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售卖的艺术: Art or Artist for Sale

更新时间:2025-05-18 17:49:18 阅读: 评论:0

今天想谈谈艺术家谋生的问题。最近和以前认识的两位艺术家,一位名康乃尔大学声鼎盛(几乎一线大牌都合作遍了),另一位则逊色很多(只能在一些边缘展馆开展,商业上没什么建树)。作为艺术门外汉,我很难评价谁好谁坏。不过从作品的辨识度和营销的角度,倒是有颇多感触。起因是上周六去耶鲁给一个talk,讲我的一个作品。讲完之后,一个艺术家跑来跟我聊天,递了名片给我。于是我就去搜了一下她的作品。她年纪大概在65岁左右,八十年代,她曾经在SVA(school of visual Arts)念过computer arts的硕士,也算较早的一波有专业背景的数字艺术家了。在那之后,她开始用电脑激光脱毛治疗创作一系列拼贴画,取名叫Di邵阳北站monScape(因她名叫Roz Dimon)。

惊喜英文

我对Roz的作品产生兴趣,是因为它们的互动叙事性(interactive storytelling)。上面这一系列拼贴画都是可交互的,观众可以沿着横轴拖动光标,看到这画里的每一层细节,当它们单独展现的时候往往还带有音乐和文字注解。这样一来,观赏一副画,成了一种有时间和空间性的行为。观众可以看到作者创作的时候是怎么一层层叠加元素的。

而之所以可以做到这样,正是因为她用的媒介 —— 数字媒介的特性。每一步都可以被记录,被撤销,被重新播放。从这点上来说,她把这个媒介用得恰到好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下面的地址体验一下这些DimonScape作品:

不过,她的作品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虽然某种意义上,她的作品也逃脱不了被讨论的命运。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售卖艺术的“艺术家”,要在目前的市场上获得商业成功,需要具备以下几点:1. 售卖的与其说是艺术,不如说是“艺术家本人”。就好比现在的粉丝经济基本不看作品,只看到人名就一拥而上一样。作品怎样是其次的,艺术家本人是否有辨识度更重要。这里就不得不引入另一个人了。Shantell Martin,插画家。毕业于中央圣马丁设计专业。

早年的她毕业后在日本学画画,教英语。那时候她是这样的:

看起来平平无奇。后来她在东京的夜店里画漫画(说起来又是一段神奇的油耳经历,因为她会画漫画,有些夜店会邀请她做VJ,伴随着音乐现场作画,投影到夜店的大厅上。)再后来,据说被东京的策展人发掘,把她重新包装,带到了纽约。从那以后,她的造型和作品风格就完全固定了。Google一下“shantell martin”,你会看到:

这种高度的一致性是她“走红”的关键。再也没有了标志性发型以外的发型,至少不能在公开场合。再也没有了标志性画风以外的画风,至少不能在大众媒体上。甚至连衣服都只能是黑白的,以强化她的黑白风。大多数时候,她的appearance是这样的:白老公藏私房钱衬衫 + 标志性发型 + 背景是她的黑白线条风插画。

安迪沃霍尔曾经说过,重复是有力量的。尤其是商业艺术界,如果你经常改变风格,那就是砸自己的饭碗。观众是健忘的,只有用几乎相同的作品、和几乎相同的艺术家形象反反复复冲击他们,才能谋得“一席之地”。而Shantell,显然是深谙这一点的。她曾经说过,如果人们看到这个线条就想起Shantell,那这就成了Shantell的线条,她就在这艺术世界里有了一席之地, (This line became my line.) 难道不是很了不起吗?当然,也许王羲之也是那么想的。如果这一撇,这一捺成了王羲之专属的撇捺,他便在书法世界里有了自己的领地。 这似乎是艺术家都想达到的一种境界。唯一的不同是,在当时,没有人care王羲之穿什么,说什么,每次出现用什么牌子的毛笔和宣纸。他的独特和唯一,只是纯粹因为他的作品。他被人记得,也是因为作品。而我们这个年代,艺术家长什么样,穿什么,说什么,跟谁谈恋爱,比做什么要更重要。人们购买的艺术,是那个“很酷的,只用黑白线条元素的有着非洲血统和英伦口音的Shantell”的艺术。而不是那艺术本身。从这个角度看,Roz Dimon就很吃亏了。她长相不错,但是没有什么辨识度,跟美国任高斯耳机何邻家女子没什么差别。她的穿着很日常,没什么艺术家包袱。行为也很低调。她跟我谈到自己也有去日本学画画的一段经历,并且当时日本的师傅教会了她使用手腕,而不是手臂等等。但她从来没有公开brand过自己的这些经历来给自己赋予神秘感。总之,她太正常,太普通了。她像个以艺术为生的普通人,而不像一个“典型”的艺术家。2. 说回到重复。现代人们的肤浅和浮躁决定了光重复还不够,还洁玉毛巾得以一种极简的元素重复,否则就无法塑造辨识度。想想近20年来被商业追捧的艺术家,有几个不反复执迷于某些极简元素的?如果艺术家对某些风格或者元素的执男装皮鞋迷,是因为自己的领悟或者执念,那这种执迷是真诚而有力量的。如果这种重复只是一种branding的行为,那这种重复是令人厌恶的。仿佛一种烂俗的策略——只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守着自己的“快速毕业标志”,stallman日久天长,这个标志就变成我的了。当然,能执行成功这个策略的,其毅力和做事情的耐力,还是值得佩服的。毕竟,要找到一个简单元素,要赋予它一些变体,来应对几十年的定量供给,还要把这个元素跟自己捆绑在一起,每一步都不是那么简单好操作的。但艺术如果有了一个可寻觅的公式,它的意义还在吗?当黑白线条只是别人谋生的工具时,这样的艺术给人的感染力还在吗?近来看到的很多艺术界、或者新媒体界新秀给人的观感,仿佛把精益创业那一套方法论活学活用到了艺术身上。prototype, A/B test, iterate..服务器软件..然后周而复始, 反复修正着自己、试探和操纵着市场。也许这些艺术家身边真的有一堆熟悉做互联网产品的智囊在帮忙吧:)----------------windows平板----------------婚姻法解释----------小结吃什么能丰胸一下--------------------------------------------想做一毒驾名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你需要:1. 打理个人形象,给自己赋予几个标志性元素。最简单的就是通过装扮。比如:这个每次出现都带大花的女人。

又比如我一个在伯克利读音乐的泰国歌手朋友,跟大家讨论了半天决定,她以后都只穿蓝色衣服、发色也染成蓝色、并带一朵粉色的花在头上。这套装扮她已经坚持了一年。不得不说,洗脑效果挺强的,她的公众曝光度也大了很多。主办方请歌手的时候不也得看辨识度么。当然,墨镜王也是每次出现必带墨镜。但人家有才华,故不放照片了。2. 关于上一点,营造个人形象时,必须保持几十年不动摇。一旦动摇,就失去了信用。因“个人形象是一种长期信用”。作为消费品的“艺术家本人”,他/她们的形象就是商标。如果换了发型、发色、装扮,这个商标就毁了。英语学习聊天下面放一些案例。(没有说ta们没才华的意思,单纯从保持形象的多年一致性而言)

yoko onovera wongmasha ma

3. 说到个人形象的营造,除了装扮之外,独特的血统、民族、经历、信仰等,都可以拿来作为brand的一部分。并口袋妖怪黄且跟艺术家的作品相呼应。这方面有趣的例子,比如萨顶顶。

看到现在前卫民族风的她,你还能联想到这就是唱着烂俗电子舞曲的周鹏吗?一个名字,一个装扮,一个曲风,这些都是为了填补市场某个空洞所塑造的“艺术”与“艺术家”。如果接受不了这样的品牌化和自我“塑造”,那就用牛打酱油什么意思X至极的作品来说话吧。毕竟观众的眼睛不瞎,耳朵也不聋。可惜大部分在这个市场上谋生的“艺术家”,也并没有让人闭嘴只看作品的能力。ta们的艺术,尚不足以在这个肤浅、浮躁的时代为自己正名。除了被时代裹挟,甚至顺着时代起舞海尔空调售后之外,ta们有更好的选择吗?4. 作品。作品要有一个简单、可重复的元素。在此基础上每次做出细微改变,力图每次“改版”,都能让大家看出“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这种以微变应万变的策略,可以保证艺术家长红不衰,一劳永逸。-------------------------------------欢迎关注我的专栏-------------------------------------

欢迎搜索公众号“WhenIrisThinks”会写一些所思所见,不定时更新。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02:41: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1412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艺术   Art   Sale   Artist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学编程|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