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朴槿惠日记》PDF电子版 和你一起成长

更新时间:2025-05-17 00:29:29 阅读: 评论:0

下载链接:朴槿惠日记

第一章 放弃个人生活,代行“第一夫人”

1.我很悲痛,可现实不容我沉溺于悲痛之中

2.朴正熙总统和小鸡雏

3.离最高权力者最近的人

失去母雪糕怎么做亲的悲痛,

挥之不去的阴影。

据说韩国人用的最多的外来语就是“stress(压力)”一词。也许这是韩国人的生活压力过大的原因。压力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配偶的死亡、工作的变动和直系亲属的死亡。

为什么直系亲属的死亡排在配偶的死亡和工作的变动之后?因为通常情况下父母要先于自己离开。父母能够寿终正寝,也是正常的自然法则,子女们有充分的时间做好心理准备,所以相对而言冲击较小一些。

但是如果父母突然去世,而且是被谋杀,更甚者是自己亲眼看到现场……这植脂奶油就不仅仅只是压力的问题,而是一种悲伤绝望、椎心泣血之痛。没有经历过的人根本无法体会当事者的心情,那是一生都无法抹平的伤痛。

这种令人不堪回首的事情朴槿惠竟然经历了两次。韩国电视节目《人生剧场》曾以一个平凡人的视角介绍了朴槿惠的经历。她的坎坷经历使每一位观众都潸然泪下。何况这些事情又是在朴槿惠年轻的时候发生的。因为年轻,她要承受更大的痛苦;因为年轻,她要经受更长时间的伤痛折磨。这对易于伤感的年轻女子来说无疑是难以言表的痛苦。

如果是心理承受能力差一点的人或许早已陷入痛苦之中而无法自拔,甚至自暴自弃了却一生。然而经历两次如此痛苦的朴槿惠却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顽强地挺过来,走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她的这股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每年的8月15日是韩国的光复节。1974年的这一天朴槿惠遭遇了人生第一场不幸。在光复节纪念活动现场,“朝总联”(1)所属旅日侨胞文世光向朴槿惠的父亲,时任韩国总统朴正熙开枪行刺,结果误杀了朴槿惠的母亲陆英修女士。

当时朴槿惠还正在但丁的地狱之旅法国留学。远在异国他乡的朴槿惠对国内发生的事情还一无所知,却突然接到让她立即回国的通知。一股强烈的不安袭来……朴槿惠在归国的飞机上看到了自己的母亲遇刺的消息。

“如同一把利刃深深刺入心脏,痛得我眼前一片发暗,看不到任何东西。当时我泪如雨下,流着一路的泪水回到了韩国。”(摘自朴槿惠自传《绝望中成长,希望中前行》,以下简写为《朴槿惠自传》)

哭泣可以使心灵得以净化,但是朴槿惠的痛苦在回到韩国以后却愈演愈烈。电视里连日不停地播放着那个令人肝肠寸断的场面,朴槿惠实在是不忍心再看下去,可这又是母亲最后的画面,她豆油密度的视线无法离开电视屏幕。眼泪每次都会簌簌而下,而痛苦却没有丝毫的减少。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根本不会经历的事情,而朴槿惠却要不断地去面对。这该有多么痛苦、多么艰难啊!

“月经中断,全身疼痛。因为免疫力下降而导致过敏,每天不停地打喷嚏。”(摘自《朴槿惠自传》)

但是朴槿惠并没有因此倒下去,她顽强地打起精神重新站起来了。她深知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而且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

1.我很悲痛,可现实不容我沉溺于悲痛之中(朴槿惠22岁)

朴槿惠之所以在失去母亲的巨大悲恸中重新站起来,原因就在于父亲朴正熙总统。这并不是因为有了总统父亲这一坚强的靠山,而是为了不让当总统的父亲因这场意外的变故被击垮所作出的抉择。

压力产生的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配偶的死亡。对于朴正熙总统而言,妻子陆英修女士的突然离世正是这种情况。这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而对于朴正熙总统则是更加不能承受的悲痛。

政治学家全寅权曾从心理学角度复原作为普通人的朴正熙,撰写了朴正熙如何养狗人物评传。他在书里写道:“陆英修女士给心灵上的孤儿朴正熙注入了新的认知。可以说真正把朴正熙扶上总统位置的人就是陆英修女士。”

两个人的相遇一开始就是命运的安排。朴正熙是个家境贫寒的军人,而陆英修女士则是出身地主家庭的名门闺秀。朴正熙比陆英修年长八岁。1950年朝鲜战争期间两个人结为伉俪。作为军人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陆英修女士心知肚明,可她还是选择了朴正熙这个军人。陆英修女士明惊喜英文知这是自己很有可能变成年轻寡妇的婚姻,可她还是比未来的年轻寡妇更看重迸发在心灵深处的爱情火花。4年后的1954年6月,朴正熙给爱妻陆英修女士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贤惠的妻子英修,您是我心目中的伟大的母亲。虽然我们一无所有,租住在连一口水井都没有的狭窄的院子里,可那是我唯一的乐园,是比太平洋还要辽阔的心灵栖息地。”(摘自朴正熙前总统日记)

陆英修女士的死对于朴正去青岛熙总统来说如同失去了精神支柱。而能够填补这个空缺的只有女儿朴槿惠。朴槿惠是这样回忆的。

“很多人通过信件、电话来告知我的使命。为了不负众望,我决定代替母亲履行第一夫人的职责。”(摘自《我的母亲陆英修》)

1974年9月14日 槿惠呀,你是我的一切

吃完早饭父亲突然哽咽着说道:“槿惠呀,你是我的一切。我想,你妈妈可能早就知道自己命短所以才生下了你这个女儿。”父亲老泪纵横回忆起了妈妈。

“你的母亲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人。她一生中从来没有谈及过关于财产和个人私欲方面的事情。她一直想买一座小山,但是想到即使是正当购买也会引起别人的非议和误解,所以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我这个不相干的局外人为什么也对陆女士的离去如此悲痛欲绝……”

这是今天收到的吊唁词中的一句话。

母亲去世以后,朴槿惠要履行深受国民爱戴的母亲的职责,给凄凉的青瓦台(2)注入新的温馨,这对于年仅22岁的朴槿惠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和责任。朴槿惠是这样回想当时的心情的。

“成为一名学者是我的梦想,可突如其来的重任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然而不容回避的使命感和母亲生前给我树立的榜样成了我力量的源泉。我没有选择的余地,我也没有什么其他的‘紧急出口’。我的命运决定我只能担负起这个重任。”(摘自《朴槿惠自传》)

1)母亲的教导和对母亲的思念

在人的一生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往往是自己的母亲。时至今日,陆英修女士被评价为韩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拥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既是万分幸运的事情,同时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因为要把她作为一生去学习的榜样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朴槿惠在回忆母亲陆英修女士时这样写道:

“母亲作为青瓦台的女主人,每天繁忙的程度不亚于当总统的父亲。母亲每天都要亲自整理每一封来信,为此,青瓦台的人们给母亲起了个外号叫‘申闻鼓’(3)。每当父亲出国访问的时候,母亲经常在父亲身旁一动不动地站立一整天,晚上回到住处时,母亲的脚都会肿起来。”(摘自《朴槿惠自传》)

都说乱伦文章朴槿惠长得特别像陆英修女士,不仅是外貌,就连举止言谈都特别像。这也许是因为陆英修女士去世以后朴槿惠必须要代行母亲职责的原因。代行一位伟大母亲的责任,这对于年仅22岁的姑娘来说实在是一件力不从心的事情。

“我坚信只要我按照母亲的意志诚实履职,母亲的形象不仅永存于我心中,而且永存于国民的心中。”(摘自《朴槿惠自传》)

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具体行为上,朴槿惠之所以成功地担负起第一夫人的职责,全靠母亲平时的教诲。朴槿惠在日记中多次提到过母亲对自己的教诲。正是出于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朴槿惠日记中有关这部分的内容占据很大的篇幅。

1974年10月5日 母亲是勤奋和诚实的化身

今天我再次读了一遍母亲写的《被雕琢的信念》。最近一直在琢磨如何履行这个重任的问题,今天却惊奇地发现自己的想法竟然同母亲如出一辙。我认为勤奋本身就是成功人生的一个境界。母亲也讲过“成果固然很重要,但是为获取那个成果而付出的辛劳更为重要”。坚忍、勤奋、诚实,这就是母亲。我曾经对母亲说,“您是勤奋和诚实的集合体。”母亲听完后露出满意的笑容说道:“你说的很对。”

母亲就是勤奋、坚忍和诚实的化身,因此,所有勤奋的品行、所有坚忍的性格、所有诚实的人格,都能折射出母亲的伟大形象。

不管是母亲生前还是去世以后,母亲永远都是我伟大的老师。她对我的教导处处都体现着坚忍、勤奋和双色球预测分析诚实。

每当我替母亲跑一趟腿,每当我给母亲递上一只水果,母亲总是真诚地向我表示感谢;每当我用简短的一句谢谢母亲的时候,母亲总是用那么深情的表情报以微笑。母亲非常注重尊敬他人,即使是自己的子女跟自己说话,她总是认真倾听。母亲慈祥的面容至今历历在目。

母石冢运升亲即使再忙,吃饭之前总会先照顾奶奶用餐。“您想吃点儿什么?”母亲常常这样亲切仔细地问奶奶……

即使很晚才上二楼来,也会到奶奶的屋里陪奶奶说说话,逗逗奶奶开心……

母亲慈祥的面容总是能让我浑身充满暖意。

尽管那么勤奋,可母亲却还常常自我反省。母亲追求的是更完美、更充实的生活。

1974年10月20日 母亲

母亲……

在我伤心的时候,母亲会比我更伤心;而我快乐时,母亲会比我更快乐。

1974年11月27日 母亲走了

一整天满脑子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母亲已经走了。

1974年12月11日 母亲是精神支柱

今天接见的一位客人回忆起母亲生前的一件事情。说有一次在会见演讲比赛获奖者的时候,曾有人称赞母亲是一位伟大的贤内助。

那位客人泣不成声地说:“太可惜了,她是那么的善良……”

母亲总能给人带来强大的精神力量。母亲生前在和别人聊天时,总能让人从她那平凡的话语中感受到不平凡的智慧。

2)朴槿惠真的是“公主”吗?

经常有人把朴槿惠叫做“公主”。把总统的女儿称为“公主”总是不合乎道理的。实验室安全因为这种称呼往往使人产生误解,似乎总统的女儿都是生活在奢侈的宫殿、权力的圈子里。

韩国新闻记者出身的孙锡春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朴槿惠从9岁开始到1979年10月26日这18年间一直生活在大韩民国的最高权力圈之中”(摘自《朴槿惠的镜子》)。这句话似乎在说朴槿惠借助父亲之威滥用权力,这无非是一句恶意诽谤。

总统的女儿也是公职人员。对于公职人员来说,既有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同时也会享有一定的特权。当特权大于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时,很多人就会选择做一名公职人五线谱音符员。但是朴槿惠作为“总统女儿”这一公职并不是自己所选择的。而且朴正熙总统和陆英修女士也从来没有给过朴槿惠任何的特权。

1962年朴正熙总统正式就任以后,他们全家完全可以搬到青瓦台居住,但是朴正熙夫妇却把朴槿惠、朴槿令姐妹交给了她们的外婆。如果住在青瓦台,那么去学校的话就需要乘坐私家车。在那个私家车比较稀少的年代,陆英修女士认为如果孩子们乘坐私家车上学的话,不仅会让别人产生不好的印象,而且也容易使孩子们滋生特权意识,所以就把她们送到了外婆家。就这样,父亲当上总统以后朴槿惠姐妹俩反而过上了与父母分离3年的委屈生活。对于朴槿惠来说,总统女儿的身份带给她的只有责任而没有任何的特权。

曾发生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朴槿惠读中学的时候,有几个特别要好的朋友到青瓦台来玩。看了朴槿惠和家人的住处以后一个朋友不无失望地说:

“什么呀?跟我们家没什么两样嘛。我还以为你过着公主一般的生活呢。”

据说朴正熙总统住在青瓦台时,为了节约用水经常往马桶的水箱里放砖块;为了节电甚至不开灯,朴槿惠晚上走出房间时常被撞倒或摔倒。因为是总统的女儿,朴槿惠的一言一行要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虽然父亲一直要求严格,但是在父亲成为总统之后,朴槿惠就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这些对于她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负担。

为了不给父亲增添不必要的麻烦,朴槿惠经过一番考虑之后选择了电子工程专业。从日常生活到自己的人生观完全都要从父亲的公务需要去考虑,拥有这样的童年和青春时光,朴槿惠与其说是“公主”,不如用“修女”一词形容更准确一些。

母亲去世以后朴槿惠担起了第一夫人的角色,那么朴槿惠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她到底享受了多大的权利呢?

22岁,这是比现在刚刚步入社会的新人还要年轻的岁数。免费赚钱项目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是刚刚开始认识社会的阶段,即使有一些失误也会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原谅。但是此时的朴槿惠却要以第一夫人的身份代表国家形象。这是一个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重要位置,每一个举止言谈都要如履薄冰、深思熟虑。而朴槿惠却出色地扮演了这个角色。

同自身的年龄比起来,所要承担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为此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承受更大的压力。但是对此朴槿惠却从来也没有谈起过,即使在日记中也没有直接提到过。再困难也不会去诉苦,这就是朴槿惠的风格。工业用地分类

民众都一致公认朴槿惠非常优秀地代替母亲行使了第一夫人的职责。但是朴槿惠自己幸福吗?她虽然做了很多有意义、且又让人满意的事情,可自己数学中国论坛的生活却留下了很多的遗憾。日记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过,但是我们在她的自传中却可以略见一斑。

“每当我看到结婚生子安度晚年的恩爱夫妇,就会感到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幸福是多么珍贵和美好。这也许是我对自己无法拥有的那种生活的一种向往。”(摘自《朴槿惠自传》)

1974年9月16日 沉重的责任

责任,无比沉重的责任。

1974年11月21日 对母亲的回忆

又是一个忙得不可开交的一天。准备接待福特总统,整理要登载到杂志上的稿件,选定照片,整理照片日记相关事宜……

十几年这样的生活,母亲是怎么度过地狱通讯的?

3)朴槿惠眼中的“公职”

1998年以《把苦难当作朋友,把真实当作灯塔》为题公开出版的朴槿惠的日记是从1974年9月开始记载的。朴槿惠在自传上写道:“按照母亲的教诲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从小学开始写日记,一天也没有中断过。”

1974年以前的日记没有公开的原因是什么?而从1974年到1979年这段时间所公开的日记并不太多的原因又是什么?

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日记是一门作业,写完之后往往交给老师检查,到了小学二三年级有些学生开始把作长春事件为作业的日记和作为秘密的日记分开来写。特别是女孩子们在日记本上经常会写一些自己的秘密。

1998年4月,朴槿惠通过补选当选国会议员,同年10月公开了自己的日记。把本来只写给自己看的日记向国民公开,是出于一种义务感,即要让国民了解作为公职人员的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

朴槿惠常常强调“有原则的政治”、“有信任的政科技文明治”。要实现“有原则的政治”,首先要让别人了解自己所坚持的原则是什么,然后按照该原则行事远去的列车,这样才能够得到信任。朴槿惠公开自己的日记,实际上就是表明自己要实施“有原则和有信任的政治”的强烈意志。

如果我们从“原则和信任”的观点看就可以理解这一时期的日记并不太多的原因。公开的日记中主要记录了朴槿惠的思想变化,而这一时期还很难确立自己人生的原则。因为突然担负起代行第一夫人的重任,要处理好每天所发生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

朴槿惠作为公职人员活动的时间是从1975年到1979年代行第一夫人职责的5年间,以及1998年当选国会议员之后一直到现在。当选国会议员以后,朴槿惠曾经在网络个人空间上几次提到过“公职人员沉重的责任”。

公职人员并不是一天24小时都要以公职身份来活动的。大多数公职人员都会调节好公职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关系。公职人员下班以后就会以私人身份享受和亲朋好友相聚的美好时光。

但是朴槿惠却认为当上“公职人员”就要完全放弃自己的个人生活,一天24小时全身心奉献于公务,即公职人员工作时要具有无限的使命感。这种想法其实是受到一直这样生活的母亲的影响。所以决心成为一名公职人员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通过日记我们可以了解到,在22岁这样稚嫩的年龄决心代行第一夫人的职责,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的。

1974年9月18日 我的课题

母亲去世了,我的课题就是继承母亲的遗业。

1974年11月10日 放弃个人的生活,成为一名公职人员

现在我最大的义务是让父亲看到自己并不孤单,也让国民看到父亲并不孤单。

我已经决定放弃天真烂漫的生活,放弃我的青春彩色复印纸之梦。既然命运要求我必须成为一名公职人员,那我只好欣然接受。

2.朴正熙总统和小鸡雏(朴槿惠23~25岁)

朴槿惠在这段时期不仅出色地担当了第一夫人的角色,还不时地做出了一些让众人瞩目的事情。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为了让穷人也能看上病,1976年12月,首尔“圣洁教”神学院特意开办了一所夜间医院。这是一所由大医院的医生和医科大学学生志愿参与的全额免费医院。在人们的生活极端困苦的那个年代,神学院的这一举措得到了民众极大的认可。而倡导设立这所医院的正是朴槿惠。

1979年这所医院改名为“新爱心医院”。直到1987年前来这所医院就医的人数累计达到430万人。如果把这些免费治疗所应花费的费用计算一下的话,足足超过了一百亿韩元。后来医院还开设“小儿麻痹服务中心”,经常性地给那些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患者送去药品。

母亲陆英修女士在成为第一夫人以后,一直从事志愿服务和救济活动。但我们不能把她的这一举止简单地看成是“善举”,因为她从事这些活动不是以“赠送钱财”为主,而是致力于那些生活无助的人能够自我救济,实现“自助”和“自立”的目的。她认为贫困的人们最需要的是一份工作,换句话说他们需要的是谋生手段。

而要使那些人真正做到“自助”、“自立”就必须保证他们健康的身体,否则“自助”、“自立”是一句空话。受母亲的影响,朴槿惠也特别关心医疗福利方面的事情。1976年政府对原有的医疗保险法进行全面的修订,1977年7月1日开始实施了强制加入医疗保险制度。当时以经济学家为代表的很多人都对此表示反对,“对于我们目前国民所得不足1千美元的经济现状来说,这显然是一个为时过早的政策。”但是朴正熙总统却坚持这一主张。不用说,陆英修女士的哲学和朴槿惠的建议一定起了强大的支持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22:27: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1392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学编程|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