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南百景图》带你梦回真实大明

更新时间:2025-05-11 09:43:49 阅读: 评论:0

2023年8月9日发(作者:屈苣湘)

应急灯电路-

从《江南百景图》带你梦回真实大明

《江南百景图》是由椰岛游戏自主研发的古风模拟经营类手游。玩家将梦回明朝江南地区,成为城市的设计师,描绘蓝图、兴造建筑、规划布局。写意世间百态,重绘明朝江南盛景,打造专属于玩家的江南百景图。(百度百科)

图片取自夸克

《江南百景图》作为一款古风经营类游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人生知识。可从游戏背后了解到真实的明朝江南。 此篇文章就游戏里的内容通过资料摘抄的方式深挖真实的历史知识。

图片取自夸克

 一,游戏里的年代

    百度百科除了“明代”以外并没有多加说明具体是什么时期。但细心的玩家已经从历史知识了解到游戏的具体时代了。

①永乐迁都

    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第一次北巡,带着一个处理政务的班子在行动,使北京分担了部分帝国行政的功能;永乐十一年(1413年),朱棣再次北巡,到永乐十四年(1416年)才回到南京。傅衣凌先生在《明史新编》中说:“永乐七年、十一年、十五年,成祖三次北巡,坐镇北京,计八年零八个月,使决策、军事、行政系统逐渐北移。”(卜宪群《中国通史 伍》)

    大规模的宫殿营建,从永乐十五年(1417年)正式开始。但从永乐四年(1406年)起,物料采办的工作就开始了……物料筹办停当后,北京的营建工程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六月全面展开……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群的建设工程基本竣工……同年十一月,朱棣发布了次年将在新修的大殿上朝的谕旨。年底,太子朱高炽和皇太孙朱瞻基也从南京驰赴北京。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朱棣在刚刚修建完工的奉天殿上接受了群臣的朝贺。这标志着明朝的都城从迁到北京。(卜宪群《中国通史 伍》)

    而《江南百景图》并未提及北京,而游戏开始的第一个府城就是应天府(南京),即游戏的年代是永乐十九年以前。

图片取自百度

②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南京)。

     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得到恢复的社会经济又带来不小的破坏,尤其是战争剧烈的地区,所受的破坏更大,形成“淮以北鞠为茂草”的情况。(百度百科)。

    因为游戏所描述的是明盛的景象。靖难之役前太祖朱元璋执政,社会经济刚刚恢复。而靖难之役期间,社会动荡极大,不太可能作为游戏的背景。所以游戏年代应当是建文四年(1402年)以后。

图片取自百度

③明盛时期

   明朝盛世主要在明初的三大盛世时期,分别是:朱元璋时期的洪武之治,永乐帝时期永乐盛世,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的仁宣之治。

    洪武之治:朱元璋即位后采取轻徭薄赋,恢复社会生产,确立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促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永乐盛世:永乐时期武功昌盛,天下大治,收复安南设交趾布政司,朱棣又亲自率兵五征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鞑靼与瓦剌。同时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个卫所自治权,朱棣还于1406年和1422年对兀良哈蒙古进行镇压,以维持这一地区的稳定。

    仁宣之治:宣宗实行德政治国,并且先后派遣郑和、王景弘下西洋 ,使国力达到极盛,史称“仁宣之治”。其统治偏向保守固本,注重休养生息。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辅佐朝政,停止郑和下西洋和对外战争以积蓄民力,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力行节俭。(百度知道)

    由于朱元璋、朱棣、郑和,甚至利玛窦均为游戏里的人物,所以并没有参考价值

    所以,游戏的年代绝对是朱棣统治期间,可能为建文四年至永乐十九年这段期间。 

图片取自百度

二,游戏里的货币

    我们可以看出,游戏中的货币是铜钱。这和我们印象中的明清“白银时代”会有出入。那么,真实的明朝货币及货币历史又是怎样的呢?

图片取自百度

    明初期曾用钞不用钱,后改为钞钱兼用,以纸币为主,并且有明一代276年历史只发行一种“大明宝钞”纸币。明代铸钱经常是一个皇帝铸一种年号钱(亦有几代未铸钱),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明代的十种年号钱分别是洪武通宝、永乐通宝、宣德通宝、弘治通宝、嘉靖通宝、隆庆通宝、万历通宝、泰昌通宝、天启通宝和崇祯通宝。此外明代的年号钱还有大中通宝、弘光通宝、隆武通宝、大明通宝、永历通宝等。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由于明代与日本及欧洲间出口贸易的发展,大量白银从海外通过东南沿海流入内地。 国初虽然铸有“洪武通宝”铜钱,洪武八年(1375)又发行宝钞作为法定货币,但铜钱形制滥恶、使用不便,宝钞贬值严重,白银不可遏止地成为公私交易的主要通货。碎银通货的便捷,使得前期由于币制混乱造成的通货膨胀得到抑制,货币经济得以发展。(百度百科)

    在朱元璋创建明朝的历程中,他曾经铸造过铜钱——“大中通宝”钱,建国后也在南京设宝源局,制造铜钱。然而,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设立宝钞提举司,准备发行纸币。次年,中书省正式印照纸币——大明宝钞……洪武十三年(1680年)中书省被废除后,印刷宝钞的任务便落在主管财政的户部身上……为了推行宝钞,明朝政府做了很多努力……为了保证宝钞的通行,严禁民间用经营交易,甚至有时禁止铜钱交易……为了保证宝钞的通行,政府甚至还禁止使用铜钱。

    没有发行准备金的宝钞,只是政府一厢情愿的权利展现,而没有遵循经济规律,事实证明,明朝政府模仿元朝发行的大明宝钞,最终是失败的。按照规定,人们可以用金银去兑换宝钞,然而实际上没有人愿意用金银来兑换宝钞……尽管明初有不少官员认识到宝钞的贬值是由于宝超发行数量过多,然而,由于没有建立准备金制度,那些官员们也不知道发行多少数量的宝钞才是合适的,那名超迅速贬值,形同废纸……15世纪下半叶,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宝抄今惟官府行之。然一贯仅银三厘、钱二闻。民间得知,置之无用。”(卜宪群《中国通史 伍》)

图片取自百度

      然而,比较白银与铜钱,明朝人似乎更愿意接受白银,由于生铜紧缺,明代铜钱制造量太小,不足以满足流通的需要。宝源局制造的铜钱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政府便在各个行省设置货泉局,由于没有严格的监管,各地制造的铜钱优劣不一,从而使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伪劣铜钱。劣币驱逐良币,大量的伪劣铜币对钱法构成了冲击……在这种情况下,白银取代宝钞、铜钱,成为最主要的货币……到成化、弘治年间,也就是15世纪后期,民间交易已经主要用银,白银已然成为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的通货了。(卜宪群《中国通史 伍》)

图片取自百度

   〈〉代表使用通货类别和数量

  洪武年间    1368—1398      〈宝钞7银1〉

  建文年间    1399—1402      〈宝钞1〉

  永乐年间    1403-1424  〈宝钞15布1〉

  宣德年间    1426-1435  〈宝钞4布11稻谷2〉

  正统年间    1436—1449   〈布29稻谷2银17〉

  景泰年间    1450—1456      〈布2银10〉

  天顺年间    1457—1464      〈银6稻谷1〉

  成化年间    1465—1487      〈银32〉

  弘治年间    1488—1505      〈银14〉

     数据来源:卜宪群《中国通史 伍》

图片取自百度

    金花银的出现,是明朝政府顺应白银货币化的趋势而做出的一项赋税政策调整。在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的明初,田赋主要征收实物,既米或者麦。在正统年间,赋税的现象开始出现,地方政府将仓库中的米麦卖给普通百姓,收回白银,称“粮价银”,上交朝廷。浙江、江西等地的税粮按米、麦每石折银二钱五分的比价折收白银铸成银锭运往京城,称作“金花银”,又称作“折粮银”、“京库折银”。金花银的数量,每年大约一百万两,要占明朝政府全年说量的百分之十以上。金花银一方面满足了官僚以及皇室对白银货币的贪求,因此得到统治集团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农民与市场的进一步结合。官员俸禄开始由宝钞改用白银。

    赋役折银,加速白银的货币化进程。到16世纪中期,宝钞已形同于无,铜钱的使用也日益减少……到著名政治家张居正辅政时期,他顺应白银货币化的历史潮流,大力推行一条鞭法:“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赋役折银是一条鞭法的核心之一。万历皇帝甚至还铸造“万历通宝”,赢钱分钱和四分两种,这表明,政府正为白银市场上的白银流通创造便利条件。至此,从国际到民生,朝野上下进阶运营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了。(卜宪群《中国通史 伍》)

图片取自百度

    从上面资料的描述看,也印证了前面的游戏时代分析。

图片取自百度

 三,游戏里的人物

    至于郑和、汤显祖、沈括、利马窦这些人所周知的角色就不介绍了。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比较少见的明代人物。

图片取自江南百景图

    游戏里的魏九天,即魏忠贤。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百度百科)

图片取自江南百景图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百度百科)

    沈周(1427年11月21日—1509年8月2日),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明代绘画大师,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沈周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他师法元四家,并上溯董源、巨然,同时旁涉南宋院体画和浙派等,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魏园雅集图》《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沧州趣图》等。著有《石田集》《石田稿》《石田文钞》《石田咏史补忘录》《客座新闻》《续千金方》等,但大多散佚。(百度百科)

图片取自江南百景图

    游戏中的汪九峰,即汪直。汪直(?-1559年12月25日),南直隶(今安徽歙县)人,本名锃,号五峰船主。在火枪传入日本的事件中为关键人物而有较大历史知名度。明政府的海禁政策使得海上贸易中断,汪直召集帮众及日本浪人组成走私团队,自称徽王,后时任浙直总督胡宗宪和其幕僚徐渭主张对其招安, 但却被时任浙江巡按使的王本固所擒,随后被处死。(百度百科)

图片取自江南百景图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县(今江苏省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了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明末徐弘祖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在原稿的基础之上,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稿本,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百度百科)

图片取自百度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

    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百度百科)

图片取自江南百景图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正如李志敏所说:“主张学古变古,但在书法神韵问题上的迷信观念,却比古人尤有过之”。

    董其昌擅于山水画,师法于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画作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作品《戏鸿堂帖》(刻帖)颇能诗文,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百度百科)

图片取自江南百景图

    秦良玉(1574年~1648年7月11日),字贞素,四川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将、民族英雄。

   丈夫马千乘是汉伏波将军马援后人,世袭石柱宣慰使(俗称土司),马千乘被害后,因其子马祥麟年幼,秦良玉于是代领夫职。秦良玉率领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后参加抗击清军、奢崇明之乱、张献忠之乱等战役,战功显赫,被封为二品诰命夫人。崇祯皇帝曾作诗四首赞颂秦良玉。秦良玉死后后世文人赞颂秦良玉所作的诗词非常多,近代冰心、郭沫若也对秦良玉大加称赞,爱国将领冯玉祥也曾说到:“纪念花木兰,要学秦良玉。”明朝灭亡后,南明王朝追谥秦良玉为“忠贞侯”。

    历朝历代修史,女性名人都是被记载到列女传里,而秦良玉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单独立传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百度百科)

图片取自江南百景图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耳犹、子犹,号龙子犹、茂苑外史、顾曲散人、姑苏词奴、平平阁主人等。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明朝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明崇祯贡生。崇祯七年(1634年),任福建寿宁知县。后回乡从事著述。晚年奔走反清大业,未成,忧愤而终。

    冯梦龙家多藏书,辑有《三遂平妖传》《智囊》《广笑府》《春秋指目》《古今谭概》《墨憨斋传奇》《七乐斋稿》《燕都日语》《山歌》《寿宁县志》等。所辑话本《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他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作出了独异的贡献。(百度百科)

图片取自百度


四,游戏里的城市

白墙黑瓦、小桥流水,古镇宁静的夜晚,意境悠远。然而,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回到几百年前,今天古色古香、恬淡宁静的江南市镇,曾经是作坊林立、富商云集、车水马龙的工商业中心。这一座座桥梁,历经昔日的繁华,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卜宪群《中国通史 伍》)

图片取自百度

    与上文提及的江南市镇不同,游戏里没有市镇,只有府城。目前已知的有应天府,杭州府,苏州府,松江府,徽州府。

图片取自百度

   ①应天府(南京)

    应天府,又称京师、南京,是南京在明朝时期的名称,为明朝前期首都,后永乐时期迁都顺天府,应天府作为陪都。应天府下辖上元、江宁、句容、溧阳、溧水、高淳、江浦、六合八县。明代中叶,南京城人口达120万,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用十天时间攻破集庆路(今南京);同年三月,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应天”之名意指“上应天意”。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建为南京,为明朝京师;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北迁,以顺天府为京师,以南京应天府为留都。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满清攻克应天府后改名为江宁府。(百度百科)

取自百度,下方水印为 MISSIONART妙象童画

②杭州府(杭州)

    杭州府地处浙江省西北部,是元朝末年,由朱元璋政权设置的一个府。(百度百科)

③苏州府(苏州)

    苏州府在明代下辖吴县、长洲县、常熟县、吴江县、昆山县、嘉定县、崇明县和太仓州。苏州府东至海岸百五十里,东南至松江府百八十里,南至浙江嘉兴府百三十里,西南至浙江湖州府二百十里,西北至常州府百九十里,北过江至扬州府通州二百七十里。自府治至江宁府五百六十里,至京师二千九百五十里。元顺帝至正27年(1367年,明太祖吴元年),明改平江路为苏州府,洪武元年(1368年),属于南直隶。(百度百科)

图片取自百度

④松江府(上海)

    松江府,旧行政区名。元至元十五年 (1278年) 改华亭府置,治所在华亭县 (今上海市)。《名胜志》:松江府 “取吴松江而名”。辖境相当今上海市吴淞江以南地区。天历元年 (1328年) 复置。明属南直隶南京。清属江苏省。1912年废。明清为全国纺织业中心,有 “衣被天下” 之誉。

   上海古名华亭。明代弘治年间的《上海县志》称:“上海县旧名华亭,在宋时,番商辐续,乃以镇名,市舶提举司及榷货场在焉。元至元二十九年,以民物繁庶,始割华亭东北五乡,立县于镇,隶松江府,其名上海者,地居海之上洋也。” 松江府在宋置华亭府,改松江府,清属江苏省,治华亭、娄县,民国废府,并二县为松江县。

   松江府地区最早出现的城池大概是南武城。根据《汉书·地理志》和《越绝书》记载,相传春秋末吴王阖闾始筑南武城,也称“邬城”、“鸿城”,其位置大约在今闵行区纪王镇西南。松江府地区曾先后隶属会稽郡(治苏州)、吴郡(治苏州)、南直隶、江南省、江苏省、上海市。

   松江府是上海历史文化之根,有“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之说。(百度百科)

图片取自百度


⑤徽州府

    徽州府,古代行政区划名。徽州府即徽州,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

    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已成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徽州府直属中书省。洪武二年(1369年),降婺源州为县,徽州府仍领六县,即:歙、黟、休宁、绩溪、婺源、祁门。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徽州府直属六部。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徽州府改隶浙江按察使黟婺分司佥事。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改隶南京(南京时称南直隶)。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隶浙江按察司分司徽宁池太道兵备副使。隆庆六年(1572年),隶浙江按察司巡徽宁道兵备副使。(百度百科)

图片取自百度

五,延伸-江南市镇

    历史上所谓的江南地区,主要是指长江三角洲及太湖流域,包括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湖州等六个府。江南地区是明清两代最繁荣富庶、最有文化气息的地区,城市化的程度非常高,不仅有苏州、杭州等大型城市,而且有星罗棋布的市镇。明清地方志对于“市镇”的概念,也有一些解释。明弘治年间的《吴江县志》说:“人烟凑集之处,谓之市镇。”……明天启年间刊刻的《吴兴奋志》则说:“商贾聚集之处,今皆称为市为镇。”从这些定义来看,市镇一般有以下几个条件,即具备一定的人口密度,是商人聚集的商业聚落,而且多半分布在交通要道上……明清时期,中国约有7100个小型城市,其中绝大部分是市镇。而江南地区的市镇在规模和密度上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市镇体现了明清以来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江南都市化的进程。(卜宪群《中国通史 伍》)

图片取自百度

   从时间上来说,16世纪江南市镇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随着市的规模的扩大和地位上升,市也会升格为镇……江南市镇中,往往出现主业与副业倒置的现象,农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副业如丝织业、棉纺业反而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耕地紧张是明代以来江南地区的普遍现象……明清时期的江南重赋也是一个原因……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共同构成了江南农业商品化和市镇兴起的背景。(卜宪群《中国通史 伍》)

图片取自百度


    棉纺业主要集中于松江府一带,即今天的上海一带……松江府一代的棉纺业也并非完全以当地棉花为原料,还会从华北和长江中游各省输入棉花……松江府最著名的棉花市镇有朱泾、枫泾等镇……太湖流域是丝织业市镇密集的地区,大批丝绸业市镇分布于太湖东南,面积不大的扇形地带上……明代中后期种桑养蚕已经成了湖州人的主业,而粮食种植反成副业。种桑养蚕与市场的结合非常紧密……而且,湖丝不仅远销南北,还漂洋过海,成为晚明以来中国对外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濮院镇在宋代是一个草市,万历初年,濮院镇已经变成了一个居民万家的丝织业专业市镇。

    市镇的明显标志是他的四栅,由于大部分江南市镇位于交通便利的水道上,水路交通四通八达。因此,为保证镇区治安,镇区外围的桥梁的桥洞下,通常会设置栅栏门……市镇的人口结构既不同于乡村也不同于府城或县城……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中心,工业中心……于是,江南市镇便又成了一个区域的文化中心。

    在商品经济的脉动下,在喧闹的市井之中,财富的激增推动着士大夫们营建了一处处曲径通幽的江南园林。园林不仅显示出士大夫的财力与成就,也展现出士大夫的文化品位。在明代,南翔镇不仅是一个棉布业中心同时也是文人荟萃,风流蕴藉之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繁华喧闹的市镇之中,别有江南园林的清幽之韵,而浓厚的商业气和清雅的文人气,奇妙的混合在水乡泽国之间。(卜宪群《中国通史 伍》)

图片取自百度

总结:江南百景图虽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古风经营类游戏,但最终仍然跳脱不了传统经营游戏的玩法。希望这种游戏能够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在游戏当中,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电子科技有机结合,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意蕴!



特别说明:文章非我原创,为转载。图片素材全取自于百度、夸克和江南百景图。文字素材绝大部分来自于中国通史、百度百科和百度知道。如有侵权,请私信UP主,UP主会对其进行修改和删除。文章的意图是对资料进行修改或摘编,以此达到科普的目的。如对文章有意见的话,可以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轻喷。






路虎俱乐部-

从《江南百景图》带你梦回真实大明

本文发布于:2023-08-09 01:4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78/7037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三月三绘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学编程|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