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8日发(作者:邬繇)
1)文段在原文中有小标题“数字化信息技术业已颠覆传统文化产业格局”,提的是“数字化信息技术”,而非A的“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在原文中就是作为例子存在。
2)小标题上面还有个中标题“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驱动因”,其中“发展的内驱动因”与C的“发展内生动力”意思一致。在原文中,中标题+小标题,可推导出C的意思:「文化产业的格局,被数字化信息技术颠覆(正在发生的改变),是自身发展的内驱动因」= C 「数字化趋势(正在发生的改变)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这是一道考察思维倾向的题,典型错误思维是“发散思维”,看见新出现的事物对象,就不自觉的奔向它,认为其是重点。正确思维是,看内容,而非看对象(主体):在内容上,第二句并没有超出第一句的意思范围。
同考点题可参考《微阅读》一题,视频解析见B站《别把言语当语文》系列第02辑。
研究表明,衰老导致神经前体细胞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分子(MHC-I)下调,造成免疫耐受缺失,激活免疫监视,导致神经前体细胞被免疫细胞清除。免疫细胞通过细胞表面的“自我识别分子”来识别敌友。MHC-I就是神经前体细胞的“自我识别分子”,衰老导致其中一些“标记”变得模糊或者消失,使免疫细胞自我识别能力下降,就会“敌我不分”,清除它们认为异常或者发生变化的细胞,从而损伤衰老大脑中的神经前体细胞。如果通过药物或者抗体的手段,把脑内的免疫细胞定点清除,有可能改善神经再生和认知功能,延缓脑衰老。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提高MHC-I水平有助于延缓人脑衰老
B 人体免疫系统是大脑衰老的“加速器”
C 衰老细胞能激活并干预正常免疫系统
D 衰老大脑中特定免疫细胞有重要作用
正确答案:B
正确率:21% 很低
文段的意思换个故事背景来说是这样:业主们额头上的“我是业主”标识牌没有了,导致保安认不出这些是业主,赶走了他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赶走保安即可。
衰老 ——> “神经前体细胞”表面的“M分子”下调 ——> 导致免疫细胞把前述“神经前体细胞”误认为异常细胞,予以清除 ——>“神经前体细胞”受损,影响认知功能 ——> 解决:定点清除免疫细胞
所以答案是B,保安是小区人变少的“加速器”。对应于文段给出的“赶走保安”的解决思路。
A错在,没说要提高M水平,没说要给业主补发标识牌。
C错在,一是,“衰老细胞”是对“(衰老的)神经前体细胞”的扩大;二是,文段没把M分子的下调定性为“干预(正常免疫系统)”,而倾向于看作是衰老所引起的自然变化。
D错在,不是“有重要作用”,而是不自觉起了反作用。
此题做错,是文段没读明白,可能是阅读基本功不够导致,也可能是由以下思维倾向动作导致:
1)莽撞预判第一句的“MHC-I”是主体,认为主旨一定会包含它;
2)沉迷于上述预判,冒进的认为文段后部“不用细看”,导致没有读最后一句。
对此思维倾向考法的讲解,请见B站《公考言语理解中心主旨题 · 思维倾向考点特讲课程》“迁变3”一节14:45处开始的《文学吟诵》《日韩农业走出去》两例题,讲“不要既粘稠又冒进”。
最新考古成果表明,我国是东方人类的故乡,同非洲并列人类起源最早之地;北京猿人在50万年前就发明人工用火术,为全球最早之一;早在1万年前,我们的先人就种植粟、水稻,农业起源同西亚北非并列第一;我国在乐器、独木舟、水利设施、天文等方面的发明发现也是全球最早或最早者之一。考古成果还说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这些重大成就为我们更好研究中华文明史、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提供了一手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文化、社会、历史意义。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 我国考古成就在世界考古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B 我国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C 我国各个时代的文明发展成就都走在世界前列
D 中华文明史的研究离不开考古发现的证据支持
正确答案:B
正确率:38% 很低
这题不是倾向题,但正确率低,所以还是讲一下。
要区分以下两个概念:
1)考古发现/成果:有哪些文物,文物情况如何,是论述历史的证据;
2)考古发现/成果所表明的内容:怎样的历史、文明、基因。
文段第一句讲了(考古成果所表明的)我们的先人的历史成就,属于上述第2类内容。
第二句讲了(考古成果所表明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价值观”、“文化基因”,也是第2类内容。
顺着前两句下来,最后一句的“这些重大成就”是指,基于考古发现看到了那些“表明”,这种“发现文物”和“看到历史”(的结合体)是重大成就。如果只发掘,不研究解读,就谈不上重大成就。
新的考古发现/成果 ——> 表明了中华文明有怎样的起源与发展 ——> 这种“发现+表明”,对“研究中华文明史”、“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提供了一手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抛开选项,正常提炼主旨,应该按最后一句的意思来说。但选项中没有这样的主旨,便次优选到B,直接谈论“重大成就”本身,即“(考古发现)展示了(起源和发展)”。其中“起源”既对应第一句的内容,也对应第二句的“形成”一词,“发展”则是第二句的词。
A错在,文段没谈“我国考古”在“世界考古”中的地位;文段前部的那些“最早”“第一”是先人的成就,不是我们考古的成就。
C错在,只对应第一句,缺了第二句,且对第一句的内容有明显扩大,文段没谈“各个时代”都走在前列。
D是一句正确的话,但不是主旨。最重要的原因,如前所述,最后一句的“这些重大成就”是指“发现文物+表明历史”的结合体,而非单单“考古发现”,因为文段前两句都是主要在谈“表明”,而不是在谈发掘到了什么文物。
此题选错可能跟方法僵化有关,导致过于依赖尾句,没有理解纳入前句。
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管辖以属地划界为主,政府对本国境内的活动享有管辖权,对来自境外的安全威胁享有防卫权,但在互联互通的网络虚拟空间,信息的传递和网络活动往往会超越地理边界,内部事务与外部事务的界限在网络空间逐渐消融,原本属于国家内政的活动与政策常常具有溢出属性。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A 国家主权在地理与网络空间的差异
B 国家内政在网络上的特殊表现形式
C 国家地理边界在网络空间的消融
D 政府在虚拟空间行使主权的途径
正确答案:C
正确率:40% 低
此题考察了“迁变”,如果莽撞预判第一句的“国家主权管辖”是文段主话题,且沉迷于这个判断不放手,便可能错选到A。除此之外,还有重要一点需要解释,为什么正确思维者会认为A不对,这也是一个思维倾向问题。
正确思维:看到转折句,文意重心便迁至转折之后,这种不拖泥带水的腾挪,使得「转折之前的内容」变得“远”而“虚”,退出了主视野,成为一种过往的、背景式的、低存在感的信息,而「转折之后的内容」新占据了主视野,显著且高清——「转折后」挤走了「转折前」,读完文段,主要留下了对「转折之后的内容」的印象,且内容具体、明确,对应C项,在网络空间不再有明确的国家边界。(C中“国家地理边界”意指“之前存在的、明确的国家边界”。)
典型的错误思维:知道“转折之后更重要”,但由于视野过大,思绪“内存”较大,导致「转折之后的内容」只占掉了部分视野,而「转折之前的内容」在视野中仍有较多留存——打个比方,如果说在正确思维中,转折前后的“轻重之比”是1比9,那么在此错误思维中,前后轻重之比,是4比6。此时,便容易错选到A,A抹平了轻重之别,是5比5,这是“4比6”型的阅读状态所容易接受的。
相反,在正确思维者的眼中,A没有明确、高清的传达「转折后」,还添进了「转折前」,使得「转折后」的份量降至和「转折前」同一个水平,丧失了“主角地位”,这难以接受。
会有同学处于典型错误思维之中,难以切身体会到A的问题,那么需要强行记忆它:这种文段主结构就是一个大转折的文段,大部分时候,如前所述,正确的阅读结果状态应该是:
1)主要记住了「转折后」,它是真正的主角;
2)「转折后」具体而明确,高清。
在选择主旨时,要尽量选择与上述阅读结果状态相匹配的表达。
正确思维对不同形态主旨的评定如下:
1)国家地理边界在网络空间的消融
这是只谈「转折后」,且内容具体而明确——好。
2)国家主权管辖边界在网络空间的消融
涉及了一点「转折前」的信息(“主权管辖”),但在内容观点上,仍旧是只传达了「转折后」的内容(“在网络空间的消融”),且讲得具体明确——好。
3)地理上存在明确的国家边界,在网络空间不是如此
这是前后都谈,且都具体明确——可以,高清呈现了「转折后」也就可以,如果不传达「转折前」的内容,则更好、更精简。
4)国家边界在网络空间的特点
这是只谈「转折后」,但论题化,不具体、不明确(到底什么特点?)——欠佳,减分,非优选,如果只剩这个可选,也能选。
5)国家边界在地理空间、网络空间的特点 / 国家主权在地理与网络空间的差异
不仅前后都谈了,还都不具体、不明确——不好,不仅「转折后」笼统不清,还和笼统不清的「转折前」相提并论,又虚又没地位。
6)地理上存在明确的国家边界 / 国家边界在地理空间的特点
只谈「转折前」——严重错误,违背了“转折之后是重点”。
B错在,没说是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且如何特殊?不明确。
D错在,没说“途径”。
研究人员耗时2年对圣诞岛周围的珊瑚礁进行调查,在热浪袭来和减弱时,分别对两种常见珊瑚的藻类共生体进行6次采样。从某一时间节点开始,2个月内气温上升约1℃。正如预期的那样,拥有热敏感藻类的珊瑚比拥有耐热藻类的珊瑚更快白化。随着海水持续变暖,甚至连耐热的藻类也被珊瑚排出体外。但圣诞岛上的这两种珊瑚在海水仍然异常温暖的情况下从白化中恢复了过来。此前,海洋生物学家发现只有海水冷却到正常温度后,白化珊瑚才能恢复。而圣诞岛珊瑚的意外复苏则意味着即使在长时间热浪中,其中一些珊瑚还是有救的。
研究人员最主要的实验目的是:
A 探索珊瑚对海水温度变化的敏感度
B 研究珊瑚在长期热浪中的生存能力
C 讨论海水水质对珊瑚生存的影响
D 调查白化珊瑚如何重新恢复活力
正确答案:B
正确率:54% 低
由于刚好在上面一题中讲了基于“大转折”的一种倾向考法,而此题文段中有个“小转折”(转折结构只在局部范围内),所以先提一下此点,避免思维僵化影响到了我们日常对“小转折”的本来自如的应对。对于“小转折”,重点当然也在转折之后,但由于这个重点仅是一个局部范围内的小重点,所以仍需和(转折范围之外的)其他内容一起再考虑。此文段中的“小转折”有点特别,是转折小重点在前,“被转折”在后(“此前”一句),形成了一种对比。
这也是一道有点“玄”的题,部分错选到D的同学,可能仍旧会比较难理解,为何要选B而不是D。
解开此题的第一个要点是,对第一句内容的及时消化。
注意,这里要跟“早期莽撞预判(后固执不改)”的经典错误思维相区别,这里说的“迅速消化”,指接受信息、阅读内容、了解情况,而不涉及“是不是主旨”之类的判断。阅读内容,了解情况,是一件事情,判断是否为重点,是另一件事情。无论这个第一句最终是否重要,此时此刻,至少得把第一句的内容给读进去,心里对此句所谈之事,要有了解、有把握,而非走马观花,入眼不入脑,仅留个轻飘飘的印象。这就是我常说的,重(视)内容,我们的主线思路应该是“到底说了个什么事”,而非一上来就想“这是不是重点”(并因此导致内容消化不良)。
读完第一句,意识或潜意识里,应有(近似)以下了解和把握:
1)岛周围的珊瑚是自然存在,热浪也是自然存在,这个环境既不是人造的,也不是临时的,而是属于自然界的日常。研究人员只是在做“采样”,是观察者。
2)调查的对象是,“热浪来袭和减弱时”,圣诞岛周围的「珊瑚礁」(的情况)——并不需要更多信息,这已经是一个完整句子、一个完整陈述了。通过“采样”,看看热浪下的珊瑚状况而已。至于这个第一句的后面还有不少文字和内容,随着阅读的推进,进一步了解便是,不妨碍此时阅读、消化第一句(而至于这句重要与否,不做任何过早的判断)。
消化了第一句的内容,以此为基础,才能对后文出现的“白化”、“白化珊瑚”、“恢复”等内容,有一个正确的把握——这些剧情不过是,「调查在热浪期间,珊瑚身上发生了什么」这个“总剧本”的“故事详情”而已,从第一句到倒数第二句,基本是个“总分”结构。当然,通过这段“分”剧情,我们可以进一步得知,该次「珊瑚调查」的具体内容,是该处珊瑚在热浪中,比较特别的从白化中恢复的情况(海水还热时,就能恢复了)。
接着,最后一句说“而……意味着……”,有总结、点明之用,点明前述“海水还热时,就能恢复”的特点,意味着这些珊瑚“即使在长时间热浪中”,也能凭此自救,存活下来。这个关于「长期热浪」的实验发现,就是当初的实验目的。
上述思路是出题人想要的思路,所以此题答案是B。
正确思路对错项D的评价是:
1)与最后一句点明的实验目的不符,未包含“长时间热浪”。
2)“白化珊瑚”只是过程性的内容,总体来说,这是一次针对「热浪下,圣诞岛周围的珊瑚」的调查,而非针对“白化珊瑚”的调查。
开始对答案不理解的同学,应着重厘清以下几点,细细品味,扭转认识:
1)及时消化第一句,这是一次「珊瑚调查」;
2)倒数第二、三句,通过一个对比,展现了一个特性,这种对比的形式,在「重内容」的角度,没有太多额外的价值,无论“此前”的认识如何,重点都是现在对事实的认识。故不能因为这个“戏感”对比,而觉得这里的“白化珊瑚”在全文段范畴内有多重要,在内容上,它没有超出第一句“总剧本”(珊瑚调查)的范围;
3)最后一句是总结、点明之句,要摆脱前两句对你的诱惑,迁变到这一句。
此题跟主旨课“实干之实”一节里6:40的《机器耳朵》、“实干之干”一节里5:25的《咀嚼行为》那两道题,比较相近。《机器耳朵》一题中,需及时消化第一句,并最后一句收尾;《咀嚼行为》一题中,需及时消化第一句,并看淡尾部的“通过对比呈现一个特性”。此类题当时考得很少,所以是放在“实干”里讲,以实干思维为抓手来实现「重内容」,实现对第一句内容的消化。现在可把这三道题,放在一起品味。
瑞典厨师发现,浅蓝色的餐布作为对比色,更加凸显橙色和黄色,能使菜肴看起来没有那么咸,增加咖喱和鸡蛋的香味;而珊瑚色能减少葡萄柚等食材的苦味,让其尝起来更甜;粉色和玫瑰红色搭配甜点,使食物尝起来更香甜。利用餐布颜色互补的优势搭配菜肴,这种方法简单、有创意,还能为食物锦上添花。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国外餐饮重视运用色彩
B 餐布的颜色会影响味觉
C 要注重不同食材的色彩搭配
D 利用色彩互补能影响用餐者心情
正确答案:B
正确率:72% 普通
B有“餐布”,无“(颜色)互补”,而D有“互补”,无“餐布”,选哪个?
选B,因为B只是缺(相对较虚的)机制详情,如同金字塔有底无尖,至少能稳当站住,而D是缺“实事/实物”,属于我们讲过的“脱离实题”,如同金字塔有尖无底,无法站住。
这属于对“实干思维”的考察。
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一些先行指标回落。从国内来看,出现产业转型升级、去杠杆的阶段性阵痛及市场周期震荡的短期效应。这些因素都使我国经济面临近年来少有的复杂局面,不难发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一大症结是,在“逆周期”和不利条件下,国内市场活力释放不足,未能有效发挥“下降缓冲”和支撑功能,市场爆发力未能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改革力、创新力和增长力。
这段文字意在分析:
A 全球经济动荡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B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原因
C 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D 释放国内市场活力的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B
正确率:80% 普通
重点句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一大症结是…国内市场活力释放不足…”。
但不能据此就选到D,因为D只是包含“国内市场活力”一词,而内容上实际与重点句不符。
要识别到上述一点,很重要的是,选项的内容一定得「独立解读」,不能以文段信息为背景。独立解读D,无法读出“当前存在问题”的处境,而像一个“岁月静好,锦上添花”的故事。
类似题有《城市群之间的交通干线》等题,那题中,也是不能因为C项提到了“交通干线”等词就选它。
是否能独立解读选项,跟前面提过的“视野大小”有关。
本文发布于:2023-08-08 14:06: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78/6992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