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0日发(作者:张闻天)
动乱方面:
奢安之乱
明朝奢安之乱始于天启元年,终于崇祯十年,前后持续17年,比李自成反的时间都长,其规模不比 西北匪乱小。波及川黔云桂四省,死伤百余万,大规模交战持续9年。四川巡抚徐可求死难(死于天启元年),贵州巡抚王三善死难(死于天启四年),被称作西南大将之冠的总理鲁钦兵败自刎(死于天启六年),贵州总兵阵亡于贵阳城下。祸及 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地一直到清朝时候还没恢复元气,基本上收不上来税。还是崇祯上台给他哥擦屁股。
可以看做是“奢安之乱”之后的延续。由于滇南阿迷州土司普名声在从征“奢安之乱”后,实力大增,于崇祯四年发动叛乱,崇祯五年普名声死后,其妻万氏仍领其众,继续为乱滇南, “此晚明一大事也”。前后持续了36年。
崇祯上台以来赶上小冰期时代,广东下雪,粮食减产,瘟疫肆掠,可谓局面相当之差。
崇祯元年七月,浙江台风海啸,卷死数万人;
崇祯元年至二年,各地久旱,陕西流贼大起;
崇祯三年,各地久旱;
崇祯四年,大旱,朝廷求雨;冬,陕西暴雪;
崇祯五年六月,河南洪灾,河水决堤;
崇祯六年,山西大旱一年不雨;
崇祯七年,山西大旱,安徽洪灾;
崇祯九年,山西大饥荒,人相食;
崇祯十年,全国旱灾;河北、江苏、山西大旱;河南、山东蝗灾;
崇祯十一年:河北、江苏、河南、山东,大旱灾、大蝗灾;陕西山西旱灾;
崇祯十二年: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旱灾、蝗灾;
崇祯十三年:各地久旱灾,朝廷求雨;河北、河南、江苏、山东、山西、陕西,旱灾、蝗灾,人相食;
崇祯十四年:朝廷久旱求雨;全国大鼠疫。北京疫病死二十万;大名府疫病死亡50%~60%;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部分县人近乎死绝;山东大疫;安徽大疫;庐州府病死90%;
崇祯十六年:北京鼠疫大疫,日死万人,丁户尽绝,十室九空;死尸遍布北京城,而无人收尸,恍如鬼城。
就是说,明朝到了崇祯这,已经积重难返,他不是说只有一个问题,而是所有问题一齐来了,就好像一个重病患者,全身都是病,没法治,治这个病,加重了那个病,治那个病,加重了这个病,下一剂猛药,一块治,结果,卒。
崇祯一上台,穷到什么地步?
堂堂辽东巡抚毕自肃因为欠饷,被哗变的士兵逼辱,而死。
【关内外向缺八九两月饷,昨取发帑及户部新解,仅可补完八月,而九月尚缺。从此陆续解去,不过补完九月。目今十月矣,转盼又是十一月,则关宁终欠两月之饷,是户部终日解银,关宁终日缺饷也】
大明户部尚书毕自严给崇祯报告:
【诸边年例,自辽饷外,为银三百二十七万八千有奇。今蓟、密诸镇节省三十三万,尚应二百九十四万八千。统计京边岁入之数,田赋百六十九万二千,盐课百一十万三千,关税十六万一千,杂税十万三千,事例约二十万,凡三百二十六万五千有奇。而逋负相沿,所入不满二百万,即尽充边饷,尚无赢余。乃京支杂项八十四万,辽东提塘三十余万,蓟、辽抚赏十四万,辽东旧饷改新饷二十万,出浮于入,已一百十三万六千。况内供召买,宣、大抚赏,及一切不时之需,又有出常额外者】
简而言之,田赋、盐课、关税、杂税等等大头税种的实收总额加起来都不够边军用的,更别说还有京营这种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存在,再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费用,基本上大明有限责任公司过一年、亏一年,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还有就是天启朝的九边欠饷
崇祯二年二月十四日,户部尚书的毕自严开列了天启6、7两年,各边镇京运年例银及实发银,如下
【宣府年例银每年299156.7两,天启六年发8000两,七年发120000两,拖欠470313.4两
大同年例银每年450630两,天启六年发11488两,七年发137400两,拖欠752372两
山西年例银每年206300两,天启六年发29000两,七年发74000两,拖欠309600两
延绥年例银每年433739两,天启六年发62470两,七年发173144两,拖欠631864两
宁夏年例银每年133795两,天启六年发32072两,七年发99629两,拖欠135889两
甘肃年例每年197588两,天启六年发42291两,天启七年发86036两,拖欠266849两
固原、下马关年例188191两,天启六年发105195两,七年发70089两,拖欠201098两
蓟州年例银每年426871两,天启六年发244976两,七年发157247两,拖欠451519两
密云年例每年365391两,天启六年发169258两,七年发151000两,拖欠410524两
永平年例每年289866两,天启六年发91693两,七年发105000两,拖欠383039两
昌平年例每年140232两,天启六年发115681两,七年发53000两,拖欠111783两
易州年例每年146595两,天启六年发65996两,七年发46269两,拖欠180925两
总计天启六年发过银977980两,天启七年发过银1272814两,合计六、七两年,拖欠达4305775.4两】
此可与崇祯二年二月二十六日,户部尚书毕自严的《详陈节欠各边年例数目疏》互相对照,基本吻合。
天启死前一个月,户部尚书郭允厚就上疏称,九边年例欠了780万,臣思之而无策矣!
【户部尚书郭允厚疏:臣病起于忧思,臣忧起于空乏,如黔饷之请、岛饷之增、辽饷之已措而苦未措也。种种关心,无以自遂。盖太仓之岁入仅三百三十万,而岁出该五百余万,臣思之而无策也;
省直之岁征仅三百三十万,而九边之岁支已该三百二十万,臣思之而无策也;
三百三十万之应解京者,甫一解京,而先有一百八十万之支也,三百二十万之该解边者,未解边而更有七百八十万之欠也,臣思之而无策也;
况澄城之官,以催科而陨命,句容之令,以徵解而去官,此等人情,臣无不思,恐三万调援之兵既已缺饷,而逗遛殊甚,数十万戍守之旅,又安知不以缺饷而庚癸频呼。此等军情,无时不思,恐秋高马壮,胡虏生心,数月枵腹,宁堪荷戈?
至宣府内镇臣有欠饷三百八十万之疏,奉皇上凑给三分之一之明旨,而臣益苦无措发。臣尝集诸臣悉心计议,如复盐屯,归并事例,开馆会计等项,盖以除此一著,用财者日盛,生财者无门,而臣之伎俩穷矣。与其以司徒之席为养病之地,无宁乞休避贤者路,有旨慰留之。先是,允厚有疏特开会计馆,未蒙批发,兹复得旨:览奏,具见裕国足庾之苦心,卿上疏时兵事方殷,未便举行,今始简发。当此三空四尽之时,其有禆生财不扰动军民者,朕方委心,以俟卿还,即出与诸臣详议具奏,朕自能酌行,毋得託疾以孤眷倚。———天启七年七月辛巳】
还有就是天启其他方面的财政赤字汇总:
【1.天启七年七月丙戌 巡抚山西牟志夔题:冲边缺饷难支,乞发京运以保危疆。得旨:览奏,三关京运累年缺额数多,即天启六、七两年欠军饷多月,而西路抚赏尤为无措,饥军待哺,边储仰屋,将何以济。著该即将六、七两年春、夏二年原题京运欠数速行措发,以称厂臣竭虑筹边抒画恤军之意。
2.天启七年八月丁巳 陕西巡抚胡廷宴疏言:临巩边饷缺至五、六年,数至二十余万。靖卤边堡缺二年、三年不等,固镇京运自万历四十七年至天启六年,共欠银十五万九千余两。各军始犹典衣卖箭,今则鬻子出妻。始犹沿街乞食,今则离伍潜外。始犹沙中偶语,今则公然噪喊矣。乞将前欠银两速发,以奠危疆,报闻 。
3.天启七年十月丙申 甘肃巡抚张三杰疏言:平镇二千里长边,处处临外。以京运言之,节年累欠至七十余万,天启六年年例尚该银一十五万余两,西安等处欠银自天启元年至今共欠八十余万两。西兵利于马战,而库如悬罄,乞借给十万金以济。旨令带运欠数著户部上紧拨发,民运欠数行抚按查催,勒限完解,马价银两并与确核。
4.天启七年七月壬午 镇守宣大太监葛九思题:宣镇缺粮数月,乞亟催二运,以杜脱巾。得旨:览奏,宣镇戍军待哺数月,向赖厂臣指纵节发京运以救湏臾。今京、民二运积欠二百九十二万九千有奇,饥军将何接济?着该部将京运不拘何项,先行凑发,以济然眉。其民欠着该镇抚、按速咨该省直抚、按严立考成,以完欠数目定大计,黜陟务守催额欠前解该部,都如议速覆行
5.崇祯元年三月壬午 三边总督史永安会同巡抚延绥岳和声、巡按李应公合疏言:延饷积欠相因,自天启元年以前至天启七年共欠一百五十余万,致使各路军饷积欠至二十七个月。千里荒沙,数万饥兵食不果腹,衣不覆体,盈庭腾诉,麾之不去。间有脱衣鞋而易一饱者,有持器具贸半菽者,有马无刍牧而闭户自经者,有饿难忍耐而剪发鬻市者,枵腹之怨久酿,脱巾之変立生,此延镇缺饷之难也。】
【因臣部匮乏,或缺饷五、六个月,或至三十个月,岂不是二年半!上问:三十个月是哪里?臣对:是延绥。】——崇祯元年六月初七的平台召对
【御史王大年极言大工靡费之弊,以规切冬官。大约谓工科宜核,岁月宜程,出纳宜慎,虚冒宜清。而尤望皇上轸念民艰,示天下以俭。倘营建可缓,不妨暂借内帑以充辽饷。上谓:帑金乃皇考特发助工,岂得那移别用?余著该部酌议!】——《熹宗(天启庙号)实录》
【(天启朝)请马价不应、请器械不应、请抚赏不应、请月饷不应】——《辽东疏稿·辽抚八弟冲阳公传》
这就是崇祯上台时经济状况。
从政治,民生,经济三个方面崇祯接手的都是最差局。问题扎了堆,就不好办了。
本文发布于:2023-08-10 01:12: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78/7115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