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接纳的艺术》2.1情绪是精神疆界的外在呈现

更新时间:2025-05-08 15:02:16 阅读: 评论:0

《接纳的<a href=http://www.ranqi119.com/ge/78/732395.html style=艺术》2.1情绪精神疆界外在呈现"/>

《接纳的艺术》2.1情绪是精神疆界的外在呈现

第二堂课 剥开爱中的伤害

那些伤害已是经年累月, 它们交织在我爱的血肉中,我用时间和灵魂最深处的恳求, 请你,为他们送行。

清晰彼此的精神疆界,在解决问题之前,学会看问题、分析问题。

第一节情绪是精神疆界的外在呈现

一、如何看待孩子的情绪

伤害之所以会偷偷藏匿在父母给孩子的爱中,是因为父母混淆或者 忽略了彼此的精神疆界。因此,要改变这种伤害模式,最重要的一点就 是 划分彼此的精神疆界。

精神疆界的各种心理活动,是伴随着人的各种情绪和行为表现出来 的。当一个孩子内在有足够的安全感时,情绪是愉悦的,行为上就会表现出愿意配合和体谅的态度;当他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时,会出现不舒服 的情绪,并通过各种负向行为表现出来。

所以,父母想要了解孩子内在精神世界的变化,首先要认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

如何看待孩子的情绪呢?对于情绪,是否可以像色彩的基础颜色一 样,也能找出它的基础情绪?

我的理解是,一个人年龄越小感受越单纯,年纪越大感受越复杂, 不同的经历和周边的引导模式,会导致他产生不同的内在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不断内化、沉淀,从而让人的感受变得更加复杂。

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两种感受就是爱和恐惧。 即便是婴儿在看到妈妈哭泣时,也会掉转头去看妈妈,想用眼神去

安慰妈妈,这是人天生就带有的爱意,每个孩子生来就有帮助他人的美 好愿望;婴儿在出生时,身体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给他带来与生俱来 的恐惧。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调整和平衡这两种感觉。因为爱,孩子 得到满足,因此会互助;因为恐惧,孩子缺乏安全感,因此会防御甚至攻击。

孩子长到10个月左右,开始具有一些思考能力的时候,他的情绪开 始演变为四种基本状态:喜、怒、哀、惧。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他的 情绪一般都逃不出这四种。当孩子渐渐长大,他的这四种基本情绪会出现 不同程度的划分,比如:

喜 包括了 快乐 喜悦 高兴 惊喜 狂喜 等;

怒 包括了 不高兴 生气 嗔怒 大怒 狂怒 等;

哀 包括了 难过 悲哀 忧伤 悲痛 等;

惧 包括了 害怕 担心 等。 成人后,在这四种基础情绪中夹杂各种思想认知,交错组成很多其他的感受,如无奈、委屈、挫败、无助、无聊、嫉妒、憎恨、厌恶等。

二、情绪的良性作用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是被教导知道 情绪无用论 ,情绪如 洪水猛兽,情绪会让人失去理性做出很多失误的事情。我们的周边充斥 着大量的对情绪的负面评论。甚至在医学上也有这么一种观点,认为负 面的情绪对于身体健康影响非常大。那么,怎样正确地认知情绪,才能 更好地了解自我和他人?

事实上,并不是情绪本身伤人,而是认知和解决情绪的行为伤人。 也就是说,情绪和情绪的表现方式(行为)要区别来看,这是最容易搞 混淆的两个概念。

一个孩子在学校被打了,他同样还手打人了。这个过程中,他被打 之后愤怒的情绪是没有错的,可采用何种方式来解决自己的愤怒,是有对错的。

我 们 常 把 愤 怒 的 情 绪 和 大 声 喊 叫 、 打 人 这 样 一 些 行 为 表 现 混 在 一起;还常常会觉得孩子在不恰当的时间哭泣,因此告诉他 不要难 过 。实际上,哭泣只是难过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能和 难过 这种 情绪等同。我们理解孩子失去一件心爱的物品难过,但是难以接受过于夸张的行为。

如果父母没有分清楚这两点,在处理孩子的行为时,会让孩子感觉 到父母否定了他们的情绪和感受,进而用不恰当的方式来进行防卫。

情绪的本身没有错,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情绪表达的 方式是有对错的。当父母因为不同意孩子的行为,就一并否定了他的内 在感受,那么孩子内在的被理解和接纳的安全感就会下降。

一切的存在都是有它的道理,情绪也是如此,情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对我们是非常有意义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重新客观地看待情绪,学习如何通过情绪了解孩子的内在世界。

1.关于 喜

大概每个人都愿意接受 喜 的情绪,人的一生都是在追求幸福、 快乐的感觉。

喜悦是一种主动的能量,让孩子自然而然愿意主动地学习和做事。 孩子在学习中如果感受到喜悦,他就会愿意学习;他在与人交往的

过程中如果感觉到喜悦,他就会愿意交朋友;他在唱歌的时候如果感觉 到喜悦,他就会更喜欢唱歌。

所以,如果父母想要让孩子愿意做什么,首先要让他在做这件事情 的时候感觉到喜悦。

一个孩子弹钢琴,因为累了不想弹了,爸爸妈妈如果在旁边说: 你不弹也要弹! 孩子这时很难谈得上快乐,甚至在疲惫上又增加了 不被理解的感受,还可能对钢琴产生排斥心理。

要让孩子有坚持力,父母就要想办法让他快乐地坚持,这样孩子的 主动性会更强。

喜悦还是一种分享的能量。 拥有喜悦心情的孩子,他心里的爱会自然流淌出来。 人在高兴的时候,会感觉到满足。在这种满足的状态下,会非常愿意把自己的快乐与他人分享,并且帮助他人。 整天愁眉苦脸、满腹心事的人,会沉溺在自我的问题中,很难有精力去考虑他人和外在的因素,包括学习、玩耍、竞赛等。 然而,喜悦并不是头脑要求就可以得到的, 经常笑 不代表喜悦, 笑 只是一个行为,行为可能会伪装。一个孩子只有在感受到安 全和内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会感觉到快乐,快乐能够让他的爱自然流露。

2.关于 怒

愤怒是内在隐形人保护自己尊严和界限的能量。 一个没有愤怒情绪的人,在生活中总是感觉到被人逼来逼去。直到被逼到角落无处退让,依然没有能力解决被别人逼迫的命运。 这时,与其抱怨别人不断逼迫自己,不如问问自己 我有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我有没有在退让第二步或第三步的时候,停下来告诉对 方: 对不起,我不能再退让了,这是我的底线。

没有愤怒的人就没有拒绝的能量。实际上,很多时候并不是别人在逼他,而是别人不知道他的底线是什么。

孩子也是一样,如果在家里父母不允许他表达愤怒,很可能他在外 面更加不敢愤怒,长此以往,当他遇到一些不良情况的时候(如面对社 会不良青年利诱或者迫使),就没有拒绝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是父母们绝不想看到的。

另外,表达不出愤怒的孩子,往往很容易表现出恐惧。 如果孩子过于乖巧、听话和懂事,我们也需要看看孩子是不是还拥有为自己争取的愤怒力量。 对于每个人来说,适当的愤怒是必要的,允许彼此愤怒的感受,但要注意调整愤怒之后的表现形式。 孩子在感觉自己的尊严和内在需要被侵犯的时候,也会用愤怒来进行保护。

3.关于 哀

悲哀是结束的能量。 失去一样心爱的东西或者和亲近的人分离,孩子自然会产生悲哀的

情绪,悲哀代表着曾经的一些经历就要结束和过去了。这是一种很好的 告别经验,人只有告别了过去,才可能真正活在当下和未来。如果我们 不懂这些,总是立刻切断种种悲哀的感觉,想要把它们忘记,结果只能 将这种情结隐藏起来,直到碰到其他类似的事件,曾经的感觉又会加倍 地重复出现,那些过去的情结依然影响着我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于是 人的年龄越大,活得越沉重,因为背着太多过去的感伤和疼痛。

在关系当中,悲伤孕育了大量的慈悲和善良,它让人与人之间的心 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一起跳动。

一个国家和团体如果没有悲伤,就没有凝聚力。汶川地震的时候, 13亿中国人都在关注,全世界都在关注,还有很多人自发去当地进行援 助,原因就因为悲恸。

同样,一个家庭如果没有悲伤,就没有彼此的支持,没有同理心, 这个家庭就缺乏亲密度。

孩子对父母说: 我心爱的玩具丢在公园里了! 父母也许会对他 说: 哎呀,多大的事情,不要难过,再买一个就好! 孩子摔倒了, 碰疼了,父母也许会对他说: 不要哭!男子汉大丈夫不怕疼! 别 哭,哭了就不可爱、不好看了!

如果你是那个难过的孩子,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呢?你觉得自己被理 解、被呵护、被帮助了吗?

当孩子感到悲伤和难过时,父母往往出于好心想帮助孩子大事化 小、希望孩子快乐,但是做出来的结果,却让孩子觉得父母没有贴心地理解他的感受,或者觉得父母不愿意关心他、和他探讨这件事情,又或者认为父母根本就看不起、不愿意尊重他的感受。于是,孩子在生活中 遇到难事,总是不敢轻易和父母倾诉,父母也就失去了了解孩子想法和 需要的机会。

这样父母越是想要帮助、支持孩子,孩子越是远离父母。 父母在教导孩子: 哭鼻子是小孩子做的事情,不许哭! 于是父

母连孩子哭的行为和悲伤的情绪一并否认了。孩子会认为,难过和悲伤 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于是在长大的过程中,不仅不允许自己随意表现 出难过,甚至不允许自己难过,导致情感慢慢僵化,缺乏同情,难以找 到感动的感受。

重新看待孩子的内在需要,允许他内在的隐形人呈现,给予适当的 陪伴和体谅,孩子的内心就容易得到恢复。当孩子的悲伤被允许时,他 的慈悲心就开始成长。人总是因为自己曾经痛过,才会更加疼惜他人。

悲哀还是一个深度思考的能量。 我发现,那些整天嘻嘻哈哈的人,很难在某种领域走得非常深入。

而那些高级知识分子、政府管理人员以及企业的各种行政、技术高管, 往往在性格中都会带着某种淡淡的忧思。甚至那些抑郁症和狂躁症患 者,他们在某些方面的感知比一般人都更加深入。

悲悯之心让人具有深度思考的能力。他可以停在这个感觉中,去寻 找伤痛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4.关于 恐惧

很多人不敢说自己胆小、害怕或表达自己的恐惧,对于父亲这个角 色来说,更是如此;同时父母也不允许孩子表达他的恐惧,以为恐惧一 出现,勇敢就没有了。

其实,当父母不敢承认自己的恐惧时,说明自己连恐惧本身都惧怕。

一个胎儿还在母体中时,从最早的受精卵开始,就生活在没有光线、黑暗的地方,到处充满了温暖的羊水,羊水轻抚着身体的每一寸肌 肤。胎儿几乎不用努力,不用哭闹,不用表达,就会有大量的营养通过 胎盘传递到身体,存在就是幸福的。

突然有一天,天摇地晃,胎儿身体的周围不停地发生抽动,伴随着 各种说话声、叫喊声,周边温暖的羊水慢慢减少。在不断地挤压中,胎 儿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

那些时刻都轻轻抚摩的温暖羊水消失了,肌肤完全裸露在外面;然 后是莫名其妙的光亮,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在眼前晃来晃去 你可以想象出来这种危险而又恐惧的感觉吗? 当你正在安静地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突然停电了,紧接着天崩地裂,你整个人被甩来甩去,眼睛看不到东西,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完全 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就如同地震期间)。连续这样12个小时,然后突 然天亮了,发现你站在一个陌生的星球,周边全是各种长相奇特的外星 人,他们不断追逐你,还用器物弄疼你,此刻,你的感受会是怎样?

这两种感觉区别并不大。 当胎儿离开母亲的身体,与生俱来的最大恐惧就诞生了,这种巨大的恐惧感,被保留在胎儿的潜意识当中。以后胎儿长大为成人的过程 中,种种事件的恐惧都可以在这一次的经历中找到投射。

一个人说自己没有恐惧是不可能的。恐惧是内在隐形人用来保护自 己安全疆界的能量。

汶川地震的时候,我接到邀请到四川做心理援助工作。有当地工 作人员见到我的时候说: 马老师,你终于来了,赶快把我的恐惧去掉吧,我天天坐在这心里都感觉椅子在晃,太可怕了! 于是,我问他们: 你们是不是真的希望我把你们的恐惧去掉?现在还在地震期间, 如果你们恐惧完全没有了,地震来临的时候,你还跑不跑?

当一个人完全没有了恐惧,他对于危险的感知就会减弱,自然就 缺乏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因为恐惧,所以才产生了勇气。适当的恐惧可 以让我们跑得更快。非洲羚羊跑得飞快,因为它一睁眼就想到狮子要吃 它,就会努力地往前奔跑。

知耻而后勇 是中国的古文化,耻辱感本身同样也包含着对某种 社会道德规范的尊敬和畏惧。

出于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人类才可能更好地保护生存的资源。一 个没有敬畏之心的人,天不怕地不怕,就会做出很多伤人伤己的事情。敬 天、敬地、敬鬼神,通过敬畏,我们才可以更谨慎地看待自己的言行。

三、正确面对孩子的情绪

1.情绪本身没有对错,情绪之后的表现行为才有对错 当有多种情绪同时参与时,有些事情才能够顺利进行。 比如,孩子参与各种竞赛游戏,在过程中有欢笑、紧张、担心等情绪,所有的情绪共同帮助孩子完成了整个竞赛过程。 但是,我们往往记住了开心的感觉,而忽略了其他情绪对我们的帮助。

从现在开始,重新来看待情绪,情绪在每一种状况中的产生都有它 存在的价值,在一定范围之内,它会给我们各种帮助,给予我们力量或 保护,并警醒我们。就如同乐观的人,发明了飞机;而悲观的人,发明 了降落伞。

原始的任何感受都没有对错,只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慢慢学会使用不同的行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弟弟把哥哥的作业本偷偷撕毁了。 经过了解,原来,哥哥的学习成绩比较好,父母总是夸奖哥哥,而弟弟因此总是沦落为批评和打击的对象。所以,弟弟出于嫉妒,把哥哥 的作业本偷偷撕毁了。

点评:弟弟的行为伤害了哥哥,但是行为背后,他的感受是什么呢?恐惧,害怕因为哥哥的优秀,而失去父母的关爱。 一个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没有错,恐惧本身也没有错,只是他采用了不恰当的方式来满足自己。 父母如果理解孩子需要被认同的心,给予他想要的尊重,然后调整他的行为,就可以让双方都得到满足,既解决了问题,又加深了感情。

并不是说坏孩子才会发生让人不理解的行为,好孩子就一定不会有 让人不理解的举动。也许还没有出现异常行为的好孩子,已经在承受种 种情绪、感受,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那些出现了异常行为的孩子, 也并不代表他们完全变坏了,只是他们的内在出现了不安全感而已。

从这个概念上说,人性本不是恶的。 我们可以重新看待孩子的很多行为模式 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没有错的内在心理需要。 行为有对错,人没有对错,情感没有对错。没有问题孩子,只有孩子的问题行为。

所有不恰当的行为后面,都存在着一些恐惧或者伤害的来源,找到彼此的情绪根源,才有办法找到恰当的方式来解决。

2.情绪的自然通过有修复的作用

情绪需要自然通过,这个过程是具有修复作用的。就像是一个人 的皮肤受了伤,我们会给它时间来进行修复;而内在隐形人很受伤的时 候,却往往希望它立刻就好,不给它修复的机会和时间。

情绪本身对于行为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可怕的是,如果周围环境 的不认同、不许可,情绪之外又会产生一层层担心、恐惧和焦虑,让原 有问题不断选择性吸收类似感受,最后会因缺乏客观判断力而再次让情 绪加重,让问题变得难以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但没有帮助孩子把内在隐形人的伤口消毒 和包扎起来,也不允许他的伤口自动复原,甚至还拿着层层的布和盔甲 把它裹起来、藏起来。父母不知道,即便暂时看不到问题了,这也只不 过是掩耳盗铃,最容易让伤口在里面溃烂,然后造成更大的损失 截 肢、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孩子在受到伤害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让不良情绪顺利通过,长此 以往,孩子将会失去快乐的能力。

生活中,很多成人都是这样的:焦虑、烦躁没有快乐,或者快乐非 常短暂,即便有成就却没有成就感、没有幸福感;或者觉得生活中的苦 太多,甚至没完没了。

焦虑是来源于对自我情绪的不自知,因而无法知道情绪之下的自我 内在发生了什么问题。

快乐让我们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不快乐让我们有机会了解自己不 想要什么,从而得知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就是 菩提烦恼本一体 。

因此,父母不必因为孩子的情绪表现而变得过于慌张。重新看待孩子情绪的起伏,这是孩子在向父母诉说他内心世界的良好机会。通过这个机会,父母引导孩子学习,如何通过情绪这把钥匙来了解和整理他的 内在世界。

在孩子情绪起伏的时候,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治疗,就是爱、理 解、陪伴和支持。

文章由广东教育出版社授权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一旦转载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发布于:2022-09-04 04:40: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2/199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疆界   外在   情绪   精神   艺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站长工具|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