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调(Hue):颜色的调性
明度(Brightness,lightness):颜色的亮度
饱和度(Colorfulness、Chroma、Sratuture、Purity):颜色的饱和度,饱和度为0,则变成消色(消除了颜色),黑白色。
(注:在中文环境里,一般说到明度、饱和度,讨论的都是Brightness和Colorfullness。
讨论Lightness和Chroma的时候,一般翻译为心理明度、心理彩度)
色彩学 | 颜色三属性(色调、明度、饱和度)
加法色:红绿蓝
减法色:红黄蓝
RGB三色叠加:R+G+B=白色 R(红)+G(蓝)=黄色
如果有RGB三种颜色的灯,那么改变RGB灯的光强配比,就可以让人眼感觉到不同的颜色。 当用RGB灯光匹配出亮度最大的白光时,记下它们的强度值,并固定下来,设置为RGB灯光的最大值,暂时记为100%。灯光的强度从0到100%的变化,如果可以无极调控,就可以生成无数种颜色。
(色彩学 | RGB色号原理详解)
CMYK印刷色:印刷色以CMYK为原色,也称四色印刷;就是腹部左侧疼痛带彩度的CMY三原色+额外添加的黑色K;C=Cyan(青色),M=Magenta(洋红/品红),Y=Yellow(黄色),K=Key(黑色);RGB是加法色的三原色, CMY是减法色的三原色。减法色从原理上就无法使用RGB作为原色,这是由减法色的呈色特性决定的;额外增加的黑色K,是由于实际的印刷油墨不够理想化,混合后无法得到理想的黑色(不够黑)造成的;色光加法色中,红绿蓝光混合,就是简单的光谱相加,生成白光:
但在减法色中,物体是靠吸收一部分光、再反射剩下的光来呈色的。
比如绿色的叶子,其实是因为除了绿色,其它的光都被叶绿素“吃”掉了。
同理,红色的颜料,是因为除了红色,其它的光都被“吃掉”。
(色彩学 | CMYK印刷色的原色选择)
1. 颜色的本质是光(1704年,牛顿);
2. 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可以生成各种色调的颜色(1855年,麦克斯韦);
1. 任意一种光谱都可以拆解成(从380nm到680nm的)单色光的组合。
2. 任意一个单色光都可以拆解成三原色光的组合(虽然可能有负值)。
3. 于是任意一种颜色都可以拆解成三原色光的组合。
4. 任意一种组合都只能形成一种颜色。一旦三原色光的配比值确定了,颜色外观也就张三链子确定了。
当我们通过测试,得到一个特定颜色的光谱之后,就知道了这个颜色每一个波长的强度值,也就知道了跟它等价的三原色光(RGB)的强度值。然后把每一个波长上的R全部加起来,就是最终的R的强度值。同理,我们可以得到最终的G和B的强度值。这样一来,就有了和这个特定的光谱等价的、RGB三原色光的配比值。这个配比值,就可以用来给颜色编号。经过归一化处理之后的配比值,就是所谓的色度坐标。
色度图由于颜色混合财务经理人的线性规律,两个颜色混合后的新颜色,一定位于两者连线之上。
所有人眼能识别出来的颜色,都由单色光相加而成,因此曲线上的任意两点画出来的线段所覆盖的范围,就是“人眼能看见的所有颜色”的区域大小。这就是人眼分辨能力的极限。
把这个区域用彩色填充出来,就长这样:
色相(主波长)
假设现在有一个颜色点Q。
由安徽景点C通过Q作一直线至光谱轨迹,相交于S点,此时就称Q颜色的主波长为S。S的色相就是Q的色相(一个近似,不完全准确)。
广州婚纱街
纯度(饱和度)
Q离开C点(或者E点)、接近光谱轨迹的程度,称为纯度,约等于饱和度。
从图上可以看出,越靠外的颜色点,越接近饱和度最高的光谱色。所以颜色的饱和度是越靠近边界越高,越靠近白点越低。
明度
至于明度嘛。。。色度图是一个二维的图对不对?而色空间是一个三维空间,所以色度图是不包含明度信息的。
也就是说,色度图的坐标,标注的是RGB三原色之间的比例,是相对大小,不是绝对大小。白色和黑色对它来说坐标一样,所有低明度的颜色在色度图上都没有,这一点要注意。
色域
我们已经知道,G和B形成的混合色,颜色坐标会在G和B的连线上。反过来说,唐山爆炸G和B的连线上所有的颜色,都可以由G和B混合实现。
那么,如果再添加一个R光,就会在色度图上形成一个三角形对不对?这个三角形里的所有的颜色,都可以通过RGB三色的混合而形成。这不就是RGB加法色的色域吗?
这个三角形面积越大,能显示的企业发展建议颜色也就越多。
但是,不管如何选择RGB三原色的坐标点,都不可能覆盖灭鼠方法整个CIE色域。这就是光谱轨迹的形状所决定的。因此采用三原色混合色生成人眼能看到的所有颜色,从理论上来说就是不可能的。
为了让显示器达到更大的色域,只能尽量让RGB三原色的医生和护士坐标越靠外越好,也就是RGB正装品牌三原色的饱和度越高越好。
But,由于材料物理特性的限制,饱和度提高,亮度就会相应的下降。想要亮度不下降,就得加钱。。。所以,一个商业用的显示器,色域一定是综合考虑饱和度、亮度、成本的折中方案。
还有一种扩大色域的方案,就是增加一个原色,从三角形变成四边形。多年以前,Sharp曾经在的他家的电视上推出了“四色技格兰仕微波炉怎么样术”,在RGB的基础上增加了黄色。从实物的效果看,的确很赞!除了贵没别的缺点。。。╮(╯_╰)╭
另外,可不可以不用RGB做三原色呢?
其实,也可以啦~
在色度图上另选出3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点,只花果婚要能形成一个三角形,而这个三角形还可以把白色区域包含进去,就可以做三原色。
配色理论基础 色空间的Z轴代表了明度。位置越高,颜色明度越高,越接近白色。位置越低,明度就越低,越接近黑色。离中心轴越近,颜色饱和度越低,越接近灰色。越远离中心轴,颜色饱和度越高,色相的可识别性越强。在水平方向的平面上,绕着色空间走一圈,就是一个色相环:赤橙黄绿青蓝紫~把色相环背下来,或者打印出来贴到显示器旁边,天天看,看一个月肯定能背下来了~这样,你才能在分析配色的时候,很快判断出来所用颜色之间的关系:
是邻近色?对比色?还是互补色?如果要强化对比应该怎么改?要弱化对比又该怎么改?解放军番号
下一步,要知道不同颜色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即颜色的“质感”。比如,活泼vs冷静,轻vs重,远vs近,冷vs暖。
蓝色一般来讲,是一种冷静、理性、有科技感的颜色。有重量感和收缩感,可以帮助画面稳定、形成纵深感。但它的缺点在于明度低,色温也低,大面积使用后容易显得比较阴郁。因此,在商务应用中,蓝色往往会搭配红色或者橘色使用,获得一种冷静中有活力的效果。
再下一步,开始研究如何改变明度、饱和度来改变这种“质感”。黑白灰属于消色,没有色相,是饱和度最低的颜色。黑色庄重,但有时候会比较严肃,甚至有种死寂感。白色明朗干净,但有时候会过于冷清、萧索。灰色没有色相、明度中等,所以是最没有情绪、没有倾向性的颜色。因此被称为“中性灰”。不过正因为它没有倾向性,所以有时候会显得过于冷淡(于是“冷淡”就是它的质感)。
如果要减弱颜色的质感,就可以降低颜色的饱和度。图像灰色太多、过于冷淡,就要增加彩度。要增加轻松感,就提高明度(但不要过于靠近白色)。要增加严肃感,就降低明度。
最后,研究把不同颜色放到一起之后发生的化学反应。
配色之“道·法·术”配色的核心问题,就只有一个,就是各个颜色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构图、线条、大小、位置,都会影响最终配色的感觉。因为它们都会影响颜色要素之间的关系。关系,是一切的核心。在设计中,构图、线条、光影、配色,各个首先元素之间要有逻辑关系。
如果元素之间毫无逻辑关系,那就不是作品,而是放工具的仓库。
有趣(Interested),是一种和不确定性高度相关的情绪;愉悦(Comfortable),则是一种和确定性高度相关的情绪;(原文来自《为何你的生活那么无趣》|作者:古典)也就是说,不确定性的生活,新鲜刺激、有激情、有趣。而确定性强的生活,稳定、有安全感、舒适。每个人,对“新鲜有趣”和“稳定舒适”之间的比例,都有不同的期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累积、心境的转变,这个期待又在不断的变化。
大部分的人,这个期待值其实是在“新鲜有趣”和“稳定舒适”之间之间来回摇摆。
在设计元素的关系里,这叫做“有趣——稳定”的对比关系。有趣的关系——表现矛盾的主题,元素之间是冲突的、对比的,手法是激进的、前卫的、甚至是辣眼睛的;稳定的关系——表现平和的主题,元素之间是融合的、相似的,手法是稳定的、熟识的、甚至是平庸的;
如果元素之间太统一、太四平八稳,就难免平淡,不能夺人眼球。如果冲突太强,又容易步子迈得太大,观众无法接受。或者更糟糕的,没有经过有意识的甄选,元素之间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堆叠,就会出现一种用山珍海味做出大杂烩感觉。改变“有趣——稳定”之间的比例,会形成风格迥异的效果。这称之为“有趣——稳定”的对比度。改变这个对比度,可以在“万绿丛中一点红”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之间形成无数种不同的风格。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作品有的人觉得好看,而有的人觉得不好看。因为我们每个人对这个对比度的期待是不一样的。而大众的主流审美又会每几年变一个口味。过去你觉得很潮的设计,过几年你会觉得“天啊!怎么会这么土!”
总之,好的配色有三个要点:
1. 元素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关系;2. 这个关系中“有趣——稳定”的对比度,决定了作品的表达风格;3. 当这个表达风格和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受众的期待一致的时候,就是最佳状态;也就是说,风格、内容、期待,三方面要相互匹配。
学习客户的传统、了解受众的期待、研究潮流的变化趋势,做出有新意(有趣)也兼顾传统(稳定)的方案,就是我心中的“配色之道”。
知道如何用技术手段改变这个“有趣——稳定”的对比度(降低明度、饱和度减弱颜色的质感;用消色减弱尤太忠同时对比、带来节奏感;改变明度对比度增强或者减弱轮廓感;采用同一种调子带来统一感;等等),就是“配色之法”。
向高人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积累经验,掌握套路(比如经典的红白黑、红白蓝、红+黄、黄+黑),就是所谓的“配色之术”。
配色之法-颜色的通感(温度感、空间感、触觉、味觉)一般来说,高明度的冷色,会有一种远景的感觉,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表现辽阔的景色。
高彩度的暖色,适合表现近景的细节,会有种呼之欲出的生动。
视觉上,冷色就是比暖色体积感小。同时,高明度色的体积感比低明度色要大。
高明度的颜色,会感觉轻松、柔软。低明度的颜色,会感觉坚硬、沉重。快餐店的装修往往都会用高饱和度的暖色。特别是高饱和度的红色、橘色、黄色。
这种颜色会有兴奋感,所以很多超市都会用这种“买买买红”。这种颜色就不要用在书房、卧室里了。想要清静一下的时候,适合用高明度、低饱和度的颜色。冷色会更有让人清醒的效果。
配色之法 | 颜色的通感
配色之法-色相对比色彩之间的对比,
最明显的无疑是色相对比。
它主要带来的是情绪上的冲突感。
我们平时说的
对比色、互补色、同类色、邻近色,
就是针对色相而言的。
互补色位于色环的正对面,相差180度。颜色之间的相似度最小,对比度最高。
但同时由于它们可以混合生成中性灰,所以又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在其中。
如果把对比色放在一起用,视觉效果是冲突感最强、张力最大、压力最高的。
就像一条皮筋被拉撑到了极致,会让画面充满了紧张感。所以当你想要有足够的视觉冲击力的时候,就可以用对比色。
如果希望能够减弱一下对比色的冲击感,用色相差小一点的颜色就可以了!
如果两个颜色的色相差非常非常小,他们的色感相似度就会很高,就谈不上有什么冲突,就是所谓的“同类色”。当然这样一来,趣味性也下降了。这是天平的另一个极端。
于是你可以在“极冲突、极有趣”和“极平淡、极稳定”的这条线上,
随意修改“有趣-稳定”的对比度。
还有另一种办法,就是改变图占比。
如果是“万绿丛中一讲不出再见歌词点红”,就可以把冲突限制在小面积的范围内。不会给人那么大的视觉压力,反而是一种又有安全感、有又趣味性的家具修补效果。
动一下饱和度也不错。当纯色的饱和度下降的时候,颜色的情绪感就在慢慢消退、
直到变成完全不带情绪的灰色。低饱和度的对比色,颜色的情绪冲突感会大大减弱。
颜色空间是个近似球体的形状。球体表面的两个极点之间的距离是最远的。所以色差最大、冲突性最强。
如果减少红绿色的饱和度,不管明度上升也好,下降也罢,它们之间的距离总是在缩短,
色差在减小,因此冲突感减弱:
PS :
观察一下这个球体,你会发现,明度又高、饱和度又满格的颜色是不存在的。
因为色空间不是圆柱形,而是一个球体。
位于上下顶端的黑白两色,是没有饱和度的。
所以,它们之间某一个参数的改变会改变另一个参数的上下限。
于是饱和度和明度的变化往往是联动的。
如果红色的明度下降,而绿色明度上升,
色差的数值可能也是大的。
但是这个时候,颜色的冲突主要来自于明度比对,它会带来明显的轮廓感。
其对比效应和色相对比带来的情绪冲突是不一样的。
最后一招,加点消色。在冲突感强烈的颜色之间,加入黑、白、灰,都可以,会起到一个明显的缓冲作用。配色之法 | 颜色的通感
配色之法-明度对比色相对比是最引人注意的色彩对比。而明度对比则是造型能力最强的色彩,会给人以强烈的轮廓感和立体感。
一个立体的物体,它的表面颜色会随着和光源的角度、距离的变化,发生微妙的改变,
而且主要是明度的改变。所以,二维图像上明度的适当变化,会让我们的大脑产生三维的立体感。
仅仅靠着一些黑色的点点点,修拉就完成了一幅绝妙的画。其关键就在于,
要让“正确”的明度的点放在“正确”的位置。于是形成了“正确”的人体结构、空间纵深,
就会在我们大脑里自动补齐其余部分,形成非常准确生动的形体感。
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是一个三维的物体,当我们要把这些东西画在纸上的时候,
就是要把三维的物体用“二维化”的技术手段表现出来。物体的边界往往会有一个强烈的明度变化,就会形成一条轮廓撤诉后再起诉线(其实物理上不存在,只在我们的脑子里)。
而在这条轮廓线的内部,则会有光影的柔和变化。因此有一种绘画流派,就是先用线条生成物体的轮廓,勾出轮廓线。然后在这个轮廓线里上色、做出高光、阴影、中间调。素描就是这个原理。那些明度对比不强烈的区域,没法概括出轮廓线,就会用丰富的灰色调来表现。
总之,单靠明度对比,就可以表现线条、纹理、形体、光影、结构,就可以产生非常丰富美妙的效果。古今中外,有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仅仅靠着黑白灰的对比,都完成了很多流芳百世的作品。而当加入了有彩度的颜色时,颜色对比效果就更加丰富:色相对比、色度对比、冷暖对比,等等。就像在人声的清唱中混入了器乐,明度对比由此隐藏在了更深、更丰富的颜色对比效果中,变得更加难以辨别。但是!它的重要性并没有下降!一幅成功的、有彩度的作品,去掉颜色变成黑白的之后,也应该是成功的。
所以明度对比不可忽视,反而应该打起精神,要更加小心地安排明度对比才是mpu6050。因为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在面对彩色的时候,容易对它的明度判断不准。对此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刻意训练才好。宝石岛
在摄影、影视工业领域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和明度对比息息相关:打香港三合会光。
配色之法 | 明度对比
配色之法 | 色度(饱和度)对比如果说,明度对比是一个人的骨相,决定了画面的结构。色相对比就是皮相,决定了画面的气质。色度对比,则是微微闪动的睫毛,是眼角眉梢的风情,是月光下晶莹的泪滴,精妙,幽微。它的细节之美,隐藏在更加夺人眼球的明度对比和色相对比的身后,甚至存在感还不如冷暖对比。但它提供的细节之美,同样令人动容。
同样的颜色,在不同的饱和度下,色感会有非常大的变化。高饱和度的颜色混用,色度对比强烈,情绪激烈饱满。低饱和度的颜色混用,情绪暗淡、含糊。
并且,当不同的颜色放在一起时,由于同时对比效应,又会让颜色本身的色度发生改变。
(这个改变只发生在我们的大脑里,设备测不出来,非常微妙,需要仔细体会。)
如果是对比色放在一起,会相互激发,色度上升,色度对比变强。
高纯度对比的画面,干脆利落。低纯度对比的画面,在“有趣-平淡”对比度这条线上,显然是处于平淡这一端的,所以容易有沉闷、软弱之感,但用得好了也可以非常优雅。
一般来说,单独使用色度对比,表现力度不够。所以需要和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结合在一起使用。
配色之法 | 色度对比
色彩学 | 大杀器·CIE色度图(上)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21:48: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1816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