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我对蒋中正的看法

更新时间:2025-05-19 20:06:16 阅读: 评论:0

中正这个人永远是中国近现代史绕不过去的人,他的历史地位到现在还没有确定,他在中国网络上的地位也是经历了大起大落,前几年的时候,蒋中正的地位被拔高到了无可匹敌的地位,“中国最伟大的民族英雄”、“宝岛眼镜中国最伟大的民主战士,自由英雄,人权斗士”、“蒋公的失败是中国历史上最遗憾的事情”……,可是到了最近“公知热”突然降温的时候,蒋中正的地位有突然大幅度降低,“微操战神”、“中国历史的罪人”、“志大才疏”……,但是40db真正的蒋中正是怎样的?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本人也不准备下一个定论,在这里我只谈谈我对蒋中正的个人看法

我以1927年为界线来评价一下蒋中正,1927年是蒋中正人生的转折点,无论对他的性格还是命运来说都是如此,在1927年以前,蒋中正无疑是一个热血的,勤奋的,有远见的革命者,他于1907年进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学习炮兵,1908年春进入日本东京振武学堂并加入同盟会,1910毕业后,进入日本陆军实习,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革命,期间他干过最大的事就是奉陈其美的命令刺杀在江浙地区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的光复会领导人—陶成章,之后便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民权革命。由此可以看出,在1927年之前,蒋中正只是革命党中的一个小角色而已,但是他却非常富有远见,在1921年,孙中山先生依靠陈炯明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并邀请原国会议员南下组成非常国会,孙中山先生的这个举动遭到了蒋中正的强烈反对,他认为此刻搞国会选举是授人以柄,既不合情,也不合法,并告诫孙中山先生,陈炯明这个人不能信任,但是却遭到了孙先生的拒绝,他一气之下采取了不合作态度,而事实也果然如他所料,第二次护法运动因为陈炯明的背叛而失败;当孙先生实施国共合作的政策的时候,他也嗅到了国共合作对国民党所带来的负面温州经济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国共第一次合作给了他第一次发家的机会,孙中山先生任命他为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他以黄埔军校为班底,培养了自己的嫡系。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国共合作出现裂痕,双方摩擦开始变得严重,蒋中正经过一系列事件,逐渐爬上了国民党的高层,掌握了国民革命军的领导权。1925-1927年,通过北伐战争,国民党控制了长江流域地区,就在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之际,蒋中正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残杀了诸多国共党员,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夺取了国民党的最高领导权,从这一刻起,革命者蒋中正就已经“死亡”了,从此蒋中正变成了一个颟顸,无能,腐败,短视,自私自利,残忍的昏庸政客,“四一二”决定了国民党失败的命运,而他个人的性格则加速了国民政府的失败,为什么?

第一,蒋中正这个人在政治上“明知可为而不为之”,蒋中正不知道中国问题的症结所在吗?他真的不知道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吗?不,这一切他都知道,要想解决中国问题,就必须“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就必须“打倒列强,除军阀”,可是他都没有做,他反而将那些反动势力拉入到了党内,造成了当党内派系林立,一般政党的派系可分为左中右三系,可国民党的派系却是错综复杂,为数众多,就算他的嫡系也是派系林立,可分为黄埔系,CC系,政学系等等,派系的对立导致了国民党始终不能达成一个一致意见,团结党内力量,确定一个国家建设目标和建设步骤,使得国民党执政的二十多年内,根本不知道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从而导致了国民党在建设上的懒惰与无能。

第二,蒋中正这个人胸无大志,“只欲为周王,不欲为秦帝”,事实上,我感觉蒋中正并不想实质上的统一中国,自张学良改旗易帜后,国民政府完成了中国形式上的统一,到了此时蒋中正却心满意足,驻足不前了,虽然经历了几次军阀大战,蒋中正都取得了胜利,但是也只是让各路军阀承认了他“天下共主”的地位,我有时候我真想不明白蒋中正坐拥最强大的中央军,为何不彻底消灭军阀,完成实质上的统一,而只是醉心于“天下共主”地位。

第三,“饮鸩止渴”,我觉得在蒋中正当政的优盘装系统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最喜欢干饮鸩止渴的事情,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蒋中正动用了百万兵力终于将红军赶出了苏区,但是蒋中正却不去尽力围剿红军,反而想利用红军扩张自己的势力,结果蒋中正的这个小九九早就被各路军阀和红军看穿了,而红军利用这个矛盾,绝处逢生,成功到达了陕北;红军到达陕北后,又想张杨与红军鹬蚌相争,结果“鹬蚌”联合起来把蒋中正这个“渔翁”给扣了;日本人入侵了,他却一度纵免费开店容,想利用日军来消灭各路军阀和红军,结果导致大片国土沦陷,众多百姓生活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最后是天佑中华,让中国取得了胜利,但是事实却没有如委员长所愿,抗日战争顶多消灭了东北系和川系,各路军阀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势力,而中共则是发展壮大,进而能与国民政府一决雌雄;到了解放战争,这是关系到国民政府生死存亡的战争,而蒋中正则还是玩着他那套“饮鸩止渴”的把戏,居然想利用解放军来消灭各路军阀,结果“歼敌一亿,虎踞台湾”;到了败退台湾,居然还不反省,居然异想天开,想跳动中国大陆与美苏开战,自己来坐收渔翁之利tbook,可是中美苏是什么国家啊,“难测之大国也”,中美苏哪会按照你委员长的意思行动,结果蒋公也只能孤老中国台湾。

第四,沽名钓誉,这是我最看不起蒋中正的地方,网上调侃蒋中正是“千古完人”,而蒋中正对自己的定位也是“千古完人”,既然是“千古完人”,那就是完美无瑕,一尘不染,一点错都不能有,那怕是0.000001%的错都不能有,那怕是有错,那也是别人的错,于是“九一八”甩锅给张学良;长城抗战的时候,想甩锅给黄郛,结果被老奸巨猾的黄郛给看穿了,人家直接撂杆子不干了,结果只能甩锅给何应钦;黄花园口决堤,那就甩锅给日军;中条山惨败,甩锅给八路军;金圆券改革失败,甩锅给冀朝鼎;解放战争失败,甩锅给郭汝瑰;当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败局已定的时候,国民政府上演着一幕幕争权丑剧,当蒋中正被内外压力赶下台时,让李宗仁签署了一份让位宣言,等李宗仁高高兴兴签完字,他拿来一看,发现自己被玩了,宣言里没有任何“辞职”“让位”的意思词眼,只有“因故未能履行职务,故让副总统李宗仁代之”的词眼,弄得李宗仁这个“总统”名不正言不顺,结果什么事都干不成,临行前还把战犯冈村宁次甩给了李宗仁,本来冈村宁次罪大恶极,死有余辜,结果被南京法院宣判无罪,连冈村宁次本人都觉得这个结果太过荒唐和大失体统,结果一出,舆论哗然,李宗仁为了平息众怒,下令缉拿冈村宁次,结果被上海的汤恩伯给压了下去,就这样李宗仁不明不白的当了“汉更始帝”,而蒋中正不知哪来的信心,认为自己能当“汉光武帝”;当解放军即将解放中国大陆的时候,他又要让李宗仁请他复位,结果李宗仁忍无可忍,痛骂道:“蒋先生既然想复辟,那就让他复辟好了,我没有这个脸来‘劝进’。”

第五,用人不当,我个人将官分为四种,上上者,不贪污,又办得了事;上下者,贪污,但办得了事;下上者,不贪污,又办不了事;下下者,既贪污,又办不了事,而蒋中正不知为何老是喜欢用下下者,在解放战争中,那些抗日名将,如李宗仁,薛岳,王耀武,陈明仁,孙立人等等,要么被束之高阁,要么被拉得去送死,看看他在解放战争重用的人,如张灵甫,刘峙,孙元良,汤恩伯,黄维,黄百韬,胡宗南,李仙洲等等,尽是一些在抗日战争中表现的不怎么样的人,只有一个杜聿明得到了重用,但是杜聿明受到多方掣肘,致使自己的作用不能全部发挥。张学良说蒋中正喜欢用“奴才”,而不喜欢用人才,但是我认为蒋中正更喜欢用“人偶”,他喜欢的是不会思考,只会按照他的意思办事,失败的时候还能背锅的人,这种人连“奴才”都不如啊,比如《大明王朝1566》里面,严嵩,徐阶,吕芳等是不是“奴才”?是,但是人家有本事,办得了事啊,蒋中正所重用的那些人要是穿越到《大明王朝1566》里,恐怕都被嘉靖皇帝统统拉出去斩首了,为什么?既贪污锅巴怎么做,又办不了事,你说嘉靖皇帝留着这些人干嘛?

第六,目光短浅,吝啬军功,心胸狭隘,在抗日战争中,蔡廷锴率领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合金钢丸抗击日军,结果却被调走;冯玉祥率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从日伪军手中收复察哈尔东部地区,结果被逼出走;李宗仁取得了台儿庄战役、豫南会战、随枣会战的伟大胜利,结果却在1943年被明升暗降;余程万在常德保卫战中保卫常德达一个多月,歼灭大量日军,终因友军坐观成败,不得不突围,结果差点被蒋中正枪毙;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许多有远见的官划船机员请求蒋中正立即释放张学良,让他到东北任职,借以收揽人心,结果却被拒绝;当陈布雷将草拟的抗日胜利受降名单交给蒋中正,当蒋中正看到上面有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朱德总司令的名字时,立马将其划去,弄得陈布雷暗自说道:“如此胸怀,怕是后患无穷啊。”;抗战胜利后,《大公报》创始人胡霖向他提出了几条非常有远见的建议,比如战后一定要多多照顾受侵略最深的东北人民;迁都北京;接收工作一定要认真负责,公平公正;对于八路军,不要顾虑美国的态度,不能搞两面派的做法,对待他们,要么和到底,要么战到底等等,结果统统都没有采纳。

最后,来谈谈蒋中正的军事才能,冰山理论我个人认为蒋中正在战略上是一个及格的战略家,而在战术上是一个糟糕透顶的战术家。

我为什么说蒋中正在战略上是一个及格的战略家,因为他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规划是正确的,以空间换取时间,攻人为上,攻城为下,等待英美苏合流,这些都是正确的,包括中共领导人都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在执行上,蒋中正的表现可以说是糟糕透顶,在抗战前期,先是将东北拱手让给日军,然后又纵容日本搞“华北自治运动”,差点葬送了华北五省,接连签订了《何梅协定》和《上海停战协定》,进一步让日本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打击了中国人的抗战信心,现在还有人美其名曰“忍怒负重”“空间换取时间”,从时间来看,好像是真的拖了六年,但是日本之所以要拖六年,那是因为日本国内“文治派”和“武功派”斗争的结果,当时日本也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让出东北,让日本有了侵略中国的前沿基地,东北的丰富资源又壮大的日本的侵略力量,让中国在后期抗战中更加处于被动地位,如果当时国民政府坚决抵抗的话,即使守不住东北,也可以借此拖住日本关东军,消耗日本国内资源,使其无法消化东北资源,打击日本国内“武功派”的侵略气焰。

抗战爆发后,蒋中正的愚蠢指挥让中国军队受到了不必要的损失,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现在都在吹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抵抗了三个月,然而事实上如果没有蒋中正的愚蠢指挥,中国军队至少可以抵抗五个月,本来国民政府在制订淞沪会战计划时,已经预料到日军可能会在杭州湾登陆,并规定,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中国军队应该立即撤退到苏杭一带持续抵抗,而事实果然如此,当中国军队发现日军企图登陆杭州湾时,中国军队本来要撤退,但是因为列强在布鲁塞尔开会,讨论中国问题,对立统一结果蒋中正横插一手,不让中国军队撤退,一下子打乱了中国军队的部署,使得中国军队差点被包围,等到下达撤退命令,又发生的大混乱,使得撤退变成了大溃逃,日军的轰炸又使中函授什么意思国军队遭遇了严重的损失,以至于原本的苏杭防线形同废纸,未能发挥应有的功效;枣宜会战,日本的战略目标是夺取宜昌,结果蒋中正却判断日军是要消灭国军主力,于是下令让宜昌守军大部分分散到外围,以免被歼灭,结果导致了宜昌的失守;第二次长沙会战,本来薛岳打得极好,结果因为蒋中正插手指挥,让日军一度占领了长沙,好在薛岳亡羊补牢,又收复了长沙;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时,当腊戍被日军占领,远征军的回国之路被切断时,这时应该按照史迪威将军的建议,向西撤入印度,结果我很不明白,蒋中正为何执意要让远征军翻越险恶的野人山和热带雨林撤入国内,这样做的月经后几天可以同房直接后果是原本正念的奇迹精锐的远征军200师遭到毁灭性打击,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牺牲,从这一点来看,蒋中正对于戴安澜将军的牺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幸好远征军38师师长孙立人将军和远征军副司令兼第5军军长杜聿明抵制了蒋中正的命令,遵照史迪威将军的命令向西撤入印度,从而保存了远征军的火种。

解放战争爆发后,蒋中正的愚蠢指挥更是达到了顶点,从中诞生了许多让我看不明白的军事操作。当杜聿明在东北表现良好,准备跨过松花江,彻底将解放军赶出东北时,蒋中正却在这时跑过来视察,让杜聿明白白浪费了三天的时间,而解放军趁机得到了休整,解放了鞍山,后来又莫名其妙的将杜聿明调走,派来了善文不善武的陈诚来主持东北军务,结果让解放军力挽狂澜,掌握了东北的主动权,等到卫立煌上任后,国民党军已经无力回天了;当解放军围攻石家庄时,蒋中正居然对于守将刘英的求救置若罔闻,让解放军解放了石家庄;当国民党军高层都认为济南守不住,应该放弃时,不知为何他执意让王耀武跑去送死。

现在,重点讲一下淮海战役,为什么,因为淮海战役是集蒋中正愚蠢指挥的大成之作,在了解淮海战役之前,我原以为淮海战役是一场惊天动地,你来我往的大战役,但是等我仔细的了解淮海战役后,我大跌眼镜,淮海战役绝对是我所了解的战争史上最奇葩的战役,在这样战役中,解放军赢得莫名其妙,国民党军输的莫名其妙。本来解放军准备是打“小淮海”,目标是夺取开封和郑州,但是让解放军没有想到的是原本预计到要作出重大牺牲,结果国民党军一枪未发,弃城而走,解放军不费一枪一弹就解放了开封和郑州,当时解放军是一脸懵逼啊,以至于到后来,解放军出现了宁肯与国民党军打一仗,拒接国民党军投降的现象;出人意料的发展,让解放军制订出了“大淮海”,但是即使发展到了这个地步,解放军的目标依然是消灭国民党军三分之一的主力;当时国民党军有三个选择,上策,让傅作义放弃平津地区,与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南免费的b2b北夹击解放军,但是石家庄和济南已经被解放,国民党军已被切断了联系,傅作义不一定听指挥,所以这个策略执行起来非常困难;中策,那就是放弃徐州地区,将整个主力撤退到长江以南,与解放军在江南决战;下策,那就是破釜沉舟,孤注一掷,与解放军在徐州地区决战。当时国民党国防部多数人倾向中策,认为这个策略是最有助于国民党军的,结果蒋中正优柔寡断,一直在中策和下策徘徊,处于不作为的状态;我很不明白为什么要让黄百韬一个大兵团为一个军打掩护,结果给了解放军包围黄百韬兵团的机会;我也很不明白为什么要让杜聿明裹挟着百姓撤退,这样既影响行军速度,也卸妆油推荐消耗了后勤储备,这使得杜聿明来不及撤退,从而被解放军包围了;我也很不明白,当黄百韬,黄维,杜聿明三个大兵团被包围时,蒋中正一会儿让他们就地决战,一会儿让他们撤退到徐州,一会绯情儿让他们相互救援,以至于三个大兵团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他们的共同信念就是等待委员长命令,蒋中正优柔寡断的结果就是自己的主力部队全部被全歼。说实话蒋中正在淮海战役的心态如同《大秦帝国之纵横》里公孙衍批评楚国一样“犹如小儿怀抱竹马,依依不舍”。

如果一定要我给蒋中正的地位下一个定义的话,那就是高不成低不就,要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往前,他比不过孙中山和袁世凯,往后,他比不过毛主席和邓公,就是对中国台湾的影响,他也是高不成低不就,往前,他比不过日本殖民时期,往后,他比不过蒋经国当政时期学习英语软件。他既未做到流芳百世,并购风险也未做到遗臭万年,仅做到“青史留名”四字而已。

本文发布于:2023-05-25 17:52: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1282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正   我对   看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学编程|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