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重组全面提速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央企重组给足了市场惊喜,交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随着2美国病毒022年的到来,今年的第一宗百亿级央企重组案也终于尘埃落定。
近日,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电建”)发布公告称,为妥善解决电建集团与公司的同业竞争问题,公司拟与控股股东电建集团进行资产置换,公司以持有的房地产板块资产与电建集团持有的优质电网辅业相关资产进行置换。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企业集团层面战略性重组进入新的加速赛道,先后完存在就是被感知成了一批资产规模大、影法硕就业响深远的重组项目,共涉及6组12家中央企业。
中船集团与中船重工重组,是应对国际造船业整体产能过剩,提升我国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的积极举措,对国际造船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两船”重组整合了行业优势资源,舰船研发制造进展大大加快,企业经营效益大幅提升。重组后的新集团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净利润均居世界造船集团第一,企业市场地位更加稳固、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中化集团、中国化工通过重组实现强强联合,切实增强中央企业在种源、化工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重组后的中国中化加快资源整合、强化技术创新,“两化”农业种业板块整合已经完成,为实现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保利集团重组中丝集团、中国电科重组中国普天,有序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企业集中,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翁杰明表示,下一步,将聚焦服务国家战略部署,稳步推进物流、输配电装备制造等领域资源整合,以解决企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还将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适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计民生、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的行业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依法合规、积极稳妥指导央企做好重组工作
记者:
刚才您也提到2021年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动作不断、效果显著,请介绍一下2022年中央企业重组还会有哪些具体措施?谢谢。
彭华岗:
一方面,这是每次新闻发布会记者朋友们都很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去年也是突出的一年,因为重组整合项目之多、力度之大、规模之新、效果之好,是前所未有的。我简单给大家报个账。比如,去年大家都关注的两化重组,鞍钢重组本钢、宝武重组太钢、中国电科重组中国普天。另外还组建成立了中国星网、中国电气装备、中国物流、中国稀土集团、国家管网集团。另外,国家管网集团很复杂的资产重组也在去年完成了,还有天翼云公司的股权合作,煤炭资产管理平台的转隶等一系列重大重组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有力推动了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行业转型升级,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质量。
今年我们将把落实《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有关要求和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结合起来,以市场化为原则,依法合规、积极稳妥指导央企做好重组工作。
第一,注重做好总体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深化对相关行业、企业的系统性研究,围绕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竞争严重、创新资源分散的行业和领域,统筹规划重组整合的总体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有计划、有步骤、有节奏地稳步推进,将各项工作做实做细、走深走实。其实从去年的重组大家也能看出来,我们这两年的重组和前几年比还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更注重在顶层设计上去考虑问题,更注重专业化的整合和产业布局的调整。
第二,扎实推进中央企业重组组建和专业化整合。在战略重组方面,我要求太多的餐馆们聚焦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按照“成熟一户、推进一户”的原则,稳步推进钢铁等领二级c域的重组整合,在相关领域适时研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在专业化整合方面,我们将以业务做强做精为目标,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积极推动粮食储备加工、港口码头等领域的专业化整合,切实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要指导督促重组企业加快整合融合。我们要推动企业深入推进业务、资产、文化等融合整合,加快实现重组协同效益,不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谢谢。
专业化整合有效推进
专业化整合是从根本上减少重复投资和同质化竞争的有效手段,对于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以来,国资委以相关领域行业体制改革为契机,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合作等方式,稳步推动中央企昆岩池业之间的专业化整合,取得良好成效。
2020年国家管网集团通过市场化方式收购三大石油公司相关管道资产,打破我国油气干线管道主要由三大石油公司实行上中下游业务一体化经营的传统格局,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X+1+X”油气市场运营机制和“全国一张网”新格局初步形成,有效保障了我国油气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2021年4月,通过集中有关中央企业在卫星互联网领域的优势力量,组建成立了中国星网集团,是立足国家战略全局、顺应科技产业变革大势的重大举措。中国星网集团作为第一家在雄安新区注册落地的中央企业,在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国家重大战略上起到良好标杆示范作用。
并购工作稳步开展
并购是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九大以来,国资委指导中央企业围绕国家需要,围绕主责主业、重点关键领域,积极稳妥开展并购工作,有效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服务疫情防控开展并购。2020年,中央企业在医疗医药行业并购金额总计162.9亿元,同比增长2.4倍。国药集团积极并购传统疫苗生产线,并迅速改造为新冠肺炎疫苗原液生产车间和分包装车间,大大缩短了产能建设周期,提升了疫苗可及性。
围绕深两寸证件照尺寸化央地合作开展并购。鞍钢与辽宁省最大国有企业本钢强强联合,粗钢产能达到6300万吨,营业收入达到3000亿元,位居国内第二、世界第三,成为真正的东北“钢铁航母”,推动形成“南有宝武,北有鞍钢”的钢铁产业新格局。在这一重组过程中,国资委会同各方打出了一套六措并举的改革“组合拳”,包括“推动中国诚通和中国国新增资参与鞍钢股权多元化改革、辽宁省无偿划转51%股权给鞍钢、有序推进本钢债务重组、积极引入优秀民营企业参与本钢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钢铁板块和铁矿石板块整合运作、同步建立市场化机制工作方案”等,打造央地国企综合性改革示范。
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开展并购。中国远洋海运通过收购秘鲁钱凯码头等项目,积极布局全球支点网络,强化产业链核心资源控制,促进中国与拉美地区之间互联互通与经贸往来。同时,通过整合辽宁等地物流企业,积极构建点、线、网立体层面全程物流与供应链综合能力,全力确保国际国内贸易物流“生命线”循环通畅。
国有资本“有进有退”
通过两个专项的开展,国有资本实现了“有进有退”。
全面摸清底数。指导各中央企业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全面自查梳理现有业务板块及所属企业经营情况,并组织内部审计部门专项核实自查情况,确定2041户“僵困”企业名单,核定“两非”剥离任务共计1562项,涉及资产3160.7亿元。
全流程监督确保完成质量。在“两非”剥离中,建立“每月一汇总、季度一报告”的跟踪督导机制;在“两资”清退中,开展全工作过程跟踪,组织专门力量分批对“僵困”企业开展专项核查。自去年9月启动“两非”剥离以来,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51家中央企业通过吸收合并、破产重整、对外转让等方式,剥离非主营业务252项,涉及资产共计4是在下输了95.7亿元。
借助专业化平台精准施策。通过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成立专业化平台公司、发起设立相关基金等方式,帮助各中央企业完成好“两非”剥离、“两资”清退工作。国家能源集团牵头发起总规模100.2亿元的“北京国能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持续推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业务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中国宝武强化投融管退各环节体系能力,设立“退出资本资产办公室”,按照“应压尽压、应退尽退”原则,全面推进剥离工作,目前任务完成率已超过70%。
从实践来分析,央企整合主要有五种模式。
第一种是行业内横向的强强联合,主要是将行业内业务相同或相似的央企合并同类项,避免恶性竞争,最大程度地发挥规模经济与协同互补效应,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这种整合一般是通过换股方式组建新的企业。
针对龙头企业进行整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品牌”,避免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产生恶性竞争、自相残杀,拓展海外市场、加快产能输出。近期南北车合并成“中国中车”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第二种是行业内横向的以强并弱,即按照业务相关度将一家亏损企业或者弱势企业整体并入另一家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央企的核心竞争力。比如2006年中谷粮油集团公司并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第三种是纵向的日本忍者产业链整合,即按照产业链的相关性将某个行业上下游企业重组整合,延伸产业链,将外部交易内部化,降低企业中间成本。比如2014年11月中国华孚贸易发展集团公司整体并入中粮集团。
第四种是主辅分离之后的网状整合,即把相关央企中非主业资产剥离出来,然后整体与相关行业央企整合成新的独立企业。比如电力领域的主辅分离。
第五种是科研院所注入央企集虚空角斧团,也算是央企整合重组的范畴。比如2009年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为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并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
强强联合这种模式,是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目前国内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必须依靠出口和产能输出来化解,而在国际市场萎缩的背景下,只有通过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实现出口的高增长。而强强联合的方式短期内测试时代可以避免内部的恶性竞争,打造国家品牌,对“走出去”效果最为明显。
那么,哪些央企可能成为下一场“强强联合”盛宴的主角谢霆锋小时候?我们可以找出一些央企合并的规律。
一、“外向型央企”的兼并重组:为“走出去”而战,承载国家意志
近年来,在“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模式已经开始逐渐陷入困局的情况下,为打开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进“一带一路”、发展并使高端装备等新兴战略性产业走出去,已经上升为最核心的国家战略方针,同时也被包括资本市场投资者在内的各方人士寄予厚望。以中国中车为代表的一些大型央企,在国家“走出去”的战略性方针下,未来需要担负起的重任自不必多说。
(1)“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下的央企兼并重组
对于被国人寄予厚望用以对抗TPP封锁、打开经济发展新局面的“一带一路”战略来说五格取名,央人工授精企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做优”将在两个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一方面,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大型国有建筑类企业将成为路上丝绸之路的急先锋;另一方面,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我国南海,通过印度洋、再至地中海,大型集装箱、海运、港口央企首当其冲,必将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可能进行整合的央企:中交建&中国建筑、中新城地产铁&中铁建、中国远洋&中海发展&中外运&招商轮船
(2)“高端装备走出去”战略下的央企兼并重组
对于以高铁、核电、特高压、军工网上拜佛装备为代表的,中国具有世界相对领先水平的高端装备领域,同一行业中大型央企的兼并重组,将非常有利于避免它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可能形成的恶性竞争。练腹肌在一些已经“走出去”和未来可能“走出去”的领域当中,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规模、技术水平、影响力等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兼并重组,同一领域内的央企将有机会在业务、技术、市场等方面形成良好优势互补,通过“做大”为后续在世界范围内“做强做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能进行整合的央企:中核&中核建&中广核、中国重工&中国船舶、国家核电&中电投
二、“内向型央企”的兼并重组:在去产能与过度竞争中涅槃重生
自2008年“四万亿”引发的后遗症开始显现以来更识楯无,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之痛已经开始显露无疑。在这其中,无论是经济结构的调整、还是前期政策的消化,过剩产能去化都是必须忍痛经历的过程,而同时,一些行业的过度竞争也是由于产能持续过剩所造成。在习大大定调“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的情况下,央企将首当其冲,成为淘汰过剩产能和提高行业集中度的排头兵。
(1)“淘汰过剩产能”背景下的央企兼并重组
过去7-8年的时间里,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剩和其增速大幅的放缓,导致了相关产业链出现了全面的产能过剩,其中,基建、地产线条上的钢铁、煤炭、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成为重灾区,有分析指出,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威胁”。
对于处在这些产业中的企业来说,唯有超大型企业才jtys能在产能去化的过程中依靠规模、资金、信用的优势艰难地走出来,淘汰过剩产能的这一过程,终将以大部分中小企业破产倒闭的形式画上句号,而超大型企业经过此轮洗礼,将浴火重生。因此,我们判断,此类行业中黑色素瘤的大型央企将以兼并重组的方式,抱团取暖、度过寒冬。
可能进行整合的央企:五矿&中冶、武钢&宝钢、中建材&中材、中煤&神华
(2)“提高行业集中度”背景下的央企兼并重组
产能过剩不仅仅体现在传统的资源、原材料等领域,很多简单制造业,甚至是服务业也同样出现了严重“产能过剩”的问题。举例来说,轻工行业下所属的造纸这一子行业,由于进入门槛较低,经过野蛮生长之后,已经在产能过剩的重压下深陷亏损泥沼。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了造纸行业的多度竞争,以致全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中小企业的关停风暴仍然没有结束。另一个例子是仍然在快速发展的旅游服务业,同样由于行业进入壁垒相对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了旅游服务业过度的价格竞争日益走向普遍化。
不仅仅是造纸行业和旅游行业,凡是具有进入壁垒相对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简单制造业和服务业,都面临着极低的产业集中度和同业的恶性竞争环境。从央企的角度来说,行业内大型央企的强强联合,有利于这些企业率先从过度竞争的环境中走出来,率先做大,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集中度。
可能进行整合的央企:国旅&港中旅、中国诚通控股&中国轻工&中国恒天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13:18: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1762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