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笔者通过对佤族舞蹈作品《火》的表演案例分析、总结、提升了对佤族舞蹈作品《火》的表演实践的认识和理解。并提出了研究舞蹈表演,首先是它不能脱离共性的表演常识和程序规范(如喜、怒、哀、乐等戏剧表演共性特征的依赖和遵循);其次是舞蹈表演还要在共性的(不分舞蹈种类的)舞蹈表演上达成共识;再次它还要在各舞种的文化传统和脚鸡眼怎么治舞蹈风格的背景和制约下提取其不同个性和特点进行实践和研究。以佤族舞蹈作品《火》为分析案例,探索怎样才能塑造好舞蹈作品中的人物角色。
关键词:火 佤族舞蹈作品《火》 表演特征 风格动态 塑造角色
一、简述佤族火塘文化
1、火字谈
中国的甲骨文字的火字,就是指火焰的形状。火的本义就是指“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火的性状颜色是指红色。火的一般比喻是指生命的状态和热烈。
“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和掌握,是人类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的第一次实践。火的应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100多万年前的元谋人,到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都留下了用火的痕迹。然而人类最初使用的火都是自然火。而以人工取火发明以后,原始人就掌握了一种强大的自然力和人工力的结合,它不仅促进了人类的繁衍,体制和社会的发展,而且最终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房地产crm”[1]正像火塘文化研究者杨逸平所说:“火是原始人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能源。利用火是人类最初摆脱动物界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由最初惧怕火,经过利用自然火,一直发展到人工生火。”这一历史的归属感演变和变革,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生生不息的火焰和希望,这是何等的进步和发明。
2、佤族火塘谈
“火塘在云南少数民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云南西蒙佤族还是沧源佤族他们都崇拜火,火塘是佤族家庭的象征,是火神、祖神栖息来往之地。例如沧源佤族人家一般有三个火塘——‘主火塘’、‘客火塘’、‘鬼火塘’,围绕着他们分工十分明确、功能独特的火塘,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火u盘厂家塘文化。佤族火塘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并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承载着许多浓厚的文化观念,成为佤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个聚焦点。”[2]围绕火塘所形成的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文化事象,包括各种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以及围绕火塘而展开的各种宗教仪式活动、风俗习惯、生活舞蹈等便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经久不衰的火塘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火塘与社会、文化融为一体,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奇异瑰丽,充满着人文气息并闪烁着灵性的阶段。”
从环境的角度看,环境造就人,环境也同样造就一个民族。佤族人长期生活在深山和树木中,长期生活在澜沧江边,长期生活在云雾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长期生存,因此他们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和个性。
“佤族是中国云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在瓦语里,最神圣的词莫过于‘司岗里’ ‘司岗’,是石洞、洞穴、根的意思。‘里’,是出来、zgzy生出的意思。瓦语里,说一个竹篷的庞大根系叫‘司岗’,说山洞也叫‘司岗’。‘司岗里’,意为‘从洞里出来’,‘从根里出来’。也就是说西盟佤族认为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人类有一个共同的根。”[3]佤族长相鲜明,棕黑色的皮肤给人以健康质朴的美感。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灵,对生的崇拜,对失去的祭奠,都体现了佤族人民的朴素的原始的精神。
“从生活习惯生看,佤族生活也非常简洁古朴:喜欢红色和黑色这两种古老的颜色,用红和黑搭配做成色调对比鲜明的服饰;喜欢喝亨氏米粉好吗自制的小红米水酒:喜欢嚼槟榔,以满嘴的黑牙为美。西盟佤族的劳作方式也很简单,在山寨的佤族人家猥亵行为,还可以看到他们简单的劳作工具锄、铲、弩和古朴的用具竹仓、穆拉、骨器。”[4]在生活中,他们对火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他们生活中离不开火,更喜欢红,在部落和部落之间,在茅草房和茅草房之间,在白天和夜晚,在寒冷的秋冬季。在吃、住、行的每时每刻,他们都和火产生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佤族舞蹈作品——《火》的表演特征分析
1、佤族舞蹈作品——《火》的主题分析
演员的表演是在理解和认识作品的主题和文化意蕴的基础上展开的。尤其是表演少数民族舞蹈作品。因为,一个好的民族舞蹈演员应该具备表现不同民族特征和表现多重人物性格的素皮衣男质。那么,你怎样才能达到呢?首先,你应该是一位掌握不同民族舞蹈风格的演员;二应该是具备表演技巧并能表达作品不同的人物性格的演员;三是借助于历史、文化和民族的知识补充自己,使之将舞蹈风格、人物性格和文化知识融为一体的演员。最终能准确地表达作品主题和文化意蕴。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深邃的文化载体,他是具有族群文化认同的、约定俗成的动态风格与审美内涵的。一个好的舞蹈演员不应仅仅着眼于自己的外在条件与技术完成上,而应该在掌握不同民族舞蹈风格,具备表演技巧的同时,深入分析和开掘作品的主题与内涵,理解作品带给你的动态设计与族群文化一脉相承作为表演的前提,寻找到作品背后的语意,同本民族的文化链接起来。佤族舞蹈《火》的主罗素悖论题就是人、火共生。她的文化意蕴就是佤族的火塘文化的精神和气质。
2、一个原始、朴素的佤族圣女
新娘妆怎么化佤族舞蹈作品《火》的形象定位,应该是站在历史和时代并存的高度来认识。首先他即不是一个原始或旧时代的女性,而且他又不完全是体现新时代的女性特点。他是一方面秉承传统的佤族女性勤劳质朴、纯洁善良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又要兼具现代女性自信自尊的精神风貌。
我们知道,佤族是从一个未完成阶级,少有压迫的原始的氏族社会一步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典型民族,因此他必然连带着泥土的芳香走进时代,他必然有原始质朴和当今时尚美的交叉的特点。从独到的原始、质朴生活和祭祀、崇拜中生成出的舞蹈语言在时间、空间、力度、幅度、向度等以及节奏特点上恰和当今舞蹈动态的时间、空间、力度、幅度、向度等不谋而合。正因为如此,他才更具原始和现代二者合一的心理、行为和动作的融汇特征。佤族人长期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在大山和森林里,在茅草房和云雾里锻造了自己顽强不息的性格,同时,他们也没有受过封建思想和礼教的侵袭。因此他们(尤其是女性)都在本质上表现出他们的“率真”、“狂放”,“勇敢”和“ 坚韧”。尤其是他们对火的认识和对火的依赖,对火的崇拜和模仿,都疑云重重恰恰体现了她们对生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希冀。因此,在塑造佤族舞蹈作品《火》的女性形象上,我首先抓的是一个原始、朴素的佤族圣女的内心基础。
3、一个寻找火、发现火的佤族圣女
火盆是佤族生活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火是原始恶兄在身边和现代人都必须依赖的神灵,原始的佤族也必然对此依赖和崇拜。佤族舞蹈《火》,恰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构成了作品和表演的基础。首先,在寒冷的瓦山,在漆黑的夜晚,在和大自然的声响旋律融为一体的茅草屋合肥中考分数线里,一个寻找火、发现火的佤族圣女带给我们她的企盼。她由神情开始,冷峻木讷的观察、凝视,到寒冷侵蚀着她的身体热度。从黑夜笼罩着她的双眸,到黑夜越深瞳孔变得越大。由天气越寒冷到身体越需要热度的一切反差所形成的内容和行为动态,必然暗示我们一个寻找火、发现火的佤族圣女的内心世界和诉求。演员必然要用双手的手指及其手指的轮动和火的象征动态恰如其分容在一起、变量名淋漓尽致的表达着独到的佤山女人的形象。她就是火,她就是燃烧的火,是寻找和发现火的圣女。
4、一个象火一样的生命、熊熊燃烧的圣女
在佤族舞蹈作品《火》的高潮中,必然要让一个象火一样的生命熊熊燃烧起来。作品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通过演员表现出来,传递出佤族人对生命之火的理解和诠释。在《火》的作品中,这一生命之火,必然经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成长过程,既是它从孕育到出生,从第一声啼哭到成长,又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必然历经艰辛和磨难,最后到达她的生命之永恒。
(二气血两虚)佤族舞蹈作品——《火》的风格动态分析
1、手指、手腕、手臂的运用与塑造人物
“手的解放是人类区别于其动物的标志之一,用手来进行劳动和工作更使人类的大脑一天天变得聪明和智慧。”那么,用手来跳舞,来传递和塑造“火”及人物形象,来表达思想,这就更是人类睿智的表现。佤族舞蹈《火》的产生就像是一朵奇葩首先是有手开始的。在舞蹈中,将双手合拢,手指轮动,左右手的起伏,高低的对比,就像袅袅炊烟在火苗上絮绕,在指和指之间将火豆丁文档苗缭绕向上。这手、手指和手腕的联动结合,手臂的大起大落带动的身体韵律一起构成舞动的形态本身就像一团火,是生命之火,永不熄灭的火。在表演中,整个身心都融入到了佤族独有的身体律动下,使自己成为了“这一个”火的形象。
2、配饰与服饰的运用与塑造人物
“从佤族和配饰上看,佤族女人都肩披长发,头戴银质发夹,将长长地秀发固定在脸和耳朵的后面。耳朵露出后穿孔戴大园耳环,银环一至三个不等;颈带竹藤圈或银饰圈,再佩上两三串鸟骨或贝壳制成的项链;手腕佩银镯或银链二只,手臂牛仔裤掉色怎么办戴两三个竹圈银圈;小腿缠竹藤圈数围。五光十色十分耀眼。这些配饰配合他们黑红的皮肤将秀发甩动,凸显她们本真的特征”
“从佤族的服饰上看,黑红服饰的简洁搭配和色彩的协调,是他们的服饰审美追求。因为她们崇尚红色和黑色,服装多以黑为本主色调,以红为辅配饰,从开始到今天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的特点。他们穿着的特色十分鲜明,女子往往着黑衣,上衣十分短小、紧身,无领、对襟、短袖,遮胸露腹。下衣有时红裙,裙子过膝,有时也以红色为底,间有黑白绿黄条纹,裸露的腰腹部缠绕若干竹圈藤圈,染成红或黑色,有的还雕饰有许多花纹。”
3、风格化肢体扭动的运用与塑造人物
佤族舞蹈既有粗犷纯朴、热情奔放、刚劲大方,又有轻捷豪爽;既有激昂炽热的欢腾,又有抒情优美的雅意。这都和他们的传统文化和万物皆有灵的信仰分不开。从具体的动作上来讲,她们的动作是由小腹发力带动腰、胸、颈等部位的波浪式闪弹动;她们的双腿刚中带柔的上下起伏及双手上下抛物线弹甩,这都是佤族舞蹈最典型的动态风格。佤族舞蹈作品《火》恰是运用了这一独有的风格动态,将动态在火主题的制约下重新编织,为作品所用,为人物性格而变化设计并最怎么变白终达到动态和人物合一。
(三)树立明确的佤族舞蹈作品《火》的形象
佤族舞蹈作品《火》,是拟人化的作品,它是想通过对火的诠释和表现,传达出人的状态和复杂的思想。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以为应有三个层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作品主题的把握;二是在生活中我们观察到的对火的模仿;三是如何将佤族舞蹈的甩发及其风格动态掌握和运用自如。例如上下甩发,八字形的甩发,旋转头的甩发,身体转动的甩发等将三者不留痕迹的融在一起。因此,火的形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用身体语言对火的燃烧形态简单的进行模仿,不是机械地完成甩发动作,而应是一种渗透着复杂情感的对佤族女人形象的表现。
结语
对于舞蹈演员塑肾药造角色来说,首先是认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理解本民族的生活,深刻理解作品内涵是第一重要的;其二是在作品的规定情境里用你训练有素的肢体进行民族舞蹈风格的把握和运用,拿捏好制约表演者的风格动态和表达主题二者间的关系;其三是在作品的规定情景下进行二度创作,不断地在表演实践中和表演的过程中挖掘、调整和充实对其作品内涵的认识,不断地将此进行融合并凸显演员个性。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既准确表现作品主题又能凸显演员个人表演特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火塘文化录》杨福泉 郑晓云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2、《佤族乐舞》岳亚明 唐镛等编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3、《中国佤族文化〉》 赵富荣著 民族出版社
4、《佤族景颇族舞蹈》张亚锦 刘金吾编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5、《舞蹈表演教学参考资料》于平选编 北京舞蹈学院
6、《舞蹈的排练与表演》艺术 李开方著称 花山文艺出版社
作者单位:李少丹,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1] 百度“百科名片”《火的解释一、火字谈》shutdown
[2] 《佤族火塘文化的内涵探析——以临沧沧源佤族为个案分析》作者李明,此文发表在《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摘要部分
[3] 《解密佤山》朱菲芸、梁荔、刘军著 云南美术出版社 18页第一段
[4] 《解密佤山》朱菲芸、梁荔、刘军著 云南美术出版社。16页第三段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19:59: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1804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