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9日发(作者:景德敏)
在尧的时代,中国就建立了系统的天文观察系统,《尚书》第一篇告诉我们,它至少是四座天文观察站,并且中国五行(五大行星)概念也非常早,它们产生战国之前。因此,如果木卫是肉眼可观察到的,那么发现者就绝对不是战国时代的甘德,而一定尧时代的天文学家。
伽利略也一样。在伽利略,太阳中心说已经建立起来了,如果肉眼可以观察木卫,它也绝对轮不到伽利略在发明了望远镜之后才发现它们。
---------------------------------------------
/content/22/0517/15/5512889_
(三)孙云球、黄履庄同样、类似的发明(另附其他发明人物):
(1)千里镜——“望远镜”:
一直以来,关于望远镜究竟是中国发明的,还是西方发明的问题,争论不休,一般是将发明权归于西方,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据说望远镜是利玛窦“带来”中国的,证据仅仅是这个就确定了发明归属于西方。
这个证据真是太不可靠了,仅凭借这个证据不足以说明一切,也太不负责任了,发明创造并没有那么简单,而明清期间传教士来中国以后,中国的大批量书籍和发明创造都不见了,给人一种印象,中国人从传教士来了以后,什么都不会了,处处需要传教士教导中国人。
中国记载了几千年的历史,但是,从明朝传教士来了以后,却变成了“历史从明代开始”,中国人变成了无知野蛮人,好似几千年前的文明物质生活都不见踪影,这符合事实逻辑吗?
显然不符合,一直以来落后的西方,却变成了“古代物质丰富文明发达的国度”,此时的丝绸之路不见了?!这是哪个位面的西方历史?
正是中西内外篡改历史,满清文字狱产生了大量汉人文盲,中国人遗忘了真正的历史............
也正是因为中国历史悠久,又因为满清文字狱,大量图书技术人员失去了,断代了,导致想要追根溯源成为了难题,却依然有着蛛丝马迹可以证明千里镜来自于中国。
那么,仅以目前所搜集到的资料,分成了三个部分内容,来进行对比,看看为什么能够说千里镜(望远镜)是中国人发明的!
现在是第一部分内容:中西望远镜时间顺序资料对比
明代的望远镜(失传)、天文资料:
明代张自烈编的《正字通》说:“又:叆叇,眼镜也。《洞天清録》载,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元人小说言,叆叇出西域。……又:《方舆胜略》:满刺加国出叆叇。今西洋磨玻瓈为千里镜,以长筒窥之,可照数十里,亦叆叇之类也。”
此外,明代《正字通》提到《方舆胜略》说的“千里镜”,亦即是望远镜,薄钰、孙云球、黄履庄等发明的望远镜,亦称之为“千里镜”。
望远镜不仅宫廷天文学家使用,民间也有人用它观测天象。明末清初人揭暄是中国最早用望远镜进行月面观察的人,他还为后人留下了中国最早的月面图。
薄珏——望远镜用于军事上的第一人
大致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约1608年前后,字子珏,长洲(今苏州市吴县)人。明朝末年机械制造家,制造过浑天仪、望远镜;有的资料显示是将望远镜用于军事上的第一人。
主要活动在明代崇祯元年至崇祯十四年(AD16828年~1641年)。早年作为嘉善县补充学生到浙江应试,后加入以多读书为要义和重在考据的杭州读书社。
明代崇祯八年(1635年)旧历二月受时任中丞安徽巡抚巡抚张国维聘请到军营制造铜炮、千里镜等组合器械用于对安庆张献忠所部的作战,在作战中依靠将千里镜加装在铜炮上提高命中率所发挥出来的战场威力而被张国维推荐给朝廷,但却未被重用;后造水车、火铳、地雷、地弩等兵器。
明代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并正式建立清朝后,决定不再走仕途,而是隐居在嘉兴一代的山野中,唯一的女儿死后都是靠朋友帮助才得以安葬,最后死于贫穷。
著有《素问天倾西北之妄辨》、《浑天仪图说》、《天体无色辨》、《天形北高南下辨》、《荧惑守心论》、《格物测地论》。
中国最早将望远镜用于军事的则是明末苏州人薄珏。崇祯四年(1631年),薄珏为中丞张国维造炮,“每置一炮,即设千里镜,以侦贼之远近”。
明代:军事光学瞄准镜
明代崇祯四年(1631年),薄珏为中丞张国维造炮所用“每置一炮,即设千里镜,以侦贼之远近”。
清代郑观应《盛世危言·火器》亦提到:“不论大炮小炮,俱可使之百发百中,其法在炮首加一千里镜,便能视远为近。”与明代之法一致,说明是一脉相承的尚未失传。
明代笔记记载,薄珏:“公名珏,字子玉,苏州人也。就试浙江,补嘉兴县学生。其学奥博,不知何所待,洞晓阴阳占步,制造水火诸器。崇祯四年(1631年),流寇犯安庆,中丞张国雏聘套为造铜炮,每置一炮,即设千里镜,以侦贼之远近,镜筒两端嵌玻璃,望四五十里外如咫兄也。”他造的望远镜有效视距至少可以达到20~25公里以上,作为火炮瞄准镜来使用。
忽然想到,中国由天文测定“南北子午线”出现的“三点一线”弩机瞄准射击标准(参照),只缺了一个瞄准镜,而这里出现了火炮前加装的“千里镜”(望远镜),那么枪炮的“光学瞄准镜”已经完成了啊!
图 我国古代弩的望山是一种古老的机械瞄具与现代枪械瞄准对比
弩机“望山”瞄准发射原理:即通过望山、箭头、目标三点一线的方法来瞄准,所谓“以目视镞端,以望山之度拟之,准其高下”。最终通过弩机的“望山”+“标尺刻度”实现“望山、箭头、目标三点一线”。
现在资料一般描述为“薄珏创造性地把望远镜放置在自制的火炮上提高了射击精度。”,实际没有这么简单的,增加望远镜并不能增加射击精度,而是需要照门和准星才可以。
图 带刻度的铜弩机
“望山”(照门)上面增加“刻度”(准星),才能增加射击瞄准精确度,没有这些是不会想到在枪炮上面增设“准星”和“照门”的。【这些内容以后会在“弩机”部分讲到,目前只是简单讲下,可以再看下《测量星辰与“参”照》。】
西方没有这些前提基础,又怎么可能有枪炮瞄准射击装置,并进一步发展出“光学瞄准镜”,甚至安装在枪炮上面呢?!
这不就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光学瞄准镜”吗,所需条件均已具备,并且在明代已经出了成品,好好的中国发明家发明物,却非要说成是传教士利玛窦“教给”中国人的.......
孙云球——《镜史》中的远景图
1628年~1644年,一说1662年~1735年卒,字文玉,或字泗滨,江苏吴江县人。明朝末年光学仪器制造家。年幼聪慧,善数理、天文、光学,经过杭州学习制镜技术实践积累掌握“磨片对光”技术;后在磨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础上,利用水晶石磨制成存目镜、万花镜、鸳鸯镜、放大镜、幻容镜、夜明镜、千里镜(望远镜)等各类光学制品;著有《镜史》。
在孙云球研制的光学仪器中,望远镜常被人们提及。
他的好友文康裔在《读〈镜史〉书后》中写道:“其远镜尤为奇幻,偕登虎丘巅,远观城中楼台塔院,若招致几席,了然在目;睹彼天平、邓尉、穹隆诸峰,崚嶒苍翠,如列目前,体色毕现。神哉!技至此乎!向见时晷,愚谓奇亦至矣,何幸又得此幻观也?先生曰:'是未足以尽其奇耳。’更以存目镜相贻,试之两眸,心旷神怡,百倍光明,无微不瞩。先生资我披览诵读者,殆锡我以如意珠也。悉之有数十种类,各有不同,而功用亦迥别。”
孙云球生平最大的成就在于光学制作。他常与苏州薄钰、杭州诸昇、桐溪俞天枢、西泠高逸上、钱塘陈天衢,在苏杭一带经常讲求光学知识,见《孙文玉眼镜法序》。
图 孙云球所著《镜史》中的远景图
他所研制的望远镜性能良好,又据《吴门补乘》记载,浙江天台有一个名叫文康裔的人,患有严重近视。
孙云球在帮他测试视力后,便精心配制了眼镜,并送他一副“千里镜”。为了测试效果,他俩登上虎丘远眺,“远见城中楼台塔院,若接几席”,“天平、灵岩、弯窿诸峰,峻增苍翠,万象毕见”。文康裔喜出望外,连连称奇。而孙云球却笑着说:“此未足以尽吾奇也。”随即又拿出“数十镜示之”。
明末清初(失传):
黄履庄发明的千里镜(望远镜)。《奇器目略》失传。
清代的望远镜、天文资料
清代郑观应《盛世危言·火器》:“不论大炮小炮,俱可使之百发百中,其法在炮首加一千里镜,便能视远为近。”
这与明代崇祯四年(1631年),薄珏为中丞张国维造炮所用“每置一炮,即设千里镜,以侦贼之远近”之法一致,亦是“光学瞄准镜”,前面明代部分已经讲过了。
郑复光——中国第一部光学物理专著《镜镜冷痴》
1780年~约1862年,字元甫,又字瀚香,清代安徽歙县人。清代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对光学有深入研究;制造了中国最早的一台测天望远镜。
少年时取得监生(太学肄业生)资格,后不再发展仕途,终身以做家庭教师或幕僚维持生计。一生专心研究自然科学,在光学、代数学和几何学等方面都进行过探讨,特别在光学实验、光学仪器的制造方面造诣颇深;提出的地脉说是中国古代地磁场论最高成就,其地脉说本质上相当于法拉第磁力线思想;晚年对蒸汽机动力理论产生兴趣,致力于战船的设计和模型制造工作。著有《费隐与知录》、《镜镜詅痴》。
图 中国第一部光学物理专著《镜镜冷痴》
我国清代著名光学家、徽州歙县人郑复光于清道光初年写出了一部系统阐述几何光学原理、光学仪器原理和制镜技术的科学专著《镜镜冷痴》,这是我国第一部光学物理专著。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在北京以《镜镜冷痴》中的理论为指导,制造出我国第一架测天望远镜,并用于观测天象。
第一部较完整的光学专著岳清代郑复光编撰 的《镜镜冷痴》。道光二十六年0846年)出版。全书共5卷,约7万余字。书中有中国古代 的光学成就,也有西方的科学成果,还有作者自述的一系列观察记录和实验的结论及数据。《镜镜冷 痴》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介绍光学的著作,也代表了我国清代中期中国光学发展的水平。它已被译成日、俄、德、法等多种文字,流传世界。
邹伯奇——“中国照相机之父”
1819年8月5日~1869年5月,幼名汝昌,字特夫、征君,号一鹗,广东南海县大沥镇泌冲人。中国清代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科学先驱;1844年制成中国首架照相机被称为“中国照相机之父”;绘出中国首张经纬线地图。
1839年研制出“比例规”、“度算版”;1840年制造“指南尺”;1857年被推举为广东学海堂学长致力授课;1864年受聘主持广东的地图绘制工作;手稿中众多算例可以编制出现代计算机程序,其计算结果与当年的结果相当吻合,其计算结果不少算至小数点后16位。著有《摄影之器记》、《对数尺记》、《格数补》、《学计一得》、《补小儿雅释度量衡》、《乘方捷法》、《测量备要》。
图 邹伯奇第一种反射望远镜
幼有异禀,读书一目数行,通群籍,不喜举子业。擅长书画,皆能以指头为之。尤工琴,不拘守旧谱,而指法独绝。偶得诸葛武侯遗书,用木牛流马法而变通之,所制浑天仪、窥远镜及木鸡、木犬之类,见者诧为天授。(这一点颇类似黄履庄啊!)
当时他推算出北京、长沙、衡阳的经纬度,与现在基本一致。著有《推历指掌》、《星曜增考》、《九章算法适中》、《三角形纲目》、《琴谱管见》等。事见《中国艺术家徵略》。
西方时间不可考(据说):
西方“发明”望远镜时间的矛盾
在明朝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后,据说也“带来”了望远镜。
利玛窦,1578年到印度,1583年到中国,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时带来了望远镜和世界地图,并将《四书》译为拉丁文。
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利玛窦在1601年“带来”了望远镜,既然同时期的西方已经有了望远镜,那么就没有必要在1608年再“发明”一遍望远镜了!
所以,西方真正为“望远镜”申请专利的时间是1608年!而不是利玛窦据说“带来”望远镜的时间1601年!
事实就是,1601年利玛窦当时不可能“带来”望远镜,所以,西方没在1601年以前申请专利,而是在1608年申请的专利。
“望远镜”从中国传入西方的,加上中国信徒一起把制造望远镜的技术都出卖给了西方。才会出现中国历史故事里西方发明望远镜“两遍”甚至“三遍”的怪事!
西方认识放大功能从望远镜开始
望远镜主要有三个功能:聚光,分辨和放大。
决定望远镜的性能的好坏的一个最重要原因的因素就是孔径,即望远镜的透镜或反射镜的直径。他的孔径决定了图像的亮度和锐度。
据说最早的眼镜出现在意大利,历史上第一幅出现戴眼镜的人物画像是托马索于1352年在物雷维索所作的普罗旺斯像,此时相当于我国明朝洪武年间。
既然,明朝洪武年间,西方已经有了眼镜,就应该知道镜片“老年观书,小字看大”的功能了,为什么还要在“发明”望远镜的时候,说是“偶然发现用两块镜片可以看清远处的景物”时才知道这个功能的呢?!
西方的透镜总不可能是先制造出透镜,再发现透镜放大功能啊,都不知道透镜具有什么功能,又怎么可能去制造透镜呢?西方的玻璃透镜是怎么得来的?
这是透镜“先”出现于西方对透镜的认识啊!
倒不如说是西方通过望远镜,才知道这件事,而非早就“发明”了眼镜、望远镜!
这只能是西方直接获得了望远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给西方的望远镜一个“出处”,证明是西方自己“发明”的,才这么说!
《远镜说》望远镜由凹凸两透镜组成
在世界数字图书馆里看到《远镜说》,讲望远镜的,当然最早都是写成利玛窦“带来”的。这里据说是汤若望“写”的,主要是为了说明“望远镜是西洋人造的”汤氏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奉命回京,以继续瑞士耶稣会传教士邓玉函(原名Johannes Terentius, 1576–1630年),任编修日历之职,及制造天文仪器多种。为此崇祯皇帝曾赐一「钦褒天学」匾额。汤氏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任天监监正。汤若望精于天文历法。他的三十六种作品中主要有《浑天仪说》五卷、《星图》八幅、《古今交食考》一卷、《交食历指》七卷等。
本书《远镜说》以上图下文,图文並茂的方式,说解详明,并有大图多幅。详细介紹了用望远镜观天的结果、有关光学原理及使用方法等。初刻于天启六年(1626年),1630年在北京印行。
本馆所藏《远镜说》收录于清代藏书家吴省兰 (1738–1810年) 所辑《艺海珠尘》丛书内。卷端题“汤如望纂”。前有作者自序,记年天启六年 (1626年)。讲述望远镜由一凸一凹的两片玻璃透镜组成。前镜(凸透镜)称之为「次光明」,能斂聚物象;后镜(凹透镜)为「大光明」,可以广散物象。讨论前镜、后镜对近视者及远视者的作用原理。
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对了,当时看到一个名字时,感到很惊讶,很奇怪,非常奇怪!
一般的印象中这本书应该是“徐光启”和汤若望编的,但是,当时看到第一页的名字里出现了一个人名,这个人名还是偶然得知的,那就是满清钟表大师徐光启的后裔-“徐朝俊”!
但是,这个人名“徐朝俊”居然出现在《远镜说》里?!
《远镜说》时间的是写的天启六年,西历日期1626年。
一说,徐光启的五世孙为徐朝俊,精于钟表,晚年曾完成《高厚蒙求》一书。该书1796年完成,1809年才正式出版,共分四集,天文、地理、仪表无所不包。
另一说,徐朝俊,字冠千,号恕堂。上海松江人,徐光启之四世后裔。嘉庆十四年著成《高厚蒙求》五卷,包括《天学入门》、《海域大观》、《中星表》、《天地图仪》、《自鸣钟表图说》(1809年写成)等9种。《自鸣钟表图说》为今所见我国第一本造钟专著。徐朝俊业师为祝德麟,见《中星表序》。
图 《远镜说》01
当时,都以为自己看错了呢!
图 《远镜说》02
下面这张是望远镜图,最早虽然是写成利玛窦“带来”的,但是这个换人是汤若望了,不过,也可以当做是明朝的望远镜是什么样的了!这些资料以前不知道,还是在世界数字图书馆里偶然搜到的,就是遗憾的是,想在这里下载图片,清晰度都不高啊,放大就模糊了!
图 《远镜说》03
图 伽利略向威尼斯大侯爵介绍如何使用望远镜
关于伽利略“发明”望远镜的故事有好几个版本,不过,大致还是在1608年或1609“发明”的,有时加上一个眼镜商“发明”的。
版本1:1608年,荷兰的一位眼镜商汉斯·利伯希(HansLippershey)偶然发现用两块镜片可以看清远处的景物,受此启发,他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望远镜。它为检查磨制出来的透镜质量,把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镜排成一条线,通过透镜看过去,发现远处的教堂塔尖好像变大拉近了,于是在无意中发现了望远镜的秘密。1608年他为自己制作的望远镜申请专利,并遵从当局的要求,造了一个双筒望远镜。据说小镇好几十个眼镜匠都声称发明了望远镜,不过一般都认为利伯希是望远镜的发明者。
版本2:1609年意大利佛罗伦萨人伽利略·伽利雷发明了40倍双镜望远镜,这是第一部投入科学应用的实用望远镜。
版本3:1609年,意大利物理、天文学家伽俐略(Galileo1564-1642)利用凹透镜作目镜,用凸镜作物镜,发明望远镜。尚且观察天体,发现月球表面不平。银河是由大量的如太阳的恒星,集组而成。木星有四个卫星。土星外围有光环。太阳有黑子。
版本4:1609伽利略(GalileoGaliei,1564~1642)展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按照科学理论制造出来的望远镜。其实,最早发现望远镜奥秘的不是伽利略,而是一位叫李普塞(Lippershey,1587~1619)的荷兰商人。他在制造镜片时,把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组合在一起往外看时,远处的景物就变近了。
伽利略对此发现很感兴趣,他用数学计算研究了用什么样的镜片组合在一起效果比较好,经过反复的实验,终于在1609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放大32倍的望远镜。他用自己发明的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做出了许多有重大意义的发现。
据说,伽利略没有发明望远镜。然而他是第一个有条不紊的使用它去观察夜空的。实际上,荷兰眼镜制造商汉斯·利伯希(1570-1619)是在1608年发明了光学望远镜的人。
版本5:据说,明清之际的欧洲主要有三种望远镜:伽利略式,一凸一凹两透镜组成,1609年经伽利略改造后用于天文观测;开普勒式,由两个凸镜组成,开普勒1611年提出设想,夏奈尔1613年至1614年之间制造出来;反射望远镜,牛顿1668年创制成功。当时传入中国的主要是伽利略式望远镜,广泛用于观测日食,为修正历法服务。
总的来说,这几个版本都是认为望远镜是由一个凹透镜和一个凸透镜组合而成的,这一点很符合《远镜说》里对望远镜的介绍,即望远镜由一凸一凹的两片玻璃透镜组成。前镜(凸透镜)称之为「次光明」,能斂聚物象;后镜(凹透镜)为「大光明」,可以广散物象。
但是,望远镜的制造并没有这么简单,只能说望远镜用到了一凸一凹两透镜,实际上还涉及到长筒的管状物,十字丝窥管,以及赤道式装置,更是和“浑天说”有着更深的关系,并没有表面上的那么简单。这部分内容会在稍后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内容里讲到。
西方的这几个版本的伽利略“发明”望远镜故事,只是企图用来证明是它们“发明”的望远镜,因为看起来时间要比中国“早”,证明是传教士“带来”给中国的。
可是,稍微深入了解望远镜的一些部件,就知道不仅仅是一凸一凹两透镜了,而西方伪造的故事只能证明它们最初了解望远镜至少是从《远镜说》里得来的,而不是相反,恰恰证明,它们不了解望远镜的发明演变历史,反而证明了望远镜倒是从中国输入传给西方的!
这部分证据会在之后的第二、第三部分内容里讲到。
-------------------------------------------------------
/s?id=1734394&wfr=spider&for=pc
赵匡胤的七世孙只做到了县丞,他的墓中藏了啥东西?
2016年5月的一天,浙江台州黄岩区屿头乡前礁村,一位村民在进行自建房施工时,意外挖到了裸露在外形如“箱子”的物体。清除周围的石料,继续往下挖,红色的木质结构赫然出现。
这是朽蚀破旧的“红漆棺材”!
村民觉得这应该是一座古墓……专家们闻讯赶来,初步判断这的确是一座古墓,“红漆棺材”确切地说是棺椁,而且不止一具。
从墓室形制和两具棺椁摆放位置来看,这应该是一座夫妻“异穴合葬”墓,就是男女不同穴而又合葬在一起。专家们的猜测很快有了答案。
在右边的女墓中,专家们发现了墓志铭。墓志铭这样写道:亡妻李氏,故朝散大夫浙东安抚司参议讳宗大之次女也……前平江府长洲县丞赵伯沄(澐)墓。
显而易见,墓志铭是由赵伯澐为妻李氏撰写的。这个墓应该是赵伯澐与妻子李氏的合葬墓无疑。
赵伯澐何许人也?
根据宗谱记载,赵伯澐是赵子英的第六个儿子,而赵子英是赵匡胤的六世孙。如此,赵伯澐应该算是赵匡胤的七世孙。
考诸史料,赵伯澐生了三男三女,曾经做过台州黄岩的县丞,而且修了五洞桥。他的墓在黄岩发现倒也合情合理。
作为赵匡胤的七世孙,赵伯澐只做到了县丞,多少令人唏嘘。不过,考虑到赵伯澐的皇族身份,在他死后,朝廷还是给了他通议大夫(四品)的虚衔。
有赵氏宗室的身份,而且还有追赠的虚衔,赵伯澐的墓应该不一般。事实的确如此,赵伯澐的墓中出土了很多很有价值的文物。
如衣、裤、袜等服饰,绢、罗、纱等丝绸文物,这些对于研究南宋的礼仪性服饰及日常穿着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当然,让我们惊艳的是那两件随葬品。
一件是南唐玉璧。这枚玉璧放置在棺内男主人的头部,由一块和田玉山料制成,外直径7.5厘米,内孔径2.6厘米,厚度为0.7厘米。
玉璧素面有一段49个铭文:“大唐皇帝昪谨于东都内庭修金籙道场设醮谢土上仰玄泽修斋事毕谨以金龙玉璧投诣西山洞府昇元四年十月日告闻。”
显而易见,玉璧是公元940年南唐开国皇帝李昪的祭天之物。李昪原名徐知诰,先是在金陵建立徐齐,后来以扬州府为东都改国号为唐。同时,徐知诰也改名李昪。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李昪举办祭天仪式是在东都扬州,玉璧又是怎么到达300年后的浙江黄岩呢?
难道穿越了?还是被人捡拾辗转到了黄岩,这仍是一个未知数。
另一件就是玲珑剔透的“水晶璧”。“水晶璧”纯净透亮,还有前卫的编织绳带,这哪是南宋的东西呢,简直就是现代的工艺品,会不会是假文物呢?
专家的解释,“水晶璧”是一挂美观时尚的佩饰,可以用来压制飞扬的轻薄丝绸衣物,的确是南宋的东西。
观看“水晶璧”,垂直整齐的内壁,规则如机器般精准的切割,我们不能不折服于宋代的美学。宋朝是一个不容低估的朝代。
-------------------------------------------
科学正史,美洲郑和学会会长2021-03-15 22:00
我不用“西洋伪史”的词。事实要一层层剥开研究,不能一竿子。
中国人应该先认识自己的历史,再去读外国史,中国有的,就不要硬认是西方的了。读外国人写的中国史要提防文化误会与翻译错误,不能照单全收。你自己坚持的错误,对外国有利,外国人凭什么给你更正呢?
经过十多年的多方考据地图,文物,中美文化遗存,得出的结论:《坤舆万国全图》与地图学史,不能通过科学数据推理的考验,《坤图》不是参考西方地图,是明代中国人环球测绘的。
中国人应该先认识自己的历史,再去读外国史,中国有的,就不要硬认是西方的了。读外国人写的中国史要提防文化误会与翻译错误,不能照单全收。你自己坚持的错误,对外国有利,外国人凭什么给你更正呢?
天文历法也有很多疑问,传教士汤若望撰的所谓“西洋新法历书”实际上来自《崇祯历书》,里面的天文是中国古代就有的,星宿的名字包括赤道以南的星宿,也是中国固有的。
1995年,新疆和田地区出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出土地为一座东汉末至魏晋时期的无名男女双人合葬墓中。中国在东汉至魏晋时代已经可以观察岁星(木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太白(金星)和辰星(水星)五星。
苏州市博物馆的宋代天文图清楚记载二十八宿。观察年代是北宋,刻制年代是南宋。天上星星何止千千万,肉眼能看到的,任何人都可以幻想出一些故事命名,西方如何会用同样的名字命名星宿?
古人的肉眼有那么厉害,不用仪器,可以辨别这些星星?
东汉光武帝的儿子墓里出土精致的凸透镜 。 会制造透镜,造望远镜就不是问题。
明代仇英《约1494年-1552年)的《南都繁华图》,普通老百姓都有眼镜。制造望远镜不是不可能的,只是他们没有给特别名字,也没有什么专利约束。仇英去世,离开欧洲人“发明”望远镜还有大半个世纪,何况魏晋已经有凸透镜?
欧洲有望远镜是1609年,但还未应用。
1610年伽利略才发表他用望远镜看月亮和行星的论文。同年五月,利玛窦在北京去世。利玛窦无法知道望远镜,使用望远镜观察天文更不可能。
中华世纪坛一百位中国历史上有贡献的人物有两位外国人,一是马可波罗,另一位是利玛窦。浮雕的利玛窦像前面有望远镜是与历史不符的。背景是一幅世界地图,只显示部分,还好,不是《坤舆万国全图》,像是奥特里乌斯的1570年地图,的确是利玛窦带来的,但是与《坤舆万国全图》比较,既简单又错误,不可能是《坤舆万国全图》的母本。
直话直说,科学数据没有国界,我只是讲科学,中国人叫天道,格物。
中国人应该先认识自己的历史,再去读外国史,中国有的,就不要硬认是西方的了。读外国人写的中国史要提防文化误会与翻译错误,不能照单全收。你自己坚持的错误,对外国有利,外国人凭什么给你更正呢?
----------------------------------------------------
/question/
土地婆婆讲故事
通常认为,眼镜是明代时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的。然而考古发现,在明代以前的墓葬中也有眼镜。13世纪末,远道而来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书中记录了中国老人戴着眼镜读书的场景。可见,眼镜在中国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
眼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镜片,在玻璃没有被造出来之前,古代的镜片主要用水晶石制作而成。
传说,在黄帝时代,古人就发现了水晶透镜可以“放大”物体的神奇功能。考古人员在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刘荆的墓中发现过一个制作精巧的水晶放大镜,这是一片圆形的水晶凸透镜,镶嵌在一个指环大小的黄金圈里,可以将微小的东西放大4到5倍。
北宋时有一个狱官叫史沆,他在断狱时,看不清案牍上的字迹,于是选用各色水晶做成椭圆形的透镜来帮自己看得更加清楚。
明代制镜专家孙云球年轻时曾专门学习过制镜技术,他结合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传入的几何与物理知识,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掌握了“磨片对光”技术,并且可以“随目对镜”,根据患者年龄和症状的不同,配制出适合每个人的镜片。
用水晶制作镜片,不仅是因为它透明度好,在古人心目中,质地清凉的水晶还具有清心明目的功效。
有的镜片边上镶有玳瑁,因为在古人看来,玳瑁解毒清热的功效和犀牛角相当。这样的眼镜属于珍品,造价不菲。可见,古人佩戴眼镜不仅是为了提高视力,也是为了追求保健以及炫耀自己的身份地位。
当时还没有出现像现在这样的眼镜架,因此人们用来固定眼镜的方法千奇百怪:有的用紫铜做成镜架架在两边的鬓角上;有的用细绳缠绕在双耳上;有的用绳子紧紧地系在帽子上;还有的干脆用细绳拴上一块玉饰,越过后脑勺搭在两肩上。
总结:
眼镜日渐流行开来,眼镜盒也应运而生了。古代的眼镜盒材质多种多样,有木、皮、缎、锦、铜、漆、贝壳……人们还喜欢用绳子把眼镜盒穿起来佩在腰间,上面垂着用作装饰的流苏,堪称精美的艺术品。
-------------------------------
户冰镶Mh
2021-06-25·TA获得超过195个赞
关注
中国在宋朝出现眼镜雏形,在明朝中期便出现了眼镜。苏州就是我国眼镜的发源地,明代崇祯年间苏州山现了一位眼镜史上杰出的技师孙云球,他看到视力不健的人很痛苦就精心研制一种可常架在眼镜上的镜片。中国古代的眼镜是大椭圆形并镶在龟壳做的镜框里,用铜制的眼镜脚卡在鬓角上或用细绳子拴在耳朵上,而且当时的眼镜造价很高,曾有记载一位乡绅用一匹马换一副眼镜。
---------------------------------------------------
/cmsid/20200405A04KXQ00
百家杂评
在中国5000年历史长河中,先民创造了无数令人惊叹的文明,很多都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其中就有很多“黑科技”,比如埋藏地下2000年多依然寒光闪闪、锋利如昔的勾践宝剑、兵马俑秦剑,就是因为使用了一种铬盐氧化的高科技防止生锈,而这一技术直到上世纪50年代西方才成功发明。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诸如此类的“黑科技”文物也不断层出不穷,在诉说一段辉煌历史之余,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1980年,江苏扬州邗江县甘泉镇农民烧窑取土时,意外发现一座汉墓,考古专家通过挖掘考证之后发现,汉墓主人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九子——广陵王刘荆,生母是阴丽华。
在历史上,刘荆可谓是一个奇葩,一生孜孜不倦的造反,却一次比一次搞笑。光武帝去世后,刘荆冒充大哥刘彊的舅舅,写信刘彊鼓动造反,事败,汉明帝没有声张,只是遣刘荆出止河南宫。随后,刘荆又勾结星象术士,企图乘西羌叛乱时谋反,事败,汉明帝将他改封为广陵王。公元67年,刘荆命令巫师下咒,事败自杀,结束了奇葩的一生。
刘荆为人不靠谱,但他墓中却出土了不少好东西,其中一件改写西方历史,让中国在一个技术上领先世界1300余年。
古墓出土了一件圆柱形金器——“嵌水晶金圈”(见下图),整体做工小巧精美,水晶纯度极高,令人叹为观止。但更为重要的是,水晶是经过打磨制成的凸透镜,可以放大文字。简单的说,这就是“单片老花镜”,考古界称之为史上最古老的眼镜。
众所周知,根据史书记载,1268年罗吉尔·培根最早记录了用于光学目的的透镜,1352年意大利人绘制了眼镜图片。明朝万历时期,眼镜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不少士大夫开始佩戴眼镜,明万历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中记载:“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这时的叆叇就是眼镜的最初叫法。
刘荆死于公元67年,因此这个“单片老花镜”距今至少接近2000年,领先世界1300余年。
有人觉得,中国人发明眼镜这个结论不太靠谱,其实这是因为不太了解中国历史。
殷墟甲骨文显示,早在武丁时代,甲骨文上就有眼疾的记载,如“贞王弗疾目”、“大目不丧明”等,说明眼镜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春秋战国时代,墨子和墨家提出了小孔成像原理,对光的折射原理也有一定的研究。与此同时,战国水晶杯的出土(见下图),证明中国古人磨制镜片技术早已成熟。有理论基础、有水晶磨制技术,那么出现这种“单片眼镜”也就不让人意外了。
其实,中国眼镜技术可能还要前推千余年。考古发现的周朝甲骨文中,最小的文字仅有一毫米见方,令人惊叹之余又令人不解,没有放大镜之类的眼镜装备,周朝人如何刻上这么小的文字?仅仅只靠眼力吗?估计不是,而很可能是工匠一边拿着眼镜一边刻字。
总得来说,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一次又一次的刷新人们了对中华文明辉煌的认知。可惜的是,古人很多惊人的成就,却没能传承延续下来,频繁的战争或主流社会的漠视.......让无数古人智慧结晶的“黑科技”失传,以至今天的我们只能通过考古才能认识到古人的伟大,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悲哀。
---------------------------------
/s?id=1688555&wfr=spider&for=pc
广陵王刘荆的陵墓中,出土一个嵌水晶金圈,竟是历史上首个眼镜
眼镜大家都不陌生,它为很多近视的朋友带来了福音,而小编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不知您是否想过,古人如果近视了该怎么办呢?其实,古人也有特殊的眼镜,比如广陵王墓中出土的一件嵌水晶金圈就是古人的“眼镜”。究竟嵌水晶金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考古专家们在江苏邗江县甘泉镇一带考察,发现了大量的汉代古墓群,其中有两座汉墓规模较大,分别位于东西两个方位。1980年春,当地村民在甘泉镇以东的土堆上取土烧窑,结果无意中挖到东侧的最大的汉墓,于是考古专家们就对该墓葬进行了保护性发掘,以免将来遭到更大的破坏。当时,专家们还没意识到,这座尘封了千年的古墓竟然是一座汉王陵。
经过半个多月的发掘和清理,专家们打开了墓室,根据墓室内墓志铭可知,墓主人竟是东汉广陵王刘荆,即东汉光武帝刘秀第九个儿子。对于广陵王刘荆史料中的记载也并不多,但刘荆喜欢密谋造反却有详细的记载。比如,光武帝驾崩之后,刘荆为了篡夺皇位就怂勇东海王刘彊(光武帝长子)取代汉明帝,后来刘荆又勾结术士发动叛乱,但两次都没成功。最后,汉明帝不忍杀刘荆便将其封为广陵王,迁往扬州,但多年后他又起兵叛乱,可谁料事情暴露,因此他就畏罪自杀了。
虽然刘荆在历史上的评价不高,但是他的墓葬却为考古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在刘荆的馆内发现了一枚黄金玺印,长约2.3厘米,厚约0.9厘米,底部阴刻“广陵王印”四个字,不仅佐证的广陵王刘荆的身份,也为南京博物院添加一件新宝贝。除此之外,刘荆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金银器和丝织品,但其中最让人感到惊奇的,却是一件差点被专家们漏掉的宝贝——嵌水晶金圈。
当时刘荆的棺内有数百件各式各样的随葬品,专家们一边清点一边记录,生怕漏掉了任何一件文物。在棺底部的右上方,一位专家用小铲子挑出来一枚金圈,看起来就像一枚戒指,但不过它中间却有一层透明的水晶石。专家们一时间也说不上来它是什么,于是就先将其记录在案,等回到博物馆之后再进行清洗和研究。后来,博物馆专家在清洗这件金圈时发现,它竟然有放大的功能。
经过进一步研究,专家们发现金圈可以将书本上的字体放大5倍,而金圈中间的水晶石正是一块凸透镜,故此,这件金圈也算是一件老花镜了,说明刘荆看东西也不利索,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先民在1800多年前就发明了眼镜,也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眼镜了。
一直以来,我们或许都认为眼镜是“舶来品”,还冠以“西洋镜”的名头,但其实眼镜最早就是由我们古代先民发明创造的。不仅广陵王刘荆墓出土的嵌水晶金圈可以直接证明,而且一些考古发现也能间接证明。比如,在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有些甲骨文细若游丝,显然不借助放大镜是很难刻上去的。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就研究了小孔成像原理,还有北宋科学家沈括,他也在《梦溪笔谈》中分析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原理,因此按照当时的理论条件,完全可以制作出放大镜。
在国际考古学界,很多人都认为眼镜是英国人罗格·贝肯在1268年前后发明的,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罗格·贝肯之所以能发明眼镜,是因为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之后,将中国制造眼镜的方式带回西方,从而给了罗格·贝肯灵感和启发,并在中国眼镜的原理和基础上加以改进,才制作出我们现在佩戴的眼镜的雏形,因为它更加符合人体工学设计,所以贝肯在眼镜发展史上有很大影响。
不管怎么说,中国先民们的智慧是无穷,也为全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不管是“古代四大发明”,还是普通的眼镜,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的探索精神。因此,我们如今也不能妄自菲薄,要继承和发扬先民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为新时代建设美好国家而努力奋斗。
参考资料:
《文物·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作者:纪仲庆,1981年第11期
《中国眼镜历史与收藏》作者:赵孟江,出版社:四川美术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
/s?id=1688555&wfr=spider&for=pc
澴川黄饮冰
天地开设 华夏本土起源概论 第二篇 天文历法
第六章 “望”与“望仪”:距今5300年前,古人可能已经发明了观测工具“望远镜”
文|黄饮冰
一、大地观测与天文观测的起点:贾湖遗址中的甲骨文“望”
在贾湖甲骨文中,我早就明确指出其中一个文字就是“望”:
贾湖甲骨文解析图(黄饮冰制作)
贾湖时代,人们有没有观测意识呢?我认为是有的。那时的人们主要进行的是大地物候交节观测,对日的观测也是以观测日影的形式借助观测仪器在地面观测台完成。用什么证明贾湖时代就有观测意识呢?因为贾湖遗址证明贾湖时代有水稻种植业存在,贾湖时代必然具有初步的历法,“二分二至”历法就是最基础的太阳历。不识“四时”(冬至、夏至、春秋分)不能种植五谷。历法是大地物候测观和太阳日影观测合一的结果,即物候交节与日影长短匹配的结果。
那么什么来体现观测呢?就是“望”。贾湖甲骨文中,就有“望”的甲骨文存在,如下图我的解释就是“望”:
贾湖甲骨文中的“望”
贾湖甲骨中的“目”字。认识“目”,才能衍生出“望”
贾湖契刻符号
这个我早就解释过了:我认为这是“目举望日”四字。第一个字明显是“目”。第二个字要想一下,我想是“举”字。第三个是一个“望”字。第四个是明显的“日”字。
殷墟甲骨文“望”
殷墟甲骨文“望”是人站在土堆上,眼睛圆鼓眺望远方的样子。这个时期“望”已经脱离了“望”的观测古意了,是远望的意思了。
2.眼睛暴突出来,无非是为了“望”
根据殷墟甲骨文“望”,我们也可以理解,瞪圆眼睛,睁大眼睛,眼睛暴突出来,无非是为了“望”。在谈考古中发现的“凸眼”(纵目)造型,就能够很正常地理解了。在《昌意西迁监察西方与上古中国西部的“眼睛(凸眼)”崇拜对昌意及其后裔的影响》中,我列举了中国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凸眼(纵目):
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凸眼
齐家文化玉人面,凸眼
石峁古城遗址,凸眼
石家河遗址 ,凸眼
三星堆遗址,凸眼
凸眼(纵目),就是要表达古人“望”的欲望。“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人们渴望视力的延伸,凸眼(纵目)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愿。有些人还在问我,他们觉得三星堆铜人的凸眼是大脖子病,眼凸脖子粗。我再次强调,凸眼不是记录病态。因为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和青铜人头可以看到脖子,他们的脖子是正常的。
二、贾湖时代的“望仪”和日历(“二分二至”历)
对于贾湖甲骨文解析图(黄饮冰制作)的解析,我现在先纠正一个错误:
我对这个符号的解释是错误的。这个符号的完整图如下:
这个图,贾湖日影观测仪器说明书。鹤骨、骨笛、叉形器组成。
对这个图的解释,请参看神都俗人发布于天涯社区的《火与鸟——从龙凤起源来解读中华文明3万年》一文:此文说这个符号,是世界上目前已发现最早的,8000年前的“产品使用说明书”,它用最简洁的方式,把贾湖骨龠和叉形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原理完美地记录下来,并且把这个“说明书”保存在“龟脑”中,从而使得我们在数千年后,得以了解贾湖人的智慧。 “说明书”告诉我们,贾湖骨龠和叉形器,是一整套“日影测量仪”的2个零件,要组合起来一起使用,具体的使用方面见下面图片:
具体图解如下图所示:
以上神都俗人的解释,结合贾湖农业的存在可以证明贾湖历法的存在(贾湖历法也是“二分二至”历法)进行分析,我认为是目前对此图解释的最合理的解释。
三、“望仪”:浑天仪上的“窥管”与“窥衡”
古籍记载的“璇玑玉衡”“窥管”,都是观测仪器。
古代浑天仪上观察星体用的管状器就是“窥管”,也称“望筒”。在浑天仪中有通过南北极轴的赤经双环,双环中夹着观测天体的四方管,可以绕双环中心自由转动,此管就是窥管。赤经双环和窥管合称“四游仪”。窥管管径一寸,外方内圆,内圆就是窥天孔。四游仪可以绕极轴旋转,所以窥管可以可以指向天空任意方向进行观测。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记载:“以玑衡求'极星’,初夜在窥管中,少时复出,不能容'极星’游转。乃稍展窥管候之,凡历三月,'极星’方游于窥管之内,常见不隐。”。到元代郭守敬制简仪时,把窥管改成去其三面管壁,成为一条两头带有横片的铜条,横片上有圆洞用以瞄准,称为“窥衡”。
四、远距离“望仪”的影子:距今5300年前,古人可能已经发明了观测工具“望远镜”
1.贾湖甲骨文“望”的造型本身就呈现“仪器”形态
贾湖甲骨文“望”
贾湖甲骨文中的“望”,借助仪器瞄准“观测”,观测仪器就是“叉形器”。
2.距今5300年前,古人可能已经发明了观测工具“望远镜”
这个推测,我已经在《昌意西迁监察西方与上古中国西部的“眼睛”(凸眼)崇拜对昌意及其后裔的影响》一文中论述过了。
在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到4300年)就出现了如下图徽: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图。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图,我已经把它解释成“虞”。但是对于良渚神人首面图中的一双“旋凸眼”一直不能释怀,那突出的“横杠相连的两个的眼睛”让我产生深邃的畅想。这个突出的眼睛恐怕不是真实的眼睛,而是古人发明出来的延伸人的视线以实现远距离观测的工具,这个延伸古人视线以视线远距离观测的工具,恐怕就是古人发明的“望远镜”,“望远镜”的直面就是这个形态。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台,专门负责钦天监,那么丰富的天文观测发现,恐怕仅仅依靠人的眼睛是难以做到的,所以古籍记载了“璇玑玉衡”、“窥管(望筒)”、“窥衡”。
中国古代没有“望远镜”这个词汇的记载,但是有“千里眼”和“望筒”词汇的记载,“千里眼”是民间语言。我们对于“千里眼”的理解可能可能是错误的,“千里眼”不是指能看千里的人眼,而是延伸人的眼睛视力的工具。所以我认为“千里眼”可能就是“望远镜”。我的这个推测不是玩笑话。
三星堆文化纵目人
我们再仔细看看三星堆纵目人双眼前的一对器物,我觉得除了“望远镜”解释就没有合理的解释。
三星堆纵目人望远镜
五、几千年的古代天文观测,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天文学体系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就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天文学专著和关于天文的观测记录用以皇帝星占之用。其中楚国的天文学家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魏国的天文学家石申著有《天文》八卷,后人将这两部著作合为一部,取名为《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记录了我国最早的恒星变化位置图表,石氏部分包括二十八星宿、中官与外官,甘氏部分系统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了五大行星的出没规律,记载了八百颗恒星的名字,测定了一百二十颗恒星的方位。《甘石星经》中的《甘石星表》所载星座的测量形式,是中国天文测量学上独特的赤道坐标系。这么巨大的天文观测成果的取得,没有观测工具的辅助是不可想象的;天文学著作的出现必然是对历代天文学观测成果的总结,没有漫长的天文观测历史,是难以形成专著的。
黄饮冰2021年4月2日星期五
-----------------------------------------------
/s?id=1716120&wfr=spider&for=pc
巨眼观天——古代天文望远镜
自由职业者,张文娟
望远镜是天文学家探索宇宙最重要的工具。400多年前,先驱们偶然间将两片透镜排成一线,发现了望远镜的秘密。
如今,巨型的光学和射电望远镜遍布世界各地,甚至进入太空。借助望远镜,人类获取了越来越多遥远天体的信息,不断解开广袤宇宙的奥秘。
望远镜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扩展了人类的视力,让人类有机会窥见宇宙深处的奥秘。经过400多年的发展,望远镜从最初的简陋形式,演变成了今天口径超过10米的金属机器。
天文学家为了制造更大的望远镜不断尝试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如今,每一个望远镜都是最前沿科技的集合体。
那么,您知道天文望远镜的发展历史吗?望远镜有多少种类?不同类型的望远镜,主要功能是什么?
一、早期的折射望远镜
一般认为,望远镜是由荷兰眼镜商里帕西于1608年发明的。1609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制成一架望远镜,物镜为凸透镜,目镜为凹透镜,放大率33倍。伽利略用它来观测月亮、太阳、恒星和银河系,发现了木星卫星,并测定了太阳黑子周期。
伽利略望远镜
1611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发明开普勒望远镜。相比于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特点是目镜设置在物镜焦点之后,且为凸透镜,观测物体呈倒像。其优点是在物镜焦点处可放置十字丝,作为瞄准参考线。
开普勒望远镜
二、早期的反射式望远镜
1、格雷戈里望远镜
相比于折射系统,反射系统有不存色差的优点。1633年,英国数学家格雷戈里最早设计了反射式望远镜,其主镜面形为抛物面,副镜面形为椭球面。
格雷戈里望远镜的一个特点是副镜位于主焦点之后,故而可以在主焦点上设置视场光阑或分划板。
2、牛顿望远镜
1668年,牛顿成功研制出反射式望远镜,采用球面主镜,口径2.5厘米,镜筒长15厘米,光路中用一块45度放置的小平面镜将焦点转向镜筒之外,以便于观测。
牛顿望远镜
3、卡赛格林望远镜
1672年,法国卡赛格林发明卡赛格林望远镜,它由凹抛物面为主镜和凸双曲面副镜组成。卡赛格林望远镜同格雷戈里望远镜基本性能相似,也具有系统焦距长的特点,但其镜筒更短,而且场曲相对要小一些。
卡赛格林望远镜原理
4、大型金属镜面反射望远镜
1789年,英籍德国人威廉·赫歇尔制成口径1.22米、焦距12.2米的大型反射式望远镜,该望远镜为主焦点望远镜,焦点偏到镜筒一侧,以便于观测。
威廉·赫歇尔是伟大的天文学家,他研制了多台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和蟹状星云。其最大的功绩是对银河系的观测研究,初步建立了银河系结构模型,观测了数以千计的“星云”,开创了宇宙演化的研究。
大型金属镜面反射望远镜
1845年,英国威廉·帕森斯制成口径1.83米、镜筒长17米的大型牛顿式反射望远镜,采用金属镜面,望远镜机架高度角可调,方位角调整范围很小,基本上做子午观测。他用该望远镜发现了旋涡结构星云。
三 、现代望远镜的兴起
18世纪30年代,英国数学家霍尔发明了消色差透镜。消色差透镜用的光学玻璃也逐渐进入工业化生产。从此,大型折射望远镜作为重要的观测设备进入了各国天文台。
1824年,德国光学家和琅禾费等人制成消色差折射望远镜。
1888年,美国的克拉克父子研制成功91厘米折射式望远镜,安装在叶凯士天文台。
随着天文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折射望远镜的缺点日益突出。首先它不能同时对各个波长的可见光消色差,其次一般的光学玻璃对紫外光和红外光的透过率很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望远镜光学系统方面又有新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项:
由克列基昂提出,由威尔逊山天文台的里奇研制成功的RC系统望远镜。
1913年,德国光学家施密特发明了施密特望远镜。该望远镜的光路由一接近平行平板的非球面改正镜和一球面镜组成,其特点是有效视场比一般反射望远镜大得多。
施密特望远镜
1940年,前苏联光学家马克苏托夫发明马卡苏托夫反射望远镜。同施密特望远镜一样也属于大视场望远镜,所不同的是其改正镜为一块较厚的球面弯月形透镜。
1948年,海耳望远镜研制成功。
1976年,前苏联6米望远镜研制成功,安装在高加索专门天体物理台,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学望远镜。
1988年,中国2.16米望远镜研制成功,安装在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
本文发布于:2023-08-09 20:45: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78/7097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