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8日发(作者:蔡焕宗)
今天我们的行程很轻松,就是环岛兜风,带之之到欧胡岛的四周转一转。8点15,我们离开公寓,沿着卡皮欧拉尼大街(Kapiolani Blvd)往市中心开去。想我刚来夏威夷的那一年,我每天都会沿着这条大街骑自行车上下学。学校就位于市中心,距离我住的地方单程有5公里(因为是寄宿在母亲的朋友家里。第二年搬出去后,就住在学校对面了)。如今十八年过去了,这条街道依然是原来的样子。两边的建筑也变化不大,只是我不再是那个背着书包、在路边人行道上奋力蹬着自行车的追风少年了 ;但不知为何,当我行驶在这条路上时,满眼都是我那时候的影子,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一样。
8点40,我们开到了位于檀香山市中心的阿罗哈塔(Aloha Tower)。阿罗哈塔修建于1926年,曾经是一座灯塔,用来给往来的船只指引方向。很久以前,外来移民者只能通过海路进入夏威夷,而这里的港口就是唯一的入境口岸。如今阿罗哈塔更多是作为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性建筑,成为了夏威夷的地标之一。游客可以搭乘电梯(免费)上到塔上,在那里可以看到整个檀香山的市中心,还能望到远处的珍珠港。但我们今天来的太早,还没有开门(门口牌子上写着9点30开门),就只能先在附近逛一逛。
过了几条马路,就来到了我之前上本科的地方。我的本科是在夏威夷太平洋大学(Hawaii Pacific University)上的。原先的校区就在Hotel Street和Beretania Street之间的一条叫Fort Street Mall的步行街的两旁,而现在已经搬到了阿罗哈塔旁边,感觉校区像是扩大了。而且以前我们的教室都是星罗棋布般的四散在步行街的四处,一栋楼里不光有我们的教室,往往还有别的小公司,小餐厅入驻,真是有点儿过于“接地气”了。现在阿罗哈塔四周的房屋都是学校的校舍,学生上课就方便多了,而且校区内环境也更整洁了。虽说夏威夷太平洋大学名不见经传,甚至听起来像是一所“野鸡”大学,但在这所学校学习的3年间,我学到了很多受益终身的东西,也认识了不少志趣相投的朋友,所以我对这段时光还是很怀念的。这番故地重游,真是有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感情。此前我工作学习过的小楼、穿行过的街道、等过车的公交车站都还是老样子,只是不见了当年一起上过课的同学、不见了一起生活过的室友,不见了那时为了生活、为了独立拼命奋斗的心情。学校搬走后,街道上冷清不少,更是出现了很多流浪汉(以前校区雇了保安驱逐流浪汉),让人不敢久留。我们在原校区转了一圈,边转我边给老婆(我上本科时,老婆还没来夏威夷)和之之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了一下这四周的建筑。不知道之之他们有没有听进去,但每当我讲到一个地方时,脑子里就能清晰的浮现出当年生活学习时的场景,真是感概万千。
接着我们又回到了阿罗哈塔,在塔四周的港口区转了转。虽说是个港口,但这里的水特别的清,清得连水下的鱼都能看的一清二楚。旁边还有一个卖鱼食的自动贩卖机,可以买鱼食投喂。我们在港口看了一会儿鱼,眼见时间已经到9点半了。赶回阿罗哈塔,发现电梯还是没开,这可能跟夏威夷的民风有关。前面说到,夏威夷这边的人们讲究一种“夏威夷式心态”:就是凡事不较真,不苛求,时刻保持一个放松的心态。正是因为这种氛围,很多在大城市工作压力太大的人们都会想来夏威夷把生活节奏放慢一下,好好享受享受慢生活。但也因为这种心态,这里的开门时间可能会不那么准时吧。我们也不想一直的在这里等下去,就只好作罢了。
10点15,我们来到环岛的第二站——多尔菠萝种植园(Dole Plantation)。这个菠萝种植园于1901年由詹姆斯·多尔(James Dole)建立,如今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菠萝种植园地,有81平方公里之大。它位于瓦胡岛的中部,环岛的游客几乎都会到此一游。我们这次来,园内的游人也是非常的多。园区里设有好几个小项目,如坐小火车游览菠萝种植区,或是去菠萝迷宫里探险,但每个项目门口都是大排长龙。室外还有几小片菠萝田,里面种着不同品种的菠萝。菠萝田旁边还有一些资讯板,介绍了一些关于菠萝生长的小知识。其中最让我惊讶的是,菠萝要生长20个月才能收获。比起其他水果,真的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这个菠萝园里最有名的还数菠萝冰淇淋和菠萝汁,因为它是就地取材,可以保证食材是最新鲜的。我们买了两支冰淇淋蛋卷,还买了一杯菠萝汁。菠萝冰淇淋口感绵密,还带着一丝菠萝特有的酸甜口味,很好吃($7.95一支)。而菠萝汁是满满一大杯醇厚的菠萝原汁,喝一口感觉特别酸爽,比菠萝冰淇淋的菠萝味儿浓好几倍($4.95一杯)。我觉得空口喝有点太酸,就一直拿它兑水,一连能兑了好几大瓶水,特别值。
11点20,我们开到了岛北面的拉尼凯海滩(Laniakea Beach),也被人们称为海龟海滩。顾名思义,海龟经常来这个海滩上休息、产卵。但是很不巧,我们这次并没有在海滩上发现海龟,只是在大海中依稀看到了几只海龟在随着海浪浮浮沉沉。记得以前又一次来,我确实是看到了两只大海龟一动不动的趴在沙滩上。离海龟有5米远的地方拉起了一圈红线,让人们不要离海龟太近。海龟是夏威夷文化中一种神圣的动物,因此夏威夷州有法律禁止任何骚扰海龟的行为。但是我记得那两只海龟的壳上都缠着一个像天线一样的东西,可能是信号发送器吧。难道这就不算是骚扰海龟了么?由于没有看到什么海龟,我们就继续往岛北开去。
欧胡岛北部地区常有大浪,是很多高阶冲浪者的圣地。我们虽然不会冲浪,但去看看大浪也是极好的。然而一路上遇到的几个公园都没有停车位,我们绕了好几圈也没见有人离开,只好在车上看看了。即使没到跟前,也能感觉到大浪如排山倒海般朝岸边拍来,真是气势磅礴。我们还路过了一个叫鲨鱼湾(Shark‘s Cove)的地方,貌似是一个浮潜的好去处。它是由礁石围起来的一片水域。礁石外侧是滔滔大浪,内部却是风平浪静。远远望去,有不少来浮潜的人。只可惜我们事先不知道这个地方,没有带浮潜装备,只好下次再来了。
12点15,我们来到了欧胡岛最北面的海龟海滩(Turtle Beach)。这里有一大片停车场,因为旁边就是岛北最大的渡假村(Turtle Bay Resort)。反正时间尚早,我们就决定到海滩上玩一会儿。老婆嫌晒就坐到了较远处的树荫下,我带着之之一起到靠近海的礁石区看了看。这里也有很多小水坑,有的水坑里还困了几条鱼。我们就开始试着捞鱼。然而这些小鱼游得太快了,而且坑中有很多小角落可以躲藏,实在是不好捉。不过我们捞鱼时,有一只红白相间的对虾从石头缝里钻了出来,我用手挡住了它的退路,它也只能束手就擒。但是正当我们准备把它放进玻璃杯里,拿去给之之妈炫耀时,一个不小心,虾又掉回了小坑,再也不肯出来了。接着我们又准备用涸泽而渔的方法把坑里的鱼捞出来。但是无论我们舀出去多少水,坑里的水位都没有下降(可能水坑某处跟周围其他的水坑是联通的)。到最后之之一个不小心还把玻璃杯打碎了,我们又得收拾残局。玩了一个多小时,我们都累了,也就准备离开了。
我们继续沿着83号公路往东南方向开。我们先路过了古兰尼牧场(Kualoa Ranch)。这是欧胡岛的一个有名的私人牧场,里面有很多面向游客的旅游项目。但最让这里出名的原因是,有很多好莱坞大片都是在这个牧场取景拍摄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侏罗纪公园系列。接着我们又路过了波利尼西亚民俗村(Polynesian Cultural Center)。这个民俗村是一个以太平洋岛屿土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公园。里面有不少表演,如草裙舞,摘椰子,划独木舟等等,能让游客深度体验这些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晚上还有一个夏威夷式的篝火晚会,能让游客品尝传统的夏威夷美食,如土窑烤猪、芋头泥等等(需另外购票)。我和老婆之前来过这里几次(都是陪朋友或家人),记得当时的票价(含晚餐)是100美元(那时我们还属于夏威夷当地人,能有额外折扣,大约6、70一个人),如今已经是140美元了。我们觉得有点儿划不来,就不准备去了。之之没去上,有点儿可惜,但他今后的路还很长,以后自己来这儿看吧。
接着我们一路开到了卡內奧赫(Mike家所在的城市),再沿着Likelike高速(Hawaiian Route 63)穿山回到了檀香山。回公寓前,我们开到了以前常去的麦卡利购物中心(McCully Shopping Center),吃个午饭。说是购物中心,其实这里非常的小(一个两层小楼)。里面只有10来家餐厅,一个便利店而已。我们以前就住在这附近,所以常常走路过来吃饭。因为疫情原因,麦卡利购物中心的商店不允许堂食。我们就去了我以前最喜欢的一家店(Curry House),买些外带的咖喱套餐,拿回公寓吃。还记得那时我们没有太多钱,而咖喱饭相对来说便宜又顶饱,所以深受我的喜爱。我最经常点的就是咖喱乌冬套餐(就是乌冬面配米饭,$5.75),再加上一份炸鱼排($2.25),真的很划算。在等餐的同时,我又到旁边的便利商店买了两个鸡肉包子,一个金枪鱼黄瓜卷,一个午餐肉饭团。这些都是一块钱左右的方便食品。研究生时我和老婆都是走路上学,路过便利商店常买这些东西作为午餐。这次既然路过,我就买上一点儿来重温那遥远的回忆。
3点钟,我们回到了公寓,好好的休息了一番。待到5点左右,我和之之一起去卡皮欧拉尼海滩(Kapiolani Beach)浮潜。这个海滩就在威基基海滩的南边,旁边还有一个水族馆。这是我第一次带着之之到大海里游泳(在大岛时之之只是在海边的水坑里游,脚能够到底),总是担心他到底会不会有问题。还好之之游泳的水平还算不错,没有遇到什么危险。这次我们还穿了脚蹼,希望能在海里游得更省力。只是下水之前的路很难走,脚很难抬起来(在恐龙湾浮潜时,Mike告诉我们这种时候倒着走就不会有问题了)。
我跟之之在海里浮潜了一会儿,看到了不少鱼,有一些体型还挺大。尤其是防浪堤附近,我们遇到一群蓝色纺锤形的鱼,游得还挺快的。只是这片水域里的能见度并不高,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小片,可能因为海底都是沙地的缘故。突然我们在海底看到一只白色、有菱形块状花斑、像蛇一样的生物正在游移,我担心是水蛇(水蛇都是有毒的),就赶紧叫之之跟我回岸上了。此后去恐龙湾浮潜,我也见到了一只一样的生物,只是体型更小些。我在网上仔细查了一下,应该是一条云纹蛇鳝(Snowflake Moray),虽然没有毒,但也是一种凶猛的海洋生物。
上岸后,我们一起沿着岸边走了走。在防浪堤上有个人正拿着一袋子鱼食喂鱼。鱼食刚一入海,就能看到一群鱼一拥而上,顷刻间鱼食就被一扫而空。我们在旁边好奇的看了一会儿,他也很热心的让我们试了试。据说他每天都会来这里喂鱼,难怪这儿附近的鱼特别多。
六点半左右,太阳开始下山了。我们也就回公寓休息了。
3月23日 (星期三)
一早8点半,我们来到了威基基海滩东南面的钻石头山(Diamond Head)。虽然它海拔并不高(只有232米),但在地势较低的威基基海滩面前,显得格外雄伟。只要在威基基海滩漫步,抬头都能看见钻石头山的山峰,因此它也成为夏威夷的著名地标之一。它的名字也很有趣,说到钻石头,人们总会联想到钻石的形状。但从远处看去,它是长条形的,像一只趴在海滩上休息的绿色蜥蜴。当初来夏威夷的殖民者误认为山里的石头有钻石,因此叫这座山为钻石头山,一直就沿用至今。
今天来爬山的游人非常多,连停车场里都需要有工作人员调度。停好车,在自动售票机买了门票(以前我都是以夏威夷本地人的身份来的,不收费。如今门票连停车费一共是25美金)。停车场附近开了几家冷饮店,卖些刨冰、冰激凌之类的,这是我上学那会儿没有的。登山步道前有一片广场(因为我们在火山口底部,是一片平原),广场上游人如织、人声鼎沸。上学时我曾来过钻石头山好几次,但从来没见过有这么多游客,着实令我意外。
我们随着人潮沿盘山步道往山上走,走了约30分钟就到山顶附近了。这时步道上居然出现了“堵人”的现象(可能山顶观景台的大小有限,容纳不了这么多的游客),我们只能慢慢跟着前面的游客一点一点往上挪,最后的几十米可能走了有5、6分钟那么久。
登上观景台后,威基基海滩的风景尽收眼底。碧蓝的大海、苍翠的树木、繁华的都市相辅相成,描绘出一幅和谐美满的画面。难怪游人们来到这里都会流连忘返,以至于上山的路都堵住了。十年前,我曾经在同样的位置照过一张照片。来洛杉矶后,我们就把这张照片洗了出来,挂在之之卧室的墙上作装饰。之之小时候问我照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告诉他这是夏威夷。他说他也想来夏威夷看这里的风景,因此才和他约定好学够一千个汉字就带他来夏威夷。这次他终于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了照片上的景象,也算是圆了他的一个梦想。由于下面还有好多游客排队等着上观景台,我们就没有过多逗留,照了几张照片便离开了。
山脊处有好几个碉堡,山体的内部也有一个四层的防御攻势,中间有一个螺旋楼梯相连。20世纪初,由于钻石头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曾是夏威夷的海防重地,但现在已经被废弃了。
10点钟,我们离开了钻石头山,往与Mike约定好的钓鱼地点赫伊亚港湾(Heʻeia Habor)开去。途中我们顺便去了帕里大风口(Nu’uanu Pali),那也是欧胡岛的一个知名景点。之所以会被称为大风口,是因为这里常年刮着大风,而且经常会下雨,山上的树木都被风刮得朝一个方向倾斜。这里还是一个古战场,传闻卡美哈梅哈国王(Kamehameha I)在统一夏威夷诸岛的战役中将敌方部落逼到了大风口的悬崖边,最后敌方部落的人们都被推下了悬崖,相当惨烈。如今的悬崖边设有一个观景台,可以远眺卡内奥赫市和凯卢瓦市,及山下茂密的热带雨林。观景台旁边还有一条步道,可以往山下走。但这次时间有限,而且刮着大风,我们稍微看了看就离开了。
11点,我们来到了赫伊亚港湾。这是卡内奥赫湾里的一个码头,里面停了大大小小很多船。有私家船,还有带着游客到卡内奥赫湾里观光、浮潜的中型游轮。老远我就看见了Mike的卡车,他早就到了,正在给钓竿穿鱼线。我赶快把车停好,带着家人和他打了招呼。Mike是一个很风趣的人,又对钓鱼很熟悉(他的父亲是一个渔夫,以出海捕鱼为生。Mike也经常到船上帮忙,所以对鱼的习性很了解),所以之之很快就和他的Mike叔叔打成了一片。
我们先在港口外侧的堤岸上钓了一会儿,没多久之之就钓上了一条银白色带黑条纹小鱼(夏威夷人把它称为Mamo)。但这边鱼的种类并不多,翻来覆去都是Mamo,而且钓钩很容易就会挂在堤岸上(因为鱼线抛不远,而堤岸又是斜的)。于是我们就换到了港口更里面的栈桥处。这里的水更深,但非常清,可以清楚地看见水下各式各样的鱼。之之又接二连三的钓上好几条小鱼,有一种身体是墨绿色,胸部有一圈红褐色的(红项锦鱼);还有一种黑色带白点的(三斑宅泥魚),当然还有更多Mamo(因为Mamo比较贪吃,一看到饵下去就咬)。
看到之之钓的这么起劲,我也想试一试,便去Mike车上取了一根钓竿,一起加入了钓鱼的行列。虽然我以前也钓过鱼(多半是别人让我试试),但从没钓上过,因为老是掌握不好拉杆的时机。这一次我终于有了零的突破,也第一次感受到了钓鱼的乐趣。这里的水很清,当把鱼钩放下去时,可以清楚看到是哪个鱼在咬饵,同时也能感受到鱼线被拉来拉去。当鱼竿被拉动时,同时提竿,就很有机会把鱼钓上来。我第一次下饵,就钓上来了一条Mamo。接着又钓上来了一条红锦项鱼,还钓上来了一条幼年鹦鹉鱼。幼年鹦鹉鱼是黄褐色,完全没有成年鹦鹉鱼那么艳丽,还在我手上拉了一泡屎,好不晦气。水下还有黄色的蝴蝶鱼,或是全身长着斑点儿的箱鲀,但它们对我们的饵都不太感兴趣,所以也就钓不上来了。稍后还游来一条大家伙,是一条有50厘米长的密斑二齿鲀(Spotted Porcupinefish),它的眼睛很大,看起来很可爱。但其实它身上贴着很多尖刺,受威胁时会像河豚一样鼓成一个球,而且是一个带刺的“气球”(据说是为了让捕猎者更难把它吞下)。我们带的钓竿,只能钓些小鱼,所以就不做尝试了。到后面,鱼越来越难咬钩了。据Mike说,钓鱼也要讲究合适的时辰。清早时分,鱼儿一般都比较活跃。现在这个点儿(一点半多)鱼基本上都吃饱了,所以对饵的兴趣就不大了。既然再待下去也没什么收获,我们就收拾收拾,离开了。
钓完鱼,我们一起去附近商场里的一家餐厅(Big City Dinner)吃了午饭。这家餐厅本来在檀香山的沃德影院(Ward Theatre)边也有一家分店,上学时曾去吃过好几次。但现在这家分店已经关门了,只好来卡内奥赫的分店吃。里面的The Big Burger套餐是我少年时代的最爱,热量爆表,非常解馋。这次又尝到了以前的味道,心里特别满足。饭后,Mike还专门在外面的甜品店给我们买了一份夏威夷式有名的甜品(Malasada)。这是一种葡萄牙流传过来的甜品,把一块儿发面面团放到油锅里炸,炸完再裹上一层糖霜,趁热食用。我们午饭已经吃的很饱了,而且平时也比较少吃甜食,实在是消受不了。然而Mike的盛情难却,只好吃了一颗。吃到嘴里其实不算太甜(因为里面的面团没有甜味),感觉有点像国内金银馒头里的金馒头,但要大上一大圈。剩下的Malasada我们实在吃不了,就让Mike带回去了。接着我们约好明天一起去恐龙湾的时间(昨天老婆好不容易在官网上抢到的票,我手太慢就没抢到),就分别了。在回去的路上,我们还专门绕道开去了Round Top Drive。这是一条在Tantalus山里的盘山路,可以远眺钻石头山和檀香山市,一般游客都不知道这里。这次开了一半,却发现路封了,只好又原路返回(不然可以顺势从Manoa山谷出来回到威基基)。这一来一回,开了有一个半小时,才回到公寓。
休息到下午5点半,我带着之之去钻石头山下的钻石头海滩(Diamond Head Beach)玩。这里也是檀香山一处有名的海滩,有一次我还在这里看到夏威夷僧海豹(Monk Seal)躺在沙滩上休息。但这回我有一个严重的失误,就是来这里浮潜。我原本就知道人们来钻石头海滩大多是为了冲浪,因为这儿的浪在檀香山地区算是大的,适合那些寻求挑战的冲浪爱好者。但我作为一个浮潜新手,我没意识到在大浪里浮潜是多么愚蠢的行为。
我们沿着一条山路从停车场走到下面的海滩。放眼望去,海面上是一层层汹涌的海浪,有十来个冲浪的人在海浪中若隐若现。见到此情此景,我心里也有点打鼓,但好不容易才把浮潜的东西拿下来,不用岂不是白拿了。抱着这样的心理,我让之之先在岸边观望一下,由我下水试试深浅。刚一入水,身体就被浪卷得东倒西歪。水下非常浑浊,几乎什么都看不清(只看到了一条鱼);吸气管里也经常灌进水来,导致我不得不老起身清理进气管里的水。在大浪之中,海里的礁石也变得格外危险。海浪带给人一个较大的运动速度,若此时身体碰到礁石,很容易就会被划烂。我游了没几下就觉得情况不妙,赶紧“回头是岸”了。尽管如此,之前在水里的时候似乎右脚踩到了一个尖利的礁石,划了一个挺深的口子。到岸上后,我再次用鲜血换来的教训告诫之之,千万不要在大浪里下水。我简单的处理了一下脚底的伤口,又等着之之玩了会儿沙子,才垂头丧气的往回走。
6点半回到公寓,赶紧继续清理伤口(因为回停车场要走土路上去,难免会有砂石进来)。同时心里默默祈祷伤口早点结痂,千万别影响了明天去恐龙湾的浮潜,不然就亏大发了。
3月24日(星期四)
今天是激动人心的一天。此番来夏威夷最令我期待的就是到恐龙湾浮潜,GoPro也是为此专门买的(因为可以水下摄影)。上一次来恐龙湾的时候(2012年),我还遇到了海龟,并与海龟一起畅游在珊瑚礁中。这份特殊的奇遇仍然记忆犹新。
一大早6点半,我们就起床了。我检查了一下昨天脚底的伤口,虽然走起路来还是会疼,但已经结痂了,应该没有大碍。今天可能要在恐龙湾待上好一阵子,我们准备了些面包和水,作为补给。
从威基基海滩到恐龙湾单程约18公里,但由于不是高速路直达,开过去要半个小时。我们计算好时间,8点半准时来到了恐龙湾的停车场。现在恐龙湾管理的非常紧,严格限制每天访问的游客人数。从早6点45到中午1点半,每半小时只有30个名额(本地人凭身份证可以不用预约)。如果没有预约,连停车场都进不去(门口有工作人员检查)。每天早上7点钟,官网开放两天后的预约名额。如果5分钟内没有抢到票,基本上就只能等第二天了。而且预约时还要网上付费把门票买了(25块钱一个人)。整个过程要填一堆信息,手稍微慢一点儿,名额就被别人抢先了。不光限制游客数量,每天开放的时间也很短。下午3点15就要开始清场,4点就关闭海滩了。除此之外,周一周二恐龙湾还不开门,真可谓是欧胡岛门槛最高的景区。
停好车,与Mike碰了面,便一起去看一个关于保护恐龙湾的宣传片。宣传片主要是告诉游客在景区里有哪些注意事项,比如说不能随便踩礁石,不能骚扰海龟等等。接着我们坐了一个摆渡车,从游客中心开到了海滩边上。我们先选了一片空地把席子铺开,接着换好行头,抹了防晒(最为关键)。老婆说她不想头发进水,就留在岸上看包,由我和Mike带着之之到水里浮潜。
恐龙湾里有好几片礁石,把整个湾分成了好几个区域。我们一开始先在近处的礁石区玩了玩。进入水中不久,我便被水下美伦美奂的景色俘获了。四周的礁石虽然是枯燥的黄褐色,但却有数不清的鱼儿穿梭其中,令人目不暇接。在此我只能挑几种常见的、鲜艳的、给我印象深刻的鱼儿介绍。水下最常见的鱼应该就是短吻鼻鱼(Unicornfish)。其中以黑背鼻鱼(Orangespine Unicornfish)最多。这种鱼身体是黑色的,靠近尾巴的部位有两对醒目的橘黄色硬棘突刺。还有一种是灰褐色的,而尾部的硬棘是蓝色。第二类常见的就是鹦鹉鱼(Parrotfish)了。准确的说鹦鹉鱼是一类鱼,包括了很多品种。它们大多都非常艳丽,而且不同性别的鹦鹉鱼有不同的颜色。通常雄性更加鲜艳,往往有着彩虹般美妙的颜色。这次浮潜我们见到了好几条大的鹦鹉鱼,感觉快有一米长,相当震撼。第三种常见鱼是鳞鲀(Triggerfish)。这也是一类鱼,它们的共通点是体型都是圆鼓鼓的纺锤形,只是身上的斑纹不同。其中斜带吻棘鲀(Reef Triggerfish)还是夏威夷州的州鱼,可见这种鱼在夏威夷有多么常见。我最喜欢的一种是叉斑锉鳞鲀(Lagoon Triggerfish),它身子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图案完全不一样,特别抽象,因此它也有个别称叫“毕加索鳞鲀”。另一类常见的鱼是蝴蝶鱼(Butterflyfish)。这类鱼的特征也很明显,就是背鳍和腹鳍一直连到尾鳍附近,使身子的部分呈正方形,像是一块画布。它们身上的图案各具特色,大多以黄白黑三色组成。我们遇到的蝴蝶鱼有三种,单斑蝴蝶鱼(Teardrop Butterflyfish),扬帆蝴蝶鱼(Threadfin Butterflyfish),和月斑蝴蝶鱼(Raccoon Butterflyfish),每一种都很亮眼。当然水下也有很多长相平平的鱼,如夏威夷海鲢(Hawaiian Tenpounder)。它们身形细长,浑身是灰白色的。但它们经常成群结队的活动,所以看起来也很有气势。
时至中午,我们回到岸上歇息,顺便吃了些东西。下午我准备去稍远处的水域看看。但那里比较深,而且有的地方还有洋流,对游泳技巧、体力的要求比较高。以之之目前的游泳水平,涉足那里还是有些勉强。于是就让之之拿着浮板在近处玩,Mike在岸边看着他,而我自己去远处探索一下。本想着远处水域能看到些大鱼或是海龟,但实际上没看到什么鱼。而且鱼的密度远远低于近处的水域,可能是因为远处水域的礁石上没有太多藻类附着,很多都是光秃秃的岩石。在礁石的缝隙间有很多黑色的刺冠海胆。相比于之前看到过的几种海胆,这种海胆的刺又尖又长(据说能长到30厘米),让人看了就觉得发毛。在那儿待了一会儿,我就游回近处了。在回来的途中,我突然看到礁石上贴着一块黄色的东西。游近一看,竟然是只海兔。此前在纪录片上看到海兔一般都有特别鲜艳的颜色,而且样貌超乎常人想象。这次亲眼得见,果不其然。这只海兔大约有20厘米长,身体是主要褐色的,还有些白色图案,裙边为淡黄色。身体一端有两根短短的触角,触角上有个白色的小圆球,像一个操纵杆;而另一端有一簇像花一样的东西,随着水流摇曳摆动着,特别神奇。要是我这次没看到它,绝对想象不到会有这样的生物。事后我在网上查了些资料,但还是查不到这种海兔是什么品种,希望以后能有机会问问专家。此外,我还遇到了一只比目鱼。斑驳的保护色使它与海底的环境完美融合,要不是它动了一下,我根本没办法在杂乱的海床上找到它。每当我想要近距离拍摄它时,它都会一下子窜到更远的地方,同时还会卷起一堆泥沙,应该是为了混淆捕食者的视线吧。
作为一个陆生生物,海底的世界显得格外神秘。它不断激发着我的好奇心,驱使我继续探索下去,甚至我都感觉不到疲惫(可能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随波逐流,不用太使劲)。不知不觉我又游了一个多小时,等我再次上岸时,已经是2点多了。本来我还想趁着海滩关闭前再下去看看;但Mike说我整个背都已经被晒得通红,不能再去了;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当时没觉得晒得有多厉害(也感觉不到疼),但回去公寓后我就深刻体会到这是一种多么痛的领悟。整个背像着了火一般,疼痛难忍。而且背上的皮肤变得特别敏感,一碰到东西就钻心的疼,感觉像是皮被剥掉一样。因此穿脱衣服就从日常小事变成了一种忍耐力的试炼。晚上睡觉也是大受影响,只能侧着睡或者趴着睡,把背晾着;稍微一动可能就会疼醒。直到回洛杉矶后静养了一个礼拜,我的背才如浴火重生般地退了一层皮,慢慢恢复了(晒黑了很多),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尽管这次浮潜教给我不少惨痛的教训(浮潜时一定要穿长袖游泳衣!防晒霜入水后有可能就被冲掉了,而且防晒的有效时间有限),但我也收获了很多难忘的体验。虽然没能与海龟共舞有点遗憾,但我见识了很多前所未见的海洋生物。而且这次我特地带了隐形眼镜,可以将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观察得真真切切(上次来我是靠近视加散光的裸眼看的,所以看到的都很模糊,也没敢游太远)。恐龙湾的水面下就仿佛是另一个世界。里面“鱼来鱼往”,热闹非凡,同时却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每一条鱼都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其乐融融,互不相干。没有勾心斗角,没有疲于奔命,一切都显得从容不迫,不慌不忙。反窥我们所在的社会,国家间纷争不断,民族间互有嫌隙,甚至同族间也要为了功名利禄而一争高下,真是令人唏嘘。希望有朝一日人类社会也能像大海一样包罗万象,而每个人能像恐龙湾里的海洋生物一样和谐共处。
从恐龙湾离开后,我们径直回到公寓,好好休息了一下。晚上6点,我们和Mike约好一起去麦卡利购物中心的福缘餐厅吃晚饭。这是一家相对正式的粤式餐厅,口味也比较正宗。当年我们在夏威夷时,朋友聚餐有时就会来这里。这几天承蒙Mike的关照,我们自当要请他尝尝中式中餐的味道。我们点了几个比较经典的粤菜,有芥蓝炒带子、铁板牛柳、干炒牛河,还要了一只龙虾,又点了两款中式甜点。花了一百块出头,跟洛杉矶差不多。其中Mike特别喜欢那两例中式甜点(杏仁豆腐,椰浆西米露),还嫌我带他去中国时没带他吃(2006年冬天我回国时,他也一起跟来玩了,去了北京、西安)。席间Mike提出周六能带之之去卡内奥赫的一个美军基地附近钓鱼(因为之之算是美国人,出入基地不需要办什么手续),把之之兴奋得手舞足蹈,而我只能望洋兴叹了。
饭后,我们沿着阿拉威运河(Ala Wai Canal)的河边走回公寓。这条河边的步道也是以前我们在夏威夷时经常去散步的地方。夏威夷当地人总说它是一条臭水沟,可能因为这条运河的主要用途之一是把城市污水引到大海。但在我印象中,这条河的水还是很清的,而且也没有什么异味,称不上是“臭水沟”。河道两岸都是绿地,有很多人在这里散步、跑步或遛狗。只是一到夜晚,路边的草丛里会窜出很多大蟑螂,多少还是有些膈应人的。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把蟑螂踢到水里喂鱼,但这次却没见到有鱼来吃了。
3月25日 (星期五)
由于背疼,昨天晚上睡得并不好。而今天又是个雨天,早上8点多才起来。这次环岛我们没去岛的东边,于是便决定今天去最东边的玛卡普灯塔(Makapuʻu Point Lighthouse)看看。途中,我们路过了海泉喷口(Blow Hole)。这是一块奇特的海边礁石。每当大浪袭来,礁石上的一个小洞就会喷出很高的水柱,像是鲸鱼喷水一样。但因为今天下着雨,就没有怎么停留。
10点钟,我们开到了玛卡普灯塔步道的停车场。跟很多其它夏威夷景点相比,这里虽然是个州立公园,却不收停车费,真是良心。我们沿着平坦的盘山公路一路往上走,没走多久,雨就停了。这座山上的植被大多是低矮的灌木丛,而且颜色比较枯黄。走到上面还能看到很多干旱地区才能看到的仙人掌。也许这座在欧胡岛最东边的小山有着与岛上其它地方不同的气候环境吧。一路上我们看到了不少小鸟在路边的草丛里起起落落,还看到了一只军舰鸟(Great Frigatebrid)从头顶的高空掠过。这种鸟全身黑色,翼展超过2米,飞行姿态潇洒干练,像是一架帅气的黑色战斗机。半山腰处有个270度广角海景观景台,将平静的太平洋尽收眼底。据说冬天的时候,鲸鱼会成群结队的迁徙至此,因此这里也是免费看鲸鱼的一个好去处。
10点半,我们来到了山顶的观景台。这儿视野十分辽阔,可以俯瞰欧胡岛东北面绵邈的海岸线及旷远的太平洋。近处还有个圆鼓鼓的小岛,岛上只有光秃秃的灰白色岩石,被人们称为兔子岛(Rabbit Island),可能因为像是一只白色的兔子吧。马卡普灯塔在观景台东边的山崖上,是欧胡岛最东边的建筑。它建于1909年,至今仍在为附近的船只指引方向。我们在观景台看了会儿风景,就下山了。事后我查到马卡普山下有一片适合赶海的礁石区,但是我从来没有去过,只能希望下次有机会再去了。
从马卡普灯塔出来,天上又下起雨了。想着今天没什么事儿,就开到夏威夷大学马诺阿校区(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看看,毕竟我和老婆都是在那里研究生毕业的。
中午12点,我们开到了夏威夷大学马诺阿校区。我们在校园里开了一圈,发现整个校园空荡荡的。原来今天是夏威夷的一个州立节日(Prince Kūhiō Day,纪念库西奥王子),学校放假。而且今天还下着雨,校园里自然没有人。这下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在校园里闲逛了。
把车停好后,我们先去了学校的东北边。走上一个十来阶的斜坡,来到了学校东边的一个小广场。广场的西侧是汉密尔顿图书馆(Hamuliton Liberary),在那儿我曾埋头苦读过克劳德·香农的信息理论(上机器学习课时的教材,现在已经忘完了)。广场东侧是一个小食堂,那里有一家卖三明治的店我常光顾。当时5块钱能买到一条很长的金枪鱼三明治,比赛百味(Subway)的12英寸三明治还大。我一般一顿吃半个,另外半个就先搁在办公室的小冰箱里。广场北面紧挨着语言系的楼,我曾经在那里工作了两年半(帮着开发维护一款远程教育软件),算是我在校园里待得最久的地方。语言系的西北面是经济系的楼。在那儿我也工作过一学期,帮忙一个香港老师做一些关于海运物流的数据管理及数据搜集(后来这个老师没经费了)。这两份半全职的研究生助手工作不仅帮我支付了全额学费,还付给我一个月一千出头的薪水作为生活补助,真是帮了大忙了。
我们沿着校园中间的林荫大道一直走到学校西面的广场。那里是学校的行政办公区。每学期的入学手续,回国时的签证文件,都在这栋楼里办理。行政办公区的南边是学生活动中心,是一个公共的休闲娱乐场所,很多学校的社团组织在那里招募会员。顺带一提,这个活动中心还是周星驰电影《百变星君》中的取景地点(一次无意间发现的),只是现在已经改头换面了。中午有时我和老婆就会约着一起去那里的必胜客(Pizza Hut)买两个单人披萨(一份3块多),再拿到学校南边的一个日式风格的小庭院里吃。一边看着宜人的园林风景,一边吃着热腾腾的披萨,聊聊今天发生的趣事,或是发一些可有可无的牢骚,感觉那是一天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这次回到日式小庭院,我们还专门仿照当时的样子,坐在回廊的石凳上,让之之给我们拍了一张合照,纪念这个充满回忆的地方。穿过小庭院,我们来到了学校东南边的。理工科的教学楼都在这附近,包括老婆常去的电子工程系,和我常去的计算机系。虽然这些楼都进不去,但光站在门口就能回想起当年在这里学习的点点滴滴。这次我们还发现校园里多了几个新的教学楼。说明夏威夷大学发展得还挺不错,真心祝愿它能越办越好,蒸蒸日上。
校区南边(过了Dole Street)还有很多夏威夷大学的体育场馆,如篮球馆、橄榄球馆、游泳馆、田径场等等。那一片是以前我和老婆步行上下学时的必经之路。但这次天上下着雨,就不过去看了。我们在校区里大致的绕了一圈,就开回公寓了。
下午两点,我们又来到了阿拉莫阿娜购物中心。先是在顶楼的一家港式茶餐厅(翡翠王朝)和老婆的师姐一家吃了午饭,聊了一下近况。饭后,老婆和她的另外两个女性朋友约好,要一起在商场逛街,并约了晚饭。既然我和之之闲来无事,就趁机去马诺阿山里的马诺阿瀑布(Manoa Fall)转转。
下午4点半,我们开到了马诺阿瀑布的停车场。入口处专门有个工作人员收停车费(7块),还向我推荐防蚊虫喷剂和一次性雨衣。我看现在也不下雨,就婉言谢绝了。这条步道并不长,来回不到3公里。但是经过大半天的降雨,山上的土路变得非常泥泞。坑坑洼洼得有不少小水坑,不太好走。由于这里非常湿润,道路两旁的草木早已长得密不透风,一旁的岩壁上也满是挂着水珠的苔藓。
走了约半个小时,我们来到了马诺阿瀑布的跟前。瀑布的落差不算低,但水量比较小。水几乎是贴着岩壁流下来的,所以感受不到瀑布应有的魄力与气势。虽然这个瀑布平平无奇(其实我早就知道,因为以前也来过几次),但依然有很多人喜欢来这里游玩。主要是因为这个步道的位置很好,周围都是繁忙的都市区,算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好去处。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相比于瀑布,人们更在乎的是这里远离尘嚣、自然静谧的氛围。
5点40,我们离开了马诺阿瀑布。本想着带之之去我以前常去的几家餐厅吃个晚饭,但在网上搜了一下,这些餐厅都已经倒闭了,不知道是不是疫情的缘故。接着又去了一家超市,买了一些回去送朋友的伴手礼(主要就是包着夏威夷果仁的巧克力,算是这里的特产)。最终我们又回到了阿拉莫阿娜购物中心,到一楼的拉面店(芝麻亭)吃拉面。吃着吃着,突然店里进来了三个人,让食客给他们捐钱(说是帮残奥会的运动员筹集路费)。来到我们的餐台边,二话没说先给之之拿了三个小玩具(哄小孩的那种),然后问我们要不要捐钱。我这个人脸皮薄,既然收了人家的小玩具,就不好意思不作表示。正当我准备掏钱时,突然发现裤子兜里的钱包不翼而飞。心下一凉,估计是下车时忘带了。我只好尴尬地向三人表示不捐。这时我脑子里飞速思考着一会儿该怎样结账,感觉连吃饭的胃口都没有了。虽然我带着手机,但我看店里好像并不支持手机支付。无奈之下,我只好打电话向老婆求救。所幸,老婆还在阿拉莫阿娜商场里,正好可以帮我解围。等到老婆来到餐厅,我们才如释重负般的舒了一口气。从餐厅出来后,我看那三个募捐的人正坐在长椅上休息。虽然我不喜欢他们这种打扰别人吃饭募集善款的做法,但我还是给他们捐了五块钱,就当作买玩具的费用吧。接着我们就回公寓休息了。
3月26日(星期六)
今天我背部的晒伤更厉害了,长了好几个水泡。因为背上实在太疼,行动也变得很困难,真是哪儿都不想去。好在这是我们在夏威夷的最后一天,回洛杉矶后就可以慢慢静养了。由于前天和Mike有约,一大早6点钟,我把之之送到了Mike家。稍后Mike和他爸会带着之之去卡内奥赫湾钓鱼。而我就返回公寓,帮着老婆一起收拾行李。毕竟我们住的不是酒店,还需要把公寓打扫一下。主要是把家具放回原位(沙发床收回去),再把垃圾清理干净。毛巾、床单之类的就不用我们操心了,屋主会另外雇人来清洗。
本文发布于:2023-08-08 02:04: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78/6949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