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的运算 ,欢迎阅读。
教学内容 :
P5:例3 “做一做”
教学目标 :
知识与微信营销案例技能: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具学具 :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出示:
100+0= 0+568= 0×78= 0÷23= 128-128=
0÷76= 235+0= 99-0= 49-49= 0+319= 0×29=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
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不能作除数。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 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四、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 (2)0+68= (3)0×68= (4)54-0=
(5)0÷28= (6)128-0= (7)0÷36= (8)25+0=
(9)99-0= (10)49-49= (11)0+39= (12)0×9=
五、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
板书设计:
0的运算
一个数加0或减0得原数;
一个数乘0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谢!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 分析: 应该说本班绝大多数的学生已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部分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规律的精神。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还有些难度。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但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课嗣中喜欢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本班学生两级分化较为严重,优秀生学得轻松,还是老师的好帮手,中等生少而很难向上迈进,后进生总给人感觉是扶不起的阿斗!这几个后进生学习习惯不好,思维不活跃,家庭教育跟不上。总而言之,老子的智慧我应该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少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二、教材知识系统及结构分析: 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 用字母表示数;乘法运算定律;角与三角形的认识;小数的意仪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统计。 乘法运算定律是在前三年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提高。四、五、六、七单元系统地教学小数的意仪和性质,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以及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良好的小数四则计算能力。在三年级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统计。 三、本册总的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会根据条件写出用含有当代少年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2、使学生理解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仪,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他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培养学生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5、学习统计,能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6、使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7、引导学生做好实践操作题。培养学生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候彀惯。 教学重点:第二、四、五、六、单元。 教学难点:小数的意仪和性质及应用题。 三、 教学措施: 1、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嗣教学。 2、加强直观教学,多联系生活的实际,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嗣,充分利用教具与电教教材,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3、加强素质教育,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耐心帮助每一个学困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做到人人都学到有价直的数学。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整个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课嗣中数学语言第�养。 5、认真设计每一堂课,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6、 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慢慢适应新课程。 四、教学进度 时间 内容 课时 备注 3.8-3.19 用字母表示数 10 检查作业,单元测试 3.22-4.2 乘法运算率 10 检查作业,单元测试 4.5-4.16 角与三角形的认识 10 检查作业,单元测试 4.19-4.30 小数的意仪和性质 10 检查作业,单元测试 5.3-5.21 观埠惋体 15 检查作业,单元测试 5.24-6.11 小数的加法与减法 15 检查作业,单元测试 6.14-6.25 统计 10 检查作业,单元测试 总复习 5 做法:本学期,我的教学工作将以新课标新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为重点。 提高素质的具体措施: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5、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6、多创设学习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7、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8、对学困生要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心,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9、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计划教案,优化课嗣结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加强实际操作,不要只管教学,还有发挥学生的空间观念,多加强实际操作,直观教学,发挥学生的空间第�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念能力,判断、推理、迁移能力第�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使他们自发性创造性地学习。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套教案,共42页 ,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百度搜索“飞翔教学资源网”就可以到我们网站简易方程1等式性质一4等式性质二6解较复杂方程8水产养殖场11第二单元教学计划1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15梯形的面积19团体操表演22——因数与倍数22三、团体操表演24---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24四、中国的热极27——认识正、负数27校园科技周30——分数的意义和性质30分数与除法的关系33分数的基本性质35六 图案美___对称38六、图案美——平移与旋转40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统计42下跳棋—可能性44挑 次 品49课 题:简易方程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2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教具准备:天平教学过程: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 明 评价重点 一、 创设情景:出示珍稀动物白鳍豚情景图数学信息:1980年约有400只,比2004年多300只解决问题根据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二.探究同学们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把图中的数量间相等关系表示出来。我们还可以借助天平来研究等式。师介绍天平的功能,结构,使用方法。1借助天平理解已知数量间的相等关系。2借助天平理解未知数量间的相等关系。3借助天平理解例题中的相等关系。三解决信息窗二的问题:1能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出大熊猫人工养殖的只数与野生只数间的关系。2能在天平上表示出来吗四、能用刚才的思路来解决“怎样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东北虎2003年的只数与2010年只数的关系吗师可出示天平示意图五、概括方程的意义观察黑板上的式子,同学们有什么发现?总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六,自主联系1判断那些式子是方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看图列方程七总结 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问题出示: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白鳍豚2004年的只数与1980年支数间的关系.学生交流:可能有以下情况2004年只数+300=1980年只数1980年只数-300=2004年只数字母表示:a+300=400小组合作,分组实验,左盘放一个20克的砝码和放不知重量的木块,右盘放50克砝码, 天平平衡,得出20+x=50生表示出例一的关系:生自己交流:1人工养殖的只数x10=野生的只数生自主探究,然后交流。生自由谈想法: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引导学生在判断对错的同时,说出判断的依据。(生自己概括)自主练习2,3让生独立写出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在进行交流。生谈收获,并找出不懂得地方。 关注学生能否独立的思考,合作探索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关注学生参与操作,观察,试验活动的积极性和归纳概括能力。关注生能否独立分析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关注学生的归纳,概括水平。关注学生能否依据方程的意义来进行判断。观察学生能否正确的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写处方程。 课 题:等式性质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2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教具准备:天平教学过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有点多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等等。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二、新授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板书:a+b=b+a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符号表示:△+☆=☆+△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出示:(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符号表示:(△+☆)+○=△+(☆+○)教师板书:(a+b)+c=a+(b+c)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P31/4、1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五、作业:P31/3板书设计:加法的运算定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 (69+172)+28=69+(172+28)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155+(145+207)=(155+145)+207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课后小结: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目标: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1) 加法交换律(2) 加法结合律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二、新授出示:例5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第四天 城市A→B第五天 城市B→C第六天 城市C→D第七天 城市D→EA→B 115千米B→C 132千米C→D 118千米D→E 85千米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三、巩固练习P30/做一做四、小结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P32/5—7板书设计: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瑜伽教学 =200+250 =450(千米)课后小结: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教学目标: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口答:(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46+( )=75+( )( )+38=( )+5924+19=( )+( )a+57=(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632+85=717 85+632=( )304+215=519 215+304=(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140+250=260+13020+70+30=70+30+20260+450=460+250a+400=400+a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练习本独立完成:(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求:(1)画出线段图。(2)列式计算。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69+258+147=369+(□+147)(23+47)+56=23+(□+□)654+(97+a)=(654+□)+□(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a+(20+9)=(a+20)+915+(7+b)=(20+2)+b(10+20)+30+40=10+(20+30)+40(5)用简便方法计算:91+89+11 78+46+154168+250+32 85+41+15+59计算:480+325+75 325+480+75二、小结学生谈收获。课后小结:第四课时:教学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 例2(乘法结合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二、新授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1)4×25=100(人) 25×4=100(人)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教师巡视,适时指导。(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小组合作学习。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三、巩固练习P35/做一做1、2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完善板书。五、作业:P37/2—4板书设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 4×25=100(人) (25×5)×2 25×(5×2) 25×4=4×25 =125×2 =10×25 ┆(学生举例) =250(桶) =250(桶)(25×5)×2=25×(5×2) ┆(学生举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课后小结:第五课时:教学内容: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口算:50×2=100 50×20=100025×4=100 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125×24=3000 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板书:5×2 25×4 125×8(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30×6×7=30×(□×□)125×8×40=(□×□)×□(3)计算:43×25×4 25×43×4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25×42×4 68×125×84×39×25(5)对比练习:4×25+16×254×25×16×25(25+15) ×4(25×15)×446×25(40+6)×2549×49+49×5149×99+49(68+32)×568+3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汇报。二、小结学生谈收获。课后小结:第六课时:教学内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学过程:一、铺垫孕埋伏思考问题。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二、新授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1)(4+2)×25 =6×25 =150(人)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2)4×25+2×25 =100+50 =150(人)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汇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学生举例。根据学生举例板书。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b+a×c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三、巩固练习P36/做一做P38/5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四、小结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 坐位体前屈训练方法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碎片文件(a+b)×c=a×c+b×c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课后小结:第七课时: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出示:1.口算:73+27 138×100100-64 64×18×9×125 (4+40)×25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2=300+□(300+2)×43=300×□+2×□2003=2000+□(2000+3)×14=2000×□+□×□二、新授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出示102×(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出示:计算102×43小组讨论完成。学生可能出现:(1)(100+2)×43(2)102×(40+3)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小练:(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01×84=□×84+□×8492×203=92×(200+□) =92×200+92×□(2)计算102×24出示:9×37+9×63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1)9×37+9×63 =333+567 =900(2)9×37+9×63 =9×(37+63) =9×100 =900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小练:(80+8)×25 32×(200+3) 35×37+65×37 38×29+38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三、巩固练习1. 师生对出题。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23×12+23×88(35+45)×12(11×25)×425×(4+40)讨论: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3.P38/5四、小结谈收获。五、作业:P38/6—8做个好爸爸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计算102×43 9×37+9×63 9×37+9×63 38×29+38 102×43 =333+567 =9×(37+63) =38×(29+1) =(100+2)×43 =900 =9×100 =38×40 =100×43+2×43 =900 =1520 =4300+86 =4386课后小结: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特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一方面编者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编者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一、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有关四则运算的顺序和运算定律的知识也是小学生应当掌握的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并且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有关内容,例如有关混合运算,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初步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砗磲贝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孔子舞剧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实践活动--“营养午餐“和“小管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哪里有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表格式的)急用,多谢!!!2、能判断方格纸上的图形平移的距离,并能在方格离婚需要哪些手续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24 推荐程度: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本文发布于:2023-08-02 05:19: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78/7037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