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回忆:下乡时遇到“哑孩”,老乡说是“抢亲”惹的祸

更新时间:2025-05-08 04:44:50 阅读: 评论:0

2023年8月8日发(作者:钮式如)

班级合影-

上海知青回忆:下乡时遇到“哑孩”,老乡说是“抢亲”惹的祸

黄莉平是上海知青,插队的地方在江西农村。回到城里后,下乡时的很多事情都忘了,唯独记着生产队的那个“哑孩”,以及造成他悲剧命运的“抢亲”……


(以下内容由知青回忆整理改编,文中人物系化名。)

黄莉平和其他知青到生产队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人困马乏,他们草草收拾一下就睡下了。

出于对新环境的敏感,黄莉平睡得比较浅,第二天早上屋外的广播刚响,她就惊醒了。

看着同宿舍的知青们还在酣睡,她悄悄爬了起来,想到村里去转一转,熟悉熟悉环境。

刚推开房门,她吓了一跳,发现好多小孩在门外站着。

孩子们见到屋里出来人,嬉笑着跑开。这些村里的孩子好奇知青的身份,一大早就趴在窗外偷看。

黄莉平发现,有个孩子很特殊,不仅没有跑开,还呆呆地站在院子中央,从面容看,他岁数不小了,但是身材矮小,目光呆滞,看上去不太聪明。


黄莉平笑着对孩子们说:“你们怎么啦?”

有几个小孩“噗嗤”地笑了,凑近她说:“刚才有人偷看你呢!”

“谁呀?”黄莉平问。

他们指着那个呆呆的孩子说:“是他偷看。他是傻瓜,叫哑巴子,不会说话。”

黄莉平蹲在门口,笑着说:“没关系,以后我们就住下了,咱们天天在一起,会成为伙伴的。”

知青们下乡干农活,很快和老乡们打成一片,黄莉平对农村生活越来越适应,失去了刚来时的新鲜感,但她始终无法忘记“哑孩”呆滞的面容,有时候在村里遇到,还会感到不寒而栗。

后来,黄莉平找机会问了村里人“哑孩”的身世,通过村民的讲述,她才得知这背后牵扯一段堪称荒唐的“抢亲”往事。

“哑孩”的父亲姓常,家中排行老大,人称常老大,他身体不好,从小瘸了一条腿。弟弟四肢健全,到了年龄娶妻生子,日子过得不错。

常老大因为残疾,没人给他说媳妇,再加上干不成农活,收入微薄,家里一贫如洗,没人愿意把闺女嫁给他。


常老大的父母为大儿子发愁,就找到了小儿子,说:“你们两兄弟是一奶同胞,老大现在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我们看不下去,你要帮他。”

既然父母发话了,两兄弟就凑在一起想办法,小儿子脑子比较活,出了一个主意:“大哥,你也别嫌我说话不好听。以你的条件,明媒正娶基本没办法了。”

“那你说怎么办?”常老大抽着闷烟。

“明的娶不到,那我们就来暗的嘛。”小儿子说。

“怎么来暗的?”常老大问。

“我都打听过了,旁边公社那个生产队,有个女孩已经十六了,父亲早死了。她哥哥没钱娶妻,也发愁得不行,我们去把她抢来,只是……”

“只是什么?”常老大问。

“她长得不好看,干干瘦瘦的,听说脑子也不太好,你看?”

常老大知道自己条件不好,没资格挑挑拣拣,他现在只想要个媳妇,就同意了兄弟的建议:“我们去抢嘛!”


常家兄弟算了黄道吉日,邀请了几个好朋友来助拳,他们准备了一顶红头巾,带着捆人的绳索,一早就埋伏在女孩家附近。

天刚亮,女孩就出现了,她挎着竹篮,准备去山上找猪草。

“就是她,动手。”

几个壮汉跳出田埂,把女孩按倒,用绳索捆上,然后给她盖上红头巾,背着她跑回了村子。

虽然女孩一路上又喊又闹,但村民见“抢亲”的人多势众,也不敢阻拦,任由他们离开。

当天晚上,女孩跟常老大举行了婚礼,被强行“嫁”入了常家,在常家亲戚的保护下,常老大和女孩入了洞房。

第二天破晓,女孩的兄弟带着亲戚来了,他们怒气冲冲地要找常家讨个说法,要把人带回去。

常家小儿子出来,拦住众人,陪笑道:“昨晚洞房,新人还没起床,各位先喝点茶。”

众人面面相觑,暗叹:来晚一步!

女孩哥哥当场要发作,常家小儿子说:“以后我们就是亲家了,听说你也没娶妻,这些是聘礼,你就收下吧。”随后递上一袋钱。


女孩哥哥打开一看钱不多,本想再追究,自己的远房亲戚过来拉了一把,小声说:“生米煮成熟饭,人已经不是姑娘了,你就算要回来也嫁不出去。你自己独身一人,钱你留着娶老婆吧。”

常家小儿子见女孩哥哥怒容渐消,打蛇随棍上,赶紧说:“亲家,过两天找个吉日,我们办酒,今天大伙儿先回去。”

后来,在酒席婚宴上,新娘一直哭哭啼啼,她哥哥也没有什么表示。婚后女孩少言寡语,痴痴呆呆,不久后就生了“哑孩”。

“哑孩”天生不会说话,干什么事都比别人慢,村里老人都说是娘胎带的傻气。

“哑孩”父亲残疾,母亲精神不正常,从小几乎无依无靠,野蛮生长,村里人都拿他寻开心,喂他吃脏东西,没事就打他一拳,踢他一脚,他自己只是无言的傻笑。

黄莉平回城的时候,“哑孩”已接近成年,她有时候会想到这个苦命的孩子,他有没有学会说话,别人还欺负他吗?甚至有时候,黄莉平猜测他是否还活着……


1905年,我国第一部《婚姻法》就颁布实施了,但在很多地方,依旧沿袭着几千年来的婚姻习俗,老习俗有合理的地方,但也存在很多糟粕,“抢亲”这样的陋习就是其中之一。

黄莉平后来不敢再回那个村子,害怕听到“哑孩”的遭遇,她希望“抢亲”永远消失,人间不需要更多“哑孩”这样的悲剧了。


丁珮-

上海知青回忆:下乡时遇到“哑孩”,老乡说是“抢亲”惹的祸

本文发布于:2023-08-08 01:10: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78/6945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站长工具|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