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8日发(作者:伍哲英)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五洲四海,一个妇孺皆知的名词,却又有不少“未解之谜”。例如,五洲(亚、欧、非、美、澳五洲)是确指的概念,但“四海”却各有各的说法。在《辞海》中,“四海”一词有四个释义:
一是指中国四周的“海疆”,多为泛指,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后人因文求实,将四海定为环绕中国四周的海,于是便有了东、西、南、北海。但是,具体解释,因时而异,说法不一,其中的西海,由于中国西方深居内陆,湖海复杂,少见海域,故古籍中言西海者有五六处之多,如青海(湖)、里海等。
二是因古代以为中国四周皆有海,遂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即为天下。如《孟子·梁惠王上》:“故推恩,足以保四海。”《汉书·高帝纪》:“天子以四海为家。”
三是以中原(今河南等地)为中心,指四邻各族居住地域,如《尔雅·释地》:“九夷(东方部族)、八狄(北方部族)、七戎(西方部族)、六蛮(南方部族),谓之四海。”
四是《黄帝内经·灵枢》有言,人体以脑为髓海,冲脉(人体奇经八脉之一,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为血海,膻中(人体的穴位,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膻,音同旦)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几者合称为“四海”。
中国,四海
中国的近海位于亚洲大陆东南、太平洋西岸,是西北大平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范围包括中国大陆、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以东,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和加里曼丹岛以西,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以及台湾以东部分太平洋海域。
中国海域范围广大,就整个海域自然地理分布范围而言,南北跨度约38个纬度,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东西跨度约24个经度。在与中国毗连的473万平方千米的海域中,可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其中,领海(含内水)面积约37万平方千米(一说4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部分海域与邻国的主张重叠,故多争议。
注意,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我国的主张,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30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包括渤海的全部7.8万平方千米(皆为内水),黄海38万平方千米面积、东海77万平方千米面积、南海350多万平方千米面积(考虑传统海疆线的地位等综合因素)我国英国拥有的管辖海域。
北海,渤海
渤海,古称“沧海”,为辽宁、河北、天津、山东等省(市)的陆地所环抱,东有渤海海峡(中国三大海峡之一,海峡中众多的岛屿分割出许多东西走向的水道)与黄海相通,面积7.8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8米,最大水深78米。渤海由四部分组成,即北部的辽东湾、西部的渤海湾、南部的莱州湾(三大海湾均有结冰期,尤以辽东湾冰期最长)和中央盆地,其中中央盆地是渤海的主体。
渤海因三面环陆,水文性质深受大陆影响,表现出水温较低、盐度较小、含沙量较大等特点。入渤海的河流主要有黄河、海河、滦河、辽河等,由于周围大陆大量的泥沙堆积,渤海海盆呈现淤浅、缩小的趋势。渤海的牡蛎、贻贝、文蛤、长臂虾和蟹类等产量居全国之首,对虾以及海参中的刺参亦久负盛名。此外,海底富藏石油和天然气,建有渤海油气田,沿岸有胜利、大港、辽河等油田。
黄河,黄海
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西角)与山东半岛北岸的蓬莱头间的连线是划分渤海和黄海的界线,该连线以西海域为渤海,以东海域为黄海。因海水常呈浅黄色(历史上,受黄河影响,含沙量大,将近岸呈黄色),故称“黄海”。黄海北起鸭绿江口,南以长江口东北岸启东角到济州岛西南角一线与东海分界,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
黄海的北部和西部与中国大陆相连,东临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和朝鲜半岛附近海岸曲折,多港湾和岛屿),黄海是一个半封闭的大陆架浅海,平均水深为44米,地势由西、北、东三面向中央和南部倾斜,最深处在济州岛北面(水深140米)。黄海海水水文特征是低温、低盐、含沙量大。入黄海的河流有淮河、鸭绿江及朝鲜的大同江等。黄海盛产牡蛎(又称“蚵仔”或“蚝”)、文蛤、皱纹盘鲍(即鲍鱼)、对虾、刺参等,海底富藏油气。
蓬莱,东海
古时东海之名,所指因时而异。先秦古籍中的东海,相当于今之黄海(中原政权未深入到南方。但战国时已有兼指今东海北部的,如“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秦汉以后,始以今黄海、东海为东海。明代以后,北部称为黄海,南部仍称东海,其海域范围与今东海相当。
东海位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岛、日本琉球群岛及九州岛之间,北邻黄海,南以广东省南澳岛与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一说经澎湖到台湾东石港)的连线与南海分界。东海的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一说约79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70米(南深北浅,最深处的冲绳海槽达2719米)。
东海海域广阔,沿岸港湾岛屿众多(如舟山群岛为中国第一大群岛),海底地形复杂。东海(纬度低)因直接受太平洋影响(日本暖流)较大,水温和盐度均较渤海、黄海高。流入东海的江河很多,其中长江、钱塘江、瓯江、闽江四大水系是注入东海的主要江河。
因东海属于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是各种鱼虾繁殖和栖息的良好场所,也是我国海洋生产力最高的海域(舟山渔场),如(大小)黄鱼、带鱼和墨鱼等,并以产贻贝(亦称海虹,煮熟后加工成干品,即淡菜)和珠母贝(即珍珠贝)著称。此外,海底富藏石油,建有东海油气田,如平湖、春晓等油井。
涨海,南海
南海,是指中国大陆南部的一片海城(中国三大边缘化海之一,是中国近海中面积最大,最深的海区)。它北接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台湾等五个省区,东至菲律宾,南至加里曼丹岛,西南至越南和马来半岛等地。南海的面积有350多万平方千米(一说约360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212米(最深达5567米),是一个较完整的深海盆地。
南海地处热带,终年高温多雨,长夏无冬,海水温度高盐度大。其北部和西部有珠江、红河、湄公河、湄南河等注入,西南岸为宽阔的浅滩地形(水深30—80米)。当地海域富有热带资源,盛产鸟粪(高品位的磷肥资源)、热带鱼类和其他珍贵海产(向为广东、南海两省渔民传统的渔场)。附近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建有南海油气田,如莺歌海油田等。
注意,南海上的250多个岛礁、沙滩,除东沙群岛(隶属于广东,实际由台湾省控制)外,其余“三沙”属于海南省(三沙市)。南海诸岛,由于其大多为珊瑚岛礁,故其地势(海拔)均较低,一般在四至五米之间,面积不大,最大的(西沙)永兴岛、(东沙)东沙岛和东岛等岛礁,天然面积均在2平方千米以下,其余多不到1平方千米。
由北而南,中国南海有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统称南海诸岛。这些岛礁(及其附近海域),历来为中国的领土,但在近现代纷繁复杂的政治局势下,不少的南海诸岛(主要集中于离祖国大陆最远的南沙群岛——最南端的曾母暗沙,距中国大陆2000千米以上)遭到了外国的强占。
山东青岛四区2020学年高二下期末考(有删节)
中国南海的永乐环礁属于典型的珊瑚岛礁群,环礁内部分布有大量的珊瑚礁。全富岛和甘泉岛无居民常驻,但海滩上微塑料污染严重。图5示意永乐环礁及全富岛、甘泉岛海滩微塑料污染分布(圆圈越大,微塑料越多)。据此完成 11~13 题。
12、与全富岛和甘泉岛海滩微塑料污染分布密切相关的条件是
A.岛礁北侧地势高
B.环礁外侧船舶停靠多
C.环礁内侧风浪小
D.岛礁西侧塑料排放多
13、全富岛和甘泉岛海滩微塑料污染直接威胁
A.船舶停靠
B.淡水饮用
C.珊瑚生长
D.海鸟栖息
解析及答案
12、与全富岛和甘泉岛海滩微塑料污染分布密切相关的条件是
答案:C
解析:
根据世卫组织的定义,微塑料(Microplastics)通常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小型塑料颗粒。“微塑料”一般源自塑料垃圾的堆放、城市(工业)污水排放以及大气污染等,最终都会因分解、沉降等因素进入水体,且四处漂流。全富岛和甘泉岛位于中国南海西沙群岛(远离大陆),且无居民常驻,船舶停靠数量较少,故B项错误。如果说全富岛的海滩微塑料污染主要分布于南岸,可能是因为北岸地势高(水往低处流)的话,那么甘泉岛的污染分布又有不同,故A项错误。同理,从“永乐环礁及全富岛、甘泉岛海滩微塑料污染分布(图)”,我们可知两个岛礁西侧的污染较轻(且当地的污染源较少),故D项错误。
由(造礁)珊瑚虫的分泌物和遗骸堆积而成的珊瑚礁,形式多样,其中按形态,可划分为点礁、岸礁(又称“裾礁”,主要分布于大陆或岛屿岸边海底,与陆地相连,顺海岸延伸。)、堡礁(又称“离岸礁”或“堤礁”,以潟湖或带状浅海同陆地隔开的长礁体,一般在海面下,退潮时呈链状列岛露出)、环礁(环绕潟湖的礁体,其上往往堆积由珊瑚礁碎屑组成的沙帽,即形成珊瑚岛,其中潟湖水深多在45米左右,有水道与外海相通,可成优良避风港湾。中国古代称为“石塘”)等。由此可见,环礁是环状或马蹄状的珊瑚礁,有的珊瑚礁(如永乐环礁)存有缺口。其中,有些岛礁露出海面,且有水道与外海相通(类似盆地),为天然的避风港。风小,漂流的微塑料多在环礁内部滞留。故C项正确。
13、全富岛和甘泉岛海滩微塑料污染直接威胁
答案:C
解析:
根据上题结论,当地无居民常驻,船舶停靠数量较少,海滩微塑料污染对其威胁较少。其次,微塑料主要污染水质、水源,与船舶的停靠关系不大。最后,如果单纯抠字眼的话,微塑料污染在海滩,即使有船舶停靠,也与沙滩少有联系(基岩海岸多优良港湾,砂质海岸不适合停靠)。故A项错误。南海诸岛淡水紧缺,微塑料污染的确会影响水质安全,但是从材料来看,主要影响海水的水质,与淡水无关(且岛上无居民,即使是居民用水也多来自大陆补给)。故B项错误。
珊瑚对于水质要求较高,当环境恶化后,极易发生珊瑚白化(死亡)现象。微塑料污染水质,可能会直接威胁珊瑚的生存(生长)。故C项正确。海鸟的栖息,主要在内陆的一些崖壁或树木之间,大多不会选择沙滩或者近海(岸)。此外,微塑料污染虽会威胁它们的生存,但直接影响不大,属于长期的变化。故D项错误。
2020学年河南省高二下期末考试
27、[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珊瑚喜光照,喜水温25—27℃的微盐、清澈、平静的水域。当环境条件恶化至极限时,宿主珊瑚就会失去体内共生体虫黄藻,从而发生珊瑚白化。随着气候变暖,南沙群岛海域珊瑚迁移到更有利的海域以应对气候变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成为南海珊瑚的“避难所”。右图示意南海珊瑚礁分布。
(1)分析西沙群岛、中沙群岛成为南海珊瑚“避难所”的自然条件。(4分)
(2)简述当地保护南海珊瑚“避难所”应采取的措施。(6分)
解析及答案
(1)分析西沙群岛、中沙群岛成为南海珊瑚“避难所”的自然条件。(4分)
答案:
该海域纬度相对较高,全球气候变暖后,该海域水温更适宜珊瑚生长;该海域距陆地较远,受径流输沙影响小,海水透明度高,光照充足;该海域岛礁众多,珊瑚附着空间广阔。(任答二点得4分)
解析:
温度是影响珊瑚生长的限制性因素之一,其适宜的生长温度在22℃—28℃之间(故珊瑚礁、珊瑚岛主要分布在热带以及部分亚热带海域),而水温过高或过低均会出现死亡。随着气候变暖,水温渐趋升高,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纬度相对较高,水温更适宜珊瑚生长。此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距陆地较远,水体含沙量小(径流输沙影响小),海水透明度高,光照充足(与珊瑚共生的虫黄藻的存活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再加上该海域附近岛礁众多,珊瑚附着空间广阔(深度较浅,坚硬底质,可供生存)。
(2)简述当地保护南海珊瑚“避难所”应采取的措施。(6分)
答案:
适度控制岛礁开发规模;人工培育、繁殖珊瑚,修复受损的珊瑚礁;加强宣传教育,设立自然保护区;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珊瑚礁监测监管系统;在珊瑚礁白化程度严重区域,加强对海域人类活动的监管,减少外部干扰,促进珊瑚礁自然恢复;减少周边陆地对该海域的环境污染,要求废水达标排放。(任答三点得6 分)
解析:
针对海洋环境污染及南海珊瑚“避难所”存在的问题(破坏的原因如下:珊瑚礁遭采挖,捕鱼、潜水等旅游活动增加,经济活动污染海域等),我们应当对症下药,采取一定的措施:一者,对沿岸工程建设加强科学论证,适度控制岛礁开发规模;二者,减少污染物排放或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三者,建立自然保护区,并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四者,人工繁育珊瑚,修复受损的珊瑚礁;五者,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加强珊瑚礁周边的监管;六者,控制游客数量,适度开发开放,减少外部干扰,促进珊瑚礁自然恢复。
图片及部分搜索资料均来源网络(侵删)
图文丨湘教版选修2《海洋地理》、
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百度百科、《辞海》等
文字 | 利之王
编校 | 戴琳婕
审核 | 利之王
欲探更多宝藏
请移步地理蹊公众号!
本文发布于:2023-08-08 19:08: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78/7010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