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8日发(作者:包秀明)
700多年来,胜坑村的村民们沿溪以石头筑屋,以石块铺路,以石条造桥。嶙嶒的石头,经过风雨的打磨,岁月的销蚀,不少已成断壁颓垣,有的只留下了一堵外墙,还依稀保留着昔日的轮廓。
作为行政村的中心,胜坑村的现状也并并不乐观,全村也只剩下六十几个老人。
岙陈因为土地肥沃,竹林丰富,吸引了无数来逃荒的难民来此开荒,村民做竹编、箩筐、草帽换取零花钱。
部分村民养蜜蜂,有人只是自家食用的,而对杜崇米夫妇来说,则是最主要经济来源。
68岁的杜崇米,是留守的8个老人中最年轻的老少年。
30年前,老婆陈仙香不幸患上了精神疾病,从此由他拉扯大两个儿子加上老婆这个大孩子。
他卖过百货,养过牛羊,在最穷苦的时候,老婆还放火把自家和别人家房子烧了。
为了儿子上学,他们曾搬去镇上,儿子成了岙陈村的第一名大学生。
十年前,在大家都相继离开岙陈村时,他选择了回来。目送着乡邻一个接一个地离开,自己成为这八分之一。
搬走的人越来越多,他“继承”留下的蜂桶,成为这一带的“蜂王”。如今,他的蜂蜜要卖到100元一斤,很多来旅行的外地人上门买蜜。
生活不愁。
如今两个儿子在宁波,老婆精神时好时坏,犯病的时候,偷别人家的菜、偷别人家的衣服,杜崇米回家之后总免不了数落她几句,当着外人却又护着她。
自己的老婆,别人不能骂。
老婆疯了30年,他就包容了30年,在杜崇米眼里,老婆虽然疯疯癫癫,但有她的地方,才是家。
一声傻子,是外人无法体会的爱称。
91岁的阿公和87岁的小英阿婆俩夫妇,结婚67年,两女一儿也都年过花甲。
年轻时,阿公干的是当地最吃香的活——毛竹工,仅仅是学艺就学了三年,椅子、簸箕、箩筐样样精通。
现在也偶尔给阿婆做个小蓝,装菜洗菜。
而阿婆,67年如一日地洗衣做饭,把家里打点得很干净。
91岁的阿公年迈多病,前一天晚上还因为病痛了一宿没睡,4年来经常发作,也让阿婆心里的担心变成嘴上的一句“死不了”。
人在暮年,生死由天,阿公说“不想要100岁,过了今年就满足”,还准备好了俩人百年之后的坟墓。
阿公用三五天的时间给阿婆做上一个小竹蓝;
阿婆颤颤巍巍地为阿公做好每一顿简单的饭菜;
白头偕老这个词,一定是他们不曾说过的,但他们做到了。
每天睁开眼,看见对方还在,就又庆幸自己多赚了一天。
老两口相互依偎,在最后的人生里,过着最简单的日子。
除了这两对老夫妻,岙陈村还剩下另外四个独居的老人。
85岁的老连阿婆,10年前老头中风去世后,她也曾去市里跟着儿子生活,但因为终究还是不适应,她选择回到村里,一个人逍遥自在。
然而85岁的独居生活,有着想象不到的艰难。家里没有电视机,她只能去杜崇米家去看。
为了节省时间,老连常常在早上就把一天的饭做好,温在铁锅里。
她每天早上4:30起床,精心梳好发髻,尽管头发已经掉得只剩下一捋。每天烧水洗澡、认真地洗衣服,在那个地板都长了青苔的家里,85岁的老连精致地过着每一天。
解决不了的琐事,她会请邻居杜崇米帮忙,每天为数不多的新鲜事,也会聊给另一个71岁的独居阿婆听。
她们同一年嫁入岙陈村,而如今说话因为听力下降基本靠喊。
她拄着用村里的小毛竹做成的拐杖,落寞地行走在岙陈村的每一条山间小道上。
她还记得,嫁给老头时,这个村子曾摆了一天两夜的酒席欢迎她,这里是她的家。
每次杜崇米赶集,老连都会请他带上一块豆腐,笋烧豆腐是她去世的老头最喜欢吃的菜。
看着这道菜,感觉老头还在陪她一起吃饭,从未离开。
作为村里比较“年轻”的劳力,杜崇米常常帮着邻居一些琐事。阿婆家的灯泡不亮了,老头家里的电扇不转了,都是他去解决。
8个老人相互扶持着在岙陈过着没有年轻人打扰的生活。
问他们日后有什么打算?过一天,算一天。
700岁的岙陈村真的老了,老得只剩下这平均年龄75岁的八个老人。
看着大山深处的石屋、石桥、小溪、古树,伴随着村落里散养的鸡群和土狗,在8个老人沧桑几许的眼神里,这一幅山水村居图终究也逃不脱日渐式微的颓败。
但竹林里每日升起的缕缕炊烟,是岙陈村还活着的证明。
本文发布于:2023-08-08 00:41: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78/6943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