于传动系统以及最终减速器,不可靠的最终减速器最后成为了限制黑豹发挥出应有实力的顽疾,伴随着黑豹服役过程始终。为了赶在1943年东线夏季攻势(即1943年7月的“城堡”行动)开始之前攒到足够数量的黑豹,解决这些问题的时间十分有限。到1943年4月底,全部完工的174辆黑豹D只有4辆正式配发给了前线部队进行训练,其余170辆都需要不同程度的返工才能达到部队接收的标准(Kampfversandbereit,英语:Combat Ready)。


第一辆通过部队验收的黑豹D型坦克,上面KV就代表Kampfversandbereit,即Combat Ready。

该车底盘号为210111,实际上是1943年6月初生产的车辆。投产半年后才得到部队的验收,可见黑豹的装备进度有多么的落后。

一批正在返工的黑豹,照片摄于MAN工厂不远的格拉芬沃尔(Grafenwöhr),不同厂商生产的黑豹都在此处返工已达到部队接收标准,近处的这辆就是戴姆勒-奔驰生产的黑豹。

在这批返工的黑豹当中,许多车辆按照当月的新标准实施改造。很多奔驰和亨舍尔生产的黑豹都交给了MAN或者德马格(Demag)进行返工,造成很多车辆的底盘号和生产序列号无法识别,进一步加大了判定车辆实际生产月份的难度。黑豹D型从1943年1-9月间一共生产了842辆,其中有12辆底盘在6月被用于改装维修黑豹。

各厂大致的底盘号区间和各月生产的车辆数量。

1942年12 

最早批次的黑豹仍然喷涂了德国灰(Dunkelgrau)作为底色,色号为RAL46(之后改为RAL 7021)。这批黑豹在服役之前换成了我们熟悉的深黄(Dunkelgelb RAL7028)。

MAN生产的第一批次黑豹,此时该车仍然是德国灰底色,注意它的炮膛清理杆收纳筒有三个固定带。

1943年2 

所有德军生产车辆全部换成深黄底色(Dunkelgelb RAL 7028),前线部队配发红棕(Rotbraun RAL 8017)和橄榄绿(Olivgruen RAL 6003)自行喷涂迷彩。莱茵金属(Rheinmetall-Borsig AG)为黑豹生产的75mm Kwk 42主炮喷涂了一层隔热硝基颜料,这种颜料有的是RAL 7028深黄色,也有的是深灰色。不少刚刚从组装厂下线的黑豹仍然保留了深灰色的主炮颜色,后来前线部队或者返工时才将主炮重新喷成深黄底色。


1943年3月

 本月初开始,原有的离合制动式转向机构被换成了固定速率转向机构。在德军的维修手册中,将装有离合制动转向机构的黑豹D称为D1,而装有固定速率转向机构的黑豹D则被称为D2。5月时,出厂时安装离合制动转向机构的车辆返厂,重新安装固定速率转向机构。


3月末,上级下令停止使用表面硬化装甲(FHA),以轧制均质装甲(RHA)代替,因为要先把预制成型的装甲板使用完毕,第一辆使用轧制均质装甲的黑豹可能到8月才下线,而硬化过的侧装甲构件则一直到1944年7月黑豹A结束生产时才消耗殆尽。

  

1943年4

新的较大型C型牵引钩在黑豹上出现,斧头的安装方向也被掉转。MAN,奔驰和亨舍尔相应的修改了黑豹的工具架布局。其中奔驰和亨舍尔将牵引钩竖直放置,这也成为奔驰或者亨舍尔生产黑豹的重要识别特征。同时车体左侧的炮膛清理杆收纳筒也改成了两端固定式,取消了中间的固定带。

 

最早期的黑豹D左侧工具架,C型牵引钩挂点间隔较近一些,注意这个时期的工具架中有一部分并不是直接焊接在车体侧面的,而是通过倒钩结构焊接在车体上表面和侧撑板底面(线图图源:Panther: External Appearance & Design Changes)。
MAN工厂1943年4月起生产的工具架,牵引钩挂点间隔变的更远,这是为了挂载更大的C型牵引钩,
奔驰和亨舍尔的工具架布局,C型牵引钩改为纵置。
两种不同形制(380mm/450mm)的C形牵引钩。

另一项改进是加装侧裙装甲。黑豹的侧裙可以为车体下部和行走部分提供一定的保护,主要用途是防止苏联的反坦克枪近距离射击对车辆造成破坏,经过返工的初期黑豹全部都接受了这项改进。

侧裙装甲结构示意图(图源:PanzerTracts 5-1)。

MAN在1943年4月开始在黑豹炮塔联络舱门以及装填手舱门上加装雨遮。其他组装厂大约在5月及6月间开始同样的改进。到4月底或5月初MAN开始在炮塔上的三个手枪射击孔上也加装雨遮。

MAN1943年5月至6月间生产的黑豹D,库尔斯克战役的51装甲营所属车辆。注意该车在手枪射击孔,联络舱门和装填手舱门上都有雨遮。

 

各部位的雨遮细部,炮塔主体上面的雨遮并不和炮盾上面的雨遮相对应。炮盾上面的雨遮是6月份开始陆续加装的。
最后一项在4月开始的改进是非对称式的火炮行军支架,图为两种行军支架的示意图(图源:PanzerTracts 5-1)。

在一部分没有装潜渡装置通气管的黑豹D上面,原来为该装置预留的圆形开口被用实心的盖板封堵。4月起,这个圆形开口又被作为通气口使用,开始使用带有防爆网的盖板,以改善发动机的进气条件。鉴于潜渡装置实际意义不大,且密封不严的情况严重,可能只有1943年5-7月间生产的一部分车辆真正安装了完整的潜渡装置。

装有潜渡装置的黑豹D车身正在进行涉水试验,通气管罩子为一个钟状的装甲构件,现在因为缺乏资料,具体细节究竟如何并不十分明确,但应该和虎王早期型的通气管罩子类似。
保存至今的,疑似是黑豹潜渡装置通气管罩子的部件。
4月前使用的实心盖板。
不同形制的通气口盖板。

4月起,为改善乘员的工作条件,在炮塔内安装炮膛清洁装置,可在发射后将推进药产生的废气用压缩空气吹出炮膛,以防进入战斗室内。


4月起,两侧的第2和第7对扭杆曲臂被换成了加强型号,与此同时主动轮齿圈的固定螺钉数量也从16钉增加到32钉。

早期使用的主动轮,齿圈和主动轮之间靠16个带有弧状垫片的螺栓固定。
两种轴心造型不同的主动轮,这都是较后期的主动轮,齿圈靠32个螺钉连接在主动轮上,主动轮上为螺钉头预留了凹坑

1943年5

5月份的第一项重大改进是换装了新型的HL230 P30发动机。这项改进使得发动机检修盖板连同车尾的两个注液口盖稍微向前移动20mm,从外观上很难察觉得到。少数车辆保留了进气口上的潜渡装置。另一项改进是车体右侧的千斤顶垫木挂载方式,从原来的’X’字形固定具改成了’日’字形,同时工具架的细节也有所改动。

 

新旧两种右侧工具架对比,5-6月间,亨舍尔出厂的一些车辆没有在车外安装灭火器。

MAN工厂针对训练部队反映的储物空间不足问题,在车体右侧增加了一个简单的储物箱。这项改进是黑豹在格拉芬沃尔返工时进行的,很多资料认为这是库尔斯克战役中51和52装甲营的战场改装,事实上是大部分加装了这种储物箱的黑豹都配发给了这两支部队。

这种储物箱的横切面为梯形。
储物箱的盖板上带有“X”状的加强筋。
1943-44年冬季的一辆基于黑豹D的 268指挥车,它的右侧装有这种储物箱。

1943年6

前线部队反应出早期的16钉负重轮不够牢靠,无法很好的固定住橡胶轮缘。部分车辆改装了32钉的加强型负重轮。这只是一种折衷的办法,负重轮缘不稳固的问题在黑豹A的24钉负重轮出现之后才算得到了根本解决。很多前线的车辆改装厂以及装甲师的修理部门也针对黑豹进行了这项改进。

 

 

16钉与32钉负重轮的对比示意图,32钉负重轮其实是在两个螺钉之间又打入了铆钉。

6月份的另一项重要改进是取消炮塔两侧的3连装烟雾弹发射器。与此同时装填手舱门固定方式也略有改进。此前在4月底开始加装的手枪射击孔雨遮到6月份就取消了,因为雨遮会在炮塔上形成个阴影,使得装甲弱点更容易被敌人发现。车长指挥塔也迎来了诸多改进:加装了高射机枪滑轨;增加了舱门限位器;增加了简易车长直瞄器以及雨槽。到了6月底黑豹D炮塔左侧的联络舱门取消,不再为此开孔。

一辆典型的戴姆勒-奔驰1943年6月生产型黑豹,该车已取消炮塔两侧的烟雾弹发射器,加装了车长指挥塔直瞄器以及高射机枪滑轨,双目式火炮瞄准镜也增加了雨遮。该车仍然保留了炮塔联络舱门。注意纵置的C型牵引钩。
一辆隶属于国防军第4装甲团1营的黑豹,1943年6月底生产,该车已经取消了炮塔联络舱门,部分路轮换成了32钉。
以前认为黑豹D炮塔左边的小门兼有联络和抛弃废药筒两种功能,但事实上受其大小和开合角度限制,想把废药筒从此丢出车外相当困难,其作用仅限于方便车长向一同行动的步兵喊话。
车长直瞄器与指挥塔。
环状的车长指挥塔高射机枪滑轨。
两种不同的炮塔后部装填手舱门形制,前者左侧有三个舱门摆臂固定螺栓的螺栓头露在外面,后者则在中间的一个螺栓上加装了一个可以折叠的搭扣,用于在舱门开启时勾住摆臂,以防其在车辆行驶期间晃动。

5-6月间还开始在车身右侧安装挂载锤子和履带张紧调节工具的固定具。

1943年7月至8

黑豹D的生产在这时逐渐走向尾声。7月的第一项改进是取消了车体右侧的博世大灯。还有一项变化是圆边的发动机冷却风扇罩,风扇罩辐条也取消了右旋,改为直线辐射结构。不过这项改进可能只在最后期的黑豹D上出现过。8月份新型的带6根防滑齿履带(型号Kgs64/660/150)开始出现,并没有证据显示该履带装备在了刚下线出厂的黑豹D上。很多时候是将新履带直接配发给了前线部队,而由装甲师自行换装的。标准化的24钉负重轮也在此时出现,但只装备了数量很少的黑豹D。


1943年8月时,黑豹D两侧侧撑板底部的侧裙挂架固定点由两个减少为一个。


8月底开始,在动力室盖板末端右侧的燃油注入口外圈又增设了一圈防水凸台。

1943年8月底至9月初,所有德军装甲车辆开始敷设防磁涂层(Zimmerit)。没有确凿证据证明黑豹D在工厂组装阶段接受了防磁装甲的改进。几乎所有的防磁黑豹D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前线部队自行敷设或者战损返工后加装上去的。因此黑豹D上的防磁图案往往不太规则。

上面的这组照片显示了一辆黑豹D的车组给坦克换装新型履带的过程。从巨大的车号判断该车可能隶属于国防军第2装甲团(第16装甲师),全车敷设防磁,并取消了右侧前车灯,但却保留了炮塔左侧的联络舱门,推测为1943年6月前生产车辆,回厂返工后接受了新的改进。
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52装甲营接收了51营剩余车辆,并归建回了第33装甲团(第9装甲师)继续在东线南部作战。这是一辆刚刚配发给52营的新车,1943年8月生产型,全车敷设防磁装甲,部分路轮已换成标准的24钉样式。
戴姆勒-奔驰1943年8月生产的最后几辆黑豹D之一。路轮和履带仍然是老版本,注意该车工具架上的C型牵引钩已经改回了标准的横置型。白色的号码为部队接收前的工厂序列号。该车后来配发给了东线作战的国防军第11装甲团(第6装甲师)。

其他时间不明的改进措施和部件形制变化:


1943年1月,首批3辆黑豹D送到格拉芬沃尔之后,暴露了炮塔前部下缘左右两角会和关闭状态的驾驶员/机电员舱门发生干涉的问题,后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这两个角全部削去大约3cm。
绝大多数的黑豹炮塔侧面向后面的过渡均为圆角,但极个别的黑豹D该部位却是明显的硬边,照片中的车辆是第300无线电控制教练营(Ersatz -Abt.300 Fkl)使用的一辆 268对空联络车。
三种不同的底盘底板形制:单块的16mm底板,前30mm,后16mm的两块底板,三块16mm底板。
在黑豹坦克生产之初,车尾的楔形部位就存在两种不同的咬合样式,其一上车体的装甲结合部位边缘略微凸出楔形装甲之外,其二车体和楔形装甲的结合部位则被加工平齐。这一特征一直延续到黑豹A上,现在可以考证的是,第一种样式的侧装甲为多特蒙德的DHHV生产,第二种则为鲁尔钢铁(Ruhrstahl)生产。
这两种样式的散热风扇罩均在黑豹D上被先后使用过,第一种为从原本为3002M准备的,带有注水口的风扇罩切割而来。第二种则是较为常见的样式,被一直沿用到黑豹A上面。之前有种说法是库尔斯克战役期间的所有黑豹D都装了第一种样式的风扇罩,这是不正确的,可以被送到英国的433号车证伪。
内侧带隔热板的储物箱,一开始生产的车辆储物箱内侧是没有隔热板的,这两块隔热板用来隔离从排气管传来的热量,以免导致箱内物体受热。这一改进可能出现于1943年4月,但不确定。
虽然黑豹D只有左侧车尾才有尾灯,但右侧侧撑板末端的储物箱固定板上也为尾灯走线留出了通道。
三种形制不同的炮膛清洁杆收纳筒的形制,第一种基座较短;第二张基座较长,固定带位置向中间移动,且口盖止动弹簧的固定方式发生改变;第三种则为指挥车辆使用的型号,下方增设一组固定具,用于固定三节天线延长杆。
大约在换装HL230发动机的同时,发动机盖板上面两个进气口盖的形制从较为凸出的,带有羊角状把手的形制换成了较为扁平的,带有一体化把手的形制。到了8月份,又在进气口盖下方的发动机盖板表面上增加了圆形的防水台。注意在实际使用中,把手可能会朝向任意方向。
很大一部分黑豹D的尾部牵引基座下缘都是如上图那种平直的形式,但也有一部分车辆的尾部牵引基座下缘是类似于黑豹A的,末端带有凸起的切割样式。
两种接地筋末端形制有所区别的早期履带,后一种接地筋末端靠下的部位为一体的弧线造型,尚未找到照片证据支持。
火炮行军固定器下面的车体排风扇装甲护罩也有早晚两种大小不同的形制。
某些晚期车辆的驾驶员和机电员舱门把手被从舱门中间移到了旋转枢轴所在的一角上。
两种样式的前挡泥板,上边一种较常见,侧面折边部分较短。后一种侧面折边较长,该特征似乎只可见于MAN厂生产的部分D/A型。

除了以上的这些改进措施之外,德军还对这些已经出厂的黑豹D暴露出的局部设计不合理、车内设备焊线开焊、机械部件安装不牢靠或可靠性不佳等问题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补救,但很多问题都未能在黑豹D的生产周期内彻底消除。这些改进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在帝国铁路法尔肯湖工厂 (Reichsbahn Falkensee Werke,后来被转交给阿尔凯特)以及格拉芬沃尔完成。


 

黑豹D战场使用

 最初生产的200辆黑豹配发给了国防军51和52装甲营,在39装甲团的指挥下参加了库尔斯克会战。关于39装甲团的资料相当多,所以我就不展开介绍了。大部分的黑豹D都出现在了东线战场,并在1944年中损失殆尽。一小部分黑豹D在1945年春突然出现在了西线,很多在德国西部的教导部队不得不把自己老旧的黑豹D训练车重新武装起来抵挡美军的进攻。应该说早期黑豹的战斗表现相当糟糕,主要受限于极不可靠的传动装置以及层出不穷的各类故障。但黑豹坦克结实的装甲和强大的火力还是给敌军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等到黑豹的下一个型号:黑豹A开始投产装备部队,很多原先的机械顽疾得到了消化和解决,黑豹坦克终于露出了獠牙,开始在装甲战场上大杀四方。

车号为433的黑豹D,隶属于国防军51装甲营。1943年7月“城堡”行动中被苏军完整俘获,随即移交给了英国,成为西方盟国拥有的第一辆黑豹。注意该车的风扇罩使用了形状较规则的常见样式。433这辆车是安装了Fu 8指挥电台的指挥型,但却既没有车身左侧储存的天线延长杆,也没有炮塔顶部的Fu 5电台基座,防盾上的机枪孔也没有封堵,所以很有可能是一辆从战斗型改装而来的指挥型。
自桥上落下,拿了大顶的黑豹D,51装甲营所属,为戴姆勒-奔驰生产型,注意纵置的牵引钩挂架。
党卫军部队也在库尔斯克战役结束之后开始装备黑豹,这辆315隶属于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帝国”师黑豹的车号一直写在炮塔尾部左上角,也算是该师的一个重要识别特征。
另外一支名气比较大的装备黑豹D的党卫军部队便是SS第11“赫尔曼·冯·萨尔扎(Hermann von Salza)”装甲营,该营的黑豹全部来自于党卫军第1“警卫旗队”装甲师,但因为车况过差,被甩手扔给了“萨尔扎”装甲营。“萨尔扎”装甲营勉强把这批烂货用到了1944年初春。
1945年春德国西部某地的一辆黑豹D,该车之前的主人可能是党卫军“帝国”装甲师,后来移交给了教导部队,并在西线迎来了战争的结束。 
这张不太清晰的照片是美国陆军第9集团军的士兵拍摄的,地点在德国中部的维廷根(Wittingen)。该车原先隶属于普特罗斯装甲兵学校(位于波罗的海沿岸),1945年4月国防军“克劳塞维茨”装甲师组建后吸纳了普特罗斯装甲兵学校的所有剩余车辆,这辆黑豹D也在其中。注意该车独特的迷彩以及奇葩的车号:177。


丽台quadro2000-

(转载)黑豹坦克发展史:黑豹D型专题

本文发布于:2023-08-07 00:24: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78/6857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学编程|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