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17岁的梁思成初见林徽因时的心动"父亲大约十七岁时,有一天,祖父要父亲到他的老朋友林长民家里去见见他的女儿林徽因(当时名林徽音)。父亲明白祖父的用意,虽然他还很年轻,并不急于谈恋爱,但他仍从南长街的梁家来到景山附近的林家。在“林叔”的书房里,父亲暗自猜想,按照当时的时尚,这位林小姐的打扮大概是:绸缎衫裤,梳一条油光光的大辫子。不知怎的,他感到有些不自在。门开了,年仅十四岁的林徽因走进房来。父亲看到的是一个亭亭玉立却仍带稚气的小姑娘,梳两条小辫,双眸清亮有神采,五官精致有雕琢之美,左颊有笑靥;浅色半袖短衫罩在长仅及膝的黑色绸裙上;她翩然转身告辞时,飘逸如一个小仙子,给父亲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这两个少年在双方家长的同意下开始交往,由于父辈是朋友,两家的文化氛围接近,他们很自然地就熟悉起来。喜欢音乐的父亲当时在清华乐队担任指挥,有一次,他邀请在"培华女子中学"读书的母亲和几位表姨去观看清华乐队的演出,母亲见到他时,他正穿着乐队制服"全身披挂"地在台上指挥。每当母亲回忆起这段往事便乐不可支"。 梁再冰————《回忆我的父亲》
梁任公这位天才老父慧眼识人,他觉得妈妈特有的艺术气息与她的灵秀与通透,和他的儿子思成与生俱有的艺术文化气质相得益彰。他十分看好这一对喜欢拌嘴,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梦想与追求高度一致的“欢喜冤家”。祖父确实没有看错,他为儿子思成寻得了一位可以相伴一生的最佳知音伴侣。外公也很乐于由此通家之好,在他给少年思成的信中,或可感受到这位飘逸潇洒的外公,颇有文人雅士之风,更有一片慈父之爱,兼有幽默诙谐之趣:“思成足下,你到家,想都好,徽病情已略轻减,徽命令我详细写信给你,这爸爸真是书记翩翩也,比你的爸爸如何?”(出自梁再冰《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梁从诫:"如何找回qq密码;父亲很有音乐修养,母亲在这方面就不如他。 父亲在清华读书时,是学校 乐队指挥,自己也吹黑管。 母亲调侃的说,父亲带着女友林徽音到清华看 他们乐队操演,父亲既要显露黑管的才华,又要显露指挥的技能,结果是 吹着黑管,扭着屁股,「用屁股来指挥,其丑无比」。 父亲年轻时淘气,臂力又好,他带女友逛太庙,三窜两窜就爬到柏树上去, 在树上叫母亲,害得母亲到处找他。"林徽因对于梁思成来说,她是他的初恋,是青梅竹马,是妻子,是同事,是知音,是在宾大时的旧日同窗。14岁的林徽因初见梁思成而留下的良好印象"一头微卷的黑发,两个伶俐的眼珠,老带着顽皮的笑,消瘦的脸却健硕白皙,他的两只手真有性格,并且意外的灵动"。林长民予梁思成信:"思成足下,你到家想都好,徽病情已略轻减,徽命令我详细写信给你,这爸爸真是书记翩翩也,比你的爸爸如何?"热烈中的小情侣中国留学生中不乏爱慕、追求林徽因的同胞,无不是门第不柯荣亮凡、本人优秀的俊彦。但林徽因依旧情感独钟于梁思成,未曾有过丝毫旁骛之心。同在美国留学的顾毓琇回忆:“思成能赢得她的芳心,连我们这些同学都为之自豪,要知道她的慕求者之多有如过江之鲫,竞争可谓激烈异常。”(顾毓琇:《一个家庭两个世界》)据梁思成在宾大的室友童寯在《童寯文集》回忆道:“林徽因很快与他在费城聚到了一起,而他的求爱更加热烈了。几乎每个夜晚他都“停在”(不是汽车,而是他本人,因为他没有汽车)她那里直到午夜。因此当他回来时,我都已经睡着了。通常他很少7点钟以前起床。” 在学生面前梁思成敬重的称林徽因为"林先生",夫妻之间单独相处的时候梁思成就叫林徽因"徽因"或"徽"。年少初识时林徽因喊梁思成为"梁二哥" 恋爱婚后便是"思成"据梁实秋回忆:"在松坡图书馆约会的时候,为阻止徐志摩的不识趣,他在门上贴了个纸条: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 ( 情人不愿受干扰 )
1923年,梁思成遭遇车祸,在协和住院,天热,常常只穿着背心。林徽因日日病榻相慰,谈古论今,也替他拧毛巾擦汗。林徽因身体孱弱,发着高热卧在床上时,她不怕小小的病症,却怕极了寂寞,若是分开两地来,幽默诙谐的梁思成也无法坐在她床边逗她开心,收到远方的信,总是她最欢欣的时候,不能执笔,她便“命令”父亲,详细写信给梁思成。梁思成最钟爱的绘画,同样也是林徽因的挚爱。他们常在院中的紫藤架下,执了画笔吊带睡衣,细细勾勒,或是远方的山石草木,或是院中的屋檐窗棂。每绘完一幅,梁思成总含着温和的笑看着林徽因,林徽因也看着他,笑靥如花。外甥女吴荔明在《二舅梁思成浪漫传奇的婚恋》一文中写道:"1923年的夏天特别热,三舅一个礼拜就出医院了,二舅躺在病床上,腿上缠着绷带,一直缠到腰间,还得在医院再呆两个月。二舅受伤急坏了我未来的二舅妈林徽因,她每天都到医院去看望二舅,公公梁启超在1923 年5 月8 日给思顺信中说:“⋯⋯内中还把一个徽因也急死了,也饿着守了大半天(林家全家也跟着我们饿)⋯⋯”当年19岁的林徽因美丽大方,她每天坐在思成床边,安慰他,和他谈心或开玩笑。她还用湿毛巾为思成擦汗。因为她和思成已经交往较密切,产生了感情。在美国学习期间追求林徽因的男孩子很多,当然二舅最占优势,因为他们出国前就有了较深的感情,出国后在业务上又志同道合,再加上三舅思永、四舅思忠和我妈妈思庄在一旁鼓劲,二舅总是既信心百倍又耐心十足。妈妈回忆说,每次约会,二舅都要在女生宿舍楼下等待二三十分钟,林徽因才打扮好下楼来。当年三舅开玩笑撰一对联曰:“林小姐千装万扮始出来,梁公子一等再等终成配。”横批是“诚心诚意”。两人毕业后,婚姻大事自然就提上议事日程了。"旁人提起他对她的宠爱,口气里都有微微的嫉妒:“一起工作的时候,林徽因啊,从来只肯画出草图就要撂挑子,后面,自有梁思成来细细将草图变成完美作品。而这时,她便会以顽皮小女人的姿态出现,用各种吃食来讨好思成。”林徽因不是不能独立地把图纸完成,但她就是要在粱思成面前撒娇,而梁思成也能够大度地包容她这一点。梁思成说:“在我面前,她(林徽因)可以不讲理”。当梁思成给予她满足的时候,她会投桃报李变戏法般拿出各种小零食,殷勤的"讨好"丈夫——小胡桃是敲碎了的,桂圆干是剥了壳的,奶油话梅吃完了,她也会体贴地摊开手掌,替他接了核去。这段轶事,是2003年的时候才知道的,以之询于中央美院参加过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组的教授,那位一贯艺术家风度极强的老先生,脸上露出的是孩子气的微笑:"梁思成不在的时候,林徽因的图并不是不能自己画。"宾夕法尼亚大学时梁思成送给林徽因的拉片生日礼物,梁思成用了一周的时间雕刻、铸模、翻砂,再经仿古处理,自制铜镜给林,“徽因自鉴之用民国十七年元旦思成自镌并江苏文交所铸喻其晶莹不珏也”。梁思成每去女生宿舍约会,等在楼下心情急切;爱打扮的林徽因,面容、发式、衣袜,哪处都不肯草率,迟迟下不得楼来,经常叫梁思成等个二三十分钟。弟弟思永写了一副对子调侃他们:“林小姐千装万扮始出来;梁公子一等再等终成配。”横批是“诚心诚意”。关于留学洗碗,梁再冰原话是:在宾大学习期间,像许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他们(梁思成帮林徽因一起洗)常常到附近餐馆去洗碗,以打工来补贴一些日常开支——梁再冰《我的妈妈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时,林徽因与同学们围坐在一起野餐时,一位美国同学说:“当初刚和你们认识绍兴文理时,真有些担心,生怕一不小心触犯了你们谨严的规矩和宗教,想像着以后不知道要听多少孔夫子的道德经,想不到和你们在一起是这样轻松。”林徽因笑道:“其实,从孔夫子庙到自由女神像之间并没有太大距离,我的房东太太就是极好的证明。她是位虔诚的教徒,我画的极寻常的人体素描曾经让她受了惊吓。我的男朋友(梁思成)来找我,从来只能在楼外站着。如果我们坐在楼梯边上说话,到了十点半,她是一定会咳嗽的"。话说完了,结果周围笑声四起。一则关于梁思成林徽因结婚的英文报纸ARRives HeRe for WeDDING(标题)"抵达这里参加婚礼"Miss phyllies lin , peking , chlas , to ,wed Mr.Shlh c万物皆有裂痕heng liang(内容)"北京的菲莉斯·林徽因小姐嫁给了梁思成先生""phyllis lin , of peking china ,who has recently complet-ed her studies at pennsy lvania unlver and yale arrives in ottaow today to vlslt,Mrs chow wife of the china-ese Consul-Gen-ml . her marrlage to mr.shlh cheng liang , brother of mrs chow .who has also finished his studies at pennay lvania unlveralty and at harvard. will take place at the consulate on march 21. Rew .j. w. woodside wlll offi-clate at the ceremony,cadet shlh chung liang ,of vlr-kinia MlHtary Academy. also ar-rives today and they will all be kuests at the consulate The bridge groom has been here for a few days with his sister ,Mrs chow""来自中国北京的菲利斯·林徽因最近刚刚完成了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学业,她今天抵达奥特沃夫,拜访中国总领事夫人。她嫁给了周太太(梁思顺)的哥哥梁思成。他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完成了学业。将于3月21日在领事馆举行。伍思德将在典礼上致辞,他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学生史重良。今天也来了,他们都将在领事馆呆几天。新郎和他的妹妹周太太在这里呆了几天。"
梁思成与林徽因也是无懈可击的完美组合“满脑子创造性的徽因常常先画出一张草图或建筑图样,随着工作的进展,就会提出并采纳各种修正或改进的建议,它们自己又由于更好的意见的提出而被丢弃。当交图的最后的期限快到的时候,就是在画图板前加班加点拼命赶工也交不上所要求的齐齐整整的设计图定稿了。这时候思成就参加进来,以他那准确而漂亮的绘图功夫,把那乱七八糟的草图变成一张清楚整齐能够交卷的成品。”“……母亲在测量、绘图和系统整理资料方面的基本功不如父亲,但在融会材料方面却充满了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极高明的议论。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他们在宾大的成绩非常优秀,作业总是能得到很高分,除了偶尔第二,其余都是第一。建筑系当时的一位年轻讲师,也就是日后成为著名建筑师的哈贝森,曾夸奖他们的建筑图作业简直“无懈可击”。梁思成和林徵因一同完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的编写,林徽因并没有在书上署名,然而在梁思成停车场设计心里,她是的不可替代的,梁思成在书中的前言写到, “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同事和旧日的同窗林徽因,二十多年来,她在我们共同事业中不懈的贡献着力量,没有她的合作与启迪,无论是本书的撰写,还是我对中国建筑的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以上感谢中,梁思成的用词很常规:grateful,thankful,对莫宗江和费慰梅,梁思成同他们私人关系更好,用了indebted,因为费慰梅对成书贡献很大,梁思成还用了strong support and encouragement, greatly accelerated.然后,到了林徽因。开始就是gratitude,而不是之前简单的To 某某人 格式著作出版致谢,很多人会在其中感谢妻子,但基本都是一,两句话而已。最常见的格式是:“感谢我的妻子,在本书的写作出版过程中给与我的极大支持、鼓励和帮助。”——具体词汇也许有差别,但大同小异。但梁思成的前言,关于林徽因的一大段话,和常见的感谢模式,完全不是同一等级的。因为梁思成对林徽因直接评价的文字不多,这段话尤其显得珍贵。相较之前对其他人,说到林徽因,梁思成的文字明显多了份熟捻和温情。居然把former classmate都写进去,记得林徽因是宾大美术系,只是旁听了建筑系的课。好吧,在梁思成心里,林徽因跟他就是事业共同体。our common cause 说得理所当然又幸福自豪。追溯时间,梁思成用了more than twenty years,文章写于1946年,他们1924年赴美留学,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显然,梁思成对共同事业的定位从1924年留学开始。联想到梁思成为人处事的认真,有理由相信,当他因为林徽因的兴趣而选择“建筑”作为专业的时候,就已经把林徽因和建筑学当作自己的目标了,两者彼此联系,不可分割。slaved for me over our architectural school problems (and I slaved for her,too)很喜欢这句话,尤其是括号里的部分。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促进,共同努张志信力的亲呢感扑面而来,又透露着日常生活中的随意和温馨。不由地猜测,梁思成写到这一段时,是不是想起了他们争论问题的场景,伏案疾书的场景,野外测量的场景?面对回忆,梁思成一定是会心一笑,所以,忍不住加了括号里的一句。严谨的学术文章顿时增加了点可爱的俏皮。在总体评价林徽因has contributed untiringly之后,梁思成具体罗列了林徽因从事的工作:陪伴考察,重要发现,大量的测绘。每一项都加了表示程度的形容词:most of the field trips,important discoveries,a great number of buildings。又提及林徽因与生俱来的机智和坚韧,这两个特质,“机智”是intelligence factors(智力因素),“坚韧”是non-intelligence factors(非智力因素),加上“与生俱来”,梁思成心目中的林徽因,什么形象,什么地位,可想而知,好算perfect了吧?句末还说in spite of her ill health in recent years,前后参照,梁思成内心的赞赏和心疼跃然纸上。到这儿,梁思成对林徽因的欣赏肯定,我觉得已经表达得很完整了,但梁思成似乎还嫌不够,还要再加一条:在难以想象的艰苦的战争岁月里,林徽因与他一起保持了营造学社的精神和士气。用了major share和 incredibly hard。如果说之前林徽因的参与在实体层面,那么这儿,林徽因对梁思成的支持更多是精神层面。share这个词很准确,这才是soulmate吧?这才能说心灵相通吧?好了,说了林徽因行动上的参与,说了林徽因精神上的支持,还表达了对林徽因才智的肯定,对她身患疾病的怜惜。对于前言致谢的标准来说,梁思成的文字已经足够。可是,梁思成仍不满足,还要加一句总结,那么斩钉截铁,用情至深的总结:Without her collaboration and inspiration,neither this volume nor any of my work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would have been possible.没有她的协助和灵感启发,无论这本书,还是我的任何关于中国建筑的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的。前几天还说起绝对性词汇,一般情况,绝对性词汇用得较少,毕竟凡事难说绝对,总是留点余地好。但是,梁思成用得那么自然肯定,毫不犹豫:neither...nor...,还要加 a随喜赞叹ny of my work,这是正规的出版著作啊,梁思成你很严谨的,你很理性的,这不是在哄人哦,也不是你和林徽因的私房话,你就这么这么离不开林徽因啊?时时刻刻念着妻子的梁思成应县木塔还有个趣闻,当年梁思成在写给林徽因的信中写到:“塔身之大,实在惊人。每面开三间,八面完全同样。我的第一感触便是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道你要几体投地"。林徽因眼里可爱的傻丈夫在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兵荒马乱的八十年前,寻塔心切的梁先生在妻子林徽因的描述中,呈现出一副可爱的猴急模样,今天读来,亦忍俊不禁:“我最初对于这应县木塔似乎并没有太多的热心,原因是思成自从知道了有这塔起,对于这塔的关心,几乎超过他自己的日常生活。早晨洗脸的时候,他会说‘上应县去不应该是太难吧’,吃饭的时候,他会说‘山西都修有顶好的汽车路了’。走路的时候,他会忽然间笑着说, ‘如果我能够去测绘那应州 塔,我想,我一定⋯⋯’他话常常没有说完,也许因为太严重的事怕语言亵渎了。最难受的一点是他根本还没有看见过这塔的样子,连一张模糊的相片,或翻印都没有见到!” ——摘自1933年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林徽因的《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怎么办?山西的木塔成了梁思成的“情人”,最可怜是连面都没见过一面,就害起了相思病。异想天开的梁思成,为想着提前见见木塔的模样,竟想着交往一个山西的“笔友”。说干就干,他想着应县应该有一个照相馆的,就寄给“山西应县最高等照相馆”一封信,东拉西扯了对木塔的“思念”之因,还在信中附了一元钱,烦请给对方拍一张木塔的照片再给寄回来。两个人在结婚之前就已经有相识十年的时间了,所以有很深的感情基础,而且两人结婚之后很快不到七个月就有了孩子。作为丈夫的梁思成在林徽因眼里是一个什么形象?在胡适的信中林徽因说她的丈夫是一个"待她极好,爱她的人……"。小小抱怨结束了欧洲蜜月旅行回国时,当拿起自己的留影照片时,林徽因很不满意,故作懊恼向梁启超埋怨梁思成:“在欧洲我就没有照一张好照片,你看看所有的照片,人都是这么一丁点。思成真可气,他是拿我当scale(标尺)呀。”不知是否是因为林徽因这次的不满意,今后两人共度的几十年中,梁思成为林徽因拍摄了各种照片,即便是在野外考察菲林有限,梁思成也一定会坚持用照片记录下妻子当时的风采。哪怕是避难西南物资短缺,梁思成还会用相机拍下爱妻伏案工作的模样。可以说,流传于世的林徽因照片里,那些最体现林徽因风姿的场景:工作时的专注,初为人母时的温柔,社交时的顾盼生姿,都通过梁思成的双手记录了下来志趣相投,情缘不解相恋五年后,两人在加拿大举办了婚礼。婚后两人共赴欧洲旅游,同时考察国外的建筑。他们在宽阔的香榭丽舍大道漫步,在凯旋门前按动快门拍下建筑之美,在卢浮宫感叹这座博物馆的壮丽…离开法国前往意大利,他们去参观圣彼得教堂,仰着头、拉着手在教堂呆了一下午;在喷饮尿泉丢下一枚硬币作为见证;吃着披萨怀念着祖国的大馅饼…三个月的游历,此生唯一一次漫游,他们的结下了终生不解的情缘。回国后,梁思成在东北大学任教,建立了中国第二个建筑系。刚开课,他忙不过来,便让林徽因来东北辅助他,林徽因的到来让他的生活有了更多生机。梁思成盯着把房间布置地温馨的妻子,深情说着:“真正的妻子,她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家便围绕着她出现在什么地方…家从她的身边延伸,它流泻出幽静的光射向远方,庇护着无家可归的人们……”。学生回忆时说,梁即代表林,林即代表梁,学生们称呼时都是梁林一起叫。 她以梁夫人自居,也以做梁夫人为荣。有的人看到早期介绍林徽因时都会先介绍她是梁思成的夫人,就会觉得是对她的不公平与歧视, 其实这位梁夫人自己乐在其中呢。她“太太的客厅”中的男客人们都喜欢称呼她为“小姐”,林徽因青春貌美是一原因,从男人的心理来讲,当然不愿意承认红颜知己是别人的夫人了。仿佛只有林徽因自己在给别人的信中提及自身时称为梁夫人。林徽因在为朋友沈从文的小说画插画时,署名是“梁林徽音”,彼时中国已不再是封建社会,不再讲究夫为妻纲,女性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不再附属于丈夫,自幼接受一半西式教育的林徽因更是如此。此时她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梁”之后,便是爱的印证了,也甚至有一点略带传统色彩的跟从。她尊重自己的丈夫,推崇丈夫是家中一家之主、顶梁柱的地位。夫妻二人之间的小情趣据说两人在北京居住时,林徽因常常于月夜点上一炷香,煮一壶清茶,着一袭白衣,在月下焚香品茗,宛如凌波仙子,她不无自恋地对梁思成说:“只怕所有男人见了这个样子的我,都会要晕倒。”梁思成幽默地接上了一句:“我就没有晕倒。”林徽因弟弟林宣介绍道:"我姐写诗常在晚上,且极为浪漫,还要点一炷清香,再摆上一瓶插花,身穿一袭白绸睡袍,面对庭中一池荷叶,在飘摇清风中吟哦醇制佳作。我姐对自己那一身打扮与形象得意至极,曾说我要是个男的,看一眼就会晕倒。梁思成开玩笑说,我看了就没晕倒,把我姐气得要命。有时她穿着打扮老和尚好,摆好姿势,只留下几根蜡烛,在摇曳的烛光里,支使梁思成从不同角度观察,产生不同的美感。梁思成领悟体会往往不合她意,她就嗔怪梁思成太理性了,不会欣赏她。"梁思成称林徽因为内子,内子说法与内人说法的区别。
爱赞美老婆的梁思成民国时期文人中流行着一句俏皮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梁思成改成“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夫妻之间的小争吵与牵挂1934年2月26日两人又大吵一场,然后思成出差去上海了,徽因在家哭肿了眼睛。夫妻二人吵架,在写给沈从文的信里,林徽因称梁思成是那个使她"苦得想去死的那个人"而梁思成在林徽因信中他也是那个"苦得要命"的人,可见两人对彼此的在乎。第二天一早她就收到了思成从火车上发回的两封电报一封信,诉说牵挂和懊悔。林徽因对梁思成第一个称呼是"梁二哥",1934年,她已为他的人妻,徽因再唤思成为"梁二哥"
梁思成对林徽因的称呼: 林先生,林徽因同志,老婆,徽因,阿音,徽当费慰梅与费正清初见这对小夫妻时留下的印象,1932年费慰梅与梁林夫妇相识时,对此评价“他们很年轻,彼此深爱着对方”。再看他们结婚有两个孩子之后的婚姻状态梁从诫《童年琐忆》原文:“(在龙头村时)父亲(梁思成)外出考察回来时,妈妈(林徽因)奔上前去迎接他,两人一见面就拥抱亲吻,他们有个同事说他们这样太伤风化。两人也只是一笑置之……”
除了梁从诫对二人的感情有描述外,刘敦桢的儿子在《建筑五宗师》里也有记述:“梁伯父一下车就和梁伯母热烈的拥抱起来。”在这里,刘敦桢的儿子用了“热烈”二字,可见二人有多情深。
另外,在林徽因给友人的信里,也是恩爱感爆棚。例如在一封写给李济的信里就这样写道“至于找思成及费太太过去吃晚饭事,如果不是中秋我想我一定替他们答应下来。因为是中秋,而思成同我两人已多年中秋不在一起,这次颇想在家里吃晚饭,所以已做了四五个菜等他。不要笑我们。”可见林徽因是多么珍惜在梁思成在一起的时光,连朋友邀请他们去吃饭,她都拒绝了。而在林徽因给梁思成的信里,也有很多关怀备至的暖心男话语,叮嘱他吃药,预防生病等。勤俭持家关爱丈夫的好妻子在云南时,林徽因为学生补课赚取家用一月下来,得40元工资,本来想买一块染布但思量再三,还是花23元为梁思成买了一条皮尺她想,思成见了一定很高兴学生回忆时说,梁即代表林,林即代表梁,学生们称呼时都是梁林一起叫。林徽因在给沈从文的这封信中,她曾写道自己在爱情中的感受,那些极端的愉快、灵质的透明的美丽的快乐定是与她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梁思成给的感觉。"我方才说到极端的愉快、灵质的透明的美丽的快乐,不知道你有否同一样感觉。我的确有过,我不忘却我的幸福。在我认为最愉快的事都是一闪亮的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迸出神奇的——如同两个人透彻的了解:一句话打到你心里使得你理智和感情全觉到一万万分满足;如同相爱:在一个时候里,你同你自身以外的另一个人互相以彼此存在为极端的幸福;如同恋爱,在那时那刻眼所见,耳所听,心所触无所不是美丽,情感如诗歌自然的流动,如花香那样不知其所以……"来一点日常
不仅恩爱,但也是一对爱吵嘴的欢喜冤家据有一次外甥女吴荔明讲:"北平解放初期,那时二舅妈徽因的身体还很弱,因为她年轻时,得过肺结核,1947年结核菌又侵入她的肺,不得不动大手术切除一个肾,因此她很少出门,记得一次全家在大姨家聚会,二舅妈也和二舅一起来了,大家都很高兴,因为每次全家聚会,二舅妈和三舅思永都从不出席,他们身体太坏了。二舅妈的到来是太难得了,那天天气很好,大家在象鼻子中坑三号这小四合院里欣赏大姨种的葡萄和各色各样的花。突然二舅妈说话声调高起来,而且飞快不停说,二舅时不时作一次声音不大,慢条斯理的反驳 原来他们是对花草布局有不同的看法。也许还有别的内容我就不知道了,因为婆王桂荃把我们大家轰进屋里,只剩下大姨在那里"调节"。婆对我们说:"唉,这一对爱吵嘴的欢喜冤家,别管他们,一会儿就没事了。"果然过了一会儿&搜索词#34;雨过天晴了"。现在回想公公梁启超对他们实在太了解了。他们两人恩恩爱爱一辈子,吵嘴吵了一辈子。当然他们都是在业务上的高水平吵嘴,很少为了婆婆妈妈的琐事。"更有趣的是,这两人还是要面子的人,为了不让自己或对方难堪,所以在家里都是用英文吵架,以免佣人取笑。而且在外,他总解释,徽因是因为有病在身,所以才有情绪的。不得不说,梁思成在做丈夫上,还是很合格的。钟烔坦:“从那以后,我们1946级的同学不时到梁先生家做客,几乎每次林先生都出来与我们谈话。林先生的性格开朗,坦率,健谈,她和我们谈话的内容非常丰富,谈到建筑设计和舞台设计,谈到如何你有权保持沉默和梁先生一起调查中国古建筑,谈到兴奋处,甚至连梁先生和她谈恋爱时的事也告诉我们。
建筑师陈占祥之女陈愉庆在《多少往事烟雨中》写道:"梁先生看了父亲做的桌椅,很得意地告诉父亲自己也“身怀绝技”。父亲大笑说,早听说了,和你的定情铜镜相比,我这是雕虫小技罢了。原来,青年时代的梁先生曾在美国宾大美术学院的大工作室里,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做成一面仿古铜镜送给未婚妻林徽因。从注模、翻砂到雕刻,都是他亲力亲为。镜框中心有两个云冈石窟中的飞天浮雕,外围一圈卷草花纹,并镌刻着:“林徽因自鉴之用民国十七年元旦思成自镌并铸喻其晶莹不珏也。”镜子制成后,还做了仿古处理。生性幽默的梁先生跟他的东方美术史教授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他拿着镜子,故意向美国教授请教镜子的年代。虽然研究东方美术史,美国教授却不识中文。将镜子看了又看说:“从图案来看像是北魏时期的物品,但从没见过这样的文字,对不起,我不能帮助你。”年轻的梁思成强忍住笑逃跑了。"1947年梁思成从美国回来,林徽因本期望能弄到一些精致的服装,五颜六色的布料和漂亮的小摆设来答谢一些热心的亲友,结果却吃惊地发现他买的多半是些美国的电子小玩意,用来安慰和丰富她的卧床生活。 林徽因描述当时的情景:"在一个庄严的场合,梁先生向我展示他带回的那些可以彻底拆,拼,装,卸的技术装备。我坐在床上有可以调整的帆布靠背,前面放着可以调节的读写书桌,外加一台经过插入普通电源的变压器的录音七子之歌香港机,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拿着话筒,一副无忧无虑的现代女郎架势,颇像卓别林借助一台精巧的机器在啃老玉米棒子。关于那台录音机——我们确实听到了录在磁带的各种问候,但是全都不对头,思成听起来像梅贻琦先生,慰梅像费正清,而费正清近乎罗伯逊。其中最精彩的是阿兰(史坦因的妻子)的,这当然在意料之中。我非常自豪,能收藏一位专业艺术家的"广播"录音,不过屹今我还没有按这个机器应有的用途来做什么,只是让孩子们录着闹着玩的谈话。我觉得好像乾隆皇帝在接受进贡的外国钟表。我敢说他准备让嫔妃们好好地玩一阵子。"1948年,当二十多年过后林徽因与友人回忆起自己十七八岁与梁思成逛太庙的故事,林徽因对友人说:“那时我才十七岁,第一次和思成出去玩,我摆出一副少女的矜持。想不到刚进太庙一会儿,他就不见了。忽然听到有人叫我,抬头一看,原来他爬到树上去了,把我一个人丢在下面,真把我气坏了。”第一次太庙约会,林徽因到处找也找不到梁思成,结果是梁思成悄悄爬上了树,在树上喊她的名字。林徽因抱怨道。这样的小儿女情态,便是在多年以后的回忆中,也是盎然趣致、触手温热的。当是时也,梁思成轻抚她的手,深情相望:“可是你还是嫁给了那个傻小子”。第一次相约外出,他们去太庙,林徽因拿捏着少女的矜持,甚至几分拘谨。可一进太庙,梁思成便消失在一片翠绿中,林徽因遍寻不见,一抬头,才发现他爬上了一棵大树,正站在树上看着她呢。这“望尘莫及”,可把徽因气坏了,思成又调皮地大喊她的名字,让她又好气又好笑,便装作恼了站到欢乐谷攻略一边去,也不看他,思成一笑,灵活落地,哄了她四下赏玩去。分享梁林二位先生的日常小点滴(来自学生回忆录)学生回忆:"声巨响一枚炸弹从国民党飞机上投下来,落在西院化学工系教授曹本熹教授北侧10m远处。接着第二枚投在工字厅前面,第三枚投落在南胜因院旁边,但第三枚炸弹距梁先生,林先生家很近,想来对他们家震动不小。当时我和朱自煊,刘小石,以及林志群几位同学正在圆明园凭吊战场回西校门的路上。我们回系后,接着去看望梁林两位先生,想来他们受惊了。但我图像拼接们到后,林先生,梁先生镇静自若的欢迎我们,有位同学(我忘记了是谁)建议为两位先生找个安适的地方,搬去躲一躲,梁先生忙说:"不妥,不妥。"林先生诙谐的说:"你们不要看我这个屋子小,它可提供我最舒适的温度。"她接着又指了指梁先生那张床说:"这个床的曲率最适合你梁先生(因为梁先生有腰伤,有些驼背。)不能搬,不能搬。"说完都笑起来了。 时隔不久,我记得中央举行一次庆祝解放的国宴,梁先生被邀请参加了。 赴宴归来后,他向同学们兴奋地介绍了国宴的盛况,并勉励同学们好好学习,迎接新中国的建设,当他把目光投向我时笑着说:"张德沛你要是参加这次宴会的话,你一定会大饱口福啦!"因为在那次宴会上有一道特别的菜,那就是一盘鲜红尖辣椒,梁林两位先生都知道我爱吃辣椒,接着梁先生又绘声绘色的叙述,毛泽东主席走到他餐桌边,在祝酒的同时,劝说大家都来吃这盘辣椒,并且说这道"辣椒"菜是"革命菜"。红军长征跨雪山,就是靠吃辣椒和烧酒来抵抗风雪严寒的,林先生在旁边风趣的说:"你不要再馋张德沛了,你当时为什么不带点回来!"又惹得在座的师生哄堂大笑!"常沙娜回忆,林徽因的思维极其活跃,想法如涌泉不断,只是身体太差了,想到了却没有萨维奥拉力气动手做,的确非常需要人手协助。她总是倚着一个大枕头躺着,说话一激动脸上就泛起红晕,明显很吃力。梁思成太了解她了,过一会儿就走过来看看,关切地说:“你又激动了,休息休息。”林徽因也只好无奈地靠在大枕头上休息一会儿。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结婚二十五周年的银婚纪念日,来自梁林学生钱美华对其回忆录: "12月中的一天,林先生讲课完毕后告知我与小孙:"今晚七点半到我这里来玩玩,不要忘记好吗?"我们答应了。当时都以为是有点什么任务要突击,老师对我们这样信任,心里感到很欣喜,于是我们俩人赶紧在食堂用完饭,到静斋洗漱完毕后就围上围巾去到先生的工作室坐下,梁,林二位先生见我们来后便喜悦的端来一盘奶糖,一盘苹果和南丰橘子(在五十年代初尚属稀罕之物) 林先生对我们说:"今日是我和梁先生的银婚纪念日,我们的儿女各自在岗位上都不能来参加,因此,特别来邀请你们师生同乐。" 小孙是个聪慧的姑娘,她高兴的举起麦乳糖甜茶甜茶祝老师银婚纪念之喜:"纪念日快乐!幸福!可我们事先不知道是您们隆重的银婚纪念日,没有带礼物来,请原谅!现在只能以我们由衷的祝福当做礼物了。"我说:"学生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就是报答教师最好的礼物。"我和小孙频频举杯祝先生身体健康,对共和国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祝福二位先生天长地久,幸福长寿,我们激动的双眼浸满了喜悦的热泪。当晚师生同贺,大家都非常高兴。
以下是1957年5月27日北京日报记者访问他的一段话:“尽信书则不如无……我已经有言在先了,序言虽然是我爱人林徽因写的,可是我俩的文章,向来是难分彼此的。"梁思成前往苏联,林徽因信中是满满的叮嘱与放心不下,梁思成带队前往苏联考察学习,林徽因寄去的信中道,“我最不放心的是你的健康问题,我想你的工作一定很重,你又容易疲倦,一边又吃药不知是否更易累和困,我的心里总惦着,我希望你停了治疗肺结核的药,已经满两个月了,苏联冷,千万注意呼吸器官的病……”1949年梁思成致女儿再冰:"我这几个礼拜来整天都在开会,在机构的组织和人事方面着忙。四面八方去拉建筑师来北京,组织公营建筑师事务所,组织都市计划委员会的企划处等等,技术工作全由妈妈(徽因)负责指挥总其成,把你妈妈忙的不可开交,我真是又心疼,又不过意……"。当林徽因已经不是30年代风华绝代的时候了,40年代她已经病入膏肓,形容憔悴,青春不在,但是梁思成说她是“我迷人的病妻……”梁思成也会因为自己没有照顾好好林徽因而在他写给费慰梅夫妇的信中而感到深深自责。临别的信中他写道,“害怕说再见,总有再难团聚的感觉,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带徽因同行,但我怀疑她今生是否有体力远行,这是徽因数年的一个梦想。每当想到这里我就非常难过,我觉得是我,是我的忽视,是我的不够尽心尽力造成了徽因现在的状况,我永远也无法原谅我自己……”手术后,林徽因慢慢恢复了她的活力,同女儿和她的同学去游颐和园,使她高兴的不得了,又感叹道,“思成真好,我们外出一天他看家……”梁思成在给林徽因的屋子保暖时,纸用的是最好的材料,梁思成说:"我还用报纸当过被子呢!……只是形象不太美妙,北京有句土话,脸上盖张纸哭得过了(死人)当时徽因看见我或许会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嚎啕起来”。林徽因也笑着说:"真可惜,错过了好机会,今生我是等不到哭郎君的那一天了”。在设计景泰蓝时,林徽因找出了珍藏的历代装饰图案,让大家分析研究,每当林徽因兴奋起来,面颊泛出了红晕时,梁思成总是会体贴的走过来对她说说:“你又激动了!”梁思成为病中的林徽因所付出的一切林徽因体弱多病,长期为病痛所苦,为了照顾她,梁思成常常亲自担任她的“护士”,为此还特意学会了注射。婚后他曾去美国出差,回国后没有买礼品答谢亲友,而是给卧病在床的她带回了一堆新奇的电子小玩意儿,用来安慰和丰富她的病床生活。这些礼物中,有可以调整的帆布靠背,有可以调节的读写小桌,还有一台精巧的录音机。他学着照顾她,为了给她增加一点营养,他把派克钢笔、手表都当了,换了钱买鸡蛋,还学会了腌咸菜和用橘子皮做果酱。他一手承担了所有的家务,煮饭、做菜、蒸馒头,甚至还充当“护士”的角色,学着给她打针。细心的他扎血管几乎没失过手。1948年3月21日,是他们结婚的二十周年纪念日,邀请了许多亲人、挚友聚餐,桌上夫妻彼此凝望,深情自在眸间。林徽因写给费慰梅:“思成是一个经常的存在,假如他不像我那样经常地给你们写信,你们仍然可以感知他在这里,跟过去一样的温柔可爱——他在忙着许多可爱的工作。”费慰梅:"徽因的肺结核病情急剧恶化,正在考虑给她动手术(1947年),思成必须参加做决定。对思成来说,他在美国的事情没有一样比他尽快回到徽因身边更为重要了。"费慰梅:"思成又恢复了他作为她(林徽因)的护士、知心人和安慰者的角色,尽可能抽出时间来陪伴她。"梁思成:"“她的精神活动也和体力一起恢复了,我作为护士可不欢迎这一点。她忽然间诗兴大发,最近她还从旧稿堆里翻出几首以前的诗来,寄到各家杂志和报纸的文艺副刊去。几天之内寄出了16首!就和从前一样,这些诗都是非常好的。”费慰梅:"对已经病魔缠身并在指令下受到羞辱的思成来说,在27年的共同生活以后他亲爱的妻子的死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他陷入了深深的抑郁。没有她,他怎么活下去呢?"这是来自梁林夫妇的朋友看着中年的梁思成照顾着病中林徽因他们的朋友而发出的无限感慨羡慕。我看着梁先生亲自打开炉筒上方的炉门,一铲一铲地往里添着煤块。那间卧室的取暖炉子很高,至少有一米二左右,梁伯伯看上去非常吃力。我去问父亲,为什么不让阿旺娘帮忙?连我也可以帮忙的。父亲轻声告诉我,梁伯伯说了,炉火是徽因妈妈的命,稍一着凉就有危险。梁伯伯一直是亲自侍弄炉子,别人弄炉子他不放心。这么多年了,都是他自己动手,时刻监视煤火的燃烧情况,决不能让煤块烧乏了。其实他自己,也患着多种疾病,由于患有脊髓灰质炎,常年穿着钢背心,但他还是竭尽全力地呵护着跟自己一样多病的妻子。……梁先生拿着注射器进卧室了。无论是静脉注射还是肌肉注射,梁先生都技艺精湛,水平与专业护士不相上下,那都是长年照顾妻子练就的本领。林徽因体弱,切除过一只肾脏,有时忽然无名火起,易躁易怒,情绪激动。但梁先生永远不愠不火,轻声细语,耐心安抚……“这是我见到的真正好男人,好丈夫。”一生中,我无数次听到父亲的感慨,“都说母亲对儿女的爱才是无私的,我看梁先生对林徽因的爱才是无条件的,义无反顾的。”……无论是炖好的鸡汤肉汤还是银耳汤,或是蒸好的蛋羹,梁先生总是先用小勺尝一尝冷热咸淡,觉得合适了,才端进屋里。有时就坐在床畔,一勺一勺地给林徽因喂食。母亲为此曾有感而发道:“我一辈子不羡慕谁家荣华富贵,有钱有势;最羡慕人家夫妻恩爱,相濡以沫,像梁先生夫妇那样。” "母亲准备为客人炖她拿手的上海。腌笃鲜,梁先生得知后先向母亲鞠一躬,笑盈盈地做了一个很夸张的摘帽行礼动作,梁先生这才说:"徽因肾功能差,她的进食有许多禁忌,冬笋竹笋即在其中,医生要她尽量勿食笋。"母亲说:"这好办,冬笋是最后下锅的,下笋之前先把肉汤盛出来一些就是了。"梁伯伯笑着作揖道:"善哉,有劳夫人,多谢多谢。"当我进入知天命之年时,忽然懂得了叶芝那首《当你老了》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每读到这首诗眼前就会出现目光柔和,微微躬着背在林徽因床边忙前忙后的梁先生,那应是人间最美的画面。不久,林徽因肺部大面积感染,高烧不退住进了同仁医院,不久,梁先生也发现被传染上肺结核而住进了妻子隔壁的病房,父亲去同仁医院探望时,命悬一线的林徽因已经气息奄奄,她只是以生命中最后的力气用力注视着梁先生和父亲。我只见她的嘴唇轻轻动了动,说不出话来。父亲说:"看见她和携手一生的梁先生默默对视,久久无语,那种诀别前的相依不舍真让人肝肠寸断,我别转头冲出门才敢让泪水留下来,。 xxx年xx月xx日是梁思成夫妇结婚二十七周年的日子,当年的那一天结束了美国学业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当时中国驻加拿大总领事周希哲先生,梁思成大姐梁思顺之夫婿"家中举行了婚礼",他们之所以选择这个日子作为婚期,缘于这一天是宋代营造法式作者李诫刻碑上的唯一日子,他们为自己心爱儿子取名梁从诫也是为了纪念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建筑师。"——陈愉庆《多少往事烟雨中》中年以后,林徽因的身体日益虚弱,整日卧床,于是爱妻心切的梁思成就在门口挂了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这里住着一位病人,遵医嘱她需要静养,过往行人,请勿喧哗。”关心对方的夫妇1955年的春节,林徽因和梁思成是在医院里度过的,他们彼此都那么关心对方,总是打听着对方的情况,问得那么细——体温多少?脉搏正常吗?早上喝牛奶没有?午饭吃的什么?吃多少?打点滴的时候没忘记灌个热水袋暖着胳膊吧?有时,那位梁思成从报纸上、期刊上看到了什么好文章,就会请护士带过去读给林徽因听,说她听到一定会高兴的。春节过后,梁思成的病情稍有好转,他每天待医生查了房,护士打完针,就来到林徽因的病房陪伴林徽因。他坐在病床边的一把椅子上,一只手轻轻地握住林徽因的手,像在家里一样,和徽因小声地聊着。林徽因去世时,她最想见的人不是她还尚在人世的母亲,也不是她的一双儿女,而是与她携手走过二十七年婚姻的他有一天夜里,护士见林徽因有话要说,就来到她的身边。林徽因对护士说了14个字“我想见一见思成,我有话要对他说”。护士看已经是凌晨两点左右了,以为是林徽因的梦话,就说等明天吧。谁知道,第二天林徽因已经去世了。失去林徽因后的梁思成1955年4月1日,51岁的林徽因病逝。梁再冰回忆父母的生离死别:“1955年3月31日晚上,同仁医院打电话通知我妈妈病危。我立即赶往医院,但她此时已经昏迷不醒。我来到她的病床前时,护士问我要不要叫住在隔壁病房的爹爹过来,我像疯了似的喊道:‘要,要啊!快叫他过来呀!’护士把爹爹搀过来时,他坐在妈妈床前,拉着妈妈的手放声痛哭。我一生从没有见过爹爹流泪,此时见到他一边哭一边喃喃不断地说:‘受罪呀,徽,受罪呀,你真受罪呀!’我此时觉得他们的关系是如此紧密。在他们生离死别的此刻,任何‘外人’(哪怕是我)也不能打扰他们的诀别"。林徽因去世四个月后,在他们女儿的
生日当天,梁思成写了这样一封信“我收到爹爹这样一封信:‘宝宝,今天我这样称呼你,因为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特别是今年,我没有忘记今天。26年前的今天二时一分,我初次认识了你,初次听见你的声音,虽然很久了,记忆还不太模糊。由医院回家后,在旧照片里我发现了一张你还是大约二十几天的时候,妈咪抱着你照的照片,背面还有她写的一首诗——滴溜溜圆的脸……我记得去年今天,你打了一个电话回家,妈咪接的,当时她忘记了,后来她想起,心里懊悔,难过了半天。’我知道这是爹爹在极度思念妈妈时写的信……”整整一年多的时间,梁思成都沉默地画着水彩,儿子梁从诫说,爸爸是把对妈妈的思念,融入了画笔。绘画,是梁思成的专长,也是林徽因的爱好,更是林徽因的专业----林毕业于宾大美术系梁思成把林徽因所有的诗,用他特有的工整漂亮的笔迹,认认真真地抄在一本黑皮笔记本上,梁思成把这本本子当做宝贝,日常经常翻阅。清华建筑系的很多学生见过这本笔记本,在他们的回忆文章里,数次提到。梁思成的助手&学生也明确回忆说:梁思成曾亲口告诉她,《人间四月天》这首诗,是林先生写给他们的儿子梁从诫的。萧乾夫人文洁若回忆:"信中他(梁思成)无限感慨地回顾了他从少年时代就结识,并共同生活了将近三十年的林徽因往事…。"
林徽因去世后,来自学生对梁思成的记录“我记得有天早上,我怕梁先生没起床,特意等到8点过后才去找他,谁知他早已呆坐在房里。见我来了,便说,‘昨夜不能入睡,思念林先生,于是干脆披衣坐起,背诵《长恨歌》’“。“还有一次,我去梁先生家汇报工作,见他趴着绘图。我要帮他,他说,‘不行,我必须亲自画。我在为林先生设计墓碑,这是我们以前约定的——谁先去了,由还在的那个人为他(她)设计墓碑’”。奚树祥:“梁先生也深爱着林徽因先生。有一天晚上我去12公寓,他正低头在抄写林先生的诗作。我开玩笑说:“梁先生想林先生了?”他说:“是啊,如果她听医生的话还可以多活几年。”他说林先生是性情中人,重病在身本该卧床休息,但她固执,一旦有了灵感和创作冲动,不管多晚都会披衣而起秉灯疾书,一口气写完,甚至通宵达旦。说林先生写诗不完全为了发表,而是一种情感宣泄。那天他从《诗经》谈到古诗和新诗的异同,举“椽桷之端,悉垂铃佩”,动情地背诵林老师生前的诗作《宝塔风铃》。“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摇上云天……”诗情画意尽在朗朗声中,还说储藏室里还堆着许多林先生的手稿,自己没有精力,也没有人帮忙整理。当时我很想自告奋勇帮梁先生,只是进修任务太重,实在没有时间,现在想来真是遗憾,其实整理的过程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那天他还讲了很多林先生的趣事,说他在朋友中谈笑风生、滔滔不绝,使她赢得了众多朋友的喜爱。他说:“你别看我话多,在林先生面前我没有说话的机会,她反应之快让人无法插嘴。”他还夸林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静如淑女,动若狡兔”。当年野外调查时,男生不敢爬的梁架她都敢爬,“穿着旗袍就上去了”,任何有助于考证建筑物历史的线索遗迹,她都不会放过,再累、再险,她都不怕。1950年代初,为了保护北京古城,她会顶撞领导、舌战群儒。梁先生不无余悸地说:“如果林先生活到‘整风反右’,不知道能否扛得过去?”梁师受批判时,林先生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久卧在床,但她还一直关心、同情并支持梁先生,使他能够感受到来自家人的温暖。令梁先生难以释怀的是,林先生临终的前夜,曾要护士请梁先生到她病房,她有话说,护士因为怕影响梁先生休息,建议次日安排,不幸的是次日凌晨林先生就溘然长逝。梁先生不知林先生最后还有何牵挂或嘱咐,为此自责不已。
七年后,再婚后的梁思成仍然没有忘记林徽因。梁思成家的客厅里,一直放着林徽因的照片,哪怕再婚后,照片仍然在。
当后妻用自己和林徽因比较时,梁思成回答说:"林徽因是林徽因,她是她,你们是完全不一样的,是没办法比较的”梁思成思念着林徽因,1963年,他去林徽因墓地送花,1966年文革时期,当把林徽因设计草图投入火光时眼中的泪,当被林洙打击后长久独坐的沉默哀伤,起草文稿推敲字眼时刹那的恍惚,整理照片翻看日记时不忍回望......在那些时候,梁思成都思念着林徽因.林洙《梁思成林徽因与我》:"1963年春,一个晴朗的天,我等他回来吃午饭,但到了下午一点他还没回来,我便先吃了。正在这时他捧着一盆仙客来回来了"。梁思成:"我到八宝山去了,给徽因送两盆花去。事先没有告诉你,让你久等了,你不生气吧?"1966年文革,林徽因手稿被烧,林洙记录:"一天我下班回来,发现一箱林先生生前与思成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花圈纹饰草纸被扯得乱七八糟,还踏上很多脚印。我正准备整理,思成说,算了吧。于是让我把这些图抱到院子里去,他点燃火柴,默默的把它们烧了,最后一张他拿在手中凝视了良久,还是扔进了火堆。结婚几年中,我没有见过他哭,但在这时,在火光中,我看见了他眼里的泪花"。
梁从诫回忆:“我母亲去世后,我父亲变得十分沉默,直到遇到我的继母林洙女士才从悲伤的情绪中缓和"。1965年,梁思成称林徽因为"已故的爱人"
1965年,梁思成作为中国建筑代表团团长,带团出访巴黎。他在日记里写,坐在巴黎街头的咖啡店,头晕鼻塞,涕泪横流。不想在巴黎久呆,也不愿出去逛。——那是他第二次到巴黎,第一次,是和林徽因的蜜月旅行生前约定可见夫妻二人感情尤为深厚梁思成:"在她生前我们俩曾有约定:谁先死,活着的要为他设计墓碑,连图也要亲自画,不能找别人代替”。文革时期梁思成念江城子悼念亡妻林徽因
据说1971年,在梁思成去世之前他还写了一封长信给沈从文,信里的内容都是回忆已经去世多年的林徽因的一生,可惜据沈从文二公子沈虎雏说那封信怎么找也找不着了。
梁林费慰梅:"他们很年轻,彼此深爱着对方。"费慰梅记述梁思成林徽因蜜月旅游遇到的成为朋友的美国夫妇查理斯和蒙德里卡在1980年对与梁思成林徽因交往的回忆:“........这一对迷人的年轻夫妇显得特别醒目,他们好像反映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光辉和热情。.......菲利斯是感情充沛、坚强有力、惹人注目和爱开玩笑的。思成则是斯文、富于幽默感和愉快的,......他们两人合在一起形成完美的组合---一种气质和技巧的平衡,......---一种罕有的产生奇迹的配合。”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眼中的梁思成林徽因:"这个本身就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这两个来自异乡的人,在费城相遇,相知并相爱,我觉得这十分动人。"
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艺术教授夏南希:“我认为,他们把彼此视为伙伴,不是商业伙伴,而是人生伴侣,”
吴文藻(访谈):"梁进了宾州大学,暑假总是林到梁那里去…"
童隽(访谈):"我们白天都要上课,很少见到(梁),晚上,梁要陪着林徽音,夜里十二点才回来,早晨又不起,而我起的很早,所以见面时间很少,只有几次闲谈"
学生吴良镛眼里林徽因是梁思成"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夫人。" 学生吴良镛:"梁思成回到家里,当然触景生情,不久他以极不平静的心情,很平静地做了两件事,一是在他俩共同使用的小图板上严谨地画了林先生墓的设计图样,包括大样尺寸,一一注明,请莫宗江先生用营造学社特有的字体,勾画“建筑师林徽因之墓”几个字,并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工地取回一件林先生设计的试刻的纹样,放在她的墓前。梁先生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把林先生的诗找出来,古代人有所谓诗囊,即兴而作,片纸只句纳入诗囊,定时整理成集。梁先生用他的工滤波器英文整楷体誊写,整个抄录了一遍,宣泄对林先生的思念。可惜这份无价之宝,在史无前例的大混乱中失去了。"
学生杨鸿勋:"思成先师对师母徽因先生是十分敬重的,思成先师与师母徽因先生之间的恩爱尤为深厚。"学生朱自煊:"梁先生不在的话,林先生就代表梁先生,我们把他们当做整体来看待,我们也确实感受到他们两个人"。
学生关肇业:"很好的一对儿,(纪录片采访)在先生那朴素而高雅的书房里,经常可以听到他们对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争论。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但都有很充足精深的论据。我在旁静听,极受教益。也常有某一雕饰在敦煌某窟或云岗某窟、某一诗句出于何人之作等的争论而评比记忆力,等到查出正确结论,都一笑而罢。这些都使我感到多么像李清照和赵明诚家庭生活中的文化情趣。"(出自回忆录)
王其明告诉记者:“从梁先生的言谈举止中不难看出,先生很爱他的夫人林徽因。有句俗话说"文章是自己的好,夫人是别人的好",而梁先生却说"夫人是自己的好,文章是夫人的好"。林徽因一直身体不太好,梁先生全揽家务,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这对一个男人来讲很不容易。王其明回忆,有一次,她到梁先生家,看见先生手里拿着奶锅,正准备煮针头,先生说这些年给夫人打针的事他全包了,他什么针都会打,连静脉注射都会。 ”
梁思成弟子罗健敏:"梁思成先生能够跟林徽因先生成为夫妻,相亲ieits相爱,业务上,互相帮助……"
学生王其明,茹竞华写师长林徽因的回忆录称道:"梁先生对林十分敬重,在课堂上每提及她时,总是用林先生相称,而且常引用林先生的见解,使我们间接的得到林先生的教益。"
曹可凡:梁思成先生和林先生,他们俩是不是特别恩爱?常沙娜:特别好,特别互相照应,她一激动,脸发红,林,你不要太激动,休息休息,就这样。他们互相身体都不好,互相照顾、互相提醒。梁先生是对她特别尊重,她的意见一定要去做到。所以后来礼品受到国家的欢迎,周总理也特别赞赏。
邓林翰:“那时候我们建筑系研究生班的同学经常去梁先生家里上课,林先生当时健康状况不是很好,但只要这些学生去到她家里,几乎都没有梁先生说话的份儿了;林先生博学多才,旁征博引,引古论今,谑语雄谈,学生们听得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而梁先生则默默地坐在旁边,带着欣赏的眼光认真地聆听”,这个情景给父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梁先生讲话很幽默,能看出他对林先生满满的深情,后来林先生早逝,所有人无不感到痛心和惋惜。
奚树祥先生,清华大学建筑系1952级(建八班)本科校友,1958年毕业后,1960年又返回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兼任梁思成教授助理二年。奚树祥先生回忆:"梁先生与林徽因的感情非常好,多次说起:我很想念她,她走的太可惜了担任梁先生的助理期间,他留给我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他与林徽因的感情确实非常好。梁先生多次说起林先生:我很想念她,她走的太可惜了。他说林先生生前非常任性,工作起来经常不顾惜身体,晚上睡不着时会诗兴萌发,爬起来一口气写上好几首。他背诵林徽因的诗给我听:“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摇上云天?……”还跟我说家里有许多林先生的诗稿,还有建筑设计方面的文稿,一直没有整理,都塞在储藏室。我当时很想帮梁先生,只是实在没有精力,现在想想是莫大的遗憾。"
記者:梁先生給您讀她(林徽因)的詩嗎? 林洙:是的,他把她的詩讀給我聽。林徽因去世后,他把她的詩全都手抄了一遍,做成一個本子,當作寶貝的,可惜這個本子在文革中毀了。 記者:他(梁思成)最喜歡她(林徽因)哪一首呢? 林洙:有一首《深笑》他喜歡。不過,我想他最喜歡的還是那首《一串瘋話》吧。 記者:梁先生聊起過他們婚戀中的一些趣事嗎? 林洙:噢,他跟我說過他們結婚時候鬧過一個笑話。林徽因的結婚禮服是她自己設計的,梁思成是自己上街買的。買回來后,他姐夫一看是套晚禮服。他們是大白天結婚,不能穿晚禮服,所以又重新買了一身。(笑) 林徽因弟弟林宣:"姐姐跟梁思成的感情向来很好" 梁思成林徽因外甥女吴荔明:"而梁思成优秀的学业,敏锐的思维,多才多艺和幽默感还有那男子汉的气质和风度,都是林徽因所喜爱的。她选择了这朝气蓬勃的翩翩少年,完全是她自己的决定。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后来在他们两人几十年的共同生活中,无论事业上,在生活上,在感情上已融为一体。虽然后来他们都病魔缠身,在多灾多难的日子里,过着极艰苦的日子,但他们始终是互相支撑,乐观的面对人生,他们的婚姻生活是幸福的。"金岳霖:"林徽因梁思成早就认识,徐志摩总跟着钻进去,钻也没用啊,他们是两小无猜,两小无猜啊。两家又是世交,连政治上也算世交。两人父亲都是研究系的,他们俩的结合,结合得好,这也是不容易的啊!" 萧乾:"思成首先感谢我对他的慰问,并说他一直在害病,所以拖了这么久才写回信。林徽因与世长辞时,他自己也正住在同仁医院,躺在她隔壁的病房里。信中以无限哀思回忆了他们共同生活和工作过来的几十年,是一位丈夫对亡妻真诚而感人的赞颂"。
记者:您知不知道梁先生最喜欢她形象上的哪一点?林洙(梁思成后妻):这个我可不知道,不过,我知道他真是喜欢她喜欢极了。 林洙:"而且我是觉得他(梁思成)非常非常爱林徽因,而且我觉得他爱林徽因,爱的不得了。"
陈占祥:"这是我见过真正的好男人,好丈夫(梁思成),都说母亲对儿女的爱才是无私的,我看梁先生对林徽因的爱才是无条件的,义无反顾的"陈占祥夫人:"我一辈子不羡慕谁家荣华富贵,有钱有势;最羡慕人家夫妻恩爱,相濡以沫,像梁先生夫妇那样"梁再冰:"父亲梁思成的手很巧,补袜子补得很漂亮,画也画得很好,母亲林徽因不及他手巧。父亲话不多,而母亲既传统又时尚,两人常为学术争论,但感情很好。"梁再冰:“当我提笔回忆父亲母亲时,我感觉爹爹和妈妈是一体的,他们是一对难以分割的学者伉俪”
梁从诫:"我父母的结合,感情非常深厚,因为他们关心同一个事业————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他们在一起,除了有爱情的基础,还有共同语言做基础,更宽广的事业前景做基础,这是很重要的,在我的记忆中,父母给我的感受是一体的,他们经常吵,吵的内容都是关于他们在学术上见解上,具体工作问题上的。抗战时期生活很苦,很艰难,但他们感情依旧,我的父亲对我的母亲是那样的赞赏,在我母亲病得很厉害的情形下,两个人还互相支持,很恩爱。"
何佩英:“梁思成是个瘦小的老头,驼着背,但很幽默,他和林徽因非常恩爱,我们希望也能像他们一样。
林徽因与梁思成之间的深厚感情也是李树华心中难以抹去的记忆:“他们感情真是好,在黄昏之时,夕阳斜照扬子江的时候,梁林两人总是牵着手慢慢慢慢地在田坎上散步。”
子女:“他们互相支持,很恩爱” 亲戚:”两人恩恩爱爱一辈子” 朋友:“他们很年轻,彼此深爱对方” 学生:“他们从事业到生活融为一体” ……当年评价过这对夫妻恩爱的人数就近十人以上,夫妻之间的关系恩不恩爱有些东西是骗不了人的,比如说眼神。
1920年代
1930年代
1940年代
图为出自贴吧吧友所画的梁林漫画再来看看梁思成林徽因祖师级别的命理,梁林就是天生一对,命中注定。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11:35: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1358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