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植保档案——蚧壳虫

更新时间:2025-05-15 20:16:55 阅读: 评论:0

自带盔甲的“吸血鬼”

请注意:本文章含有大量蚧壳虫图片,请虫恐患者,密集恐惧症患者谨慎打开!

蚧壳虫:半翅目|蜡蚧科|盾蚧科|硬蚧科等

寄主:多种植物

蚧壳虫是构成霉污病的主要构成霉污病最初的病因之一,它们是一个非常大的类群,它们以长时间寄生寄主,刺吸寄主汁液为食,就像植物的吸血鬼一样,因为大部分都会分泌蜡质外壳,因此统称蚧壳虫。蚧壳虫分泌的蜜露会支持各种霉菌的生长,简单来说,防治霉污病,一大重点就是需要首先防治蚧壳虫等蜜露害虫。在茶树上,常见危害蚧壳虫有龟蜡蚧,红蜡蚧,长白蚧,椰圆蚧等等。

龟蜡蚧:

我国常见的龟蜡蚧分为佛州龟蜡蚧,和日本龟蜡蚧。两者非常相像,难以区分。龟蜡蚧有一个很好辨认的办法,就是雌虫成虫蜡壳半球形,像一个白色的龟壳;幼虫蜡壳则有突起,像六芒星。佛州龟蜡蚧原产于美国,日本龟蜡蚧原产于日本。近年来,这两种龟蜡蚧随着苗木调运进入中国,危害多种植物,包括:茶树、苹果、梨、枣树等多种农业、林业和园林植物。

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

属半翅目、蜡蚧科。

图1:日本龟蜡蚧为害状 图片来源:Giuseppina Pellizzari (idtools/id/scales/factsheet.php?name=6877)图2:日本龟蜡蚧雌成虫 图片来源:Giuseppina Pellizzari (idtools/id/scales/factsheet.php?name=6877)图3:日本龟蜡蚧幼虫 图片来源:Giuseppina Pellizzari (idtools/id/scales/factsheet.php?name=6877)

形态特征:

成虫:该虫特征明显,雌成虫介我要红包壳近半球形,体长约 2 毫米, 产卵时体长约 3 毫米,蜡质白色硬厚,表面具龟甲状凹纹,同缘蜡层厚而弯曲,虫体暗紫褐色,触角6节。雄成虫棕褐色,体长 1.3 毫米左右,头、胸背色较深,眼黑色,触角线形,翅 1 对白色透明。

卵:长0.3-0.4毫米,长椭圆形,初期橙黄色,孵化前为紫红色。

幼虫:初孵若虫体型为扁平状,颜色为红褐色,固定一天后分泌蜡丝,七至十天后体背逐渐出现一层蜡质,边缘为星芒状,二龄后,外壳逐渐变厚,雌雄形态分化, 雄若虫蜡壳仍为星芒状, 雌若虫蜡壳渐成龟甲状,直至成虫[1-2]。

分布区域:我国除东北,青藏高海拔地区外,其他省份均有分布[1-2]。

图4:日本龟蜡蚧分布图

发生规律:

此虫在密蔽、间作或草荒严重的茶园、果园发生较重。1年发生 1 代。以受精雌虫在 1~2 年生枝上越冬。来年3月下旬越冬雌虫开始发育,4月中旬迅速增大,5月底或6月初开始在腹下产卵。6月上、中旬达产卵盛期, 7月中旬结束。产卵期40天左右。6月中旬至7月底孵化为若虫, 孵化盛期在6月底至7月初;整个孵化期40天左右。若虫孵化后仍留在母壳内,数天后分批从母体蜡壳中爬出,爬散或借风力、人畜携带传播。7月下旬至8月初,雌、雄开始分化;8月上、中旬至9月下旬雄虫化蛹,蛹期15~20天。雄成虫发生始、盛、末期分别在8月下旬、9月中旬及10月上旬。雌虫在叶上危害至8月上、中旬开始, 到9月下旬陆续蜕皮为成虫, 迁回到枝条上固定取食, 交尾后危害至 11 月越冬,冬季雨雪多,气温低,对雌成虫越冬不利。[1-2]

佛州龟蜡蚧(Ceroplastes floridensis Comstock):

属半翅目、蜡蚧科。[3-4]

图5:佛州龟蜡蚧各龄期虫体图 图片来源:entnemdept.ufl.edu/creatures/orn/scales/florida_wax_scale.htm红色箭头为雌成虫,黄色箭头为已分泌蜡壳的幼虫,蓝色箭头为初孵幼虫,尚未或正在分泌蜡壳

形态特征:

该虫形态特征大体与日本龟蜡蚧相同。唯一形态区别为:微观尺度下,日本龟蜡蚧雌成虫前后气门处刺群成片连接,而佛州龟蜡蚧雌成虫前后气门处有明显细毛间隔。

图6:龟蜡蚧手绘图例 图片来源:[4]a:龟蜡蚧虫体 b:日本龟蜡蚧气门图 c:佛州龟蜡蚧气门图图7:佛州龟蜡蚧幼虫 图片来源:entnemdept.ufl.edu/creatures/orn/scales/florida_wax_scale.htm棕色为初孵幼虫,虫体为棕色;白色为老龄幼虫,体表已经分泌白色蜡壳(蜡壳越大幼虫越老)

分布区域:

图8:佛州龟蜡蚧分布图(19蓝雨伞之恋88年数据,待更新)

发生规律:

佛州龟蜡蚧在福建1年发生2代,多数以第2代孕卵雌成虫越冬,少量以未孕卵雌成虫和3 龄若虫越冬。翌年3月上旬气温开始回升时,越冬雌成虫及 3龄若虫恢复取食。3月中旬雌成虫开始产卵,4月中旬为产卵盛期,6月中旬为末期。4月下旬第1代若虫开始孵化,5月上、中旬为盛期,6月中旬结束。第1代雌成虫于7月上旬开始出现,7月中旬为盛期,8月中旬结束。7月下旬第1代雌虫开始产卵,8月上旬为产卵盛期,10月上旬结束。第2代若虫8月上旬开始孵化,8月下旬为盛期,10月上旬结束。第2代雌成虫10月中旬开始出现,10月下旬为盛期,12月上旬各虫态陆续进入越冬[5]。

红蜡蚧(Ceropla废都物语stes rubens Maskell):

属半翅目,蜡蚧科

红蜡蚧又称红蜡虫,胭脂虫,寄主为茶,构骨,柑橘等100多种农业,园林植物。怎么去阴毛该虫容易诱发霉污病,影响作物产量,该虫可能原产非洲,也有可能原产斯里兰卡或者印度,尚未有定论[6]。

图9:红蜡蚧初孵化幼虫 图片来源:[6]

图10:红蜡蚧特写 图片来源:ww图坦卡门w.nbair.res.in/insectpests/Ceroplastes-rubens.php

图11:红蜡蚧为害状 图片来源:[1]

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介壳椭圆,蜡质紫红色较硬厚,背中拱起,周缘翻卷;中央且凹陷呈脐状,两侧有4条弯曲的白色蜡带。雌成虫虫体椭圆,紫红色,触角6节,第三节最长,口器较小,位于前足基节间;足细小。雄成虫体暗红,口针及眼黑色,触角细长淡黄;前翅白色半透明,沿翅脉有淡紫色带状纹;足及交尾器淡黄色;后翅退化成平衡棒。

卵:呈椭圆形,两端稍细,淡紫红色。

幼虫:初孵化幼虫虫体为椭圆形,扁平,表面膜质,长约0.4 mm,体色淡红褐色,触角6节,足3对发达,腹末有1对细长尾丝,可自由爬行(图9)。2龄幼虫圆形,略拱起,紫红色,足退化,体表开始泌蜡,背中略作长椭圆形隆起,顶部白色,周缘呈现8个角突,呈星芒状。3龄以上幼虫及雌成虫泌蜡增多,分泌“湿蜡”(蜜露和虫蜡的混合物),蜡量增多,呈龟壳状,原有气门分泌的“干蜡”助理经济师形成白条状纹路[1,6]。

分布区域:

红蜡蚧主要分布于江苏、上海、浙江、河北、陕西、山东、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市,常年造成 10%-30%的产量损失。[6]

图12:红蜡蚧分布图

发生规律:

在我国,红蜡蚧一般1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附着在嫩梢、叶柄及叶片上越冬。越冬雌成虫产卵于体下,产卵期长短不一,一般为 40-45 天。卵期很短,边产卵边孵化。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孕卵,到5月下旬开始产卵,6月上、中旬为若虫盛孵期,雌若虫 3 龄,八月下旬变成雌成虫,雄若虫 2 龄,8 月中、下旬化蛹,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6]。

长白蚧(Lopholeucaspis japonica Cockerell):

属半翅目,盾蚧科

长白蚧又称日本长白蚧、梨长白蚧、茶虱子等。危害柑橘、茶树、竹子、李树 、梨树等各种农业经济植物或园林植物。在茶树上,若虫和雌成虫常年附擦鞋店着茶树枝叶上,以茶叶叶片叶缘聚集状略多。

形态特征:

成虫:长白蚧雌成虫和介壳均为纺锤形,介壳棕色,上覆盖有白色蜡质,介壳呈直线萨冈或略微弯曲,整体形状呈长条状。雄成虫虫体细长,淡紫色,触角丝状,有白色半透明前翅1对,后翅退化。

卵: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淡紫色。

幼虫:雄佐藤政信虫若虫2龄,雌虫若虫3龄。1龄若虫椭圆形,学习编程需要什么基础淡紫色,体背覆盖有白色蜡质;2龄若虫呈淡紫色,淡黄色或橙黄色,背覆白色蜡质,介壳前段附1个浅褐色的1龄若虫蜕皮壳;3龄若虫呈淡黄色k线技术分析,梨形。

蛹:细长,淡紫色或紫色,触角、翅芽、足明显。[7]

图13:日本长白蚧各时期手绘图 图片来源:莫斯科农业部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Moscow (RU).1)雌虫介壳,2)雌成虫,3)雌成虫带卵态,4)雌成虫腹部,5)雄成虫,6)若虫,7)雌虫尾部,8)梨果实上虫群聚集状,9)梨枝条上虫群聚集状图14:日本长白蚧聚集状(A)及其特写(B,雌虫) 图片来源:[8]1)雌虫介壳,2)1龄若虫的蜕皮,3)雌虫,4)雌蜕皮,5)若虫图15:日本长白蚧危害十二星座头像状 图片来源:[8]图16:茶树长白蚧危害状 图片来源:[1]

分布区域:

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区[1]

图17 长白蚧分布图

发生规律:

日本长白蚧在我国每年发生2—3代 , 12月上旬后进入越冬期。越冬虫态较为纷杂,以 2、3龄若虫为主,少部分为1龄若虫,偶有发现已产卵的雌成虫也能停止产卵进入越冬。翌年2月中旬,虫体继续发育。3月中下旬为雄虫羽化交配高峰期,4月中旬逐渐进入成虫产卵期,第1代若虫孵化期一般从5月初延续至6月中旬。第2代若虫孵化期从7月上旬一直延 续至10月下旬。第3代若虫孵化期从10月上旬至12月上旬。若虫晴天中午孵化最盛,刚孵化若虫爬行数小时后口针插入茶树组织,分泌蜡质形成介壳不再移动。第 1、2 代若虫固定在枝干和叶片上,第 3 代主要固定在枝干。叶片上雄虫比雌虫多,主要固定在主脉两侧和叶缘的锯齿上[9-10]。

椰圆蚧( Aspidiotus destructor Signoret):

属同翅目,盾蚧科

椰圆蚧又名椰圆盾蚧、琉璃圆蚧、木瓜介壳虫等。最早发生于印度洋沿岸 ,包括亚洲和非洲的部分国家。该虫寄主广泛,含60多个科的数百个寄主。如香蕉、椰子、茶、石榴、芒果、棕榈等,在热带,该虫给椰子香蕉等造成比较大的危害,该虫也是我国台湾地区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环境保护措施11]。

形态特征[7,12]:

成虫:雌成虫介壳圆形,薄而扁平,直径1.7~1.8mm,颜色透明或淡褐色;蜕皮壳淡黄色,堆积于介壳中央;雌成虫体梨形,前端圆,后端稍尖,扁平,鲜黄色,长约1.4mm;雄成虫体橙黄色,有1对半透明的翅,腹末有1枚较长的交尾器。

卵:长约为0.22mm和宽约为0.09mm,长卵形或椭圆形,白色。卵多被产于雌成虫介壳下方。

若虫:初孵若虫淡黄绿色后转黄色,有足和触角,可自由爬行。2龄若虫时触角和足消失,开始固定取食分泌介壳。2龄幼虫中后期开始雌雄分化,雄虫化蛹。

蛹:长椭圆形,黄色或黄绿色。

图18:椰圆蚧雌成虫 图片来源:[12]1)雌虫若虫的蜕皮,2)雌成虫分泌的介壳,3)雌虫虫体,尖端为尾部4)卵图19:椰圆蚧雄成虫 图片来源:[12]图20:椰圆蚧为害状(虫体聚集于叶背取食) 图片来源:[12]图21:椰圆蚧为害状(叶片正面损伤状) 图片来源:[12]

分布区域:

椰圆蚧在我国主要分布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湖南,湖北等南方地区[11]

图22:椰圆蚧分布区

发生规律:

椰圆蚧以受精的雌成虫在寄主枝干上越冬,1年发生2-3代,福建等较为南方的地区1年发生4代。 雌成虫经过交配后,翌年3月上中旬产卵于介壳内,卵期约1个月。若虫孵化后,爬出介壳,选择合适的部位固定取食,分泌虫蜡产生介壳。5月-11月为该虫危害期,5-7月为该虫危害盛期[7,11]。

蚧壳虫类的害虫,虫体带有蜡质外壳的保护,该虫聚集性,世晚年生活代重叠明显,一旦爆发成灾,植物则会连片受害,若防治不到位,极有可能造成减产或者绝收。

防治措施:

做好冬季清园工作:蚧壳虫常以带卵成虫或蛹在老枝上越冬,及时清除老枝或者带虫枝条,可以有效减少翌年春季虫害的好教练爆发。并可用机油乳剂30~40倍液或45%晶体石硫合剂150~200g丹宁勋爵/亩,兑水75kg喷雾封园[1]。化学防控:2.5%天王星乳油1500-2000倍液、40 %氧化乐果乳油2000倍液、99%矿物油100~150倍液、10%氯氰菊酯6000~8000倍液或10%联苯菊酯1500倍液,用于防治各类蚧壳虫效果良好。但是喷药时要选择时机,要在若虫孵化盛期,介壳未长好时期使用。保护好天敌(瓢虫,各种寄生蜂等等),同时要注意叶背均匀施药[1,6,11]。天敌保护:自然界蚧壳虫存在多种天敌,多种瓢虫、草蛉、寄生蜂类均被证明为蚧壳虫的天敌。如:二双斑唇瓢虫(Chilocorus bijugus Mulsant)、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stri)、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 Tjeder)、蜡蚧啮小蜂(Tetrastichus ceroplas- teae Girault)、红蜡蚧扁角跳小蜂(Anicetus beneficus Ishii et Yasumatsu)等等[10,13]。

图23:寄生蜂Aphytis melanus 在椰圆蚧上产卵 图片来源:Jack Kelly Clark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tatewide IPM Programentnemdept.ufl.edu/creatures/FRUIT/TROP什么是因特网ICAL/coconut_scale.htm#top

蚧壳虫具有群居性,爆发性等特点,在防治措施上,主要采取综合防治为主的办法。因为蚧壳虫大多存在较厚的介壳,可以低于化学药剂的毒杀作用,因此,单纯使用化学药剂效果并不好,冬季清园,及时清除老枝杂草,保护天敌,适当采取化学措施均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陈宗懋,孙晓玲.茶树主要病虫害简明识别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导电银浆3.

[2]刘芳, 彭惠. 日本龟蜡蚧的特征与防治[J]. 中国林业, 2007(18):40-40.

[3]李云.龟蜡蚧的初步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4(03):137-140.

[4]黄建,黄邦侃.龟蜡蚧的生物学及其寄生性天敌调查[J].福建农学院学报,1988(01):31-37.

[5]魏开炬. 天竺桂佛州龟蜡蚧生物学特性观察[J]. 中国森林病虫,2011,30(05):17-20.

[6]权俊娇. 红蜡蚧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研究[D].苏州大学,2014.

[7]唐美君,肖强.茶树病虫及天敌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8]Harsur M M, Joshi S, Pal R K. Pomegranate: a new host for the invasive scale insect Lopholeucaspis japonica (Cockerell, 1897)(Hemiptera: Diaspididae) from Gujarat, India[J]. Oriental insects, 2019, 53(1): 104-111.

[9]甘建斌,郑强.日本长白蚧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J].昆虫知识,2007(04):578-580.

[10]吴丹,张辉.茶长白蚧与茶长绵蚧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2014(08):30.

[11]曾兆华,赵士熙,吴光远.茶椰圆蚧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0(02):210-215.

[12]Salahud din, Rahman HU, Khan I, Daud MK. 2015. Biology of coconut scale, Aspidiotus destructor Signoret (Hemiptera: Diaspididae), on mango plants (Mangifera sp.) under美国大兵 labo羊丽绒ratory and greenhouse conditions. Pakistan Journal of Zoology, in press.

[13]陶玫,陈国华,杨本立,黄家华.昆明地区红蜡蚧的生活史及其天敌昆虫种类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3(03):38-41.

本文发布于:2023-05-25 20:27: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1290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档案   蚧壳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学编程|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